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歇和布尔克Tansey & Burke : 投射性认同到共情的三阶段九步骤
作者: 田歇 布尔克 / 14756次阅读 时间: 2013年11月01日
标签: 投射性认同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N/y }bCp0A4.4 田歇和布尔克Tansey & Burke : 投射性认同到共情的三阶段九步骤

"](m;f5|bj0

w6s^)W(l*ma0在本模块研究入组的各位作者各有特点,从研究数量上来说,Tansey & Burke是最少的,仅仅有13篇文献,而且和“投射性认同”直接相关的,仅仅是一本书,两篇论文而已,但是从研究质量上来说,Tansey & Burke是最高的,可以和Kernberg媲美。心理学空间&M"]}5M*I6W0{8o

心理学空间P7{F#@ vYc

凭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他们专门研究共情、反移情、投射认同,提出了共情断裂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彻底打破了精神分析界一个故老相传的神话——共情不可教授。心理学空间3qr{f n3eL

心理学空间-p7M |*pMQ y#oL {0r

通过对投射性认同的三个阶段——接收期,内心处理期,沟通期——进行局部解剖式的分析,他们完整地回答了如何在投射认同的过程中避免共情断裂,达到共情沟通。

%V cXg_1d9C0

7Ro'A0I1G.jA#g Zp0下面详细介绍他们的成果。心理学空间7JEyB,NQf5T`

心理学空间5]DWe9ij

他们的研究起源于从1978年开始的Tansey & Burke参加的芝加哥的精神分析学院的精神分析师培训,在Merton Gill领导的案例讨论会上,组员们由于感觉到讨论会有帮助且气氛安全,故开始不断地呈报困难案例,并讨论自己的反移情。并且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应用了录音。心理学空间if!Ye*f7tA @Ss

心理学空间(@ j2bAV4m;n U

这种研讨形式在今天看来,当然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是在当时的确是比较前卫的。心理学空间$g@8FNp!R

心理学空间 m0E^(f!O0B4sI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明确地提出,所谓“困难案例“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反移情。

}Ma~ qb0
心理学空间-`xH_'q*t;`-K(RN

“困难通常都在于某种反转移关系的困扰。因而产生了像不舒服、自我怀疑,以及丧失整体观点这样的感觉。治疗师在团体的洞识和支持之下,经常能够辨识和认知对个案不舒服的想法、感受和冲动。几次以后,显然,混乱的反转移关系反应以某种方式产生,这不仅是因治疗师的个人问题,且受到个案的影响。对个案影响的本质、来源和意义之瞭解,必然被证明对治疗过程极有价值。”

EH0u5SS J0
心理学空间 RI,g:j)O

为了解决这个反移情的困难,Tansey & Burke在随后的近20年的时间内继续对此研究。他们发现,在精神分析界的历史文献和临床实践中,以下问题是没有被解决的——心理学空间n{]%ctGfN,y

心理学空间 u J&{d!O

“个案如何能从治疗师引出与个案自己如此接近的平行或互补经验状态?挣扎于反转移关系的治疗师,能够藉以使自己从个人经验强度(不管这经验可能是愉快或不愉快的)解脱出来的具体步骤是什么?治疗师让自己解脱出来后,如何使用这经验而进一步了解个案?治疗师要如何判定,就自己的 反转移关系反应而言,他个人的因素和病人对他的影响各占多少程度?最后,治疗师如何在基于了解自己之反转移关系上,决定干预的内容和时机?揭露反转移关系在什么时候有用?又在什么时候没有用?”心理学空间r0Z f},O"y$I G3r

R3\ yC$t0那么他们的研究就是力图回答这个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除了1985年的两篇文章外,主要就集中体现在他们1989年的书籍《 Understanding Countertransference: From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to Empathy》之中。心理学空间 N7f/h ~%b yp0a

心理学空间T:}{0g'b0r VC3L

这个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共情这个过程可以被描述,可以被训练,心理学空间 E4`l4uu(c3hU$J#s

P V*]2|v0“共情过程的去神秘化是本书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认为共情的能力如同人的智力、音乐及运动的能力一般,是遗传和生活经验,尤其是个人早期经验,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强烈支持目前普遍认同的看法,即个人分析或心理治疗于强化内在神入敏感度方面,有重大的价值。且所有这些因素并不妨碍在神入能力发展上的各种训练和指导。我们将描述各种神入过程的要素,并希望因此可以多让读者有机会,了解有关这种神秘现象在我们个人里面运作的种种情形。”心理学空间0naY^Yf

心理学空间(X_#TUw2l G8~;z

对共情过程的研究,让他们把共情、反移情和投射性认同这三个临床概念串了起来,他们发现,反移情是一种潜在的、有用的工具,可以用于了解个案,(即反移情便是共情产生的基本工具),如果对反移情了解不足,对投射性认同和共情的关系了解不足,这是造成临床困难情境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发现,“当个案投身于投射性认同时,也总是治疗师有可能获得共情结果之时,姑且不论这样的结果最后是否真的会实现。”心理学空间 on cp7P*v \}fD

心理学空间*z[`XX9zFP

首先他们对研究涉及的三大主要概念“反移情”,“共情”和“投射性认同”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概念研究。

EvV J;xz5V0

'B,qs#n'}8F2_2H0在反移情研究方面,他们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一致性反认同和互补性反认同都是分析师的尝试性认同,都具有导向共情的潜力。而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仅仅是一致性认同才可能导向共情。

D;q(h+O,Q&Hi9M:kq?0

-g J!o vN0而且他们在自己独立得出这一结论后,并没有就此占为己有,而是回顾文献,发现了分析师Deutsch在1926年也曾经提出过类似观点,并对前人的这一发现给予肯定。心理学空间Ty.|oF^;B

eu T {Us4Mfq0x A0但是,他们的概念研究方面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有以下不足:

?%j2^o#u+N M$s1d0
  1. 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献评价标准和作者入组的标准,所以让人看起来并不知道何以很多作者入选,在评价作者的时候也缺乏明确的方向;
  2. 虽然他们能够具有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评价某些作者,如明确指出Freud在生涯早期、中期和后期的反移情观点。但是这种历史研究模式没有应用到其它作者。而这是精神分析概念研究中很重要的步骤。
  3. 他们把“反移情”、“共情”、“投射性认同”三个概念混在一起研究,而实际上,应该分开进行概念研究。然后在综合三个概念的联系。

D Z `$~ zC!b0虽然如此,Tansey & Burke还是专门花了一个章节,试图对其研究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给予明确定义,这几个概念的是:反移情,投射性认同,内摄性认同,互动的内摄物,共情过程与互补认同。心理学空间O/rk_ b mYT

Q#Y+rT/uf!V"i0对于反移情,他们采取的是总体学派的定义,即认为反移情是“面对个案时,治疗师的全部反应,包含意识潜意识二部分。”治疗师把反移情当做治疗的重要工具来使用,他们同时界定了反移情这一术语包含了投射性认同,内摄性认同以及共情等术语。心理学空间yfcLQ#E+]U/b?

xl'\.LB;[0投射性认同的概念,他们综合了几位主要Malin & Grotstein , Ogden 和Sandler等几位主要定义者的概念。他们同样认为投射性认同是一种提高自我整合能力的机制,具有沟通、防御和适应这三大功能。而和Klein学派截然不同的是,他们坚定地拥护投射性认同的双元观点,即投射性认同只存在于双元或更多的人际关系中,“投射性认同虽然具有精神内在的特色,它仍代表了一种互动的现象,投射者借着真实的影响,潜意识地在另一个个体中引出思想、情感和经验,而这些思想、情感和经验颇类似于投射者自己的。”而且提出投射是一个单元的,个体内部发生的过程,和投射性认同不同。并提出“在投射性认同中,投射者可能会在治疗师身上激起一种经验状态,这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会与投射者当刻的自体经验变得一致或互补。”。心理学空间U%K9@1L(v;j~

:TI/l\8x0@1F#H0他们明确地指出,在Ogden的1982年投射性认同的概念中,把内摄性认同也包含了进去。虽然他们认为没有治疗师这边的内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就不会成功发生,而他们认为应该把此概念分离出来。

