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与临床技能长程课堂笔记
作者: 安可心 / 28744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2月06日
来源: 心情渡口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X6|Uo8{9]

心理学空间b5k-f`9C"[M

二、有关象征化和心智化心理学空间+wk+U^x+z/Cwo

心理学空间9E&I/C)GR^V,yD

严重躯体化的个案,是从小没有体验过情绪的人。躯体化经常会见诸行动,一个人只能用身体的原始方式去表达,他无法用语言。小孩子摔一跤很痛,妈妈会去命名,用语言去反馈说明已经能够承受。躯体化症状的人对自己的心智问题和冲突很难意识到,问他有什么不开心,一开始还回答回答,问到后面他会不耐烦的,他只会问你这么难受怎么办。药也可以开的,因为有抑郁焦虑症状,但很多药他会吃出副作用来。他只体验到躯体的部分,情感的部分就投射到你身上来了,让你接过去承受。

m2@S)n f~+z!V Xy0心理学空间e#^Rg{v

声称自己正常或看起来表面正常的人,一部分是自恋的个案,还有是一些有自恋特质的:比如活得蛮悲壮的,苦大仇深,承担很多责任,里里外外一把手,很难让自己松下来享福。他热心肠很愿意帮别人,你会看到他有些心痛,怎么不对自己好一点,总把自己搞得很苦,这跟心智化象征化有关。哪一天他的好心你不领情他会崩溃,他会非常委屈。心理学空间I,N4y}8a6_WS.s5]

1YFnm$T Z1X0象征化:将不同程度的原始体验转化成心智信号,并且不断将其组织化。这些“心智信号”可能是感觉状态、幻想、梦、白日梦或是想法,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思想,能够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与自己对话交流并与他人分享。

v[jH K*M]1p0

xxC"eo3q#c,g W R|0心智化:涉及自体-客体的区分,是一种能够从其他人角度来看待事物并概念化和总体上理解自己和对方心智状态的能力。心理学空间`;d8n|Ff|

%]mi.{ Aqit%E,vH0象征化和心智化是整个生活中构建内涵的过程。一个人既分得清自己又分得清周围,出得去也回得进来,所谓心智成熟就是这样。心理学空间|fLP D.Fby

:\4VxDXfLP0到底是坚持真理,还是苟且偷生?在不能做符合专业标准的理想化设置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在与自己不好的感觉做斗争。

VChw/D9y:@L0

"AwN9Md b!Hrv0“人活得开心最重要”这句话是哄人的,你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才有资格讲,就比如你首先要赚到过钱,才能不在乎,你先要有能力证明这一点。心理学空间%~~2R-qo!bQ

6yy8iG%ir |Mc0为孩子的代咨询中,可以先把父母作为来访者,让父母先软下来,孩子也会间接软下来,但我们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职业尊严而软不下。当一个人让你非常不爽但你还是要和他相处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理解他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虽然你可能还是同样地被对待,但是理解之后看问题的角度会不同,就不那么不爽了。先理解父母的苦衷,知道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做不到呢?肯定有TA成长经历中的影响。TA会感到被理解了,而不是被要求在做所谓正确的事,估计这时候餐巾纸又是一箩筐。TA的不容易如果被看到被理解了,才有可能去理解反馈孩子。当你被领导要求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你会如何反应,TA也很想看到你怎么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回应中的不卑不亢,既能体验到这种感觉,又能做力所能及的努力,不用过分要面子来维护自尊。TA看到你既愿意帮TA,又能做普通人,这是一种示范作用。TA之所以会这样是太怕别人觉得TA不努力、做得不够好。心理学空间Gh'DUO)p:C8_`

$uka(`p3Qw:?i"r0很刚烈的孩子如果扬言要自杀一定要重视,不属于随便说说,可能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对老师的愤怒可能是对理想化父母的置换,能够剪衣服、折腾父母等让破坏性、攻击性的东西出来,让别人焦虑,他内在的张力就松了,就不会去搞自己了。心理学空间)b#PQ$]mq

u0v3X?kuL0心理学空间2@P [?]Q

;omg5i5w#cXTiZ0

u Z I#J2sM0什么样的原因会导致这两方面出现问题?

