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流管理学: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架构
时间:2023年09月24日|219次浏览

意向流管理学: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架构
——大乘唯识学与描述心理学(意动心理学)的融合之道

孙泽先


001. 注重体用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学统。体,是本体;用,是运用。无论研究什么,只有把握住体用两个方面,才能把研究深入下去。心理学研究也是如此。

大乘唯识学:人文科学心理学模板

00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学派对心理活动从体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所达到的高度即便到了今天,依然在现代心理学各个流派之上。这个学派就是大乘唯识学。
003. 大乘唯识学是公元五世纪印度高僧无著与世亲两兄弟创立的。唯识学传入中国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功劳。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到达印度时,唯识学派流传甚广,他的老师是那烂陀寺的唯识学大家戒贤法师。玄奘法师学成回国后大力弘扬唯识学,他的《成唯识论》和《八识规矩颂》是研究唯识学的重要文献。
004. 研究唯识学,从概念出发是死路,从体验出发才是活路。凭借四十余年的修炼体验,我对唯识学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并且发现唯识学已经为人文科学心理学搭建了较为完整的基本架构。
005. 在唯识学中,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构成了心理活动的统一体。八识是指第一识眼识、第二识耳识、第三识鼻识、第四识舌识、第五识身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之所以称为心王,因为八识就是心理本体。而五十一心所则是八识在心理活动中所产生的五十一种现象。
006. 唯识学不但指出了八识是心理本体,还指出心理本体的运用。心理本体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现行与种子八识与四觉,以及八识与四智
007. 现行与种子,是说在心理活动中,本体的运用体现在前五识接受信息转给第六识做二级处理,再转给第七识做三级处理,然后将相关信息转给第八识变成种子并进行贮藏。这个过程叫做现行熏种子。第八识所藏的生生世世的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参与当下的心理活动,这个过程叫做种子变现行
008. 八识与四觉,指的是本体运用中对于觉知(perception)层次的展现。八识在心理活动中形成四种觉,前五识为感觉(相分),第六识为知觉(见分),第七识为直觉(自证分),第八识为本觉(Anatana-samyak-sambodhi,证自证分)。
009. 八识与四智,是本体运用的重中之重。八识的四种觉,分别对应于四种智。前五识的感觉对应于成所作智,第六识的知觉对应于妙观察智,第七识的直觉对应于平等性智,第八识的本觉对应于大圆镜智转识成智是唯识学的宗旨,也是对八识四觉的开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是对感觉的开发,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是对知觉的开发,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是对直觉的开发,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是对本觉的开发。
010. 唯识学从体用两方面对于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非常宝贵。如何把这些丰富而宝贵的心理学思想从宗教范畴挪移到心理学范畴,是中国心理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多年以前,我试图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这样的努力,写出了《归根心理学》,可是我自己感到仍有很多未尽之意。

布伦塔诺与笛卡尔的心理学思想

011. 2007年,我应邀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市举行的东西方心理学会议,并在会上讲了归根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茶休的时候,一位欧洲男士对我说:“归根确实很重要,我们欧洲人已经把根忘掉了,这很危险。您的观点超出了弗洛伊德的范畴,与另外一位心理学家更为接近。”我请他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原来是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读书时的老师、德国心理学家弗朗茨 布伦塔诺。
012. 西方心理学史上有两个心理学之父,一个是威廉 冯特,一个是弗朗茨 布伦塔诺。这两位德国心理学的代表著作都是在1874年发表的。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开启了自然科学心理学,布伦塔诺的《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开启了人文科学心理学。
013. 布伦塔诺把自己创立的心理学叫做描述心理学。后来,冯特的得意门生铁钦纳为了区分研究意识内容的心理学和研究意识行动的心理学,把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称为意动心理学。
014. 在认真学习和研究描述心理学(意动心理学)的时候,我们发现,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与大乘唯识学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这是因为,布伦塔诺是具有深厚修炼功底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015. 布伦塔诺出生于天主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十六岁时就接受了天主教教会的正规培训。十年之后,他被正式任命为神甫,同一年又获得大学哲学讲师的职务。布伦塔诺非常重视修炼,他曾对弟子说: “对我来说,人不修炼就如行尸走肉。一个对修炼既不运用也不实践的哲学家徒有虚名:他不是哲学家,而只是科学工匠,是庸人中的庸人。看在上苍的份上,不要让任何东西动摇你每天抽点时间用于修炼的决心。”
016. 深入研究表明,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例如外知觉把握物理现象、內知觉把握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表象——判断——情欲”三分法,心理现象统一体等等,都是从法国学者笛卡尔那里继承下来的,布伦塔诺公开承认这一点。
017. 笛卡尔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他曾说一生中有两件引以为傲的事情:身中流着法兰西的鲜血,心中装着天主教的信仰。笛卡尔是耶稣会的会士。耶稣会是法国教规森严的天主教组织,要求会士严守三绝——绝财(不积私财),绝色(禁绝性欲),绝意(放弃私念,唯遵神意),每年要有40天摆脱俗事,潜心祈祷、静修。笛卡尔传记作者斯蒂芬 高克罗格说过:“他作为一个天主教徒有着很深的宗教信仰,一直保持到他死的那一天,并带着坚定的,热情的探索真理的渴望。”
018. 修炼常常给人留下神秘莫测的印象,其实不是那样的。修炼是一门心理学技术,能够维护心理活动的秩序,并增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修炼就是归根,就是向集体无意识的探索,也是向人类共享知识库藏的探索,探索越深,就越能获得更具共识性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发现,欧洲人文科心理学存在一条有迹可循的发展脉络,即“荣格——弗洛伊德——布伦塔诺——笛卡尔”。只有追溯到笛卡尔,欧洲人文科学心理学的整体脉络才会显现出来。同时我们发现,笛卡尔和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与大乘唯识学有很多能够相互融合之处。一般说来,亚洲宗教讨论心理活动所用的语言较多哲学味道,而欧洲宗教讨论心理活动所用的语言则较多心理学味道。为了节省篇幅,我们把笛卡尔和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放到一起来讨论。