SD:s+nn9qn0心理学空间8G w ]$}`v7]A

在论述内摄性认同之时,他们引用了Kernberg1976年的理论,即认为内化过程包括内摄、认同和自我身份认同三个阶段,而内摄的内容包括了三个要素:自体表像,客体表像和联系两者的情感。

/{Gi E@J8EF0

7A'CH(a3{$gIGq0但是显然Tansey & Burke 的研究并没有持续性,后来Kernberg的研究发展成熟为移情聚焦治疗之后,自体-客体关系配对表等成果并没有被持续整合,而Kernberg那边也对Tansy & Burke的研究几乎是完全忽略。心理学空间cu(`u0~3L*Ye5Ko

心理学空间)hGoIa'y_

对于内摄性认同,他们的定义是比较明确的:心理学空间{k,F7t2e.dO

心理学空间+jy{N]#h

“内摄性认同是附属于与个案互动的认同经验。它是精神内在的反应(认同个案的内摄物),有赖于个案的投射性认同所形成的互动压力。换句话说,内摄性认同虽涉及了认同某些内摄物,但只有在反应与某一客体的互动时才是如此。在正常的发展顺序中,当内射物已建立时,不论重要客体是否在场,对内摄物的认同皆可以发生。而内摄性认同只会发生在客体在场时,并且只发生在对从客体而来的投射性认同有所反应时。”

$h8u1O(|;hZ'y4}i0[0

(作者注:在内摄性认同研究方面,Jill Scharff是迄今为止最深入的研究,但是Scharff的研究在他们之后发表,故没有得到纳入,本作者的研究中没有抽取Scharff等研究,主要是因为篇幅和时间所限只准备重点研究研究质量、历史意义和相关性最高的几位人物。Scharff的研究实际上在这几方面紧随这几位入组的理论家,在后续的研究中,会逐渐补上.)

SI'P e.|Wb0

"Rb@*X3M1c qv0然后他们提出了第三个概念,叫做“互动的内摄物( Interactional Introject )”心理学空间F5UΠNqF

心理学空间z?6E i GC1@

“我们将治疗师对每一个别的个案之治疗过程的内摄物,称为互动的内摄物。这个互动的内摄物有两种成分: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客体表象。”心理学空间XD(V8lx{

nSMN;KG`/Uo7q,`R'q0他们甚至用一个图举例表征了这种互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图实际上和TFP中的自体-客体关系配对表类似,而且也没有后者更具有操作性。心理学空间:\)ZX:lf

x8k'p7l-A0然后,他们重点定义了共情这一术语,在简略总结了精神分析历史上从1910年代到1960年代各位理论家对共情的定义后,他们部份赞同历史上精神分析师们对共情的定义,即共情是一种对他人当下心理状态的共享和理解的内在体验,共情包括两个成份:1)尝试性认同,2)治疗师的工作自我能够在体验病人心态和观察、思考病人心态之间摆动。但是他们认为历史上其它分析师对共情的概念都是不完整的,因为其它人过度地强调了一致性认同,而认为互补性认同不是共情。而Tansey & Burke的观点是,首先,互补性认同也是共情必不可少的成份,而且共情的结果关键在于治疗师能够成功地加工处理互补性认同。It is our contention that the potential for an empathic outcome also lies in the successful processing of complementary identifications.其次,一致性认同也不见得就必然导致认同。

.u} N7m^_0心理学空间c3]o3G4r2wo.D D

因为他们提出,共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认同,这个过程就是他们后面提出的三阶段九步骤过程,(后文会阐述是四阶段十步骤),这个过程如果顺利的话,治疗师能够成功处理认同,并且导致对病人体验的情感性知晓。Empathy is the optimal outcome that results from the successful processing of an identification and leads to emotional knowledge of the patient's experience. Empathy is a process, not just an identification.在此过程中,治疗师的互补性认同能够被转化为一致性认同。

$g2AP;J#js0

$X/jA{.^ N4z#]0那么,共情和投射性认同的关系是什么呢?

:H:?$uT5hLY-eD0心理学空间G9_:WAC{QK

他们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共情总是开始于投射性认同,而治疗师处理投射性认同的过程中,总是有共情的可能性存在。心理学空间v#Vh/l:bdSp

Sr'pozs0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界定自己的概念定义后,Tansey & Burke 阐述了他们三阶段九步骤的从投射性认同到共情的工作步骤,

)y-d{4k `UC0

pLH0r M8h0第一阶段:接收期(Reception)心理学空间jX#a-W yw/Ez

f6v _ h0s0接收期指治疗师接收到沟通的信号,于是遵照病人的影响做出反应。它分为三个亚期,治疗师需要在每个亚期尽可能完全地接收和体验到由患者的投射-认同激发的自我表象的各个成分。这个期共情断裂将会直接让治疗师无法进入下一个期。

u'Cb#IVt0

N$yJgZsK0接收期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亚期1 mental set 心理设定;亚期2 interactional pressure 互动压力;亚期3 identification-signal affect 认同识别信号性情感心理学空间$d7hj1X;C7O9WW6{Q

心理学空间t(Wkg_$T.p G2xH

亚期1:心理设定亚期(Mental Set)心理学空间"eiL+^'h

心理学空间)I-h*Pa#Di8g

这个亚期开始了共情过程。心理设定是指,在开始和某位患者治疗会面前,治疗师的精神活动。

O)l v/UB|*Nu0心理学空间&jMm n!uYU

他们认为,这时候治疗师的心灵需要能够摆脱回忆和欲望的影响,不让外界的事件形成的先入之见带入治疗室,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于治疗的相互关系。(Bion,1967)而且这种注意力状态是弗洛伊德说的“均匀悬浮注意”,分析师不会引导其注意指向任何特定的内容。心理学空间S.Kx${_ q;D

心理学空间iZ4J`,JO*L"[}

后文中本文作者会指出,这种状态非常类似于佛教中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或大圆满中所说的禅观,但是精神分析家虽然描述了这种心态,在具体说明这种心态如何操作,如何培养方面却令人不满意,这也是我们可以为何要通过借鉴佛学,形成内观聆听训练的理论基础。

+G _I z&n\` B*e)d0心理学空间d~E YlnvP"a

Tansey & Burke也注意到了精神分析界对均匀悬浮注意的反对意见,如史班斯(Spence,1982)r认为,这种注意力只适用于当个案正在陈述「一段完全受控制的说明」(页115)时的这种情况,而分析的大多数时候治疗师遇到的是「一般种类的片段发言」。而后者需要治疗师采取更主动的倾听形态。也就是说,注意力高度集中,类似内观禅修或定学禅修的那种精进的专注状态。

K%r&\k!A[-`:UmTG]0心理学空间nev%moP C

他们说,“我们部分同意史班斯的看法,即治疗师的倾听形态无法完全免除于众多影响中的任何一个……同样地,在对病人呈现自己时,没有一个治疗师可以说是完全中立的,尽管他可以运用节制,以使得病人有最大的机会去解释他所认为的治疗师立场应该是什么。(Similarly, a therapist can never be said to be entirely neutral in his presentation to the patient, though he may exercise restraint so as to allow the patient maximum opportunity to construe what he believes the analysts position to be.)”心理学空间[i DT S'LuoV*c

7G[5s1Wk4N(o0但是他们也指出自己和史班斯不同,“我们相信治疗师到达有能力获致平静地盘旋的注意的程度时,他便已做最好的准备要去受个案、互动,以及受来自于他自己内在线索的影响。当我们探讨接下来的次阶段时,平静地盘旋的注意将理所当然地让位于一个更集中注意、更努力的「意义之后的搜寻」(Spence,1982,页107),尤其是在当治疗师认知到从他里面产生出情感讯号的那一刻。”心理学空间a)gCHLXx

8S V^,Bj0所以,我们可以看到,Tansey & Burke认为治疗师的心理设定,主要是注意力的调整,而且治疗师会根据治疗关系的不同阶段,在两种不同的注意力状态中切换,一种是高度专注,寻找意义的注意,一种是均匀悬浮注意。心理学空间2~YYu3jN

心理学空间!H ` d'Ohm ]