&A-?[&w"`N_,b0心理学空间&qP I3i)l

1、心理创伤

-UHmke8VYg ]0

px-z0Nn9{ Y5`0比较主观,你认为创伤就是创伤了,精神分析就是在这个主题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创伤确实无处不在,我们有时候会夸大创伤的负面影响,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创伤中成长起来的,创伤使一个人活得更深刻。但有人说我为什么要深刻?活得肤浅也不错。经历过创伤会引发强烈情绪,会启动防御,太过痛苦,排除出心智系统,排除出意识层面以外。冻结创伤结,安全岛技术、冰箱技术。一个人会不自然地、自然而然使用这个技术。心理学空间jW4xK n7O

心理学空间"H/F1t&Y(F%b!b

2、发展性缺陷

*z4{ ni`"d x0IV(B0心理学空间Z'CQtuO0m

涉及到前俄狄浦斯期的问题,2、3岁以前人格结构还没形成前出现的,还没达到这个层次。从小没机会形成自我,把周围的标准作为自我,所谓“假性自体”。心理学空间(A1~0o3`mm
家庭贫穷、不幸也会影响到婴幼儿,情感滋养、得到的照管都不够。

[UTQ8H0

#aY6r_iO0自我潜意识里会出现秘密的幻想,他会产生一个自己能发展的机会,暂时逃到安全岛中自我滋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也会促进一个人进行艺术等创造性的活动,但没有温饱时也实在顾不上。

6j `X%i?@^P0心理学空间9[@7i;FFbA6a H

心理学空间 y`y `#p ~+pj
精神决定论心理学空间 t/yz4re2Y*@

心理学空间;s2~K f1EEiH

这是精神分析的主线,无论是哪个学派都是这样。心理学空间 r-O E1U'AY/H5n

心理学空间T/bP y(Z\.q#o-]

无明显诱因不等于无诱因,对别人没有意义的事可能对他就是刺激,意识层面没有察觉。这样的事情怎么就让他情绪糟糕,为什么以前碰到更大的事也没什么呢?无非强调每个个体的个性、应对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他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那他的个性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总能找到原来形成的原因,这是一路过来的,不能割裂来看。精神分析搞多了好像总有点阴暗的,喜欢挖人家伤口的,但精神分析需要这种敏感度。心理学空间!cRn} ^9{P

心理学空间A| c3Y b

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一样,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或碰巧发生的。每一心理事件的产生,都是一些先前的事件决定的。还原论,还原到原本是什么,早年的体验、与重要客体的互动模式对成年后有重大影响,成年后的模式不过是早年模式的翻版和重现。

#D/F){,T8u1G"dE0

Ux-T yfO0我的应对方式以前常常是化悲痛为食欲,我常常一口气塞六个费列罗巧克力进去,好甜蜜的感觉啊!如果我们需要强烈的味觉刺激,这是要去压住抵消什么情绪?心理学空间V i'FhT/c

心理学空间u*s8iP!k9^;A

很多时候孩子会承接父母的需要,不要因为自己的需要强加到孩子身上。很多被激活的东西是莫名的烦躁焦躁,就会与周围人有冲突。愤怒肯定是指向最亲密的人,他们最容易包容接纳。但家人可能就难以应对,不可能想到“你早年有创伤”了,也会被激发出很大情绪,矛盾会升级。早年的力量真的蛮强大的,有些节点会有象征意义,最柔软脆弱的部分会有触动。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很好的梳理,空说夫妻怎么相处是没用的。早年记忆无法呈现,说明还有很多东西无法面对。

Q0d U p#@zg0

:Ys2`.D Ts0我的来访者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攻击我的时候还给我留面子,我知道这是在给我做示范,告诉我攻击的时候也要给TA留面子。走到这一步很多早年的东西慢慢就逐渐呈现,最初可能是在梦里。心理学空间 P!M9^DW