意向流:心理本体新概念

019. 在西方心理学当中,与心理活动相关的常用词很多,比如意识(consciousness),思维(thought),念意(mind),心意(heart),灵魂(soul),精神(spirit),观念(idea),认知(cognition),情欲(desire),意志(will)等等。然而,面对唯识学的八识心王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上面的任何一个词都难以承载,不具有相应性。所以,我们必须寻找一个与之密切相应的新概念。这样的新概念我们在布伦塔诺的心理学里面找到了。
020. 布伦塔诺认为,意向性(intentional)是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所谓意向性就是意识的指向性,就是人们常说的“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同时,他还提出一个引申的概念,叫做意向性内存在(intentional inexistence)。他说:“每一心理现象都被一种东西所标识,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称这种东西为关于一个对象的意向的(即心理的)内存在,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虽然还有些模棱两可——关涉一种内容、指涉一个对象(这里不应被理解为一种实物),或将之称为一种内在对象性。”简而言之,当意识指向某物时,就会形成一个象(观念),而这个象就会渐次藏到个人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之中。布伦塔诺还说:“这种意向的内存在是心理现象所专有的特性。没有任何物理现象能表现出类似的性质。所以,我们完全能够为心理现象做出如下的界定:它们是在自身中意向的包含一个对象的现象。”
021. 于是我们就提出一个新概念,叫做意向流(the Intentional Stream)。意向流是意向性内存在的流动,是心理活动的统一体,是外知觉与內知觉的统一体,是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体,是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的统一体,是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统一体,也是元神与识神的统一体。由此可知,意向流是心理本体
022. 确认意向流为心理本体是关键一步,本体确定了,本体的运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本体运用包括四个方面:意向流的十二个特性,意向流的三个环节,意向流的三层境界,以及意向流的五项管理(三项基本管理和两项加持管理)。由此形成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架构,同时展现出心理疗愈的全景图。

意向流的十二个特性

023. 指向性(directivity):意向流的运行总是会围绕着一个主题,这就是它的指向性。意向流的主题,可以是自主选择的,也可以是随机形成的。主题的内容,可以过去的存在,可以是当下的存在,可以是将来的存在,可以是现实的存在,也可以是虚拟的存在。 024. 流动性(mobility):意向流的运行不舍昼夜,昼则为思,夜则为梦。意向流的运行轨迹不只是顺流而下,也可以逆流而上。它可以流向过去,也可以流向未来。意向流在运行中主题的变化有两个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不同主题之间的切换,第二种情况是同一主题所含信息在质和量两方面会不断发生变化。 025. 连续性(continuity):布伦塔诺说:“自我在过去与现在存在的统一体就与一条河流无甚区别,在这条河流中,后浪随着前浪并且推着前浪。”意向流在不同向度的时空穿越,会使人产生它是断断续续的错觉,而实际上它始终是连续的。 026. 超速性(superluminality):在物理境界中,光速是每秒钟30万公里。而在心理境界中,意向流运行的速度远远超光速。例如,天枢星发出的光子到达地球所需的时间约为123年,这是物理境界的速度;而我们仰望北斗时,意向流到达天枢星所需的时间大概有1秒钟就足够了,这是心理境界的速度。 027. 感应性(interactivity):感应就是相互作用,意向流在运行中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这种感应性包括三个层面:1. 自身感应:个人根结与根结之间的相互作用,2. 人际感应: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3. 人天感应: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感应性是对信息的把握和呈现能力,由此形成表象过程,是意向流运行的起点。 028. 建构性(constructivity):意向流在运行中,会不断地链接它所能链接的信息,使其主题不断更新,从而建构观念、建构关联、建构情境、建构意象(image)。意向流运行所产生的意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这种意象极少是单一历史事件的再现,它常常与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信息相关联,并不断地变换着,形成类似转动的万花筒中呈现的情景。建构性可以产生发明创造,也可以产生追虚逐妄。欲望是意向流的加速器,同时也是意向流所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意象之原始模版。 029.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意向流具有可控性,但是这种可控性是相对的、有限的,这一点有些像呼吸功能。意向流可分为两种:熵增意向流和熵减意向流。前者有序性降低,后者有序性增高。运用特殊的心理学技术,把熵增意向流转变成熵减意向流,就等于向机体输入负熵。 030. 主观性(subjectivity):意向流的运行是因人而异的。这些运行方式,可能有相近的,但不会有相同的。意向流运行方式相近的个体之间比较容易进入同一语境,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意向流的运行方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只是标识个体的心理特质,由此影响着各自的感觉、情感、意欲以及思想等等方面。 031. 非想性(unobservability):意向流具有指向性,但却不能指向它本身,就像眼睛能观察万物,却不能观察自身一样,这个特点称为非想性。布伦塔诺指出:“这是一条有效的心理学规律,即,我们永远不能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内知觉对象上。”这条心理学规律对于修炼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032. 直解性(direct knowing):逻辑思维是现代人高度认可的认知方式,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然而,一个重要的事实被普遍地忽略了,那就是人们还有一种认知能力,它不借概念、判断、推理等过程,而是当下便知、直接了解,这是非理性认知过程,属于内知觉的重要功能。 033. 自明性(self-evident):布伦塔诺说:“内知觉的真理性根本不能以任何方式被证明。然而它具有远胜于证明的东西,它是直接明证的。如果有人依靠一种怀疑论来攻击这种认识的最终基础,他将无法找到建构知识大厦的其它基础。”内知觉源于元本能(meta-instinct),忽略了内知觉,忽略了它的自明性,会使元本能逐渐弱化。而修炼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一定的心理学技术,开发元本能,增强这种与生俱来的悟性认知能力。 034. 统一性(integrality):布伦塔诺指出:“尽管心理现象是多重的、复杂的,但它们总是以统一的面目而呈现于人的内知觉。”我们把知觉分为外知觉和內知觉,把心理现象分成表象、判断、情欲,而它们在意向流运行中构成了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同时,意向流还是身、心、灵的统一体,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也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体。