这个时期容易出现两类的共情断裂。心理学空间C0n/~dW[1WNx6s1OZ

心理学空间 W9J'_1U1T"O+O

第一类是性格性共情断裂,这类共情断裂来自治疗师自己长期未解决的冲突和忧虑。无论患者是否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性格性的共情断裂会让治疗师出现忽视盲点,对某些事情极端敏感或极端不敏感。有固定的、刻板的偏见,长期的焦虑、傲慢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倾听的效果。性格性共情断裂让治疗师会严重的、长期的无法接收到来自患者的某些类型的投射认同。这一类的共情断裂往往会因为患者的某些反应被激发。

)K&?i$h)O2d&nr.FB5Mg0心理学空间S,w%H'y w:s I

第二类是情景性共情断裂。往往是指治疗师由于某些临时的事件无法全心投入治疗。比如说缺乏睡眠,工作过度疲劳,个人危机等。有时候也来自于上一个患者或下一个患者,这样的患者往往是带给治疗师压力的。有时候这种先入之见来自对同一个患者的上一次会面。对患者的喜欢、害怕、欣赏、内疚往往会侵蚀其心理设定,并脱离共情的过程。

Ya"K[*C0心理学空间O5M:T)_,Zdc^

关于心理设定期,Tansey & Burke就此浅尝辄止,而我们现在知道,这几乎是治疗师最关键的个人修养,在今天的心理治疗界,这已经是治疗师的伦理责任之一。甚至有人专门出版了手册( Leaving it at office ) 来强调治疗师的自我关怀(self care )。心理学空间+qh!f$y5G"Qx3Y*mc5U

Ys#\_&Z5i G:?(b8D@0可以说,治疗师的自我关怀就是心理设定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第五章重点阐述的内容。这一点荣格早在精神分析发展的初期已经隐约地意识到,所以他提出了分析师接受分析这一制度(而弗洛伊德在此之前,强调的是分析师自我分析,而不是接受别人的分析)。

/d?:C+sK0Ge0心理学空间SG3u;n:F V(xl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知道,分析师接受一个限定数字的分析——如200-1000次分析——本身是不足够避免性格性共情断裂的,虽然接受分析和治疗是治疗师最主要的自我关怀活动之一,分析师尚需要做非常多的其它自我关怀的活动,本书第五章列出的内观聆听、心易八法、四无量心等等训练也只是这些活动的沧海一粟而已。心理学空间3un,SlO.AX'M1K~

心理学空间o&?1?gN

亚期2:互动压力期(Pressure of the Interaction)心理学空间d/Y9k7FK%C.x!`9E

G6`3N;DV0在这个时期,治疗师开始去体验到互动沟通的情绪压力。在其承受的范围内,治疗师的任务是让患者能够自由地表达,而治疗师保持开放,准备好接受患者的影响,接受投射性认同。

)wi8S:_c%u0心理学空间 h$a/qI;v T8bz)X

治疗师这个事情常见的共情断裂仍然是两种情况:分别被称为“未煮熟的认同”和“煮过头的认同”心理学空间7~"f,o6_1H o

!]p ~ d f%z0第一,未煮熟的认同。“治疗师视一种过度拘泥形式或控制的姿态为理所当然,因而……关闭或压制个案的投射性认同的互动传送。”从而拒绝体验到患者的情绪或者拒绝受到情绪的影响。他既不能察觉到患者想要传递的情感,也不能内摄患者投射的东西。治疗师会经常在投射认同开始的早期就转移话题,对某些话题或行为设定不必要的限定,或者挑战、否认患者对治疗师的看法,而不是保持开放。心理学空间~g~"nP

Yp?3Cl*M0第二,“煮过头的认同”。是治疗师借着采取一种「任何事皆可发生」的放任主义姿态,来干扰共情的过程。结果是治疗场景变成了强迫性重复,来访者出现付诸行动。心理学空间1|1Z+E'Xb]O}

心理学空间tDHF3tgY3e u

那么,治疗师如何应对?他们认为治疗师要找到其中的中间地带,一方面是治疗师能够评估自己的忍耐能力,一方面他们赞同Kernberg的做法,认为治疗师要设定限制。

&y"i+G l2T-Q}0心理学空间VH'H*I'^P

但是显然,他们的研究由于没有持续跟进的原因,并没有吸收Kernberg在这方面的后续做法,比如说如何签订合同,设定限制,以及处理签订合同、设定限制过程中激发的各种投射性认同。心理学空间/T v])Bz9};h6ih

_(O.| r#r'TlH"J0而Kernberg本人及其TFP团队,如第三章所述,虽然已经意识到了“治疗同盟”对于治疗结果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充分吸收关系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成果——Muran 和 Safran 关于治疗同盟的实证研究和操作手册,(NEGOTIATING THERAPEUTIC ALLIANCE)

t7i,q1O2ka^o E0

5k Sb1s{+G iX6h0而在荣格学派的陈述中,“煮过头”被表述为治疗师必须首先强化来访者的意识功能和自我功能,才能继续探索无意识。“煮的不熟”被表述为治疗师抵抗自己的无意识加入到移情-反移情的炼金过程中。心理学空间 ? K2M!g{k;Dc&d/C

心理学空间%^t2cd8[

亚期3:认同信号情感期(Identification signal Affect)心理学空间0C1\2|6vX&K7r}!c {

心理学空间4H9L3m+Z&Hq @

随着治疗师能够允许互动压力的产生,治疗师在此期会有认同的体验。也就是说,他内摄了患者的投射,产生一种特殊的自身体验和情感状态,而且这些状态被识别为“信号性情感”。心理学空间 VA\:i4p

#D4u.Q2h8I~0他在这个时期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自己的感受性,调整自我体验,觉察到这些体验的切换,并且识别出那些信号性情感,理解到这些情感是提醒他自己认同已经发生。(His tasks at this subphase level are to continue his receptivity, again; within tolerable and reasonable limits, to the modification of his self-experience and to become aware of this shift in experience by recognizing the signal affects emanating from within that alert him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an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made.)心理学空间;sw!X)];NgYq

心理学空间.P,U-frS

这时候共情断裂在于治疗师感受太满足于伴随着投射的情绪体验,或者对此太不舒服。 治疗师会开始进行防御,避免自己意识到这些情绪及其意义,比如说认识到原来自己很需要自恋的感觉,或者发现自己的施虐-受虐本性。

Q0Mk2@M0m:m"V&}l0心理学空间~!u$XqdrIXi

治疗师会表现出“太好”,从而试图来弥补自己无意识中的内疚感、愤怒感、或者对患者的施虐冲动。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理想化带来的让治疗师感到满足,治疗师可能会抵御体验到这种快乐,从而表现得过度拘谨,或者太正式。心理学空间~(F&W-W$RG,Q2zB

心理学空间[:tI2\jOa

这些防御都会让治疗师无法体验到治疗的互动过程。治疗关系可能会出现退行到之前的阶段,治疗师的心理设定遭到破坏。

WN.X^l0

tP*hxa1E0Tansey & Burke举了个例子说明此过程,一个女患者在治疗的早期,经常在家里面打电话给男治疗师抱怨,抱怨她不能忍受他的孤独感和焦虑感。这样的电话逐渐变成了每晚的例行公事,接通电话,患者首先会说:“我知道你肯定会恨我这样给你打电话,但是我……”心理学空间s"xS!U'g)| X

心理学空间:y5rZg3t%ATOa+w~b

接着就抱怨她白天遇到了什么事情,让她焦虑不安,同时担心、怀疑治疗师承受焦虑的能力或者担心治疗师帮助她的能力。患者说的这些危机从来没有一次让她产生过自毁的念头,她仍然能够准时来做治疗,工作的很好。治疗师一开始都把这些电话当作危机事件来处理,并担心患者的安危,但是很快对患者持续地入侵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到愤怒不已。

Q*P2Ed`M6Q0

f2H? wN2RA(F0他开始感觉到疲惫不已,无力帮助患者来处理焦虑,夜间很容易惊醒。他没有察觉到投射认同对他的影响,只是拼命地要帮助患者减轻其焦虑。他没有发现这些信号情感——愤怒、疲惫、无力——是伴随着投射认同出现的,治疗师为患者专门安排了治疗方案来满足这个患者的需要,并且推荐他服药。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很快就停止了心理治疗。

tF1hHK{ }{.D2@0心理学空间 ?M']\c*h^6w

这个案例中,治疗师没有能够利用自己的反移情来进一步促进对患者的理解,相反,他的行为会被患者体验为重现了她的亲密人际关系中的毁灭模式。治疗师的无计可施的表达最后带来的是抛弃的体验。药物成了替代、竞争治疗关系的一个客体,这在一个真正共情的治疗关系中是不会出现的,相反,药物可以促进共情性沟通。心理学空间#_8_/haQ

