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原我之路
1918年,荣格写了一篇名为《论无意识》的论文,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有人都站在两个世界之间:外在知觉的世界和无意识知觉的世界。这种区分描述的是他在那个时候的经验。荣格写到弗里德里希·席勒认为这两个世界可以通过艺术彼此接近,相反,荣格主张,“我认为理性事实和非理性事实的结合与其说可以在艺术上看到,不如说是在象征本身上看到,因为象征的本质就是同时包含理性和非理性。”169荣格认为,象征源自无意识,象征的创造性是无意识最重要的功能。虽然无意识的补偿功能一直存在,但是只有我们愿意去认识它时,象征的创造性功能才会出现。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看到荣格一直在回避把自己的作品视为艺术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不是艺术,而是象征,象征是这本作品的最关键所在。《新书》呈现的就是荣格在认识和复原象征的创造性力量,描绘的是他在尝试理解象征的本质,并从象征的角度上观察自己的幻想。他的结论是:在任何既定的时期,无意识的内容都是相对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而我们当下要做的是“根据活动的无意识力量改造自己的观点”。170因此他当时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将他在直面无意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转译出来,并在《新书》中以文字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用一种符合当时习惯的语言讲出来。
1919年,荣格到英格兰参加了心理研究协会举办的会议,他本人也是该协会的荣誉会员,他在会议上报告的论文题目是《精神信仰的心理学基础》。171荣格在这篇论文中区分出两种集体无意识会被激活的情境。在第一种情境中,个体生命中危机的出现和希望与期待的崩塌会导致集体无意识的激活;在第二种情境中,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巨大动荡会导致集体无意识的激活。在以上两种情境中,受到盛行态度压抑的因素就会累积到集体无意识中。具有强烈直觉功能的个体能够觉察到这些,并试图把它们转译成可以交流的思想。一旦这些内容能够被成功地转译成可以交流的语言,就能够带来拯救效果,但无意识的内容都具有令人不安的效果。在第一种情境中,集体无意识会取代现实,但这是病理性的;在第二种情境中,个体会感到很混乱,但这并不是一种病理性状态。这个区分暗示荣格认为自己所经历的就是第二种情境,换句话说,是整个文化的动荡导致集体无意识被激活。因此,他最初之所以在1913年担心自己即将成为精神病患者,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这两种情境的差异。
1918年,荣格在心理学俱乐部做了一系列关于类型学的报告,当时他已经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大量的学术探究,他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一书中详细论述和扩展了讲座中论文的主题。由于他也在《新书》中探索这些问题,因此《心理类型》最重要的一章就是第五章“诗歌中的类型问题”。荣格在这一章讨论的基本内容是如何通过象征的结合或和解所产生的结果来解决对立问题,这种形式也是《新书》的核心主题之一。荣格细致分析了印度教、道家、梅斯特·艾克哈特,还有在卡尔·施皮彻勒的作品中如何解决对立的问题。这一章可以视为是对历史来源的冥想催生他在《新书》中的概念,也标志着一种重要方法的引入。荣格并没有直接讨论《新书》中对立和解的问题,而是从历史的角度上比较和评论这些内容。
1921年,“原我”成为一个心理学概念。荣格对它的定义如下:
既然自我(I)是我的意识场的中心,那么它就不是我心灵的全部,而仅仅是诸多情结中的其中一个。因此要区分自我和原我,由于自我仅仅是我意识的主体,而原我是我的全部,因此原我也包含无意识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原我就是一个(理想的)巨大整体(greatness),包括且包含自我。在无意识幻想中,原我通常以高级的或理想的人格形式出现,就像浮士德之于歌德,查拉图斯特拉之于尼采。172
荣格将印度教中的梵天/阿特曼(Brahman/Atman)等同于原我。同时,他又提出一个灵魂的定义。他认为,灵魂拥有补偿人格面具的特性,而意识的态度所缺乏的就是灵魂所拥有的这种特特性。灵魂的这种补偿特性也会影响到灵魂的性别角色,因此男性拥有的是具有女性特质的灵魂,或称为阿尼玛;女性拥有的是具有男性特质的灵魂,或称为阿尼姆斯,173这相当于男性身上和女性身上都具有男性和女性特质。荣格还指出,从理性的角度上看,灵魂带来的意象是没有价值的。荣格认为使用这些意象的方式有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