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4年02月10日|1270次浏览

作者:韦耀阳 罗四清

 

-


-


-


-
  摘要:高校心理咨询职业化过程中存在咨询师队伍参差不齐、没有编制、咨询室建设投入不够、咨询工作不受重视等问题,要采取建立高校心理服务模式、设置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咨询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步虽晚,但发展较为迅速。为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001年3月和2002年4月国家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两个重要文件,自此,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正式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审视大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教师正在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职业化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我国高等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目前还不规范,存在许多问题。
  
  高校心理咨询现状
  
  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半路出家”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最大特色。目前,我国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员主要由心理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医务工作者三部分人组成,规范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偏低,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在中国学历教育体系中,心理咨询专业设置仍为空白,目前大学心理系的心理咨询课也仅有一个学期的学时,心理咨询教师教育也处于职业培训的较低层次。心理咨询是一门独立的职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复杂的专业工作,需要正规的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及持续不断的临床经验,否则就会像其他医疗技术一样对服务对象造成严重危害。
  咨询室建设投入不够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心理咨询机构大多隶属于大学生工作部门,缺少相对的独立性,不利于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在我国许多高校,正规的心理咨询室几乎没有,很多高校或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随便设立了一个心理咨询室,其设施极不规范。高校心理咨询室是向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真诚谈话的地方。教师与大学生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最终使大学生自己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心理咨询室应该具备必要的设施及资料,以便于大学生敞开心扉,在安定和谐的气氛中倾述烦恼。
  国家没有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和制度,专业人员无明确定位2001年8月3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把心理咨询师作为一种劳动职业进行管理。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的指导下,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持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举办心理咨询师的全国考试,向合格者颁发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从理论上讲,只有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资格认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但是,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对此有任何规定,一些没有资格证书的人正在高校客串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此外,国家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由于心理咨询教师的业绩很难进行评定,因此,没有一个职称评定的标准,导致心理咨询教师长期得不到公正的对待,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一些高校仅仅根据到岗情况对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业绩评定,殊不知他们在课余时间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心理咨询教师没有教师编制,在高校大学生工作部门出于一种打杂的地位,很难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安心工作。
  心理咨询工作在高校不受重视一些高校领导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不像德育、智育和体育,可以通过分数高低、成绩好坏直接评判大学生的优劣,因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高校只是走过场和流于形式。另外,一些教师和大学生还把心理咨询与“精神病”、“心理变态”等字眼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心理严重障碍者或精神病人才会去咨询。如果大学生去心理咨询室的话,有的还会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或讽刺。加上一些教师的误解,心理咨询在师生中的名声并不好,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
  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心理咨询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而高校心理咨询则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目前,国家对此还没有完整的规范体系,各项制度还有待完善,因此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有必要找出相应的对策来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应的对策
  
  建立高校心理服务模式高校心理服务可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笔者在此提出一个学生心理服务的模式。首先,在这个模式中,要强调建立心理档案。高校心理咨询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大学生智力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辅导员掌握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高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科学概念。其次,设置心理健康课。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讲解,使大学生对自身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大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建立心理咨询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在职称评定方面,应该设立心理咨询教师的考评体系,要从心理咨询的数量与质量以及高校因心理问题的事故发生率方面评定教师的工作量和工资,同时还要从其科研方面加以评定。心理教师通过测试可以发现本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科研论文,科研成果中的资料还可以为高校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如本校大学生与其他高校大学生相比有什么优势,有哪些弱项,如何通过教育来解决这些问题等。撰写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也可以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标准。
  明确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明确心理学教师的职业地位要促进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在教育和学科体系中明确心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地位,否则作为其分支学科的临床心理学无法得到发展。应该明确心理学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临床心理学是其应用分支学科,在相关机构有其职位设置。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校园内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和介绍,消除广大师生的误解和疑虑,提高心理咨询的声誉。
  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培训和督导体系心理咨询教师培训和督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也是由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特殊性决定的,同时是心理咨询工作发展的必要保障,是提高学校心理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咨询效果的有效措施。学校应为心理咨询教师定期提供短期培训的机会,以便心理咨询教师可以主动获得接受心理咨询督导的机会。为心理咨询教师提供短期的脱产培训机会,可以让心理咨询教师获得较高水平的辅导,接触较高水平的心理咨询专家,主动获得专家的督导。有经验的督导常常会指出心理咨询教师可能的失误、具体咨询案例是否符合伦理要求,是心理咨询教师成长的最好向导。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职业化任重而道远。在制定心理咨询教师职业化发展策略的时候,笔者认为,指望有一个完善的策略来保证不出任何问题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重要的是,出现的问题要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并且能够把问题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推动行业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旭东.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21-225.
  [2]丛中.中国心理治疗与咨询职业化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3):124-125.
  [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标签: 心理咨询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