-oH[+UJ2y0失忆的问题听上去蛮严重的,但TA不是也长大了吗?关键是恢复记忆和失去记忆对当事人意味着什么。如果一个人能接纳自己,不记得也无妨,如果跨不过去,记得也没用,不能光看形式。这更多是一个象征,看一个人能多大程度走进自己的内心,有些时候一辈子修不通自己的内心,也蛮无奈的。

p ol(Bv,N3D\0

`;P$mD3r g;v0心理学空间,wf"J)D,O)t X
客体关系心理学空间9Xx+}8d)jq~7_KJ7Vn

2E Ip:f4q$V+]0非常实用,概念非常清晰,运用客体关系实践的人最多。

){Zu#M:M#T&j0

D\4r5^F9n0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从与别人的关系中辨别自己是谁,一个人形成自我是在与别人(重要照料者)的互动中形成的,分化整合以后形成自体客体的影像,强调早期母婴关系(母亲是一个抽象名词,代替主要照料者)。心理学空间"B EOX/xj2`(k4o

BYC'~[;N0弗洛伊德把所有的兴趣都放在俄狄浦斯期,之前很简单。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早期成长不好才导致俄狄浦斯期度不过,不只是口欲期肛欲期那么简单。

ppw9y9tJ n)H}3l3X&H0心理学空间 _sC"L(I DU"gV4k,w


J"V:ux cbe _q0马勒:分离-个体化理论

(`g%o$F)A+|4p(rf1Wvp0

#LFm$z.uhbm4M)Y0有非常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u/hB7h%|-_ Di%m,[0

aHk$xLU0自闭 0-2月
U.Lded9oI}0共生 2-6月心理学空间bvY4~3PP+Ed^
分离-个体化 6-24月
(M(L8Z,^{0孵化 6-10月
0fl8|Lr4o0实践 10-16月心理学空间&Q2^ iD!zH
复合 16-24月
T_ \8K,Y)Q u0建立客体永久性 24-36+月心理学空间2\6Q s%N1q|X

(h(^1ug,N4k(GqsJGxs0自恋型人格障碍大部分是在“分离-个体化”的“实践”阶段出了问题,这是婴幼儿无所不能感(夸大的自体)达到顶峰的时期。

X a/Nag0心理学空间(N,I"x'Op4}0\N_s

边缘性人格障碍主要是在“分离-个体化”的“复合”阶段遭遇到创伤,需要被无条件接纳欣赏。

!rKt/rcliQ0心理学空间K8z?0K x;WS"c

这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就是相当于我们在治疗中要以父母如何回应那个时期婴幼儿的心理状态来面对来访者。心理学空间 h'h;nE]i

心理学空间 Yj/{&_$L:j

自闭 0-2月

5OLC'uuUY+S0

`lb1A:p }f+t ?0B0刚出生的婴儿太弱小了,没有能量与周围互动,所有情感能量都保留固着在自己身上。与母亲完全融合,是母亲的一个部分。那时候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还没有形成,所有依恋主要是父母投射的依恋。心理学空间0pDh2Ro5{ V2Y|SDO

{5e7]+j.j0自闭症:一个聪明漂亮的孩子无法和你有任何互动,停留在内心世界中,这很让人受不了,索性唐氏综合症的孩子反倒不会让你有期待了。被贴上自闭症的孩子太多了,但很多不是。关爱自闭症是对的,但有些过度,有些是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但不是自闭症,自闭症不是几个月训练就能改善的。不是的不要轻易贴标签,是的也不要低估治疗的困难性,这是很考验母爱的。停留在自闭阶段一个人心智是完全停滞的。

