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阳具的精神心理分析
作者: 董建林 / 17650次阅读 时间: 2019年5月17日
来源: 中国性科学 标签: 董建林 精神分析 精神父亲 拉康 母亲阳具 心理母亲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母亲阳具的精神心理分析心理学空间,]v]B%wA
董建林
R8\&s7Y#S;P ~0中国性科学2005年11月第14卷第11期
ut7TL/H/p2j0心理学空间!QjQ'e3a O
心理学空间+c!}3U3\rUj

.p^G;^0` @ s;@0dI R0

9P)uaIe(?%ucQ0心理学空间Rl\ ~a3H

【摘要】20世纪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兴起,男人与女人的差别及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后女权主义者过度关注男女在生理的差异,甚至将男人与女人的差异仅仅归结为性器官差别。中国文化由于其特殊性,其母性化的本质长期被遮掩,母亲阳具成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特色现象。借助于精神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才有可能对这种现象作本质解剖:精神父亲的缺失才是母亲崇拜的信仰根源。准确认识儒家文化女性化的本质,对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心理的现代性建设,是一个跨世纪性的挑战。

q/w;n'Spc0

k%B/pWo0D0【关键词】母亲阳具;精神分析;精神父亲;心理母亲心理学空间3NG"q/y*_!h;RU-c-k

e/A r6ZLv i!U0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现象都应该是基于人类本身,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但人的精神心理现实并非如此简单。人类是由男性和女性这基本的两性性别所构成,很自然人类的信仰、经济、政治、心理、精神都可以简单分成男性与女性两种基“色”。如果说男人的本质是父亲,女人的本质是母亲,人类文化也可划分成父性文化与母性文化两种基色。最典型的父性文化莫过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基督教文化,而最典型的母性文化殊荣当属中国的儒家文化。有了这样的基点,破除人类种族无意识中的社会自恋才有可能。

2R%Tk*@{ V#P:KM0

f.J8[.^&b|]$k0心理学空间/z.hE(E'f$P+FG6SL nh
心理学空间%I(j@ b.y

-O sX/Ly)gRX01  母性文化与父性文化比较心理学空间I%kv)`![I#y.o1l

AE?:G b9K(Je iCP0在对男人和女人进行精神心理分析时,首先不得不面对婚姻的分析,各民族的神话和信仰而不是个人的语言表述,才是精神分析的重点。对于婚姻,中华民族也有自己的神话解释,这其中隐藏着中国人婚姻的奥秘。对比西方婚姻的信仰界定和心理学分析,会让我们反思:我们真的懂得什么是爱情、婚姻、家庭吗?萨特和波伏娃的典型的女权主义式婚姻,是人类的进步呢还是变态呢?

Vu,V'|vy:R3{/H1W0心理学空间7z#}w)i+S3I'|#o%i+j$]

1.1  西方的民族无意识:“上帝造人说”心理学空间'Ca@/w uFg

{%})o'E9~*|H j0在西方社会里,他们对婚姻的解释源自《圣经》创世记 2章 18-25节:上帝造人说。上帝造人的故事,若从精神分析角度看,至少包含有 5层意义:(1)男女人格平等;(2)男女有别,不可替代;(3)一夫一妻制;(4)夫妻完全合一;(5)女人比男人软弱但却比男人珍贵;(6)婚姻的目的不是生育。心理学空间6o&y$ViYd]:J

bKn7zyD0_d01.2 中国的民族无意识:“女娲造人说”

q*^IF*du;B0

aI(J"x PA+MLs }] B0关于婚姻来源的中国著名神话是女娲造人说。女娲造人的传说从精神分析角度,给了我们三个基本结论:(1)一夫一妻制的婚姻;(2)婚姻只为传宗接代;(3)是女人造了中国人。所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也就基本上遵守了这三个原则。

$D%eY[1K0W0

`.{#MNM SC01.3 进化论的人类婚姻起源心理学空间+doH.AL|0Wz

心理学空间.u2J}1_;d6K$D7Q

按照达尔文人类进化论的假说,人是由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男人与女人都是高级动物,男女的性差异并不重要,关键的是社会性别角色而已。近百年的人权发展悲惨历史,在提醒我们反思:把人贬低成为一种动物到底对我们带来来了什么好处呢?

