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投射”现象、原因及其对策
时间:2013年11月17日|1611次浏览

班级管理中的“投射”现象、原因及其对策

韦 耀 阳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会产生多种投射现象,这与班主任或教师的投射心理有关。投射现象会给教学管理带来消极的影响,面对这些投射现象,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只有从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思维方式、了解、信任学生等方面出发才能改善教学管理中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班级管理  投射现象

班主任或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容易出现各种误区:教学时,班主任或教师主观地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制定教学计划,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班级建设中,班主任或教师没有根据班级现状对同学提出“理想”的高标准,造成学生对班主任或教师的不理解;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不信任学生的心理,造成师生关系激化等。而这些误区的出现都与班级管理班主任或教师的投射心理有关。

投射一词最早来源于弗洛伊德对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命名。所谓投射,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自发心理活动,是个人把内在心理内容外射给对象(他人或外物),进而认为这些东西是对象固有属性的过程,既把特性吸纳并内化的过程。被投射的内容往往是个人心灵深层的图式,与主体的生活经历、原型、情结、文化密切相关。投射过程总是在无意识中完成,所以投射者自己并不觉其为投射[1]

1.班级管理中的“投射”现象概述

班级管理中的投射现象,是指班主任或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把自己潜意识的内容转移到学生身上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类型:一是在教学时,班主任或教师主观地认为学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判断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而主观地认为学生同样具备这样的思维图式,并据此制定教学计划,并按照此传递知识信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总以为学生与自己是一样的,把自己的认知特点归属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认知特点去学习。这些教师认为,自己研究了教学大纲、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采取了一定的教学策略、方法来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应该达到规定的要求[2]。二是在班级建设时,班主任或教师将自己的主观期望加诸到班级学生身上,对学生提出“理想”的班级要求。有些班主任或教师,尤其是新上任的班主任,希望建立一个各方面都优异的班级或在年级里遥遥领先的班级,从而做出一番成绩。他们没有分析班级现状,单纯地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优秀学生”、“优秀班级”要求而努力,达到“统一”的“高标准”:例如成绩第一,学风第一,体育好,勤问问题等等,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班级。三是班主任或教师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3]。每个人身上都有“小人心理”——怀疑他人。每个学校都存在着不信任自己的学生的班主任或教师,班主任或教师将自己的这种不信任投射到学生身上就变成“这个学生不值得信任”。尤其对于那些常常被称为“坏学生”、“差生”的学生,他们的解释常被班主任或教师称为狡辩,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也首先想到会是他们犯错。

班主任或教师的这三种投射现象都会产生消极作用,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及其身心健康发展,也阻碍了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教学进程和班级建设,对自己的发展也会有不良的影响。学生终究是学生,面对班主任或教师自行制定的教学计划,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通常会达不到预期目标,无法完全跟上教师的教学步调,从而感到学习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产生学习压力。教师由此不仅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将这种学习结果归之于学生,错误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责怪学生,造成不良的师生氛围。一个班集体是聚集了各类学生的团体,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状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都是不同的,教师没有分析班级的现状,就主观的对学生产生“高期望”,会使学生对班主任或教师的要求产生不理解,而这种过高的“标准”会使班级建设的进程变得缓慢,教师就易产生无力感,从“高期望”变成失望,不利于下一步的教学。班主任或教师的不信任,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信任感、关心和理解,学生对班主任或教师感到失望,进而进一步激化师生关系,这样在班级管理中,就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与教师同心协力,共同创建和谐的班级。

2.投射现象产生的原因

2.1投射现象是焦虑的防御机制。

面对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而知识最好的代名词就是学历,表现在中学里最明显的就是升学率,这给老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美国心理学教授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倾向,总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即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常常假定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于是把自己的特点归属到他人身上。在教学压力和教育指标下,班主任或教师潜意识的这种倾向变得更加强烈,认为自己教导的学生跟自己的认知水平相似,于是乎按照自己的步调来计划教学(这种现象常见与毕业班班主任或教师的身上)。其实是教师潜意识的防御机制发挥了作用:教师面对压力,急于求成,将自己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欲念加诸到学生身上,希望学生达到自己的欲念,从而摆脱升学率所带来的压力,减少焦虑。然而这种减少焦虑的防御机制却为自己带来了相反的效果,更为学生带来了学习压力。