意向流的三个环节

035. 意向流的运行是由三个依次相关的环节所构成。这三个环节是表象(presentation),判断(judgement)和情欲(love and hate)”。这个规律是笛卡尔发现的。意向流的运行始于表象,有了表象就有了判断,有了判断就有了情欲。布伦塔诺曾把心理活动比作河流,按照这个比喻,表象是意向流的上游,判断是意向流的中游,情欲是意向流的下游。
036. 表象环节的功能是呈现
指向性是意识的基本特征,存在着“能指”和“所指”两重关系,把所指之物呈现出来是表象环节的功能。
037. 表象环节注意事项
①所指之物可以是现实的存在,也可以是虚拟的存在。
②进入下一环节(判断环节)的不是所指之物,而是所指之物的象,也就是对所指之物形成的观念。
③象是象,物是物,象不等于物。或者说观念是观念,所指之物是所指之物,观念不等于所指之物。这是笛卡尔告诉我们的非常重要的道理,叫做“观念不常真”。
④在表象环节,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善恶之别。
⑤唯识学认为,从因明学角度来看,表象环节属于现量的范畴,是前五识和第八识的认知特点。现量是感官与所量对象接触刹那间产生的直接认知,没有思维活动参与,不能用语言表达。现量是一切认知、一切智慧、一切学问的根源。
038. 判断环节的功能是评价
在表象环节中,所表之象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善恶之别。进入判断环节的时候,所表之象就有了对错之分,也有了善恶之别。如同王阳明先生所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039. 判断环节注意事项
①判断环节是以“一分为二”为基本模式的分析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思维二元化,佛学称为分别心。
②判断的正确与否,既受上游表象环节的影响,也受下游情欲环节的影响。
③唯识学认为,从因明学角度来看,判断环节属于比量的范畴,即经由思辨(心识分别)而产生的间接认知,是比较、分析、和推理的心理过程,这是第六识的认知特点。如果是正确的推理,称为真比量,如果是错误的推理,则称为似比量,或称为非量。
040. 情欲环节的功能是行为取向
在表象环节中,所表之象没有对错与善恶,到了判断环节就被赋予了对错与善恶,而在情欲环节根据对错与善恶就产生了亲疏取舍的倾向,亲疏是情,取舍是欲。
041. 情欲环节注意事项
①情欲总是围绕自我而形成的,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②情欲有熵增熵减之分,熵增情欲为俗情俗欲,熵减情欲为圣情圣欲。
③唯识学认为,情欲环节与第七识密切相关,因为第七识的主要功能是生成自我意识(随缘执我)、主导情欲(通情本)以及沟通第八识与前五识和第六识的信息交流(恒审思量)。
④情欲是意向流运行的推动力,情欲环节中的亲疏取舍会时时产生新的表象,新的判断,以及新的情欲,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像一个大漩涡,构成了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把这样的心理漩涡称作笛卡尔漩涡(Cartesian Vertex),以此纪念这位首次发现心理活动基本程序的伟大学者。
042. 笛卡尔漩涡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意向流的基本运行程序。笛卡尔漩涡的中心是自我(self)。自我是心理活动的枢纽,心理活动所涉及的信息变化总是围绕自我进行的。没有自我就没有能思,没有能思就没有所思,心理活动就会归于静止。也许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的另外一种体现。
043. 当我们说到笛卡尔漩涡的时候,就意味着意向流运行正常——起止有常,消长有度,运行有序。当意向流运行出现了异常——起止无常,消长无度,运行无序,就不再称为笛卡尔漩涡,而叫做心理内卷(Psycho-involution),或者叫做刹那轮回(Instant Samsara)。