F.Hkl0A0

R l)H'J wU8O01.4 精神心理与精神分析基础心理学空间,M(Q"U0DU

?t Chr R+x0基于两性生理差别的社会性别,构成人类社会的两元基本结构:女人与男人。从精神分析角度的结论是:除了共同的生物基础外,女人集中体现了人类心理(情感的)的一面,而男人则是人类精神的典型代表,可以简单地说:母亲=心理,父亲=精神。

)i$s3j0a:tA)L0

*l)k.a*|Z0心理学空间7NND(Q4H+Y8R&_

Y!mO5x&g%S!n-@~0心理学空间H&{(O"c ^Wih g

anKD+T&L3O`TT&A*T0拉康的镜像理论则认为,由于父母对儿童2岁以前的成长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儿女一代在寻找配偶时,常常是以父母作为潜在的榜样或反榜样的。对于爱情的追求,中西方的人都是一样的,这从情人节在中国的兴旺就可以被证明。在婚姻中,表面上好像人们有自由选择权,实际上每个人不过是文化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奴隶而已。心理学空间N*df.vLL

u ~ N#w| W%R{@0
6A{e3h/THE'KG]0

i7T y!`(TK0

;v.T_$\3Y$g5S}0~~02 母亲素质决定儿童心理素质

"QS;h0cY_;h8f0

/h8G(M nT\G0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儿童是成人的父亲”,中国传统俗语也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客体关系心理学家D·W温尼科特甚至说:“在婴儿的最早阶段,如果不联系母亲的作用,描述婴儿是没有价值的”[1]。所以,在儿童的成长早期3岁以前,母亲对儿童的关系,决定着儿童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水平。

&^ b$E;D-_th2Z0心理学空间6L`WE-UC6\

2.1 “恋母情结”与镜像理论

+I2u{&x)C;Mq.A0

Y^!]TSEt#@Hj$u0人的人格精神结构是先天的,按照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后天的一切成长活动不过是先天精神人格的展开,是以自我为核心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受制于社会化但又必须超越社会化的约束,以寻求到个体生命的真正意义而达到超越个人而融入集体无意识。心理学空间5Z:v]1v6HA

9n%]+k [[ x,P0“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核心概念,这大概与弗洛伊德出身及与父母的关系所决定。在荣格看来恋父恋母只是现象,其本质是儿童情感与精神世界没有脱离父母而完成社会化的独立,停滞在童年时期,情感与精神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仍然处于对父母的过分依恋中。

0g3p5f*A+m$i^0

e].Wd"hZ;}H0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外在于自身的形象来认同自己的,不管这个形象是真实的镜像还是另一个孩子的形象。” [2] 也即对儿童而言心理感觉的真实而不是真实的现实才是他心理成长的标准或方向。母亲与婴儿的共生现实,决定了儿童的心理(以情感与意志为中心)水平而非精神水平,因为精神源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学空间nO:fY9Qh4o1X

心理学空间iS#Q _3QYnj C

2.2  对孔子的精神分析

:d&\!B1g5T2pTp0

&]r8]z$s/i,A R0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至圣先师孔子,童年并不幸福,“叔梁纥生孔子时,据说已七十岁了。孔子的母亲姓颜,相传名征在,那时才 17岁。据司马迁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是个私生子,他的母亲是个受没落贵族欺凌的贫贱妇女。幼年家境如此不幸,迫使他早早地认识了人生。他以后回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尽管他晚年对自己这段历史引以为耻(指曾做过牧童门卫吹鼓手等),说起少年时‘多能鄙事’,便紧接着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然而他以后反复思考人生问题,却不能不说与此有关。大小贵族定期举行的敬天祭祖典礼,村村社社经常开展的迎神降灵仪式,对很多青少年都是活的宗教伦理教育,司马迁记载说:孔子为儿嬉戏,承设俎豆,设礼容。’孔子十四、五岁丧母,居丧期间干了一件冒失的事(母亲死后忽然得知自己是邑大夫之子,飘飘然去参加季孙氏的贵族宴会,被人奚落了一顿),受到阳虎的羞辱,方明白自己虽是士之子,但本人还没有取得士的资格,于是发愿学习做官的本领。”[3]

