编辑推荐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
内容简介
马斯洛,美国著名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在日益竞争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以健全自我人格、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本书以新的视角,介绍他的理论精华,引导读者重读马斯洛,重读自己的人生。
本书是哲人咖啡厅第一辑。这是一次走近大师的心灵之旅,或许会改变你的一生。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
序言
马斯洛(1918-1970),美国著名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崛起的新的心理学派,冲击着当代西方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这是相对于在他之前的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的“第一思潮”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第二思潮”而言的。马斯洛的学说与他的人格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那些人们最为关注的心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自我实现问题的研究。可以说,马斯洛的心理学,本身就是他自己自我实现的产物。《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文摘
①条件与特征
马斯洛认为,与个人动机有着密切关系的是社会环境或社会条件。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各个先决条件中,马斯洛举出了这样一些条件:言论自由,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质询自己,自卫自由,正义,诚实,公平及秩序。一旦危及这些先决条件,人们就会做出类似基本需要受到威胁时的那种反应。用马斯洛的话来说,“这些先决条件本身并不是目的,但因为它们跟那本身就是目的的基本需要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致这些条件也几乎成了目的了。人们会保卫这些条件,因为,没有了它们,基本需要的满足就无从谈起,或至少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曾有一段时间,马斯洛一直意识到他的动机理论有不足之处。他觉得他的动机理论似乎无法解释:既然整个人类是趋向于发展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无法发挥他们的潜力?后来,他的思想有了些突破。他引入了“挑战”(刺激)这一外部环境的附加前提条件。从而认为,人似乎有点自相矛盾,既有惰性倾向,同时又有运动、发展的倾向。他解释道,这部分是由于生理的原因--人需要休息或恢复。但这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反应:人需要聚集能量。他在一本题为《人类行为与最少努力原则》的书中对这点作了概括。
他说,动机的层次发展原理只是一般的模式。在实际生活中。
目录
一、动机与人格
1.人性的精髓
2.自私的本能
3.人类动机理论
①成长与匮乏
②基本需求与特殊需求
③行为的多种动机
④理性与冲动
4.需求的满足
①条件与特征
②需求层次论
③低级高级的差异
④认知与审美
⑤生存欲望
5.完美人格的形成
①以人为本
②满足与性格
③病态与完美
④自律与同律
⑤成为你自己
二、人的潜能和价值
1.健康的心理模式
2.心理闭锁的根源
3.超越环境
4.智力的羁绊
①约拿情结
②成长停滞
③恐惧感
④陈规化思考
5.有序的生命需求
①自信
②自由选择
③乐观的解释风格
④做应该做的事
⑤生活原則与目标
6.无穷的潜力
7.发展的天赋
8.高级之人
三、人性能达的境界
1.生命如何本能
①本能论者的失误
②荒谬的人生表
2.人性如何丰满
3.成为一个人
①“自我认识”的陈旧
②接受他人
③最好的人
4.超然人生之态
5.人,那最终的样子
①研究对象
②创造力
③自我实现者与艺术家
④整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