心理学空间_%G)J2n {,Q

类似的具有很好说明性案例在Tansey & Burke的研究中比比皆是。这也是何以他们的研究得到我们较高评价的原因。但是在阐述这个时期,他们的研究和之前的荣格学派以及客体关系学派其它人同样不足的是在于可操作性。虽然文献中一再强调治疗师要能识别信号性情感,但是具体这么识别这些情感呢?除了依靠治疗师自己的分析师和督导师外,现在我们知道,这实际上是可以通过内观聆听训练完成的,尤其是这个训练中四通道觉察技术。治疗师可以完成对身体感受、情绪状态、思维念头、自体表像四方面的觉察。心理学空间'n L2UrU KH+h

心理学空间'q)k*r4\SX

第二阶段,内心处理期(Internal Processing)

$BM2e"k.g$u0

/TE%LK,J~ ~)~ t0内心处理期包含了治疗师的体验和对双方沟通过程中的信息的分析。其间治疗师反省其内在反应,并利用这些反应来理解患者的体验。

q,hGArBp YUy0心理学空间ZeM Yv3N7U

内心处理期也分为三个亚期。

i1`)m'P0\0

7rrV1s:e8G3Y-X0亚期4,容纳-分离期( Containment-Separateness)心理学空间 V.glE T

心理学空间'wu^Q.P

这个时期治疗师有双重任务:心理学空间*A{*W ai:v#v

6[5I6d e[:~2r0首先,治疗师需要能够容纳和忍受他意识到的想法、感受和冲动。他已经能够意识到在和来访者互动中自己的体验状态发生了变化。

zya9DR tBW.U D0心理学空间L3d\x } mu

其次,治疗师必须能够有效地和他当下的体验分离,从而让自己能够观察和思考在投射性认同互动中的自身体验。治疗师还必须有能力建立起有效的“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避免交流中的压力、冲动影响到自己的工作自我。建立心理距离要注意三点:1)治疗师能够悬置对那些自我厌恶的自我表象的超我批判;2)能够让当前的体验,无论是如何的不舒服,不过度威胁到自尊,威胁到治疗师原来的正性的自体表象;3)治疗师能够理解到内摄认同是暂时的。

nU:q%@0c*_/] h*j%x0心理学空间%ZK3X"Ty/@RS'@

在这一点上,Tansy & Burke提出了较为可操作性的技术,就是治疗师可以反问自己如下问题:1)我正在体验到什么?2)何以我会有此种方式的体验?3)这个体验指向什么方向?4)病人在我心中激活起这些体验的目的是什么?(By asking himself, What am I experiencing? the therapist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the subsequent questions, Why am I feeling this way? How did this come about? What purposes might this serve for the patient to arouse this experience within me?)建立起分离感的治疗师能够降低投射认同带来的压力。并能够确定自己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 Xt fS0心理学空间3V$~$I+j2F'LSQ

这时候的共情断裂表现为几个方面心理学空间#`#S_*f9b*I1[f

心理学空间9O NyNr@,}V

第一,治疗师不能容纳投射认同制造出来的情绪、感受和想法,从而开始使用自己的防御机制。如认为来访者不适合心理治疗,或者带着权威感告诉病人,这个阶段的困难是可以预测的,从而防御自己的无能感。

|Q]/o%c)EyG)I9O F0

&H:|5Q4b7g0第二,治疗师仅仅跟着自己的体验走,有可能造成治疗过早结案。心理学空间E7oD'BDc

心理学空间,z cSX(RtL8Pt

第三,建立起有效的分离的主要问题在于持续的只有容纳,没有分离,如治疗师只是能够容纳情绪,但是不了解这些情绪的意义是什么。心理学空间O D1DBboEt

心理学空间P;F D/j\

他们举例说明这种情况,一个正在接受培训的年轻治疗师给一个慢性抑郁的患者作治疗。第一次治疗会面后治疗师感觉到无力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帮助患者“改变”。他很快得出结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共情”不够,无法和患者建立起情绪的沟通。心理学空间'P r,e&\%?uo Q

心理学空间B"sZ}{z1X ]C

从而在治疗中他开始带着这个观念处处表现出丰富、温暖的情感体验。从而他无法回到治疗师的位置上,观察在治疗室里面发生的一切,无法利用自己的反移情反应来理解到患者最核心的体验——患者的体验是感觉到这个世界是无法改变的、没有希望的。心理学空间6S4O%_E^

心理学空间c/k#a IM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到,Tansey & Burke 已经在实践中使用了我们第五章提到的还原提问,扩充提问,意义提问的技术来调整反移情反应,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些技术单独列出,并且赋予一个更重要一些的位置。心理学空间gi:M B$}(bCC.y

O'L+Rtn4mq0亚期5,加工模版期(Working Mode)心理学空间5fYG8k8f.Uh:Ul

\4B!]@ X|u3F0加工模版这个术语来自Greenson,是指治疗师内心建立起了一个患者的复制品(模版),并对此复制品进行调整。这个内心模版是由患者的外观、情绪、生活体验、行为模式、态度,防御、价值观、幻想等构成的。在倾听过程中,内心模版会影响到治疗师的注意力。通过共情倾听,可以对内在模版的加工、处理,让治疗师理解了患者的某些材料所带来的情绪,这是通过其它方法无法达到的。

wh Dl F/tEU9^0

(MX!|fU@;Qh4P0Tansey & Burke在Greenson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加工模版”的内涵,首先,他们认为模板主要是治疗师-来访者互动的模板,其次,他们认为它也包括了治疗师自己的内心模版——治疗师的固有的自我表象。他们认为治疗师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对”互动内摄物“的自体表像和客体表像有更深刻的理解”(The therapist is able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erspectives by focusing separately on the self- and object representation components of the "interactional introject”)心理学空间X"y/v4BkWp.k

心理学空间:|j$| PFq9|

在这个时期的治疗中,对这两个模版的处理,可以让治疗师能够更好的理解患者。这个时期治疗和关系的建立,为以后的领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不容易,所以治疗中经常在这个时期会有很多摆动。

#je'` ccp0

q4d5o V*c{3O0这个时期常见的共情断裂有两大类型:

!n@r"di0心理学空间 oy^{-j,^9X

1)最基本的问题是治疗师无法对两个内心模版进行分析。从而造成的结果是治疗师和患者会感到治疗是片断的、无方向的、不完整的。

'q9EKlmeB:H0心理学空间%U$z B jbr ~(z

2)只处理了一个内心模版。一般来说是只处理和患者投射过来的内心模版。而治疗师往往对自己的内心模板缺乏处理能力。所以治疗变成了治疗师自身的很多问题“传染”给了患者,或者是在通过治疗患者来解决治疗师自己的问题。心理学空间 Y"a!EtpZ

?pi-X.XU Q9LR0Tansey&Burke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时期和随后的共情连接期是紧密联系的,而是治疗师心态会在这两个时期中来回摆动,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术语用来描述这种运动是捉襟见肘的,但是他们也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o*x4}+ZW0心理学空间9nK _"r _KJ

我们看到,荣格也同样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而他找到了炼金术图谱来表征这种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易经》系统也许是一个更加适合的描述这种动态性变化的符号系统。而如何把《易经》符号系统和治疗经验对应起来,也许是几代治疗师共同面临的课题。

iBe0^:{#f e4P+}0

s&B^aIv+Z A `1g6z0亚期6,共情连接期(Empathic Connection)

yy,b#U ` H/^t6p&i0

BtGvH0在这个时期,治疗师要能够判断,究竟他自己在互动中的体验有多少程度是由投射决定的。心理学空间 s)Bj%F ^BP!j4k

@*yL}x%g.rE%aq7b0治疗师要完成2个任务:1)判断自己和来访者的情绪状态是否存在链接或呼应;2)判断沟通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含义;心理学空间 IpP;i5~