I(M7qUpqP*V0

V"h ] qY!B0早年离父与母独居,又在童年丧母,所以从心理成长角度看,孔子在儿童时代就不幸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会形成偏执型与焦虑型相混合的人格,在心理深层浓浓的“恋母情结”,使得他极端偏爱未必真实的远古时代的“周礼”;童年生活的艰辛,父爱的渴望和缺乏,使他极度渴望成功,这形成他多重人格和偏执的人格特点,不单自己离了一次婚,影响儿子孙子都有离婚的纪录。成长在一个畸形家庭中的孔子,以想做母亲和父亲好孩子的心态,弘扬了以功名和礼仪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对功名利禄的热切想往,强调专制与等级的人本主义传统,集中体现出母性要求的本质。所以儒家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以母性情感为主流的女性文化。心理学空间 Cl#~8~:M?.u

心理学空间+uo$\wYs3U6Y


2A aw;|!L Y0

(Pq ]8EoJ'Z^~0心理学空间$u,ijT)E&XW _d

心理学空间U3xi`*o;P G6u

心理学空间!c/f6jr0Uu9~E

3  母亲的阳具是专制心理源头心理学空间S.C4Ju8~E`|k g

心理学空间8db"U){bIy

阳具一词,本意是指处在勃起状态的男性阴茎,精神分析学中的阳具概念,并非一个生物现象,而是指一种精神心理现象:主宰性的控制与力量。最先明确提出“母亲的阳具”的应是雅克·拉康。拉康认为“首先,作为一种想象的客体,一种想象中的缺失,阳具能够循环传播,也是儿童各种性游戏的基础。其次,作为一种能指,一种欲望的象征,阳具不同于阴茎的有无问题。它是一个象征,代表着通过俄狄浦斯情结时失去的快乐。” [4]。心理学空间 T5e"|O0G[p"P

心理学空间jsc5b9r6Zna!k(C

拉康将阳具定义为快乐,但这里的“阳具”是基于精神心理的精神分析(psyche analysis),而非传统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母亲的阳具或者说女人的阳具所指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和控制,是对权力和性力的渴求。女人没有男人的力量与理性,但却可以通过对性权力的使用控制男人,也可以通过母亲的角色,在儿童身上实施自己未来的愿望:丈夫和孩子就是母亲的阳具,借此实现人类个体唯我独尊追求优越的深层潜意识欲望。

-k)g u7A2H!`X0心理学空间0b.wYB{\0z9w`

儿童异常心理学对父母与儿童的关系研究与调查表明:儿童对父母或重要他人的依恋,可以有以下几种:(1)安全型:属正常状况。(2)回避型:属非正常依恋,容易产生品行障碍、侵犯行为、抑郁症(常常是缺乏自我信赖的结果)。(3)抗拒型:属非正常依恋,容易产生恐惧症、焦虑、身心疾病、抑郁。(4)紊乱型。问题型家庭对儿童伤害很大,具体伤害学术界意见不一,但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儿童通常表现出广泛的人格障碍[5] 。心理学空间;t`7c6\u_'o

心理学空间-D@P/U n(B&R9n

3.1 边缘型的人格障碍心理学空间1a2K ] BB$]Mkwe

心理学空间*N!\&hlA%^9l%DE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DSM-Ⅳ-TR诊断标准是:成年早期开始,产生于不同背景的一种人际关系、自我意向和情感的不稳定,并有明显的冲动性的普遍模式,共有 9项标准,但只要符合其中 5(或更多)项可以判定为边缘型人格 [6]。

