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探讨
作者: 杨世昌 张亚林 / 10800次阅读 时间: 2014年5月30日
来源: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标签: 儿童 家庭暴力 虐待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8eCv tp v

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探讨

Yn5iW9avE QEMN-W0

dO/P w gN}(R/Z`0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1月第18卷第1期

){C4SzX0T TdH0

9[^/s#H%o{)~hnD1}0杨世昌 张亚林 郭毅 黄国平

)eW+EULlI0心理学空间 r7bbhXmHR

【摘要】心理学空间T? }!zR_0_V*n:h U

心理学空间'b7h n(Ocl7[+Fu

目的 探讨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

7t S$o2JD!mz2Z c0心理学空间jM%?"q*z

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一般资料问卷,随机抽取湘潭某工厂子弟中学二年级学生282名完成本次研究。对86名近1年内遭受虐待的儿童(CA)与196名近1年来未曾遭受虐待行为儿童(NCA)的父母养育方式进行对照研究。

,CQ6Y*gm~}pkp:c5z0心理学空间/IG8b6T/uI%[

结果 CA与NCA的养育方式中CA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分值低于NCA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过度干涉与保护的分值均高于NCA组,均存在著性差异。心理学空间 p+X?&B)aP,q

(Q9Tq#U _J0结论 CA与NCA的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明显不同,增加对子女理解及感情交流,减少惩罚、严拒、拒绝、否认会减少儿童虐待的发生。心理学空间I$C6\ ?'l'F4O'I

心理学空间(Lz'S-B|,A

【关键词】儿童 虐待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 家庭暴力心理学空间2AERg yXs

心理学空间"y8nw_ ~1w3e/C"k0j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515x(2003)01-0016—02

(Z0R1dY'm ]I%MnI0心理学空间#GA w$C?

儿童虐待是家庭暴力的一个类型,长期、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1】。由于形成的原因复杂,本文对86名遭受虐待的儿童(CA)与196名未曾遭受虐待行为此童(NCA)的父母养育方式进行量化研究,探讨两者的差异,以期减少儿童受虐的发生。心理学空间5L*~M'F'I)Y9Z

心理学空间%O S@E BKC^

对象与方法

!ht2bH'G0心理学空间 ~xT%I~.~

一、对象

'o#SE+iT0心理学空间@SO^s"}#}CZ$UN9E\

随机在湘潭某工厂子弟中学初二年级9个班中抽取6个班,共计29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95份,收回295份,剔除填写项目不全13份,填写完整的282名为研究对象。男126名,平均年龄14.40±0.54岁;女156名。平均年龄14.27±0.56岁。根据WHO的儿童虐待定义【2】及家庭暴力的发生方式【3】为依据,其中符合CA者86例为研究组,NCA者196倒为对照组。

t$q'S W)H8J"i0

{8y v,e L C0二、方法心理学空间7@c^V2K&j3aOoHf

心理学空间'x;[%c)S#O{'N:}

采用瑞典Perris等编制的、由我国岳冬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4】及自行设计的家庭一般资料和儿童受虐筛选表,对被试者进行集体施测。前者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6个因子,母亲养育方式的5个因子,共计11个因子,它们分到是FFI(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F2(父亲惩罚、严厉)、FF3(父亲过分干涉)、FF4(父亲偏爱被试),FF5(父亲拒绝、否认)、FF6(父亲过度保护),MFI(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F2(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F3(母亲拒绝、否认),MF4(母亲惩罚、严后)、MF5(母亲偏爱被试)。后者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是否发生受虐及发生时间等。谓查前向被选班级的班主任说明调查的目前及意义,并由班主任以考试形式发放,按指导语填写,不明白的问题由专业人员解释,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规定可以不填姓名。

7E5J'Q&{:or!T0心理学空间ht A6w"@s?!T

三、统计方法

A2B.RV#sb.Y'y0

Xw^hUN p7L0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包SPSS11.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等。心理学空间B+mx [U e p2Hw

\3KI#~ xkQ0结果心理学空间1Dd { t [ s$Ri

心理学空间/yxs A6[h]

一、一般资料心理学空间1ZP,G7?g6M&uT

&D z9Q:y9@ J-{/V'R#N0CA组86名,男47例,平均年龄14.26±0.56岁,女39例,平均年龄14.28±0.56岁;单亲家庭3例,夫妻独子女56例,夫妻多子女10例,多代大家庭6例,重组家庭11例,幼年丧父者2例,故EMBU问卷中父亲方为84例(FF4、MF5两因子除外,因有兄弟姐妹者共15例,其中1例丧父)。对照组196例,男79例,平均年龄14.48±.53岁,女117例,平均年14.26±0.56,单亲家庭10例,夫妻独子女139例,夫妻多子女28例,多待家庭9例,重组家10例,幼年丧父者2例,幼年丧母者1例,故EMBU问卷中父亲方为194例,母亲方195例(FF4,MF5俩因子除外,因有兄弟姐妹者共44例)。两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儿童的学习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

/_ wjp$h0x0

"S[(eujkZ`-O0二、两组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A4h`)CmJ0心理学空间XlB h] F piaD

