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只为一个理:观念不常真
时间:2023年09月09日|253次浏览

金刚经只为一个理:观念不常真
人文科学心理学视角中的佛学经典

孙泽先

金刚经中有一个特殊的句式, 占据了全书大部分内容。这个句式就是:

如来说X,即非X,是名X。
如来说Y,即非Y,是名Y。
如来说Z,即非Z,是名Z。

例如: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这种句式对于初读金刚经的人来说肯定是一种困惑,就是看了很多注释金刚经的书,也很难领会释迦摩尼在这部经中到底说的是什么。

不过,如果从人文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变得很简单,金刚经重点讲解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叫做“观念不常真”。

德国学者布伦塔诺是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指出,心理活动就像一条河流,上游是表象,中游是判断,下游是情欲。我们把这样的河流叫做意向流。也就是说,意向流是由“表象——判断——情欲”三个依次相关的环节组成。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表象开始,有了表象就有了判断,有了判断就有了情欲。表象环节的是把对象呈现出来,判断环节是对于对象进行评价,情欲环节则根据评价产生亲疏取舍。表象环节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始,处在意向流的上游,所以非常重要。

深入研究表明,布伦塔诺的这个学说是从法国学者笛卡尔那里继承来的。布伦塔诺说过:“我们可以区分心理现象的三个基本层次。笛卡尔首先作出这种区分,在《沉思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完整而准确的陈述。但是他所说的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且很快便被遗忘了。但在我们这个时代,笛卡尔的分类方法被独立地重新发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某种被建构的东西。”

然而,在表象环节的论述上,笛卡尔比布伦塔诺讲的更透彻、更深刻。他指出,表象环节把对象呈现出来的时候,会立即形成观念,这是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开始。在心理活动中产生的所有观念都会储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个人无意识里面,或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里面。这些深藏的形形色色的观念,会时时影响我们的认知与行为。

笛卡尔指出一个关键的道理。他说,观念虽然来源于对象,但是观念不等于对象。比如我们观看日出,我们见到的是一个足球大小、发光发热的天体,这是我们对太阳所形成的观念。但是真正的太阳要比地球大33万倍,而且那里每天都在发生核爆炸。所以,观念是观念,对象是对象,观念不等于对象。这个道理,就叫做“观念不常真”。

打个比方,对象是珍珠,观念是装珍珠的盒子;对象是熊猫,观念是熊猫的照片。如果我们把盒子当做珠子,把照片当做熊猫,会引起心理活动的混乱,这种混乱叫做观念乱象,而在佛学中叫做戏论。

最先通晓这个道理的不是笛卡尔,而是佛祖释迦摩尼。他在2500多年以前就用佛学语言把这个道理表述出来了,其中所说的名相指的就是观念,为了告诫佛家子弟注意名相的不真实性(观念不常真),采用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句式:

如来说熊猫(一张熊猫照片)
即非熊猫(照片是照片,熊猫是熊猫,照片不等于熊猫)
是名熊猫(只是在名相上叫做熊猫)

这个道理很简单,却是几乎所有人都在犯着的错误,而且日久年深,积重难返。由此而形成的观念乱象是学佛的首要障碍。从观念到观念,从名相到名相,寻章索句,囿于言说,这是有为法,是背离佛法真谛的错误道路。正确道路是在实修中不是凭着语言、而是凭着体验去领悟佛法的真谛,这是无为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释迦摩尼才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观念不常真这个道理,是迄今为止对于金刚经宗旨的最接近现代、最容易懂得,也是最透彻的诠释。

佛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必然会有汇通之处。这种汇通能够把古代佛学深奥的道理转换成现代心理学语言,执简驭繁,逢繁化简,从而使佛法的精华以新的样貌走进现代社会生活,同时也为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笔者前不久发表的《心经只为一宗事:实现思维一元化》与这篇《金刚经只为一个理:观念不常真》都是从人文科学心理学角度研究佛法的新探索,两者相互参考,能够加深对于这两部佛经的正确理解。



标签: 金刚经  布伦塔诺  笛卡尔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