[;yB3|7z[er!@c/G0心理学空间jq/e Z]o D~,C}

“几乎所有 BPD病人似乎都遭到过父母粗暴的对待,如体罚、情感性虐待、威胁、父母严重的精神问题或性虐待。假如父母不是行凶者,但他或她不能保护孩子或不能从情感上帮助处理虐待,代之以病人经常报道父母对作为一个孩子时的他们具有惩罚和责备的反应。…… BPD核心病理概括为从一个被高度惊吓的、被虐待的孩子中产生,这个孩子被单独留在一个恶意的世界,由于担心更进一步的虐待和遗弃,渴望安全和帮助但又充满不信任 [7]。显而易见,孔子和秦始皇的童年符合这种描述,可以初步断定他们具有边缘型人格的基本特征。根据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推测,孔子以自恋型人格为主要人格,而秦始皇则具有鲜明的反社会人格特征。

k-Va0wc&D(@0心理学空间X0W+Msz7|-Rw

3.2  自恋型的人格障碍(NPD)

Y/rEcH'q0心理学空间1]$@0B*o8@Bf4TnB

“自恋”这个词源于有关水仙花的希腊神话:有一个小伙子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他如此地痴迷于自己的影像,以至于在水边生根,变成了一株水仙花(narcissus),由此引出自恋这一词:narcissism——excessive or eroticinterest in oneself。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诊断标准:普遍的模式为夸大(通过幻想或行为体现),需要赞美,缺少同情,常源于成年早期,症状存在于各种场合,在9条标准中只要符合其中 5条便可判定为自恋型人格 [7] 。

c@'A%G"d*G}4b&Hy'_0心理学空间6Wcb'N?4Ip

自恋型人格是最基本的和核心的人格障碍,其他人格障碍如边缘型、反社会型、表演型人格可视作自恋型人格的近一步发展。孔子是最典型的自恋型人格,儒家文化是最典型的自恋文化,秦始皇则是最典型的反社会人格、成瘾行为则是边缘型人格的基本特征。自恋型人格是具有女性化特征的人格,因精神父亲缺乏心理母亲过分强大而造成。一些专家则认为自恋主要是由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重视造成的,阿德勒的补偿理论责令人耳目一新[8]。

3A0Or!j"qKf0心理学空间!Q6k'@-r#Ua

如果说反社会人格以冷酷无情、践踏人权为标志,自恋型人格则是过分以“唯我独尊”、自我神化为核心特征,以至于把别人也看作自己的一部分,需要别人过分的赞美与服从。中国向来以天朝大国自居,视其他国家为蛮夷之邦,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民族无意识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形成自恋型的民族人格,其个人表现就是很难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极端化则成为专制独裁。女娲造人的传说已经包含了这种意识,而这些意识作为传统文化的糟粕,表现在婚姻中就是把对方看作自己的一个工具:性工具或奴隶而已。作为一种种族无意识,这种观念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灵魂中,除了改变原有信仰与价值观外,绝难根除。

2|*ji*b:WD0

/qz;o5AH+Z d03.3  对秦始皇的精神分析

&Bso*i~)w0

;t*b9vR c0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设立郡县,统一度量衡,开中国专制独裁统治之先河,号称千古一帝,无人可比。秦始皇最有名的一件事是“焚书坑儒”,此事的悲剧性在于提倡独裁专制的儒生被独裁专制君王坑杀,历史总是那么古怪。分析秦始皇的意义还在于,他是后世专制君王的老师和榜样,而认识其母亲对秦始皇的影响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9] 。心理学空间pC9{*cHpO

心理学空间)`!ys,Be2p

《史记·吕不韦传》记载: “‘吕不韦娶邯郸诸姬绝色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随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子楚既有做太子的希望了,后来便一帆风顺,即位为庄襄王;在位三年死了,其子政,乃继位,为秦始皇。” [10]心理学空间/`%W{W+J

k^:IomH'B0从秦始皇的历史可知,母亲原是吕不韦的爱姬,其母色美但天性放荡淫乱,其父原本是二十余位公子的一位,被赵国当作人质,但好歹也是王子。从子楚娶姬可看出,子楚天性懦弱,属逆来顺受郁郁寡欢之性情,所以在位三年而亡。秦始皇本人,本是私生子却生于皇家,先有坎坷后有尊荣,秦始皇儿时一定被母亲娇生惯养,养就一副天不怕地不怕骄横野蛮的性格,而且喜怒无常、冷酷残忍,有人考证说他患有癫痫。这是他的成长环境给他的造就。