2.2班主任或教师定势化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的教育方式中,班主任或教师会有根深蒂固的定势思维: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即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的学习是围绕着教师在转的。班主任或教师的思维方式是:“我是老师”,我认为我的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自己要求的知识水平应该学些什么;“我是老师”,我认为的“理想”集体是什么样子,优秀班集体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因此,班主任或教师自主地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对学生实行强制型灌输式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班主任或教师尤其是新上任的班主任,会对班级建设产生主观“高期望”,按照自我的标准,要求和管理学生,忽略了班级现状和学生素质状况。

2.3投射其实是教师自己的不信任。

在不良的师生关系中,会常听到这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解释:“这个学生就是喜欢对老师撒谎”、“他是坏学生,他的话不值得相信”,“学生不相信老师,老师能怎么办?”真的是学生不相信老师吗?其实是班主任或教师自己有不信任学生的心理,将这种心理转嫁到学生身上,认为“学生也不相信老师”、“这个学生不值得信任”。教师往往对“差生”、“坏学生”存在偏见,不想相信他们,然而又知道自己这种偏见是不对的,于是潜意识“推心置腹”,轻而易举将自己的不信任学生推卸到学生不相信老师身上,重新评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在心理上的得到暂时的平衡。

3.投射现象的应对策略

3.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对外来“压力”的承受力和自我排解能力,直接制约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班主任或教师有以师爱——爱事业、爱学科、爱学生为核心的积极情感,这样才不会将班级管理看成任务、看成压力。另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拥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掌握多媒体等多种教育工具的使用。这样面对高升学率的压力,班主任或教师可以做到有备而无患,自然压力可以化解为动力而不会成为令人头痛的焦虑,进而减少为防御焦虑而产生的投射现象。

3.2教师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理解投射效应。

班主任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很难改变,可是班主任或教师的思维方式可以改变,此时班主任或教师不再以自己的主观认知思考学生该怎么样,而应该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倾向:假设自己与学生是一样的,即“假设我是学生”,深入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就能创造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提高教学效益,具体的就是教师必须确定教什么和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即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各个目标的关键点,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寻找突破障碍的有效途径[4],切不可急于求成。

3.3及时分析班级现状,对学生保持合适的期望。

有人说,班主任或教师应该永远对学生保持“高期望”,而在这里应当明确界定“高期望”的概念,既包括绝对意义上的,即长远的、整体的、人本角度的对每位学生的期望,也包括相对意义上的,即充分顾及学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和潜能,适当高于学生个体的现有水平的期望。反对超越学生个体条件的期望,主张制定一个既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但经过努力又可以实现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教师期望的合理性,也就是说“高期望”即是指分析了班级现状后的“合适期望”。  

3.4了解学生,相信自己的学生。

班主任或教师对学生不信任往往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对于班主任或教师来说是很困难的,但是应尽可能的观察哪些学生性格内向,哪些学生活泼开朗,最近学生关心一些什么,哪些学生是因为不努力而学习成绩差,哪些学生是缺乏学习技巧等等。

相信自己的学生,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与实力,要相信他们做事是有原因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未成熟的孩子,他们有很多为开发的潜力,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老师要赞扬他们,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老师要相信他们的实力。每一个学生都是纯洁的,他们做事情有自己的理由,但他们做错事时,班主任或教师要相信他们不是“坏学生”,不要否定他们,而是给予改正的机会。

4.小结

投射,是一种潜意识的自发心理活动,所以当班主任或教师出现这种心理活动时自己也不知道。学生是未成年人,生理、心理都处在成长发育期,班主任或教师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班的学生的心理,班主任或教师的教育管理之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自身的成长。因此在教学管理中,班主任或教师更要注意这些投射现象,尽量避免在这些投射现象的发生,当出现这些现象时,要尽快找到原因,针对原因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消除消极影响,从而更好的教育学生,管理班级,为学生创建和谐的校园生活。

5.参考文献

[1]刘宣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宁波出版社:2006年版:42-45

[2]张荣.论教师期望心理的自我监控[J].数学教学研究,2005(6)14-16

[3]翟慕华.班级管理要提防十种心理效应[J].天津教育,2006(1).47-48

[4]闻永冰.“投射效应”与教学目标制定[J].教师论坛,2000(8).18-19
——发表于《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标签: 班级管理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