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教育的类比与隐喻:教师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科学来说,由于它们和实践——尤其是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类比和隐喻往往成为理解与改变现实的钥匙。斯坦福大学认知心理学家James G. Greeno认为,实践的变革依赖于一些潜在假设的转变,这些假设往往属于缄默知识,但其组织、维护或革新实践的力量是巨大的。Greeno所说的这类“潜在的假设”,很大一部分就是由类比和隐喻构成。这很好理解,因为类比和隐喻通常是短小而直白的,它能够把理论界的进展迅速地传向外界,被公众所了解,从而能够让晦涩的理论变得明晰易懂。
类比和隐喻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对教育学、在美国认知科学界与教育学界,大致流行着三种关于教师的类比。
第一种类比是最古老而最普遍的,并由心理学的行为主义所强化,即:教师是“讲台上的哲人”(sage on the stage)。显而易见,这一类比所凸显的是教师的全知全能,他/她是知识的提供者,是学习的主导者,也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管理者。就实践而言,我们对这一类比的力量再熟悉不过了,这就是我们在国内所受教育的基本形态。
第二种类比稍微新一些,但也能追溯到卢梭、裴斯泰洛奇直至杜威,并由近四十年来皮亚杰所主导的认知建构主义所强化,即:教师是“身边的向导”(guide on the side)。这一类比所强调的是,知识不是由教师所传授的,也不是客观先验的,而是学习者(注意:不是学“生”了)通过在新知识和已有经验之间建立关联,不断把前者整合进后者,从而主观建构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是激励与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