TA-^+s@9Ra5y's0心理学空间cDY2Jx^9t/b

基于秦始皇这样的人格特点,可以自出结论:秦始皇智商超群,但情商还是儿童水平,他是他的母亲——超级女权主义者的阳具,从心理的发展历史讲,可以说自她以后的每一个中国母亲都是她的接班人。进化论者的男女观念,使得男人与女人除了脐下三寸的差别外,实在是一样的。这些现象无疑告诉我们:在中国,是母亲们在掌控着一切而不是男人们。最有效的证据就是大多数的中国男人在听到这样的观点时一定会勃然大怒:这正说明他们缺乏男人们理性特质所应具有的宽广胸怀,却极具女性非理性思维所特有的情绪化与偏执化。心理学空间hzVF#nr%{

S*T4Ac u+y0心理学空间? ^BIA M!}!O Y;vB/n

JCboq5~0

0r Kb;l%r1B(S)pM04  精神父亲与心理母亲的信仰心理学空间 v#c;bT!FFJ#_s

心理学空间1te b ^e et5fOhO

4.1  中国文化本质的母性化

(X9[C#lD;y;c_yq0心理学空间t0?`+KL

4.1.1  周秦汉唐的阳刚时代心理学空间h:Y:g%[U't,_ L

心理学空间,Z XaJ;g8N$RJ,M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灵魂,汉语“人文”的含义,出自《周易》贲卦喙辞: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1]著名人文专家尤西林教授指出:“如果我们忠于古代信仰文化背景,就应同意王弼所注‘文’是源于天道运行的产物。……因此,古代中国‘人文’本意乃是以天道信仰为背景的礼仪教化,其重心所在并非‘人’,而是礼仪之‘文’。” [12]

_yU;`Y}C0

La*UjjX0周秦汉唐时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自信、开放、谦和、任侠、自尊的健康时期,是中国文明的鼎盛时期。周秦汉唐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什么呢?《周秦汉唐文明》一书将这种总结为这么几点:积极进取,重让敬贤,喜好歌舞,任侠自尊,博大包容,开放进取,崇文好诗。任侠自尊是指:(1)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2)不爱其躯,赴士之危困;(3)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文化大革命”,罢黜打倒的不仅仅是百家和对手,打倒的是华夏民族还剩余的那么一丁点的尊严和豪气,当这一丁点的尊严和野性都不存在的时候,就只剩下骄横与残暴了。

qt"Ka2g8Ku z0

{G+~8e?4u8YN04.1.2  佛教女性观音的意义

#xw2Surn0心理学空间3nA3c*LGc,Lhy~(_

表面看来极富父性敬拜色彩的西方天主教,在敬拜耶稣基督之外,又加上了一个被神化的女人“玛丽亚”作为女“神”,虽然在神学中尚不敢公然将玛丽亚称为神,但在信仰生活中却以她为神;在印度教为男性的观音,到了中国居然变成了女性,中西比较,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心理奥秘异工同曲。在印度教中,观世音的原型是一位丈夫。传入中国从南北朝后期起,观音逐步由男性形象改变成女性形象。北宋以后,观音的形象较前更加清秀,圆脸变长,身着带袖天衣,袒胸,有披肩,戴有项饰、璎珞、臂钏等饰品,腰系锦裙或罗裙,两足丰圆。到了明、清时代,寺院中供奉的观音像已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女相 [13]。心理学空间2sOM"F*` \'J!E

Fe w1V1Y0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消灭了中国文化的阳刚勇猛之气,使得男人被阉割而女性化了。魏晋时代的名士潮流,是男人女性化的痛苦挣扎阶段,从那以后,中国男人的标准形象是“温文尔雅、羽扇纶巾”,典型的妈妈眼中的好孩子形象!政治的集权化、文化的一元化、男人的女性化,接着便是信仰的女性化,因此,女性“观世音”应运而生。中国男人被从精神上彻底阉割了!母亲们开始拥有了阳具:统治中国的不是暴君,真正的统治者是暴君的母亲!暴君与慈母是一对孪生弟兄,他们互相依存、互为补充,以对方为自己的生存根本和意义,而残暴与荒淫,则是渴望父爱的变态表达方式。心理学空间 G PUR$f9X

心理学空间!_l0HBfMR

4.2  西方文化的父性本质心理学空间p:L.]3PG Z9\%xd&?