意向流的三层境界

044.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着重讲了三个理:物之理,心之理,天之理。这三个理在意向流运行中展现出三层境界:物之理是以心观物的结果,展示出物理境界;心之理是以心观心的结果,展示出心理境界;天之理是以心观天的结果,展示出天理境界。每个境界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都有相应的心理学内涵,都是心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045. 物理境界是以心观物的结果,以心观物用的是外知觉(external perception),外知觉是把握物理现象的知觉。笛卡尔指出,外知觉把握的存在,就是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触觉)等五种感觉器官所把握的存在。 046. 物理境界的七个特点
①属于外知觉所及的范畴(以心观物)。
②具有广延性,或者说空间占有性(如形状,体积,重量,位置,数量,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
③具有可分性。
④可以精确测量与计算。
⑤运动速度限于光速。
⑥适用逻辑:数理逻辑
⑦唯识学:依他起性 047. 与物理境界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感觉器官所及的存在,研究手段通常是精确测量和计算。这种心理学属于感性心理学,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这种心理学的代表著作。
048. 心理境界是以心观心的结果,以心观心用的是內知觉 (inner perception),內知觉是把握心理现象的知觉。布伦塔诺说:“心理学的来源是建立在对我们自己的心理现象的内知觉上。如果我们不通过内知觉来了解它们的话,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思维、判断、愉快或痛苦、欲求或厌恶、希望或害怕、勇敢或失望、决定和意向。” 049. 心理境界的七个特点(与物理境界正好相反):
①属于內知觉所及的范畴(以心观心)。
②不具有广延性,爱恨情仇不会有形状、体积、重量等等;
③不具有可分性,世间有半个苹果,却不会有半个灵魂;常常以统一体的形式出现。
④可以分析与描述,不可精确测量与计算,对于“你问我爱你有多深”这样的问题,回答只能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⑤运动速度不限于光速。
⑥适用逻辑:因明学(印度逻辑学)
⑦唯识学:遍计所执性
050. 与心理境界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内知觉所及的存在,包括思维、判断、情感、欲望等等。对于內知觉的对象,不是通过精确测量而知,而是通过分析推理而知;不是通过计算的方式表达,而是通过描述的方式表达。所以与心理境界相关的心理学属于理性心理学,布伦塔诺的《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是理性心理学的代表著作。 051. 至于天理境界则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从笛卡尔对于God的论证中所获得的领悟。天理境界是以心观天的结果。就体验的意义而言,以心观天即观无所观。
052. 天理境界迥然不同于物理境界和心理境界:物理境界可以测量和计算,心理境界可以分析和描述,而天理境界既不可以测量和计算,也不可以分析和描述。换句话说,天理境界超越了语言文字所及的范畴,不受任何逻辑的约束,不可理解、不可思议,只能体验和领悟。正因为如此,研究天理境界的学问被称为玄学或形而上学。西方的神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都与形而上学密切相关。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书名中的“第一哲学”这个概念,就是形上学或者玄学的意思。
053. 天理境界的七个特点
①属于本觉所及的范畴(以心观天、观无所观)。
②宇宙万物之根(弘大背景)。
③一切秩序与因果的来源。
④我思故我在,无思故道在。
⑤只可体验,不可思议。
⑥不受任何逻辑的约束。
⑦唯识学:圆成实性
054. 笛卡尔曾用树做比喻,强调形上学的重要性,他说:“整个哲学好比一棵大树,树根是形上学,树干是形下学,树干上长出的树枝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医学、力学和伦理学。”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天理境界是物理境界和心理境界的根。
055. 正如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 056. 在我看来,天理境界就是一个弘大背景(Grand Background),宇宙万物由之而成、由之而住、由之而坏、由之而空。在这个弘大背景面前,无论智商多高,都如摸象的盲人,只能感觉而不能了知。这个弘大背景昔在、今在、永在,一切事物皆在其中依照一定的秩序完成自身的变化周期。西方神学称之为God,我们的国学称之为神、称之为道、称之为天。
057. 以心观物可以进入物理境界,以心观心可以进入心理境界,而只有以心观天、观无所观才能进入天理境界。这是因为,观物与观心都有一个“我”在,只有无我才能进入天理境界。所以说,我思故我在,无思故道在。 058. 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意向流的三层境界是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的统一体。物理境界相关的心理学是感性心理学,与心理境界相关的心理学是理性心理学,与天理境界相关的心理学则是悟性(灵性)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不仅要关注感性和理性的发展,更要关注悟性(灵性)的发展。
059.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天理境界相关的心理学不仅在“知”的方面占有优势,同时在“行”的方面也占有优势。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门学问叫做修炼学,如儒家的“三纲八目”、佛家的“戒定慧”、道家的“性命双修”,都是心理疗愈技术的富矿,琳琅满目,光彩照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开发。
060. 《华严经疏》是佛学的重要经典著作,其中提到了三种世间,即器世间,众生(有情)世间和正智觉世间。器世间是物理境界,众生(有情)世间是心理境界,正智觉世间是天理境界。对于天理境界,佛学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说法,禅宗称之为佛性,净土宗称之为极乐世界,唯识学派称之为大圆镜智,中观学派称之为空性。
061. 修炼学第一原理
修炼的本质,是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实现境界的跃迁:从物理境界跃迁到心理境界、并从心理境界跃迁到天理境界。这种跃迁,也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悟性(灵性)的跃迁。修炼的实际操作要旨,在于超越物理境界净化心理境界彰显天理境界。这就是修炼学第一原理。
062. 离根焦虑
当前,在大众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焦虑、抑郁状态的普遍化和年轻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率屡见上升的趋势。形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但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潜在的本底因素,就是离根焦虑的存在。 063. 离根焦虑是放大版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 是指婴幼儿与亲人分离时引起的焦虑、不安、哭闹等负面情绪反应,又称失联焦虑。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物理境界一家独大,不断冲击心理境界、压缩天理境界,以至于在有些人的内心之中,只有物理和心理,没有天理,对大自然毫无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造成了与天理境界的失联。天理境界是物理境界和心理境界的根,没有根的滋养,心灵就会变得干涸,由此而产生的焦虑叫做离根焦虑。 064. 我们必须建立心理学研究的整体观念,必须明确心理学全景图。我们应该懂得,心理活动中不仅存在物理境界和心理境界,还存在天理境界。我们不仅要发展感性心理学和理性心理学,还要发展悟性(灵性)心理学。同时,我们要允许、鼓励并加强对天理境界及其心理学内涵的研究,从而为解决离根焦虑找到本土心理学的解决方案。