/G.P:PM%|nb/B:K-S0在判断治疗师和患者的情绪状态中存在着某种连接或呼应之时,Tansey & Burke 再次提出了三种类型的认同:1)一致性认同;2)互补性认同;3)既有互补又有一致性认同。并且提出这种判断是通过聆听两个工作模式来完成的。(The therapist determines whether or not there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his own and the patient's experience by listening once again to the interaction through both working models. )

?P4p D^*G)CQ6dV:?0心理学空间.a3Qv'b:R

在判断治疗中沟通的潜意识和意识含义之时,一般来说,会思考两类的含义:1)通过投射认同,患者正在和治疗师沟通的是什么。其动力学意义是和患者激活了的早期体验有关,或者只是和治疗此时此地情景密切相关?2)患者通过投射认同这种形式和治疗师沟通的时候,患者对这种沟通方式的感受是什么?比如说有来访者会感到报复感,当他让治疗师感受到治疗师自己被害、被虐待时。

t `#W JZ)a0心理学空间e I1n8r I8f

这两种意义,治疗师只能通过对两个加工模版的利用才能确定。

+g5Tq*_d)c0心理学空间#_2ruw)k)s7SE|"}

共情连接期治疗师常见的共情断裂是治疗师无法评定他对自己和患者的体验的一致性或者互补性回应。他无法理解内在的、固有的交流基质。需要强调的是,这时候的评估虽然不能保证共情过程的成功,但是准确、直接的评估是治疗师有效利用前一阶段的那两个加工模版的基础。有时候,治疗师不能理解到上述两种投射性认同的含义。 我们知道,患者通过投射认同其实要传到给治疗师一些语言无法传达的东西。无法理解患者投射认同体验的治疗师很难保持和患者的共情关系。心理学空间 m4~7v^S m9s Bet

心理学空间Tu#F#S&P n

令人吃惊的是,这一阶段本来应该是整个研究中篇幅最大的,而Tansey & Burke确只用了不太多的篇幅来阐述它,尤其在最具有操作性的部分——“聆听内在模板”这一节,并没有进行更多的阐述,这是我们后文要提出内观聆听这种技术来弥补此不足的原因。他们也指出,这一阶段的有些技术是在“确认”那一章节提出的。故作者认为,“确认”也应该算作此模型一个步骤。心理学空间Y VM'a"Tc7uRe x

心理学空间"DVH0X sO

第三阶段,沟通期

C g5K3V(Hx{0心理学空间f$?)g,]/}$U'usk

这个时期主要是通过交流,治疗师把经过内心处理的投射性认同归还给患者。Tansey &Burke显然认为共情不仅仅是治疗师的内心状态,而把它看做是一个过程,一个双人之间发生的事件。此期的出现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沟通期的问题往往是前两个期问题的残留。故沟通期的共情断裂没有它自己的特点。随着新的焦点问题的出现,治疗沟通又开始进行接收期-内心处理期-沟通期的循环,直到治疗结束。沟通期仍然被划分为三个时期。

n8H}vH\0

&Z"[(o4Q)xx[3mi#a"y? E0亚期7 noninterpretive communication非诠释性沟通心理学空间3d#ZE)O$I/S

心理学空间4b[ ~1O+@/s](~'L$NR-yn

此期不对来访者进行任何的言语解释。原因有两个:(1)治疗师可能没有达到对投射性认同的完全的共情理解;(2)可能虽然有足够的解释,但是由于时机和技术的原因故保持沉默。

.lpNK Lp#qK0

t'Qx J/Cm3sa`0这个时期治疗师的非言语行为会像病人传递出投射性认同的影响,如治疗师的表情,语调等等。尤其是治疗师对治疗设置的遵守程度,他们部分赞同有些分析师的提法,认为分析师偏离设置是分析师共情断裂,但是他们也反对把一种设置严格运用到所有人身上的做法,认为这仍然是共情断裂。

!dN{Qw7A0X0

?Wn?9Bp%L0他们也反对把分析师这时候伪装“接纳”,把分析师体验到的受伤、愤怒、抑郁等情绪强行压制,反转为“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觉得较佳的心态是分析师能够在面对各种互动压力的时候,努力保持平等心,如果做不到中立的话。(if not neutrality , at least equanimity )心理学空间 q4pfJ-Zl7JB*H9Jz)m

1lZ)a0d+lL0这里我们看到,Tansey & Burke 再次提出了理想的治疗师心态,但是他们同样没有进一步阐述这种心态是如何培育的,是如何在治疗师沉默的时候当场运用的。而我们提出后文要提出的就是,治疗师在沉默中,既要完成对自我的分析和对来访者分析,达到内心的共情理解后,因为时机不成熟而不诠释的时候,治疗师也可以继续做很多事情,如根据治疗的阶段选择做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练习。

1?)U:dkD'WM0

df8Edx Q?'l3S0亚期8 基于移情或基于反移情的沟通

O,a k2K$tUE8x&Vq0

(Jo}PH0这个次阶段是有关治疗师明确地论及他对他自己和个案的经验之了解的沟通。前者被称为以反转移关系为基础的沟通,后者则是以转移为基础的沟通。他们认为,这个时期相当于工作模式期在治疗沟通中被得以表达。心理学空间u2cX8h4E rO

心理学空间!I.?!s5Ns0G7i:?9gF

在以移情为基础的沟通的,治疗师可能没有对其反移情做足够工作也可以表达自己对来访者的移情分析,也有可能治疗师已经对移情和反移情都做了充分工作,但是因为时机而只选择沟通移情这部分内容。心理学空间q3`l*I$N*}D

{r-Z\{)RI p0为了说明这两种沟通的不同,他们举了一个例子:

\p"qtJR"Hg0心理学空间7Nn N ~ T mM

一个案的孩子面临手术,就在手术之前的会谈里,个案经常针对治疗师的能力和治疗的价值进行讥讽。个案在某一点上评论到:“我已经受够了你和你心理学的陈腔烂调了,因你那可笑的超高费用,所以从这治疗中唯一得到东西的人是你。我真该花这钱去渡假,而不是让我自己被骗来这里。”心理学空间%h:M XNj$B#@x)i+J

心理学空间)DQs|g6Q

那么,他们假定了治疗师内心过程。心理学空间 u/?&f8o[

心理学空间`XA r g1[WD'C

治疗师首先是感到震惊,然后是能够抽身而出,(容纳-分离),识别到这里的信号性情感是愤怒和意图报复。通过再次具体地聆听来访者-互动模板,治疗师品尝到了来访者内心的愤怒,同时治疗师也体验到来访者必然对儿子充满了担忧,并推测这种担忧被推到了后台,在前台运作的是更舒服一些的愤怒感。治疗师这时候甚至幻想自己说出这个移情分析来,来访者会感到悲哀和体验到自己的恐惧。这时候,治疗师如果没有继续工作自己反移情,而说出来的话,就是移情为基础的沟通,这句话是这样的;“虽然从外表看来你非常地生气,但是我禁不住会感到,也许对你来说,现在生我的气总比带着对你儿子的担心离开,要使你舒服得多。”

]vWk3n+Z}(X wg0

%q'Im/h2Axg5D5a0而以反移情为基础的沟通,则是经历了另外一种心路历程。治疗师首先体验到自恋受伤和意图报复,从认同体验中抽回后,治疗师可能会更多地聆听治疗师自身的互动模板。比如治疗师体验到为了病人的孩子而很担心,与此同时,他体验到这种担心被迫被推到了后台,而前台的是由于病人攻击而引发的防备感和恼怒感,那么治疗师就可能在没有对病人互动模板工作的情况下,作出以反移情为基础的沟通,如,“我感觉好像我被拉入了一场战斗中,而这时候你儿子的病又是那么急迫,你会假设这件事情和我的感觉有关吗?”