心理学空间#IB6}/F;jK$w

为什么人心的深处需要父亲呢?第一,认同感(Identification)。人总希望找到榜样,而父亲是我们同一性的典范。第二,安全感(Security)。有了父亲,就有安全感。即使长大成人后,我们仍在寻找安全感。第三,价值感(Self-worth)。第四,父亲帮助孩子解决生命意义问题。第五,真理与秩序:父亲意味着力量、榜样、理性、秩序和权威。心理学空间'QNfj w7a![

0?HF3e1D"G$dW\0上帝被基督徒称为天父,从心理角度研究,这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人总是有限的,任何人类的父亲总是带有瑕疵的,而作为信仰对象的上帝,可以超越人类的有限性。对基督徒而言,上帝是真实存在的;对无神论者而言,上帝是精神的逃避和寄托。作为中国人精神父亲的孔子与秦始皇,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精神父亲的缺失,使他们成为母亲思想的代言人,从精神上阉割了以后的中国男人,使汉民族的男人在自信、自尊、阳刚方面大打折扣,更多精神心理变态,而这个代价是由每一个家庭中的父母和儿童来承担的。

4@j3d{J r;f0心理学空间x*r kJb.^$jN _"`

4.3  精神父亲是男人的本质

},z+w_j~Y0

%f_9WVqz#i B0在精神分析中,阳具被认为是男人本质的体现。弗洛伊德的“阉割”与阳具重点在生物学意义中,拉康在《阳具的意义》一文结尾则更强调其精神意义:“在这里阳具能指的功能达到了一种最深刻的关系:这就是古人称之为 Novc(精神)与 Aoyos(逻个斯)之间的关系。” [14] 在以基督教为主导信仰的西方国家,儿童幼时大多要找一个教父,这以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最为典型,基督教徒以牧师和长老等为他们的精神父亲。如果将一个人的精神父亲称作教父(教导之父),这种教父现象与男人作为人类精神本质的生物代表这一事实密不可分:

Rm)Ov){v O-xBw0

5]4Cf4G!oD)[A X0“阳具的象征作用是怎样和父亲联系起来的呢?母亲通过她的言语,给一个在她之外的父亲定位,这个父亲也许不是真实的父亲,只要他能把母亲和孩子分开就行。拉康把这种结构和象征性因素称作父亲的名字。之所以把父亲看成符号,是因为它最终总会涉及到的东西肯定会超越产生精液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男人,这种东西是纯粹象征性的,对于它基督教文化曾给予著名的阐释” [15] 。心理学空间#N-j Ipro

心理学空间k&FBe$H]T[

“拉康指出,在精神病中,存在着一种对父亲名字的排斥:它不是因为受到压制,而是完全被抹杀了。……主体面临着能指的缺乏,即父亲名字的缺乏,随之而来的则是意义的缺乏。拉康曾说过,能指产生所指,所以能指的缺位便意味着所指的缺位。按照拉康的观点,精神妄想症(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试图在由于父亲名字的缺位而形成的空洞之处填补上丢失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给世界赋予意义(妄想)” [16] 。

*R9xcr,d [2W0

-H'? _ c9zQ9FY7o0基于神学的原因,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中,儿童出生时,给他一位教父——精神父亲,决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而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但是对玛利亚的神化,甚至教母现象的出现,则与佛教将印度佛教中的男性观世音变成女性的观世音有异曲同工的原因:这是以母亲阳具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必然结果。基督教会看到了天主教与东正教中人自我神化的深层原因,废除了教父与教母的制度,但随之而来的危险就是可见精神父亲的缺乏,会导致大规模的精神信仰骚乱。基督教会层出不穷的极端和异端,就是最好的注脚。心理学空间;u},?Zx5CH|