意向流的表象管理(基本管理之一)

065. 表象环节的常见问题
极化思维(黑白思维)
极化思维,是指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判断和选择。例如,非好即坏,非成即败,非友即敌,非黑即白,如此等等。极化思维不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是造成虚假表象的根本原因。
观念乱象
表象环节是形成观念的过程。观念虽由所指之物而生,但观念是观念,所指之物是所见之物,观念不等于所指之物。这个道理就做观念不常真
打个比方,所指之物是珍珠,观念是装珍珠的盒子;所指之物是熊猫,观念是熊猫的照片。如果我们把盒子当做珠子,把照片当做熊猫,会引起心理活动的混乱,这种混乱叫做观念乱象
观念乱象是阻碍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为所欲为地在心理学一词前面罗织定语,虚设情境,游戏文字,玩弄概念,以为是在创新,实则是在添乱。
066. 表象环节的心理学管理
①转极化思维为辩证思维,看问题要用两点论,不要用一点论。
②一切要从实践出发,不要从观念出发。
③使用概念要准确,要明确它的内涵与外延。
④充分注意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⑤不可随意创造概念。
⑥言纳百家,善于融通。
067. 表象环节的修炼学管理
①大乘中观学的八不中道——建立辩证思维
②大乘唯识学的大圆镜智——清除观念乱象(鉴而不纳)
③《坛经》五八果上圆
④《长阿含经》:消灭戏论——三学之中“慧”的功夫
⑤参考拙作《金刚经只为一个理:观念不常真》(可见于圣心塾微信公众号)

意向流的判断管理(基本管理之二)

068. 判断环节的常见问题
判断失误
常见原因:证据不足,思维偏执,逻辑混乱,情绪干扰。
判断失控
判断是思维二元化的过程,依从“一分为二”的模式进行分析辨别,佛学叫做分别心。正常的思维包括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既有思维二元化(一分为二)、也有思维一元化(二合为一)。如果在思维过程中,只有思维二元化(一分为二),而无思维一元化(二合为一),呈现出思维奔逸的倾向,这就是判断失控,佛学叫做狂心。
069. 判断环节的心理学管理
①情绪失控不作判断
②证据不足不作判断。
③不评论不懂的事物。
④不在背后议论人。
⑤不计较,不纠结,不抱怨,不攀比。
⑥不轻信来源不明的信息。
⑦不轻易作预言。
070. 判断环节的修炼学管理
①《坛经》:六七因中转
②《长阿含经》:入于涅槃——三学之中“定”的功夫
③参考拙作《心经只为一宗事:实现思维一元化》(可见于圣心塾微信公众号)

意向流的情欲管理(基本管理之三)

071. 情欲环节的常见问题
①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②自我管控意识薄弱
③接受与担当意识薄弱
④归根意识薄弱
072. 情欲环节的心理学管理
①转小我为大我
②转俗情俗欲为圣情圣欲
③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人。
④用公平心对待一切事。
⑤用平静心对待一切境。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⑦多从善意出发理解人。
073. 情欲环节的修炼学管理
①《坛经》:六七因中转
②《长阿含经》:断诸结使——三学之中“戒”的功夫
③戒律:五戒、八戒、十戒等

意向流的智慧管理(加持管理之一)