;i+ruK9`Gr/wv0

y1n I(?l? x0共生 2-6月

k1E Uh{uyCf i)o0心理学空间"pEVju Yl:~)Tx{

成人的共生经验:我们看到一对情侣牵手漫步在河边,共生就是连体。麻药刚起作用时很舒服,与宇宙融为一体,海洋般的感觉,开刀打麻药是这样,吸毒也是,相当于婴儿回到母亲子宫里。性高潮中,会失去自体感、时间感、空间感,失去了分辨自己和爱人的能力,甚至失去存在的感觉,这是最强烈的融合体验。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这个秘密,与周围毫无关系。心理学空间 I:e2t&nX o&lf

心理学空间3Od,Qm:x

与某种强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婴幼儿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感到自己很强大。2-6个月时能得到周围感同身受的照料,这是一个人基本信任感建立的基础。心理学空间(D(F^[)wx)z

,?j&_2npGv[ Q7Jm0共情的核心本质就是共生。共情能力在2-6个月就奠定基础了,被好好照料的才具备这个能力。共情就是能够安全地放弃自我,这样才能体验别人。咨询师情感卷入太深就有可能被伤到,你完全进入角色,会怕自己回不来,不卷入共情又不够。全身心投入对咨询师是个很大的考验,既投入到当下感受,又能自我觉察到当下,这是很高的境界。有时候当下察觉不到,事后才觉察,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心理学空间 x1Bm-?K0`

心理学空间1ue}_9tE}qb

共生阶段是自我界限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界限清楚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孩子不到6个月时是分不清自己与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人的,他要吃就有吃,要喝就有喝,要不舒服就有人解决,他把别人的帮助感受到是自己能够做的无所不能。连在一起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我就不那么孤单。我们在灾难后经常说“在一起”,就是提供支持,强大的环境和他在一起,他就有力量。

Nn _/D W.L!B0

,^*Swu(_0没有人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完美的妈妈也做不到百分百满足孩子的需求,就会有挫折、失落,这是有界限、成长的转折点。要啥有啥是不会成长的,有了挫折他才会转向关注现实,否则就是我想干嘛就干嘛。这挫折的前提是他有基本信任才能够经受,没必要搞特意的挫折教育,活着就有挫折了。挫折教育的本质就是不要过度保护,提供必须的保护就够了。2-6个月的婴儿还是需要有人去回应的,即刻给予满足。心理学空间$E`IG@n Y

心理学空间`%o+I;Gd)ef

极致的过度保护要说到中国文化,亲子关系过分纠缠、没有界限,整个的共生状态,你成功全家就成功,你失败全家就失败。西方就感觉太独立了一点,有点人情不够。每个人的点不一样,咨询中的界限也是各有利弊,能不能有好的分化,前期需要有好的关系。

|D f2?K3N0心理学空间Z(jf,PKbc0w ll

母亲抱着孩子笑,母亲对婴儿需要的觉察和回应:社交性微笑是形成关系的开端。心理学空间[0@n3Lu3N

.U?[.lV0“Good enough mother”,我们国内基本上翻译成“足够好的母亲”,台湾翻译成“恰恰好的母亲”,我觉得这个翻译好像更合适一点,恰如其分,60分的妈妈。但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有的人说自己60分,其实都有95分了;有的人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已经99分,你看看60分不到。所以这种标准是很主观的,差异很大。

K mv"Qb%b'e0

B F{ E}$BJWZW,v0女性的内分泌、体内激素水平对情绪影响非常大。

Y L/p e5G0心理学空间0NAMT1^x/n'Mp

产后抑郁:原始母亲全神贯注,对妈妈的消耗非常大。如果孩子成长得比较顺利,周围人给予支持,这还好。但现实中很多小孩难带,老公不体贴,婆婆挑剔,与自己母亲的关系中有欠缺,就会体验到很多抑郁情绪。完全没有自我,24小时抱着孩子会把你耗尽。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支持,会产生很多自我否定。

j$rtM/D0Ttz4Q;_s0心理学空间,bJ0xtHJE

咨询师全身心投入来访者中,最后来访者也没好,甚至自杀了,自己没有很好的支持,你会觉得“挖西空”,进入自我否定。跟一个人贴得太紧很消耗,感同身受容易迷失自我价值,适当留出空间给予自己,人与人之间有时候距离不能太近,这是一个建设性适应性的关系。对孩子来说,妈妈不在你也过过,床边弄一个过渡性客体嘛。心理学空间C+?C&Dtzj4{ wE/a