心理学空间T5vWf!v:XfA

4.3.1  牧师咨询心理学空间$Q;Y q"{X

?u(`-\0m.X FiP0在美国,以神学和心理学训练为主形成的主要面对基督徒的牧师咨询(Pastoral Counselor)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咨询行业,而心理咨询从根本上说还是来源于基督教教会的教牧辅导实践,所以从源头上讲,心理咨询一开始就是神学性的而非医学性的。120年的心理学与神学7000多年历史相比,还是一个摇篮中的婴儿,你能指望一个婴儿告诉我们精神世界的走向吗?精神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摆脱伪科学主义的第一步。心理学空间\*EFEJ(j(J:ZR

| SqM2k'TnB{0T0精神心理学看重人本质的精神性,这是划时代的跳跃,但在实践层面上,它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呢?如何避免走上与神灵鬼怪、瑜伽气功、巫术迷信混淆的伪科学道路,这是对精神心理学存在价值的挑战。既然人的本质是精神的,所以精神分析的方法对精神心理学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个精神已经是在神学意义上的精神了。精神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取向,从理论上讲有两种信仰可供选择:基于基督教的牧师咨询和基于道家理论的敬天爱人。心理学空间 i8ws1y"_M@A}

0xJ.@A8U-{0在基督教中,上帝为父,但这个父并不是生物意义上的父亲,而是创造者的意思:“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圣经》创 2:8)精神心理学必须是基于神学的基础,才能真正有所突破。精神心理学必须而且不得不是神学的,因为它若不能解决自己的精神方向取向问题,一定会堕入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泥坑,成为 21世纪的新萨满教。

\LVK zJ0

yJ$]A&{K6Z0“基督教是什么呢?基督教就是精神治疗体系。我们这些精神疗法的医生在干什么呢?在尽力治愈心灵的创伤,即人在精神上的不幸,基督教对付的也正是这个问题。因此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是一个治愈病患的‘医生’,他医治我们的疾病,消除我们心灵的痛苦;这不正是我们称作精神疗法的东西吗?说基督教是精神治疗体系,这并非玩文字游戏。基督教是最精致的一种精神治疗法,其中包含有伟大、真实的哲理。” [17] 在荣格心理学中,心理兼有精神、灵魂、心理多重含义,包含了几乎能发生的人类非物质性的意识层面所有的现象和含义,更着重在灵性的层面,所以,荣格把人的精神等同于人格[18]。

EfrS#L0

K#T WDmSl y04.3.2  “敬天爱人”心理学空间uS] w e:J'Et3_

心理学空间-r3c+DubH1Hi

以道家而著称的黄(帝)老(子)之学,与儒家文化一道构成中华文明的源头。道家的著述汗牛充栋,而最能代表道家学说的就是老子所著的《老子》。如果说,儒家的影响主要在政治和伦理层面,则道家和道教的影响则是在精神信仰和宗教思想层面,若用人的衣着做比较,中国人服装、礼貌、仪容、言语、食色是儒家的,而观念、生死则遵循道家、道教的原则,如风水、看相、占卜、养生、长生不老等。

3Y@&H@7[+gt8T@0心理学空间yH(V5F zdFr

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词,道是什么呢?《老子》开首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25章)这个道显然是指世界的创造者。《圣经·约翰福音》的开篇:“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汉语的道在英文中是“WORD”,希腊文是 LOGOS。这种不能说是偶然的巧合,他提醒我们古人对人与世界的认识,具有全球性。