074. 智与慧都是人的洞察能力,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关联,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
075. 智字的组成,上面是“知”,下面是“日”。上面的知代表认知,下面的日代表时间,说明智所表述的洞察力与时间有关,可以与日俱增,这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智的发展,从道家看与识神有关,从唯识学看主要与第六识有关,来自知觉。
076. 慧字的组成,上面是“彗”,下面是“心”。上面的彗代表除尘工具笤帚,下面的心代表内心,说明彗所表述的洞察能力与清扫内心的灰尘有关,这种洞察力随着心尘的减少而增加。这是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慧的发展,从道家看与元神有关,从唯识学看主要与第八识有关,来自本觉
077. 智与慧的关系,就像一棵生长着的树,智是这棵树的干、枝叶和果实,慧是这棵树的根。对于个人来说,与智相关的是才,与慧相关的是德,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慧无智,树上无果;有智无慧,树下无根。
078. 智与慧是两种不同的洞察能力。智彰显个人的能力,慧彰显集体的能力;智侧重局部的运筹,慧侧重全局的运筹;智是战术把握,慧是战略把握;智是知觉的力量,慧是本觉的力量。智是小聪明,慧是大聪明,慧是智的根。人若智多而慧少,就会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小我、不顾大我,只顾利益、不顾道义,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就好比树大而根浅,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079. 重智轻慧是当下的普遍趋势。我们有智的系统教育,却没有慧的系统教育。我们有很多关于智的心理学,却少有关于慧的心理学。我们有很多增加智的培训方法,却缺乏增加慧的培训方法。我们只知道智是一种力量,并设定了智力商数(智商);却没有认识到慧也是一种力量,更没有设定慧力商数(慧商)。
080. 慧商(HQ)这个设定应该有,也必须有。慧商是一个人道德水准的体现,是人格完善程度的体现,也是元本能开发的程度的体现。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仅要看智商和情商,还要看慧商。
081. 慧商通常可以从十二个方面进行考量:心有觉悟,不会迷茫错乱;心有诚信,不会孤立无援;心有仁慈,不会自私残酷;心有公义,不会随波逐流;心有感恩,不会狂妄冷漠;心有宽恕,不会狭隘刻薄;心有忏悔,不会扬己抑他;心有谦和,不会傲慢离群;心有平等,不会媚上欺下;心有礼让,不会逞强纷争;心有知足,不会贪婪苦恼;心有俭朴,不会奢靡浪费。
082. 觉悟心,诚信心,仁慈心,感恩心,宽恕心,忏悔心,谦和心,平等心,礼让心,知足心,俭朴心,这十二个方面,叫做慧商十二心,亦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种心理维生素

意向流的信念管理(加持管理之二)

083. 信念(faith)是一切心理疗法的根基,无信不疗心。如果缺少信念这个核心要素,任何心理疗法都不可能取得应有的疗效。修炼之中,信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无信则无愿,无愿则无行,无行则无功。
084. 古代修炼学首重信念。无论是以大乘佛学为代表的亚洲修炼体系,还是以《圣经》为代表欧洲修炼体系,都把立信(建立信念)放在第一位。《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圣经》说: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希伯来书 11章6节)由此可以窥见古代修炼学技术方法,无论亚欧,其心理学属性都是一样的。
085. 亚洲修炼体系建立信念的特点是侧重“立信于理”。立信于理,就是以理服人。就佛学而言,小乘佛学讲四谛、十二因缘,讲断除烦恼、脱离轮回;大乘唯识学讲心王心所、唯识无境、转识成智,大乘中观学讲缘起性空、破除八边、秉持中道等等;通过这样的途径,让这些道理逐渐深入人心,从而建立正确的信念。
086. 欧洲修炼体系建立信念的特点是侧重“立信于情”。立信于情,就是以情动人。在《圣经》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培养人对于神(God)的情感,包括敬畏、依赖、感恩、亲近与服从等等。《圣经》记载了很多因信称义的例证,如诺亚的信,亚伯拉罕的信,摩西的信,约伯的信,大卫的信,耶稣的信等等。
087. 立信于理和立信于情是相辅相成的,只是由于侧重不同而形成了理入和情入两种途径,而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是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未可截然分开。
088. 在古代修炼学中,“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孔子也说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是与宇宙和生命的本源密切相关的存在,同时也是无相无名、超出理性范畴的存在。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古代修炼学中的神,是元本能外化的结果,或者说是元本能投射的结果。
089. 意向流管理学认为,元本能(meta-instinct)来自天理境界,是我们的生命之根,开发元本能的过程就是归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五个确信:
①确信根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
②确信根是无相无名的存在。
③确信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
④确信人能与根建立稳固联系。
⑤确信通过这样的联系能够分享根的无限能力。