心理学空间2G7c!x-r(wf+}:pk,A0~

共生阶段的防御机制是分裂,非黑即白,克莱因“好乳房坏乳房”。全能感产生的基础,自恋的核心特点。无所不能就是无能,无能才强调自己无所不能。婴儿无法承受这种无能感,所以萌芽无所不能感来克服自己的无力感,但婴儿没有现实检验能力。

qj _ik/u/EH#J0

JSGE!id{0父母很享受,但也需要作一定的撤退。

7e7v)E \}(q0

1I7N+cm`$C0分离-个体化 6-24月心理学空间gP!eE|

$p&R+H-w.N v%N`0不是一步完成的,是分三阶段完成的,非常细。这个阶段基本上涵盖了肛欲期,只是稍微提前了一点,热身赛,预热,做准备嘛。心理学空间p_ z @5?

2h4Di9rfS1U _y|0孵化 6-10月

c[D h L5S ssk3p0

~ D,N!v4P]gn0半岁以后,孩子不希望被妈妈抱得很紧,TA抓抓你摸摸你,确认自己是与母亲不同的存在。过渡客体是一种抽象的能力,母亲不在时也能照料自己痛苦的情绪,提供想象中的支持。TA把玩具摔在床上,然后又拍拍玩具让它不要哭,说明TA有找到过渡客体的能力了。心理学空间kE#?.q Jv0Ck

.YDORH#rS S-xnU0TA开始怕生了,从你身上挣脱下来,在你脚边玩,在尝试分离。

9dej)S(Ro?\Oc!N0

| `E8W d9je Fs5^0现实中不同的母亲会有不同的应对。怀在肚子里妥妥的,生出来有点麻烦,你要更多的操心,不能完全掌控了。孩子每天完全在自己的照料中成长,如果哪一天居然不需要自己了,情感中也会有失落。有些母亲觉得是解脱了,去工作了;有些就会快速怀二胎,现实中都是可选项。

(bf+WGulF"nWu0心理学空间nl$i boP#H

糟糕的是寂寞贫乏、无法承受孩子分化的母亲,一会儿窒息的爱,一会儿拒绝。两个极端,你不听话不抱你了。心理学空间4e REd-I N'R

?n%@9YC0建设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互相满足,亲密和疏远平衡。

C C LJ&`,|-I-R0

)F Q,j4yEY,k0实践 10-16月心理学空间 g?!J-K#`I9h

心理学空间F_4k0Gp7W:u k;[j

反复探索玩弄过渡客体。女孩子穿脱娃娃衣服,男孩子拆汽车。

x)~0m p%W(Z/D0

2[ u;No9dp~,D|'?0离开-返回“情感充电”。一个人爬到走到自己房间,不到一分钟回来看看妈妈在不在,充好电好像又有能力。这是一个练胆的过程,孩子需要被鼓励探索,觉得不安全时要有一个回来充电的地方。不能阻拦TA冒险,也不能不给予安全的充电。这个过程会重复很多次,个体会有差异。心理学空间[*[c'STq2VLh

4Mo|^ j cn'g[0这个时期孩子最好玩,自恋达到顶峰,玩起来非常high,整个宇宙就TA最厉害。孩子一定要被看到、被欣赏鼓励支持,TA形成雄心壮志自我肯定,特别是TA遭遇创伤时有能力复原。这个阶段孩子需要被无条件肯定,父母不能太过理性地打击。

[%A8BGZJR0心理学空间&^-e5J-CC%hlB4s8G

孩子喜欢玩“躲猫猫”游戏,这也是个练胆的过程。大人不见了、没有了,这就是焦虑状态,但有点刺激,可以去尝试独自承受分离,但超过一定程度就想要重新看到爸爸妈妈,想要去找回。大人陪孩子玩这个游戏的原则是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不能让他没有挑战,也不能超过现实检验能力最后变成创伤了,TA以后再也不敢离开你的视线。TA哭出来之前,最好不要去挑战TA的底线。每个父母把握不一样,让TA感受到去独立探索时是能得到支持的,可以得到信赖的期待。