-i#@[Co0

^C d/?5t"[Y x6k M0按《圣经》记载,上帝创造世界就是用“WORD”。“道:希腊人用这个字时,不单是指口说出来的话语,也指未说出来而仍存在心思之内的话语——即指理性或因由。当希腊人把这个字用诸宇宙时,他们是指统管宇宙万物的那个理性原理。至于犹太人却用这个字来指神。因此约翰在此所用的这个字,对犹太人和希腊人均有意义”[19] 。翻译《圣经》的人,用道来译 WORD,表达了一种跨文化的精神心理真理,对消解儒家文化中的阳具情结,意义非同一般。心理学空间O} Suib

心理学空间6Z1mpWaD%p

从老子开始,发展出了很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派,如庄子、孙子、韩非和道教。这从老子在论述完道的性、态以后,用大量篇幅论述德和圣人就能看的一清二楚,如道篇 37章,德篇 44章。虽然道篇、德篇这样的划分是后人所为,显而易见这样的划分也是符合老子的原意的,论道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德(圣人)上,无德何以证道呢?老子的论著中,一直在强调道本主义(可理解为上帝或真理)而非人本主义。心理学空间`v d(Pe)r&E

心理学空间2PGwTz#H

一切文化的差异最终都可归结到道——人的关系原则上,以人为核心还是以道为核心呢?文化差异的本质实际是道观与人观的差别,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别的本质。至于以男人为核心还是以女人为核心,则是人本主义泥潭中说不清道不明的一潭浑水:失去了道作为绝对真理和生活原则的人本主义,无论是男人的独裁还是女人的专制,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21世纪的中国,是男人价值遭遇挑战的时代,更是母亲们面临的一场涉及生存意义的更大危机!

.x [.Gn;{1~%K&z0

$pV^jl#AhL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EvE O W~d

B.h] ^m;R'h B,`0[1]  Michael St.Clair,著.贾晓明,苏晓波,译.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95.(下转第 23页) [2]  达瑞里·理德,文.黄然,译.拉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9.

3Z\_-m_1^0心理学空间0^,J6}0S4M sA

[3]  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9.

Aq:RsM0心理学空间;Ov.nif

[4]  达瑞里·理德,文.黄然,译.拉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94. [5]  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著.孟宪璋等译.儿童异常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60.心理学空间^1][%QOTv$lb;m2O[

U7iN2Yby0[6]  Aaron T.Beck,Arthur Freeman,Denise D.Davis,等著.翟书涛,等译.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30-131.

Y$|#p,B@ Y @0心理学空间2d+Cv&swV I+d

[7]  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著.孟宪璋等译.儿童异常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60.心理学空间5Q([8v ~3@"HkO

)}}e"}q*y0[8]  Aaron T.Beck,Arthur Freeman,Denise D.Davis,等著.翟书涛,等译.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68.心理学空间Acr/yO

心理学空间HY,i'o*V^

[9]  摘自人民网.

/Ta7XL'p S!vg0

QogH)o&Nd0[10] 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65.

lP8[ Fkk ^0

R%m7| sgud0[11] 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65.心理学空间7m'd%j/aD&uh Y

心理学空间-Q` E-Vy3x*CU,p

[12] 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

/~4v;}*}Yq"e0心理学空间:M U+@s,M%XE

[13] 引自中国书生网心理学空间F^d CX;{s

v \'nE9JF6u)i G0[14] 褚孝泉,译.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599.

4GZ(?uY0

"Wk.{H$R2pg^o!k0[15] 褚孝泉,译.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98. 

G4D%e(ZmJ K,d`0心理学空间8iy"U0mQ}1O6Ba3Q

[16] 褚孝泉,译.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106-107.

$N)X+uMDV0心理学空间kT+g}8qO

[17] 荣格,著.成穷,王作虹,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1991,175.

G1Z2b \3N QxjX0心理学空间1Q o}g-`jL_j

[18] 杨绍刚.精神的追求——神秘的荣格.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1.

1y0C8M3ys6`,O/o(W0心理学空间MNM$v.E8z"xZbN

[19] 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美国更新传道会,1988.[收稿日期:2005-09-18]心理学空间C)yL1^)j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董建林 精神分析 精神父亲 拉康 母亲阳具 心理母亲
«阉割恐惧与还阳信仰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4-6岁:幼儿期生殖器性欲(恋母情结)阶段»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