$FV#oB2PIb0

i3E*[(Jg;?\B&c0P0亚期9 基于移情和反移情的沟通

BX-xoEl[^:EZs0

j7c+b`Y ?#g*v0而第九亚期则是紧接着第八亚期的,这时候治疗师已经对两个工作模板都有工作,治疗师对个案进行明确地论及参与者两人经验的沟通。心理学空间t]x D q

)a?z-~/FK0仍然以前面这个个案为例,Tansey & Burke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基于移情和反移情的沟通,“你试图在我们之间竖立一面愤怒的墙,墙的后面是你想要让我们都远离的,你内心体验到的那么多的恐惧感,而你想要让我们远离这些情感,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我想是不是有这种可能,如果你让我知道,你对你儿子感到多么地脆弱和担忧,你多么需要我的支持,你确信我不会为你而过来帮助你,我将会被你对我的需要吓跑。”(The question arises as to what it means that you would want to keep us both away from how afraid you are feeling inside behind the wall of anger you've been trying to erect. I think it is possible that if you were to let me know just how vulnerable and afraid you are feeling about your son, and how much you need my support, you feel convinced that I won’t come through for you, that I will be repulsed by your needing something from me.)心理学空间f?9[(o8K%]

心理学空间%?l(w^4G-ft| p

那么,这种诠释是如何做出的呢?Tansey & Burke 在原作中,再次重复说明了治疗师在上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反应后,提出,要是病人对以移情或反移情为础的诠释有反应的话,那么治疗师可以继续向前,关注聆听。回到治疗师互动工作模板,治疗师由于来访者羞辱而引发的防卫和激怒的感受,他想到要不是他自己竭力控制,他可能早就对病人说,“既然这样你就滚蛋吧。”在这时他尤其注意到了自己对病人的担心,他开始确信他的这种反应有更深刻的意义。心理学空间/y2Mi.GR8Zl6VC

]K,Ye'f&ftt0他接着把聆听的角度切换到病人互动工作模板中,通过想象自己是那个被治疗师赶出治疗师的病人,他生动地回忆起他童年的记忆。病人很多次都提到当他感觉恐惧、悲伤、焦虑或孤独的时候,父母都靠不住,不能提供支持。在这些时候,家里都会大吵大闹,而他被关到自己的房屋里面去。治疗师再看到他自己要抛弃病人的冲动和病人自己童年感受之间的联接后,在现象病人可能会如何响应后,就做出了上述的基于移情和反移情的沟通。

Oh3W"b,wpw o]0

NiEh-{O8k9N0我们不难看出,Tansey & Burke 在阐述这个例子的时候,实际上治疗师的内心产生了一个积极想象和意象对话的过程,治疗师想象自己变成了病人,然后在病人和治疗师之间角色切换了几次。这正是我们在第五章要通过四无量心到达的效果。心理学空间1eMI[]iy

BAI BKp.y0验证期心理学空间x Fx z3pZd.x,O?6gn

心理学空间R1Zb Qo w+T

在阐述了三阶段九步骤模型后,他们提出,精神分析界对于反移情的观点历来有冲突和对立,所以需要发展一种方法来验证其工作。他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验证:1治疗师的各种感受的来源是什么,多大程度来自病人,多大程度来自治疗师自己?这叫做来源假设(source hypotheses); 2 如果确定了治疗师的反移情主要来自于病人的投射性认同,那么要反思的是这种投射性认同的意义是什么?接着,他们列出类似于一个反思的问题清单来帮助治疗师确认。心理学空间eR}eGw?'A

s#sy|:V n-S%e:C9s0来源假设:心理学空间*F [&g'dBf ~M |

心理学空间3at opS\-d

来源假设的问题清单是五个:心理学空间8p,z?xr _

心理学空间iRq5z0?.b| k3Uj

(1) 在互动中可观察到的、可能形成反移情反应的东西是什么?

:?m_,ya0心理学空间,k`/L3b'}X7{"R

治疗师一旦注意到反移情时, 应该尽可能充分地审查互动,以明确互动中哪些具体的特征和特定的反移情反应有关。即便在某些明显看起去就是反认同的情况,也不应该轻易下结论这种反应来自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如治疗师对个案越来越愤怒,因为个案充满敌意,不断嘲讽治疗师。这除了是病人发起的投射性认同外,也有可能是治疗师没有倾听和关注,被来访者无意识捕捉到后的一种反应。

lF[d+|,e.M y0心理学空间0fX2?,Z8e i;hb'N%u

有些时候治疗师可能无法在治疗互动中,找到具体的事件来联系自己在治疗中的反应。这有可能是因为这些诱发反应的事件太过微妙,即使是有督导的协助,也无法被察觉;还有可能是因为治疗师的反应可能主要是由治疗师个人事件所产生的。例如,如果治疗师持续地体验到一个美丽的来访者带来的性刺激,而个案本身并无明显的挑逗行为,这就但可能是治疗师最近之离婚事件的作用,影响了他对个案的反应。心理学空间SW4fMk1\-g-g

心理学空间-w^fQH'g

(2)治疗师与个案同处的体验,和个案与治疗师同处的体验之间,是否表现出相应性?心理学空间6G?D/k7WgO

心理学空间 cb j:i[

如果可以描述出个案和治疗师之间体验的相应性,那么治疗师的反转移经验系来源于个案发出的投射性认同这一假设,就得到支持。三阶段九步骤模型中的工作模板和共情联接亚期,就是主要针对这种相应性工作的。相应性可能是一致性或互补性反认同。但是,Tansey & Burke特别提出,相应性的建立其本身并不一定表示个案的投射性认同产生作用。比如说,一个治疗师对病人不耐烦,生气,而后来也确认了病人有被治疗师挑剔的感受。但是不能就此就说这是病人的受虐性的投射性认同。这也可能是因为治疗师恰好哪天心情不好,或者这是治疗师发出施虐的投射性认同。

I Y4_2F \0

2EEZ9]8v^0如果治疗师无法确定在反移情反应和个案经验之间有明显的相应性,这提示这种反移情主要来自他个人,与个案少有关联。心理学空间fY!LP _w| a]

心理学空间W.w8rEgC1^"n

(3)若治疗师和个案的体验之间有相应性,这种角色关系对病人来说是否是他在各个方面的典型吗?心理学空间1{%LZf2F,\+skxJn

QEG N,k _Y!f(H z5bT0如果治疗师可以证实,当下的个案与治疗师互动经验中之重要情绪特征,反应了个案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典型关系特征的话,那么假设毫无疑问地便可以获得支持。在评定这一块的时候,使用前述的治疗师互动工作模板和病人互动工作模板是很有用的。

\ x0{w$~dzUp2z0心理学空间!mi/q9gE

(4)目前治疗师心中还有些什么东西正在发生,它们是有可能对治疗师与个案的同处体验有影响的?

0NvYm ZG7y)[?!u0心理学空间s9jV7w fc3w

治疗师还必须反思自己对治疗体验的贡献,Tansey & Burke建议治疗师反思自己这边对治疗关系的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和当下的生活事件有关。第二个来源和治疗师的个人特质有关。心理学空间'kL1mN5@d

心理学空间*MR`:B4Woy'A

对第一个来源,他们特别强调了治疗师快乐的事件也会影响到治疗关系的体验。

~6x!|LG0

$lU4ec e8owz0第二个来源则主要在第五条问题里阐述。心理学空间.\Vl L|0V

心理学空间 w6D Y_ z(c&?Akc8]?S

(5)若治疗师和个案的经验之间有相应性,这种角色关系对治疗师来说是否是他在各方面的典型?

`h6mqL4\!JNQ!k0心理学空间5Ayvb+c:J9x@7u

治疗师也必须检视自己一贯的性格特质,以努力避免将情绪反应错误地归因于个案的投射性认同之影响。治疗师-互动的工作模板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观点,以倾听和了解治疗师个人的嗜好,如何扮演特定的反转移关系反应的来源。心理学空间!aE%]1N)]'c

J SP[[d4Q D0Tansey&Burke特别指出,如果治疗师的个人特质成为对治疗关系互动的主要影响来源,这并不见得是负性的事件。但是,如果治疗师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影响到来访者一无所知,相反责备来访者诱发了难以处理的反移情,那么这种情况就是有问题的。心理学空间0n6{#Iua+rweKT.i

jxbl,Jn:S0意义假设心理学空间S0K2mq'LYg|

心理学空间i2EpXq5S

在治疗师已经验证了来源假设后,接下来的焦点便转换至阐明病人的投射性认同的意义,以及它发生的原因。心理学空间(b? dGO

心理学空间0z RN0M9q Q8y1J F)I

这种寻找意义的努力最好是在治疗师心里带着一个一般假设来进行,即治疗师假设个案在某些方面无意识地需要治疗师去感受个案所感受到的某些东西,而且这符合了个案的某种目标。心理学空间S$Sz+];R[ ]

心理学空间G,NoXTI4V(aP

我们认为,这虽然只占Tansey & Burke研究中一小段,但却是蛮重要的值得反思的一点。

b(j eS$h4i.sWgR0

4?9\u%r_!C6J0首先,如果病人来了,其无意识的治疗目标之一部分是让治疗师体验和分享到他的感受的话,也就是说,寻找一个共情性客体本身是其治疗目标的构成部分,心理学空间 Qx&E/tw J\7F

心理学空间nDH8X%}0T

那么治疗师要不要满足来访者的这种需求呢?他们显然认为不但应该满足,还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是治疗师工作努力的方向。

4k+_kf`VCm0心理学空间&g6o{QR#U f ?