因明学:适用于人文科学的逻辑学

090. 因明学是印度逻辑学的汉译名称。因明学的主要任务是获得菩提(Buddhi)。菩提在印度语境中有三种含义:①认知的动作,②认知的工具(理解力),③认知的结果(知识)。 091. 获得菩提需要一定的方法,因明学把获得菩提的方法称为知量(Pramana)。相关文献中的知量种类多达十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八种,称为因明八量: ①感应量,古称现量(Pratyaksa) ②建构量,古称比量(Anumana) ③比喻量,古称准量(Upamana) ④圣教量(Sadba) ⑤世传量(Aitiya) ⑥印心量(Manakparyaya,Telepathy) ⑦遥感量(Avabhi,Clairvoyance) ⑧自明量(Kevala,Omniscience) 092. 印度逻辑学有很多流派,不同的流派承认不同数量的知量。现代佛学经常提到的知量是前四种,即现量比量准量圣教量。 093. 现量(感应量)(Pratyaksa):是感官与所量对象接触刹那间产生的直接认知,没有思维活动参与,不能用语言表达。 094. 现量有三个层次:①直接呈现的第一印象是意向流的感应性;②不借思维,当下便知是意向流的直解性;③观照事物本来面目是意向流的自明性。 095. 现量是一切认知、一切智慧、一切学问的根源,应具备两个条件:①感官无错乱,②心识无分别(不起思辨)。符合这两个条件者为真现量(正智),不符合这两个条件者为似现量(邪智)。 096. 比量(建构量)(Anumana):是经由思辨(心识分别)而产生的间接认知,是一个比较、分析、判断的心理过程。 097. 比量与意向流的建构性相关。建构性是意向流最活跃的特性:建构概念,建构关联,建构情境,建构意象。这种建构可以是发明创造,也可以是追虚逐妄。 098. 比量如果是正确的建构,称为真比量;如果是错误的建构,则称为似比量,或称为非量。 099. 准量(比喻量)(Upamana):是由某一事物本质的类似点推导出另一事物本质的认知方法。准量是佛经中经常使用的说理方式,如“盲人摸象”,“芥子须弥”,“木漂河流”等等。同时,准量也是中医学常用的说理方式,如《黄帝内经》所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100. 圣教量:包括古圣先贤的认知,著名经典的认知,通常是由现量、比量和准量和合而成。中国人常说的“子云”、“诗曰”就属于圣教量。 101. 世传量:知识来源不明,由世代相传而得,如谚语、民谣等。 102. 印心量:是指人际之间高度默契,能够顺畅进行非语言文字的信息沟通。如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 103. 遥感量:是指人不借助工具进行超远距离的直接信息感知。 104. 自明量:是对于知识直观地实现了整体性、深刻性、透彻性的全息把握。 105. 因明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学有一定的关联。形式逻辑有三段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因明学有三支:宗相,因相,喻相。两者的对应关系是:大前提——喻相,小前提——因相,结论——宗相。 106. 因明学的宗旨是获得菩提(知识),自悟悟他。自悟是要自己明白,悟他是要他人明白。自悟在于现量(直接知识)与比量(间接知识),悟他在于能立(维护真理)与能破(破除谬误)。然而,自悟悟他之中都有可能出错,现量出错称为似现量,比量出错称为似比量,能立出错称为似能立,能破出错称为似能破。于是就有了真现量与似现量,真比量与似比量,真能立与似能立,真能破与似能破,合称因明八义。 107. 从意向流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因明学的各种知量当中,最重要的是现量和比量。现量基于意向流的感应性、直解性与自明性,比量基于意向流的建构性。其他的知量都可以看作是由现量和比量演化而成。 108. 纵观儒释道的修炼实践,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共同原则:抑制意向流过度运行的建构性,同时彰显意向流久被遮蔽的自明性,从而实现两者完美的统一。