0Aj ^-F$r L&P!D0心理学空间fAIS(Z8Nz

孩子去承受分离焦虑的压力,听起来蛮好的,对大人也是考验,你受不受得了,决定了孩子受不受得了,谁也没把握没有风险,谁敢赌一把?咨访关系中也是一样,来访者好不容易在你支持下克服难关,你要不要结束治疗?是不是要放手的问题,要不要巩固呢?我们总想结束在恰当的时间,这是考验我们承受不确定的能力,没办法得到事先的保证。

O_B3@p}'Z0

8^1{;c R,VUj0孩子上幼儿园一开始都会哭,我们走了,不放心孩子哭又回过去看,TA本来已经开始玩了,一看到你又哭了。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不是喜欢缠绵吗?TA吃定你了,知道你什么时候受不了,专找你受不了的点。如果你忍受住了内心的焦虑看到孩子有了成长,你也会有成就感,这是一个培养的过程,自豪感是你忍受了焦虑、付出代价才有的。

,|/i2Ud;ZDeh0心理学空间KH9m`#o qQv3L$n

复合 16-24月

%w,s9Q z0na(rs-A?0心理学空间9`-b3A}f8@ g)O

有些书上翻译成“再和解”,现实环境也要求TA更能包容承受分离,比如去托儿所、参加其他小朋友的团体活动。心理学空间Y-pkc$l;j

Em/Q~ J S{(b&`w h0察觉到成长的脆弱、孤独、依赖。成长很苦恼的,说明TA懂事了,知道没有父母的帮助什么都不行,很软弱又不甘心,希望你提供帮助又拒绝你提供帮助。明明自己不会穿袜子TA就是不要你穿,穿半天穿不好又恼羞成怒,帮TA也不好,不帮也不好。这个时候不好玩了,TA正处在最困难的阶段。最好是你帮TA穿好袜子还要让TA感觉到是TA自己穿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孩子情绪会不稳定,发脾气,TA必须忍受,你也需要陪着TA一起忍受,包办代替以后总要还的。你唯一能做的是陪着TA熬,最后总会过去的。能够忍受熬是因为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熬出头就会释然和有成就感。小孩子这样还好玩,到了大人这样就不好玩了。

O&j3G!H!p0

oJq+P i0矛盾:独立和依赖——叛逆。专业一点说应该是“反向形成”,明明想依赖但是会显得过分独立。内心还是怕分离,才会显得特别勇敢。在亲密感和自主性之间挣扎,感情修饰(反相形成)。反向形成是升华的桥梁,孩子说“你们晚点来接我好了”,我们一般顺着说,因为这是社会鼓励的,时间长了他就可能会形成勇敢的品质。我们不能去戳穿他,他内心脆弱的自尊我们要去保护。当一个人困难的时候用“反向”来过渡一下,如果之后反相的品质是社会鼓励的,他就会形成这种品质。心理学空间j D y+u R2lE

心理学空间6DpB+YRLq

单独、渺小,愤怒和无助。愤怒是防御无力的,一个人无力时用愤怒来让他感到自己暂时的强大,但这个是外强中干的。愤怒指向母亲多,对母亲发脾气更安全。你原来什么都回应满足我的,现在为什么不满足了?体验也是全好全坏,分裂的,无法把母亲整合成同一个人。心理学空间z |}9r-|2O z6G:](o