而荣格在《移情心理学》,更加明确地提出治疗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病人的“感染”。并通过“受伤疗愈者”模型把此界定为治疗师的基本态度之一。

E7]XQE*cIg0心理学空间,IW ~J^c

为了验证反转移关系反应对个案是具有意义的假说,我们提出五条独立的推论线索包括:

(r7{9\ k laa0

]zgJ"E&{(a0x01)病人在治疗关系中无意识地显现出重新创造出具有以往亲密关系特征的相同模式至何种程度?

8r3RL7}?~e0

C,@2G:gY ^ ou i0这一条和来源假设中的第三条有很大程度的重合。其不同在于,在来源假设中,典型角色关系是用来确认有多少东西是造成了现在的反移情反应,而在意义假设中,对这种角色关系的关注是用来确认病人创造这些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一点上,Tansey & Burke引用了根据既往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两种的意义,在内在心理结构方面,他们提出主要来自无意识的寻求愉悦和避免痛苦的动机,从而形成各种防御和结构。这显然的弗洛伊德的意义观。

0d|'T U N,H0心理学空间bfZ j(y:y

然后这种内在心理结构会在双人关系中表达出来。我们本来以为Tansey & Burke会顺理成章地引用Ogden的有关投射性认同的四种功能学说,来说明投射性认同的意义。但是他们却引用了Schafer (1984)的学说,提出投射性认同及其形成的强迫性重复的目的在于无意识地追寻创伤情境的重复,如把治疗师制造成类似童年的批判性父母,这样的治疗关系虽然表面上看“失败”了,但是却成功地保持了对批判性父母的忠诚。心理学空间V]!n,^U1Q

心理学空间+z;Z,|3BRu~HTK

这里我们看出,他们引用了一个类似Fairbarn的创伤和受虐动力学说,来说明投射性认同的意义。

J0x%K}q1XG0心理学空间,vV.Y8jt W)i;s

(2)病人以什么方式引起治疗师的反移情反应,而这些方式看起来是呈现为一种病人和治疗师的无意识沟通的形式?心理学空间m xZ#hZ1zj6z

;P9HX(d&r0Tansey & Burke完全赞同Grotstein和Ogden的看法,投射性认同是一种无意识沟通的形式。但是他们认为,治疗师不应该预设所有病人存在以投射性认同沟通的动机。如,病人发怒的时候治疗师鼓掌祝贺他正在让治疗师体验愤怒,这可能会让病人更愤怒,又如,病人仅仅意识到自己有报复治疗师愿望的时候,治疗师却说这是无意识的沟通,这会让病人感觉错愕、混乱。但是无论病人是否存在无意识沟通的动机,其交流的内容都提供了机会让治疗师有可能理解他。心理学空间sPktE7KQD

心理学空间h%? _ cCo#|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观点:只要治疗师能够识别出其反移情反应和来访者的自体感受或客体感受的相似性,治疗师就让反移情构建成了一种对病人有意义的体验,无论其中有无意识的动机。(To the extent that the therapist is able

L(L]:R9{v `8kD Ztm0心理学空间ODc-Eug }Q

to recognize similarities between a countertransference experience and the experience of either the patient or the patient’s objects, support is built for the countertransference response having communicative meaning for the patient, whether or not the position is taken that unconscious motivation is involved.)心理学空间)KY)p*stOH

0JJAL0^0这个观点不但和Klein提到的,治疗师的投射带来疗愈,这一观点遥相呼应,而且也隐约应和着荣格的观点,治疗师要主动地投入到治疗关系中。

ID(nwq-T&Ts7f0心理学空间D-K u^D H

换言之,反移情这东西,究竟是它天生“真的”就具有沟通和反映来访者内心的功能,还是我们这些功能完全是我们的假想,这一点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即便反移情它“真的”本来无此沟通功能,但是我们设想它具有此沟通功能,然后我们对它不断工作,最后它“真的”变得越来越具有沟通治疗双方,达成共情理解的功能了。那么这个过程是不是有意义呢?显然,正如我们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谈到的,这对一个实用主义的治疗师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就是一个临床炼金的过程,“反移情”就相当于炼金石,被我们不断提炼,从中产生了名为“共情理解”的哲人石,或者说,正是因为我们把“共情理解”这种质量投射到“反移情”中,然后又不断地认同回来,我们才在治疗关系中创造出“共情理解”。心理学空间-]wIV"w#o:w

心理学空间?)l"}j;gAFq"P|

而对追求“真”“假”判断的实证主义者和科学粉丝来说,这是多么可怕地“自我实现的预言”啊。心理学空间+M0[ p Z+J*F[7l#Tx

心理学空间G,fN@a

3)个案的投射性认同有多少程度是反映了在治疗互动中对特定“适应性背景”(Langs,1976)的无意识反应?

N|}s e0

X [iE ^^u!~R,F0他们借用了Langs的术语,“适应性背景”(adaptive context),是指治疗情境中病人必须学会适应的那些事件。如治疗师的干预、沉默、治疗师忘记了约定时间,病人不情愿治疗结束等等。要确认反移情反应的意义,非常有用的是能够探索病人是否运用投射性认同来应对这些治疗事件。比如说,治疗师涨价让病人感觉自己被剥削了,病人可能操纵治疗师产生虐待病人的冲动,或者诱发治疗师的内疚感、感觉自己贪婪,在剥夺来访者。

BE2hUY F'UN6s0心理学空间 V3zS0gYK,faN7_

故治疗师要反思自己的反移情反应是否和来访者对“适应性背景”的适应有潜在的联系,如果有,则意义假设得到支持。

MC0nqg c0

YD,RE}x!]o_d04)个案的投射性认同在哪些方面展现出欲使自体排除那些无法忍受的部分?心理学空间?&n o'R&`-q;D

心理学空间:K\x*o|R0gG

虽然他们认为投射性认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排除自体无法忍受的部分,但是它的确是投射性认同的重要功能之一。他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来访者对治疗师愤怒,但是不能承受自己心中有暴怒,从而引发治疗师的愤怒,而来访者自己扮演了他比较熟悉的受害者角色。另一个例子是来访者告诉治疗师,她父亲吃饭的时候不断挑剔说他女儿太胖了,而病人以平淡口气说此事,就像讨论天气一样,而治疗师感觉到愤怒,觉得此父亲对别人的感受很麻木不仁。心理学空间 t c.X:Q O

4t:v|CL!U{#p*}3zj05)在现实干预之前,治疗师的反移情如何被他暗中构想的反移情对病人之意义假设所影响?