结语

109. 无论是自然科学心理学还是人文科学心理学,我们都要明确其基本架构。把握了这个基本架构,我们就能建立起有关这门心理学的整体观念。
110. 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架构是基于脑科学,信息运行于神经细胞、神经网络、大脑皮层(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语言区等),通过突触传递和条件反射等等复杂机制,实现信息的摄取、储存、编码和提取过程,并形成认知、情感、意欲等心理活动。
111. 那么,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架构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直到我们在实现大乘唯识学心理学化的时候,才惊奇地发现,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带回来的大乘唯识学,以“八识心王”为本体,以“现行与种子”、“八识与四觉”和“八识与四智”为运用,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心理活动认识的至高境界,形成了最早的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架构,成为我们探索西方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模板。
112. 当我们阅读布伦塔诺的《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和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的时候,如果心中没有大乘唯识学这块模板,他们的心理学见解就如拼图游戏中的散在图块;而有了大乘唯识学这块模板,那些散在的图块就呈现出清晰的全景图。
113. 在“荣格——弗洛伊德——布伦塔诺——笛卡尔”这条欧洲人文科学心理学发展脉络中,凭借大乘唯识学这个人文科学心理学模板的加持,我们才能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中发现“种子与现行”的缘由,我们才能从布伦塔诺关于內知觉的深入论述中找到“八识与四觉”特别是本觉的诠释,我们才能从笛卡尔的三层境界特别是天理境界的揭示中领悟到“八识与四智”以及转识成智的过程与机制。于是,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意动心理学)里面,心理本体是意向流,本体的运用则是意向流的十二个特性、三个环节、三层境界和五项管理。由此形成了一个现代人文科学心理学新的理论架构——意向流管理学。这个新的理论架构是用现代人文科学心理学的语言承载着大乘唯识学的灵魂。我们用“管理”取代“修炼”,是为了确保大乘唯识学心理学化的彻底性。修炼通常是自我的单向行为,而且东西方对于修炼多有不同的理解。管理是东西方都能接受且不含歧义的概念,包括自我管理和接受外来管理两个方面。
114. 同样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荣格、弗洛伊德、布伦塔诺和笛卡尔的心理学思想,没有运用大乘唯识学透视欧洲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意向流管理学,那么,大乘唯识学就会被禁锢在宗教体系中,固守着原始的样态,难免重蹈“三传而终”覆辙,使得其中的真知灼见不能融入心理学领域并发挥它本应发挥的作用。
115. 意向流管理学实现了大乘唯识学的彻底心理学化。在意向流管理学里面,无论是作为本体的意向流,还是运用中的十二个特性、三个环节、三层境界和五项管理,都看不到一丝唯识学的痕迹,因为所用的语言,不是古代宗教学语言,而是现代人文科学心理学的通用语言。然而,从意向流管理学的本体到它的运用,大乘唯识学的灵魂无处不在。可以这样说,在意向流管理学中,无一处像唯识,无一处不唯识。
116. 意向流这个概念就是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的统一体,意向流的表象环节由前五识主导,判断环节由第六识主导,情欲环节由第七识主导,第八识则参与所有环节的心理活动。
117. 大乘唯识学的宗旨是转识成智,过去面对这个重要话题,古往今来注释唯识学的学者们都会轻轻一笔带过,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意向流管理学告诉我们,意向流的表象管理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的过程,意向流判断管理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的过程,意向流的情欲管理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的过程,意向流的智慧管理和信念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的过程。同时,我们还清楚地认识到,转识成智的过程,就是一个“超越物理境界净化心理境界彰显天理境界”的过程。这是传统修炼学的第一原理。把握这个第一原理,才能坚守正道,避免偏差,不被世俗偏见所肢解,维护传统修炼理法的最后尊严。
118. 意向流管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活动再复杂,也只有三个环节:表象环节——判断环节——情欲环节。一切心理现象发生在这三个环节,一切心理问题出现在这三个环节,一切心理疗愈的关键也在这三个环节。
119. 意向流管理学还告诉我们,心理活动范畴再广阔,也只有三层境界:物理境界、心理境界和天理境界。意向流的三层境界的每一层境界都有特定的心理学内涵和特定的运行规律,不能相互代替,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120. 物理境界是外知觉的范畴,是以心观心物结果。这一境界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存在,研究手段是测量与计算,适用逻辑是数理逻辑,归属于自然科学心理学。
121. 心理境界是內知觉的范畴,是以心观心的结果。这一境界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存在,研究手段是分析与描述,适用逻辑是因明学,归属于人文科学心理学。
122. 天理境界是本觉的范畴,是以心观天、观无所观的结果。物理境界和心理学境界都是有我的境界,而天理境界则是无我的境界,不受任何逻辑的约束。天理境界的心理学没有研究的对象,相反的,要把渗透进来的所有对象清除干净,就像擦一面镜子,要把上面的所有灰尘擦得干干净净,才能彰显镜子本来的光明。天理境界的心理学属于人文科学心理学之中与形上学密切相关的范畴。天理境界是物理境界和心理境界的根。三者的适度和合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123. 我们面临着一个严重现实问题,就是在意向流的三层境界当中,物理境界一家独大。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使得人们物欲的释放失去了边界。不断膨胀的物欲不断扩张物理境界,压缩心理境界和天理境界,就像一棵越长越高的树而它的根却逐渐萎缩,由此导致焦虑和抑郁普遍存在,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124. 物理境界一家独大还是影响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属于心理境界和天理境界的心理学内涵非常丰富,用潘菽教授的话来说那是我们的心理学家珍。然而,我们深受现代西方独重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片面影响,把物理境界中法则奉为圭臬,并试图强加给心理境界和天理境界,由此而来的科学主义魔咒和观念乱象形成了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瓶颈。要想走出这个瓶颈,我们必须懂得这样的道理,自然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心理学同样重要,如同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但它们都有各自的范畴和各自的规律,可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绝不可以相互攻讦、相互代替。
125. 意向流管理学是我提出来的,但不是我创立的。我的贡献不是创立,而是诠释,是凭着我多年修炼的体验发现了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德国学者威廉 狄尔泰是与布伦塔诺齐名的人文科学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特别重视诠释学在人文科学心理学中的应用。诠释有四种:史诠、哲诠、文诠与心诠。史诠是通过史料进行诠释,哲诠是通过哲学观点进行诠释,文诠是通过文法进行诠释,而心诠则是通过以心印心进行诠释。而心诠能力得之于修炼。很多人读过布伦塔诺的《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和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并没有发现我讲过的这些东西,那是因为缺少修炼体验和大乘唯识学的加持。
126. 大乘唯识学体现东方心理学思想的高度,如同喜马拉雅;布伦塔诺和笛卡尔的见解体现了西方心理学思想高度,如同阿尔卑斯。他们都自带光芒,人人可见,人人可知。我的努力在于,我能想到站在喜马拉雅遥望阿尔卑斯,还能想到站在阿尔卑斯遥望喜马拉雅,并产生把喜马拉雅和阿尔卑斯挪到一起的心愿。
127. 《圣经》中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這座山说、你從这边挪到那边、他也必挪去;並且你们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马太福音17章20节)。
128. 这段关于信心的经文,令我感同身受。人生立世,信字当先;若无此信,百事难成。中国古代的愚公就是凭借这样的信心,每天挖山不止,终于完成了夙愿。
129. 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现代人文科学心理学之中,闯出中国人的一片新天地,注定是一个长程接力赛跑。我交出了手中这一棒,希望它能够具有可持续性。因为实现这个愿景绝非一人一时之力可达,但愿它能够成为共建项目,群策群力、砥砺前行,共同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130. 以上是关于大乘唯识学心理学化理论部分的纲要性讲解。未尽之处,特别是实践部分,可参考我的诗作《意向流管理学话题诗八十一首(平水韵)《唯识新论话题诗三十首(中华新韵)

标签: 唯识学  人文科学心理学  布伦塔诺  笛卡尔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