W;M8E(xE!}0独占过渡客体,不允许别人碰,这是提供TA安全感的。

K&?$y{3@h&P'c$@ n0心理学空间]H^H;y9JO+Z,R

开始共情母亲的情绪状态,自己体验过软弱,才能体验别人。

;]%y L0N.W0心理学空间3Q+he.u;Y%V%eE

语言表达、接受规矩。心理学空间 hFsi$OU{

心理学空间5ti d2j-L;fG

性别认同:有性别意识萌芽。男孩子必须分化更彻底,更需要妈妈与男孩子有一定分离,不然不利于男性特质的形成,父亲不能缺位,孩子需要有认同的榜样。这不一定是物理距离上在不在,而是心理位置上有没有被认同的父亲存在,也看妈妈认不认同这个爸爸。女孩跟妈妈粘不粘从性别认同角度问题不太大,从依赖上可能有问题。心理学空间]aC,bvS!V

G+Q J.n@8J0复合阶段母亲的稳定非常困难、矛盾。共生阶段能够满足亲密需要,实践阶段可自恋地享受孩子的自大,这个阶段却让人无所适从,你也会承受很多分离焦虑。心理学空间m@P/T3h0tN/C

3ixWj9d}aK/Vi0小孩子发脾气大人还能受得了,但攻击-愤怒如果是成年人会有后果的:十七八岁考试不好哑铃砸过去、三十几岁要不到零用钱刀捅过去。心理学空间 UT&lk{(hSM1q+XV

心理学空间2N|x9JEK

建立客体永久性 24-36+月

G#R:Goa0心理学空间;W}?HI2d8s[

发展是终生的,没有人能标准化地度过这些阶段,总会遗留一两个问题。逐步明确自己是谁,能维持对母亲的稳定形象,TA感受到温暖、界限,引申到其他人际关系,TA也是这样的感受,以后的关系模式都是这样的翻版。心理学空间"{r4AmV#ba%`$U

1Ezoqd0成长付出的代价就是承受孤独,你耐得住寂寞吗?是需要你有一定的功能的。

0`IZE)m$z({0

?D G&AB6Rl0
yvJ4V$X;m2g0提问环节心理学空间Wg l-r V5d8P

)]uFp2Q0“抑郁-躁狂”单单从症状角度无法鉴定,但从人格角度可以鉴定,双相大部分都是在自恋的人格背景中发展出来的,有些极度依赖、边缘人格也会表现出双相的特点,100个抑郁症100个样子。心理学空间 u8f3\$a,Rx

心理学空间M rDdY\1[

精神分裂症发病:一个人有部分缺陷,但人会有代偿补偿的,一年级没学好,二年级也能学,小学也毕业了。但脑部的基础不好,生理上的原因激发出来的病,代偿功能会退行到原始阶段。心理学空间*JlCxD1C?i%co

GugBoi#KX0双重束缚:远离-探索,发出错误的信号,让孩子觉得回来可以依赖,回来却被惩罚,这会导致很多偏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空间2wPT/NO!Qs

心理学空间r G4Q6gc;kf1G

爸爸对孩子很漠视怎么办?他为什么冷漠是需要被理解的,他在这个家庭中为什么会这样?有些人不喜欢亲密,有些人感到自己承担不起很多东西,有时候因为自尊问题。他可能道理上知道,但感到被强制了。我们先不急着说怎么办,先考虑体验这部分的问题。意识到这个问题,想要去突破,至少是解决的开端。

4Q7z HBR `N'Q:Va0

#x K0y)r2?+e9u0中国不可能像西方那么独立,他们相对单一,我们处理的咨访关系更像是多重关系。我们的战斗力比他们强,不一定要去套,不一定他们的那套模式才是最好的,我们要发展本土化的特色。心理学空间$bF~-s8~r6Nd u

vd pj@Ss_-Q0迎合的投射认同模式:你亏欠我的,你必须要回报我,这有时候是超出咨询师承受能力的。要有一个基本立足点,不是你做得不够好,我们不要低估TA负能量的生活方式,要划清界线。TA的模式不管用了,一开始肯定不习惯,一段时间后也能适应生活。

1j6s!MH t0

;smJ Of;QT&\,jQ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阻抗 Resistance 精神分析实操技能
《精神分析实操技能》
克莱因理论下的抑郁病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