7^a X O+Q6h0心理学空间r c j^O

这一条他们列出了五个方面:

-c$x3c6Ey(ao0心理学空间jw:sez xF M qel

第一,治疗师对互动和病人的心理动力有逐渐增强的理解,治疗互动变得越来越可以预测,治疗师的任务越来越清晰。有效的意义假设可以帮助治疗师解释何以在当下互动中某些感受会升起。以及会有很多细微的“明白了”的出现。

LH!Z"N4A1j;Q"a4p!I0心理学空间"gL ]LS?_2v.n6q

第二,对意义的准确阐述经常会产生放松感,并让治疗师对内摄性认同保持更好的客观距离。治疗师感到舒适感增加,观察能力提高,能较快地从内摄性认同中恢复过来,保持自己认知能力不丧失,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提升也让治疗师更少地防御。困惑感和紊乱感被平静和明晰感代替。治疗师也许会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并且感到未来的希望。心理学空间q yg:q"iIv$S)E^|.J

心理学空间1i3Ey&}JQ ^7x SL&K

这些感觉也符合我们的临床感受,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感受并没有在其它作者那里得到描述,而且荣格学派采用的炼金图谱《哲人玫瑰园》也不能很好地表征这些感受,尤其是前十图,虽然第十图重生中可以象征这些感受的一部分,我们曾经想过多种方案,用《玫瑰园》后十图和前十图并列,以及《玫瑰园》图分别和《牧牛图》和《十牛图》并列等方法,最终还是决定采用最初来自于作者一个梦的启发下做出的组合——《玫瑰园》前十图+《牧牛图》并列的方式来表征此种种感受。

0h r6X;nz3r)j0心理学空间+|SP:R9JUg

第三,准确地意义假设常常会让治疗师更加乐意接受来自来访者的影响。治疗师更加清楚知道他要寻找的信息是什么。对内摄性认同有更多地探索与觉知,治疗敏感性不但恢复,而且得到更新。他们用运动员的精力恢复(second wind )来比喻这种状态。不难看出,这就是荣格学派用《玫瑰园》第十图“重生”说描述的。

:GC3X A"~]0心理学空间w(C\o%w}JM

第四,对病人的各种负性情绪(如愤怒、厌倦、不耐烦等等)减少,能够更加欣赏病人要通过投射性认同来和治疗师沟通的需要。对于病人的正性反移情如对病人的理想化,也会有所节制。治疗师更加能够理解和接受病人要构建各种角色关系的理由。简而言之,治疗师对病人的共情性欣赏(empathic appreciation)的能力提高.

iU%Z/C+uw9w"L0

6MX2Qf z8wvBv0他们这里使用的词“共情性欣赏”大概会给不少治疗师既奇怪又熟悉的感觉,奇怪的是,如果我们严格地去查找共情的定义,“欣赏”是不包括在共情的定义中的,但是我想,几乎每个治疗师都有体验的是,和病人达成共情理解时,几乎不可避免地升起“欣赏感”和罗杰斯说的“温暖感”。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较为发展的“化合”感。心理学空间~-j7i3Erk

心理学空间0QegynG;~!C t2{

第五,最后,准确地假设往往产生的一个副产品是治疗师对自己了解更多,治疗师在形成工作假设的过程中,必须检查自己的个人情结有多少卷入。而这种治疗师的自我理解会泛化到治疗师外。心理学空间 cx$D\!k3c

T't7S/nq{0我们看到,在荣格学派的“受伤疗愈者”模型中,被放到舞台中心的治疗意义——修复治疗师的个人伤口,治疗师的人格完善——在Tansey & Burke 的阐述中,放到了一个相对不重要的位置,被认为是“副产品”。

!UC;j.C Nl1^[ a0

t:IdM rI*Zva0而在荣格学派那里,这不但不是副产品,而是治疗师从业的基本意义所在,而且正如荣格所阐述的,治疗师没有认识到这个意义,恰恰是反移情的重要来源。心理学空间$u'x:Mu6a%Ni

uc+~/A%Qu&H8q'W*Sg;X5A0Tansey & Burke 和TFP团队一样,列出了治疗干预后的验证标准,他们总结文献,提出了4条验证标准:1)新数据的出现,使得无意识动机和防卫更易被理解;2)病人的自我理解增强;3)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沟通增加:4)病人数据中随后出现指向正性内摄的内容。心理学空间:eqb H9Fw;U'R y%Q

P6w-z"_kw0他们特别提出了干预的时机问题,提出了两个值得重视的观点。心理学空间@S _^ I&\k

心理学空间h^#o`Caz

1)他们观察到,治疗师进行干预后,来访者可能出现某些负性反应,如感到困惑、痛苦、感到被治疗师羞辱、误解,这些反应往往会让治疗师怀疑自己假设的准确性,他们提出,这需要治疗师反思,自己的这种反移情:把来访者的反应当做判断自己的假设准确性的晴雨表。

`$u g1d-V~DYOp0心理学空间]U H;CCg0G{7Vta

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Tansey & Burke ,显然不如TFP团队阐述的清楚,这种现象被理解为自体-客体关系配对的反转,或其它的自体-客体关系配对被激活,如来访者扮演了一个诉苦、委屈的母亲,治疗师认同了畏缩、以他人为中心的小孩。

1f;x%pV!c0心理学空间F hD_3@7Lx\

2)在诠释的时机选择上,他们提出一个判断诠释的恰当时机标准,就是如治疗师体验越来越切合上述标准中第五条标准,那么可以确认这大概是个好的时机。

1C w;|J O(S X9a0{0

.I Z6G0Ih.M4R0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五条标准其实是分析师自我分析的标准,换言之,分析师在分析的过程中,越来越对自己的分析深入的当下,对来访者的分析也越来越准确。这里我们看到了,其实这是一种发生在分析空间里的共时性同步的现象,正如荣格分析界广泛流传的求雨人故事所象征的,分析师在自己内心发生的自我分析和诠释,也会同步地影响到分析室中的双人关系。这也是为何我们后面的感应转化模型要使用两套图谱并列,一套象征治疗室双人关系,一套象征分析师内心变化的原因。

r0x*a.M q5`T2[0心理学空间[,jtM!t

最后,Tansey & Burke对他们的模型做了三点补充说明:心理学空间L7`U?[

心理学空间'kxA3]9}O1N e6o

第一,如果和上述的清单出现相反的内容,或者没法发现越来越多符合上述清单的内容时,治疗师往往要谨慎地注意,自己可能正处于一个防御的位置上,无法准确地评估反移情。如治疗师产生了一个意义假设后,相反感到更加地困惑,不舒适感,或无法欣赏来访者的动机。心理学空间Tb)gkV[j"[%?q

4e0?&O @(pa~0这一点在我们看来,需要补充的是。,9治疗师对自己躯体感觉的觉察,所以在我们的内观聆听训练中,是通过四通道聆听来解决的。心理学空间uP[e/A4Yj+p8X {N(y

L,ltUop0第二,他们明确地、再次提出确认过程和共情过程是循环反复的、无固定终点的过程。心理学空间+s&?/~7Z%h\#uV

oj H#A9Mu0但是实际上当它们使用线性的语言来描述这个过程的时候,又给人造成的感觉是他们描述的是一个直线的过程,这一点即便是荣格使用的炼金术图谱也没有解决此问题,对此的一个解决方法我们的观点是使用“易经坛城”这样的多重循环,非线性系统。心理学空间h3u/K%Jv+b

心理学空间7Cb^!bcQX#p@

第三,他们意识到,阅读他们的书籍会让读者造成错觉,就是治疗师似乎要时时刻刻地意识觉察到这些确认标准,而在和病人的互动中马上就可以评估这些互动。他们提出,实际上,对反移情反应的分析很多时候是在治疗会谈后进行的,因为这时候互动压力较小或者几次会谈后才分析。有时候会持续几周或数月。心理学空间8zPz}_u1~%g9[t+Z:W

心理学空间,A(J'rK+_GT4V}

我们的观点是:他们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说,治疗师的共情理解工作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在治疗后进行的,而对治疗师的非治疗时间该如何练习和训练自己,是我们几乎在所有本研究入组的文献中都没有的。而其它一些有关治疗师自我关怀的文献也对此语焉不详,这正是我们要强调六套训练的原因。

]] vOx[ A;].S0

+t8{4O ^D0Tansey, M. J. and Burke, W. F. 1985a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empat】9=-8ol’hic process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21 42-59心理学空间T(w4A/Z8^NV

心理学空间8M~ck6TE

Tansey, M. J., and Burke,W.F.,1985b,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Turmoil: Disruptions in the Empathic Process. Contemp. Psychoanal., 21:372-402 (CPS)心理学空间S4i1S;f;Ct

(XESs2W I6dl0Tansey, M. J., and Burke,W.F., 1989. Understanding Countertransference: From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to Empathy. NJ: Hillsdale, The Analytic Press.心理学空间 R$Y ~1{Ak'?|1q0}R'k

心理学空间q"H bS?

 

LSfWIOFm)x1N2l4sM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投射性认同
«荣格的移情心理学与投射性认同 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
老师移情、父性缺失及反移情炼金»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