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心中的風景
作者: 陈莹 / 5475次阅读 时间: 2015年11月19日
来源: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标签: 心盲症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心理学空间^(OEs\5v+[

晚上觉得有点失眠的时候,很多人会用数羊的方式催眠自己入睡。闭上眼睛,想象小羊一只接一只跳过矮篱笆,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 等一下!大家真的都「看到」小羊跳过篱笆了吗?心理学空间vTC*WL r8XD

"Vc9AQF'K;o5G0
卡通人物啄木鸟伍迪(Woody Woodpecker) 在1946年的短片「鲁莽驾驶」(The Reckless Driver)中进行视力测验的片段。 图片取自维基百科,Copyright: Walter Lantz Productions, 1946.心理学空间"i4\} Z8KFK/j

心理学空间3Cr4O3RD*{:zBQ%o

8eA H9^kU%?x6_6|U0撰文|陈莹

p(G8d5J$sl0

9nD+V`.q kO0如果你也是「看不到」小羊跳过篱笆的其中一人,那么你可能是个缺乏「心之眼」(mind’s eye)的人,也是英国艾克斯特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Exeter Medical School) 的认知行为神经学教授赛曼(Professor Adam Zeman)在人海中寻寻觅觅的那个人。这样的症状,赛曼的研究团队将之命名为「心盲症」(Aphantasia)。

@3m1AZ^P0

.y8E b ^si/u.X3a0心盲症的发现要追溯回2010年。当年赛曼接受科普杂志《发现》(Discover)记者季默(Carl Zimmer)采访时提到,他经手过一个65岁男士在手术后失去视觉心像(visual imagery)的案例。文章刊出后得到很多回响,不少人甚至直接连络赛曼,表示自己也有相同的症状。最让赛曼的研究团队感兴趣的,是这个症状在某些人身上似乎是与生俱来,不是因为后天脑伤或是生理疾病所致。于是赛曼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连络这些宣称自己没有视觉心像的人,请他们填写一份关于过去生活经验的问卷,以及一份心理学家马克斯(David Marks)于1973年发表的视觉心像生动程度量表(Vividness of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VVIQ)。赛曼最后收到21个心盲症的案例:他们的VVIQ量表指数普遍偏低、大多是男性、而且都是在进入青少年期之后才发现自己缺乏视觉心像的能力。心理学空间I$`vtAH!P[:Ki

心理学空间PppH b#KM-}+N$XD

在归纳这些问卷的统计结果后,赛曼的研究团队于今年六月在神经行为科学期刊Cortex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文章,定义心盲症是一种「无法自由使用视觉心像能力」的认知缺陷,并且推论心盲症可能是一种神经认知功能的特殊状况,和先天脸孔失认症(congenital prosopagnosia)、共感觉(synaesthesia)等认知障碍相似。赛曼在接受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访问时表示,他并不认为心盲症是一种病(disorder),并指出在人类社会里可能有高达2%的人拥有心盲症。在目前的研究结果中看似心盲症患者多是男性,但这样的性别偏差可能是因为发现杂志的读者以男性居多所致。大概也是为了搜集更具代表性的抽样母体,赛曼在BBC访谈最后不忘顺便征求有心盲症症状的听众和他联系。

a W'lj;}{:VZ0

L&Q-ew2a,I h3] P0然而,赛曼并不是第一个发现心盲症症状的科学家。早在1880年,统计学家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就曾以要求受试者想象早餐吃什么的方式,企图量化人类视觉心像的清晰程度,最后得到「人的可视化想象力不一,从非常清晰到非常模糊都有」这个结论。虽然高尔顿的实验以今日的心理学实验设计的标准来说不够严谨,但是这项测验结果可信程度或标准化程度的疑问,无疑开启后世心理学界(及哲学界)对于人类想象力的激辩──像是视觉心像的清晰度到底能不能量测、个体和个体间可否互相比较、以及人类到底能不能不靠视觉心像进行思考等等。高尔顿的实验最受批评的地方,在于其评量视觉心像清晰度时上过于依赖受试者自己的主观认定。事实上,赛曼教授的研究也面临同样的挑战,但这也是所有研究主观报告的心理学现象时会碰到的大哉问。即便赛曼的研究使用的是设计比高尔顿的研究更为严谨周延的VVIQ问卷,研究人员依然无法从明显的外在标准验证受试者填答的内容是否真实。心理学空间 ]7KJ0f.BPe

心理学空间;IH Q Tsg,h{

欧陆的认知心理学家迪维托(Stephanie di Vito)和巴托罗密欧(Paolo Bartolomeo) 在赛曼和同僚的研究公开后数周后,旋即在同一期刊上针对心盲症的存在与否发表评论。他们认为,在厘清导致心盲症的机制到底是神经生理缺陷还是心理认知障碍之前,断论心盲症可不可能与生俱来尚言之过早,毕竟有很多后天造成的心理精神疾病,在发病时也会有失去视觉心像能力的症状。针对这样的质疑,赛曼团队表示他们认同心盲症的起因可能不尽相同,在诊断心盲症时心理因素确实应该要一并考虑。在这份初步研究中他们仅以电子邮件与受试者通讯,因此无法诊断受试者的心理状况。然而,赛曼团队相信心盲症确实可能与生俱来,而且在人类社会里不算非常罕见,大部份的受试者也都表示他们的生活幸福美满、没有异状。但是想象力与记忆创造力有诸多关连,赛曼团队打算在下一步的研究里针对心盲症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做更深入的研究。五年前在探索杂志上披露赛曼团队的心盲症研究的记者季默,今次在读者圈更大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刊出相关报导,一口气让赛曼团队得到了近千个心盲症自主回报案例。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无法不靠想象情景进行思考(The soul never thinks without a mental picture) 」。心盲症的存在,或许是亚里士多德意想不到的事吧。

$y ]cCy OQ0

cl H*tFziAt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s2^-o(N)EJn
1. Gallagher, J. 2015. Aphantasia: A life without mental images. BBC News. 26 August 2015.http://www.bbc.co.uk/news/health-34039054心理学空间H,r)e nGf y
2. de Vito, S., & Bartolomeo, P. (2015). Refusing to imagine? On the possibility of psychogenic aphantasia. A commentary on Zeman et al. (2015). Cortex. Jul 2. pii: S0010-9452(15)00216-6. doi: 10.1016/j.cortex.2015.06.013.
?Hm4I"c'RV8G;C03. Schwitzgebel, E. (2011). Perplexities of consciousness. MIT press. 240pp.
+Zg3x+~mP~i3}2X1c04. Zeman, A., Dewar, M., & Della Sala, S. (2015). Lives without imagery–congenital aphantasia. Cortex. Jun 3. pii: S0010-9452(15)00178-1. doi: 10.1016/j.cortex.2015.05.019.心理学空间&R{Qr5m {|
5. Zeman, A., Dewar, M., & Della Sala, S. (2015).Reflections on aphatasia.Cortex. (in press)心理学空间svd.]L r$~
6. Zimmer, C. 2015.Picture This? Some Just Can’t.New York Times. 22ndJune 2015.心理学空间D~z}7Zb

作者:陈莹 台大生态与演化生物学硕士、现于英国德伦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研究所就读博士班、以海洋哺乳动物族群遗传学为论文研究主题。现为科教中心特约写手,从事科普文章写作。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心盲症
«诚实的尺度 科普新闻
《科普新闻》
飞进脑中的小宇宙:Glass 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