见表1。从表1可见,CA组FF1、MF1分值均低于NCA组,差异具有显著性;CA组FF2、FF3、FF5、FF6、MF2、MF3、MF4分值高于NCA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而FF4、MF5的分值无显著性差异。

[VL |~r%E0

`8n$^#j D*}$S0表一两组的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8B7s*qD;\ F/?0

5{'~u.j-pS"q_WE0

-U$qM$r$p2d1Q5?!f0B0心理学空间6U&]"O&z0B~$jS q

讨论心理学空间 rp o ^&?m-cYs

心理学空间9bb\hS~T*g si

儿童虐待问题长期存在人类社会,但直至1962年Kempe等才发表有关儿童虐待的文章,提出的被虐儿童综合征对人们研究儿童虐待产生深远的影响【5】。随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人父母的人们对其子女的养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6】。同时儿童能否健康的成长亦对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将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儿童虐待在欧洲的发生率为14%~17%,意大利米兰为30%,美国为40%【7】。本研究结果显示1年内遭受言语侮辱、经济控制、忽视、拳打脚踢、使用器械殴打者共计30.5%,但未发现有性侵犯者。导致父母虐待儿童的原因复杂,我国人很容易将父母打骂子女看作教育子女的问题,而很少从对儿童的人身权利侵犯这一角度去考虑。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认为子女父母的附属物,父母管教子女是家庭内部私事的观点。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出遭到父母的惩罚、甚至体罚,而当其遭到困难时又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与鼓励。心理学空间(FcA(\i B4P*z*VkE

心理学空间6R%c]-N*w"{E

从表1可看出CA与NCA的养育方式中CA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分值低于NCA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过度干预与保护的分值均高于NCA组,均存著性差异。母亲养育方式差异较父亲显著,可能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男住外、女主内占主导地位,母亲对子女养多的时间、心理学空间 Dc.j6J1Dj

\ U%x \ Uy0发生冲突的机率较父亲多有关。父母对受虐儿童在惩罚、严厉方面有相同的教养倾向,这样会导致当儿童受虐时在家无处求助,产生无助感、绝望惑,长期的无助、绝望将会导致自暴自弃、自卑甚者将会产生消极观念或行为。除严惩、严厉外还存在缺乏情感温暖与理解及过分的干涉、拒绝与否认,这一养育方式多表现出不尊重子女的观点、漠视子女的需求及否认子女的能力或挑剔子女的错误,这会使子女体会到无价值、无位置、无能力感,将会严重影响儿童自信心的形成。本研究发现无论是CA还是NCA在父母对子女的偏爱分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可看出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一相对稳定的模式,即兄妹中有一个有受虐的有为,其他兄妹受虐的可能性较家庭中无受虐儿童的机率要高。

g^%m)^ QX v8^'d0

g9y`*d7^0{0由于样本采集集中在工厂子弟中学,其父母一般状况无明显差异,生长环境相似,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进一步说明结论可靠,但由于样本选取局限性,该结论能否推广到其他儿童群体尚有待验证。尽管该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从某个角度可以看出,CA组与NCA组的父母养育方式是有差异的,若父母增加对子女理解与感情交流,减少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会减少CA的发生,使儿童能健康成长。

C._\B.ey'f1o9KA0心理学空间@.Il&o!P,k7}

心理学空间9s s x-V,G [^w

7wj$x?.I#f;W|8^0

:xq6M.oQHe2\0

fYb&iL9Xl%b%^%F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wO&Te"I7nd@

心理学空间*{!by)F-\O

1 杨世昌,张亚林、国外儿童虐待的研究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257~258心理学空间1nce{+L)Z5w@

UGa N7VDR+Q0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 on abuse prevention[R].Geneva,1999:29-31心理学空间6A9d xx2J;Z%g6s4g

心理学空间a-o;k't k$RZX

3 Gigi EB,Marie  LB,Yolanda  H.Domestic violence in women[J].Med clin North Am。1998;82:391- 400心理学空间W,?[9d|}{%A

Q${,\n!CW0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161~167心理学空间 L8d*j^f,U'yy4Rk

心理学空间/z0U6iy:@1{$mK

5 Kempe CH. Silverman FN. Steele BF. et al .The battered child syndrome[J]. JAMA.1962; 181: 17 -24

3WB;B*@C0

B-i O4^ B0E06 Jonson JG, Cohen P. Brown J. et al . Childhood maltreatment increases risk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during early adulthood[J]. Arch Gen Psychiatry, 190;56:600~606

!rZ&s1b)h0

@2cav:J"s.Ay07 丁宗一、重视儿童虐待的现状[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9):582~583心理学空间r3E'W-Z4B

v0N f%Hx0CMB(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项目(项吕编号:01-74啻)作者单位:410011 长沙,中南大学淑雅二医院精摔卫生研究所〈杨世昌、张亚林、黄昌平);湘潭市卫生学校心理学教研室〈郭果毅)作者筒介:杨世昌(1 973 年).勇,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家庭暴力。

*TM2Zr3[x{m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儿童 家庭暴力 虐待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
«早期介入的评估议题 灾难心理学
《灾难心理学》
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