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邀请
时间:2014年08月11日|1735次浏览|3次赞

/一江 

只要不被逆境打到,我们就会更加坚强。

                                       ——尼采

 

心理创伤普遍存在,凡生命不能承受之痛,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皆可产生创伤。

创伤会同时带来破坏改变破坏让我们痛苦,而改变令我们成长。但不幸的是创伤之后,我们往往沉溺于痛苦而拒绝改变,让自己卡在了过去的不幸之中。

我们天真的以为“时间会治愈一切”,但现实经验却是“此痛绵绵无绝期”。除非这些创伤信息能被大脑完全“消化”。

大脑消化过程

人类大脑对摄入信息的“消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感知接受,2关联标记,3理解整合。

首先,每个当下都有数以万计的信息同时发生,只有被我大脑“选中”的信息才会被大脑的感知区域“快递”进我们的脑部神经系统。这些原始信息都以生物电化学信号的方式进入大脑,本身还不具备任何意义,无法被我们理解。

然后,大脑的关联区域将对这些“快递邮件”(原始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和“相似标记”。大脑将依据过去已有储备信息,通过相似相连的方式对新输入的原始信息进行相似性比对,一旦发现二者相似,大脑就会自动将其关联在一起,用过去信息标记当下的新信息。此刻新信息虽然被“打上了邮戳”(被标记),但还是无法被理解。

最后,这些被“盖了邮戳”的原始信息将被送入大脑专门负责信息理解与整合的区域进行信息“解读”,将其“翻译”成具有特定意义,可被我们理解与表达的“信息片段”(或者说“故事”),完成整个原始信息语言符号化的过程。

创伤记忆碎片

如果大脑当下接受到的是愉悦信息,那么新信息将会很顺利地完成整个信息加工过程。但如果大脑当下接受到的是创伤信息,那么这一过程将难以实现,甚至无法完成。

因为创伤信息具有强烈的情绪刺激性,会被大脑神经视为具有“侵入性”的潜在威胁,在感知阶段就会激起神经系统的强烈反应,被机体难以接受。

另外,创伤信息还有一个重要特征——超越了个人以往的经验范畴,因而无法完成信息加工的“关联标记”过程。这也就无法完成信息的“理解与整合”,导致这些创伤信息以记忆碎片的形式存储于大脑的感知区域,一直卡在信息加工的第二阶段。

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人在遭遇创伤事件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想不通”。想不通上天为何如此不公;想不通他竟会如此待我;想不通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甚至当时内心的痛苦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就是因为创伤信息还未走完认知加工过程,无法语言化或符合化表达。

随着时光流逝,这些未被“溶解”的创伤信息会像水中的沙粒一样慢慢沉淀下来,处于暂时平静的状态,从而产生一种误解,以为“时间会治愈一切”。其实不然,这些创伤信息其实从未消失,只是暂时安静地“沉睡”于此。

直到某一天,再度被激活与唤醒。过去的伤痛入潮水般涌上心头,脑海里不断地闪现过去痛苦的画面(“闪回”),甚至浮想联翩,个人非常具有投入感地幻想自己再度被其伤害(“再体验”),身体莫名其妙地陷入应激反应状态(“高度警觉”)。这些记忆如同挥之不去的噩梦,一边又一边地将我们反复推入痛苦与不安的深渊。

所以我们被卡在了过去,并感觉“此痛绵绵无绝期”。

创伤后的成长 

但为什么有的创伤会在多年以后突然感到释然呢?

那是因为,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在经历了一些新的人,新的事之后,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与信念,使大脑关联区域的储备信息得以更新。这些新信息的介入帮助我们完成了对创伤信息的“关联标记”与“理解整合”,使其走完了大脑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甚至还可能产生新的领悟与洞见,达到认知与思维的升华,这时伤痛得以开释。

一旦创伤信息走完了大脑信息加工的全过程,可以用比较精准的语言或其他符号形式得以表达,这个创伤便开始逐渐化解。这也是创伤治疗的一个关键。

虽然心理创伤是对我们固有经验和认知的猛烈冲击与挑战。它深深地冲撞了我们一直以来所坚信不疑的固有信念(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但这些固有信念很多也只不过是我们对生活一厢情愿的美好期望。而我们却把这些期待当成了真理与事实。直到有一天,创伤来临。它狠狠地打破了我们的美梦,邀请我们睁眼看世界。虽然整个过程极不舒服,但睁眼之后,你将看更多。

当创伤来临时,我们不敢相信,无法理解。因为我们试图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理解创伤,但这样做只是徒劳。创伤就是要邀请我们走出自己原有的世界,帮助我们拓展生命的视野,开启对于自己,他人和世界新的认知。透过新的认知,做出新的选择,活出新的人生。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不被逆境打到,我们就会更加坚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