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及咨商理论有着难以言喻的贡献。一世纪以来,许多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均来自弗罗伊德的基本想法,同时许多理论家根据他对人类发展与人格结构而发展出无数个自己观念,也有些理论家完全排斥弗罗伊德的观念。然而当新的理论出现时,通常被拿来与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比较。毫无疑问的,即便有许多因素使得弗罗伊德的理论受到不少争论,然而仍然同意他的许多观念已成为精神分析的主桅。
弗罗伊德对当代自从1939年弗罗伊德过世,精神分析的演化相当激烈。然而他的部分思考脉络仍值得撷取,尤其是生命早期的发展会影响日后人格发展的论述。当我们比较同一时代的相关思想潮流时,可进一步例证与弗罗伊德学派原始论述的重大差异,同时了解一些类似议题的现代观点。
弗罗伊德选择医学生涯乃受到动物学家Carl Bruhl的影响,在医院期间他受到有名的心理学家Ernst Brucke的影响。弗罗伊德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减少心理学观察上的混沌,使心理学成为科学的、可观察的心理历程,并期望未来心理学的规则可以类推到生理学、化学和医学(Wolf, 1999)。他把理论放在笛卡儿的实证架构内并形成概念,因此他认为心(mind)是机械的孤立于建构的机器里,而世界里的其他客体(object)是另一个心理组织。二分法的概念例如客体对主体、内在对外在、心理真实对现象界真实,它成为后设心理学的支柱(Wolf, 1999)。
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是由寇哈特(Heinz Kohut, 1913-1981)所提出。在1977年寇哈特认为人格的基本假定,既不是驱力也不是心理上宏观的结构。人格的基本心理成分是(1)一组新的心理结构(psychic structures)。亦即由原先脆弱、原始的(archaic)自体与自体客体(self-objects)等组成的心理结构;(2)另外一组心理功能或历程,这功能或历程促使自体的发展,并包括镜照(mirroring)、理想化 (idealizing)、转换内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的动力概念。寇哈特在1977年成功的混合一组新的心理结构历程,并有自己的自体基模(self-schemata)。换言之,它不同于弗罗伊德学派所强调的本我、自我、超我;也不重视防卫机转、冲突、驱力。
精神分析较近期的发展是广泛来说,寇哈特与弗罗伊德不同之处在:(1)在结构上对自体的见解不同;(2)发生论上对自我发展的不同;(3)在动力上不同,寇哈特强调镜照、理想化与儿童时期这些历程的转换;(4)在适应不同,寇哈特维持自体统整(self-cohesion);(5)在治疗历程上的不同寇哈特强调同理是唯一的工具;这些不同使得二者之间的理论与技术出现差异。
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弗罗伊德定义他的理论和处理为“心理分析”,刚开始是本我心理学(id psychology),后来聚焦在自我(ego)和超我,心理分析成为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 Ornstein, 1997)。他的驱力理论(drive theory)是里程碑也是障碍,驱力的资源以生物学的基础为主,它的目标是释放紧张。弗罗伊德(1923)使用自我这个词,他的结构理论定义自我像是心(mind)的执行力量,在意识或潜意识里调和着本我驱力压迫的功用、超我道德的要求与外在现实迫切的需求,意即自我的作用是在调和本能的愿望和外在真实逆境之间永远的冲突(Hamilton, 1996; Susske, 1997)。
弗罗伊德主张在理论结构上使用结构 (structure)和历程(processes),同时他以感兴趣的历程(退化)为开始,以结构(本我、 ego、超我)为结束(Patton, & Sullivan, 1980)。在基本描述当中,弗罗伊德的术语多数在描述一个人的动作或产物(例如性的滥用和梦),他感兴趣的是动作或事件。早期在后设心理学的化约论,他认为各种建构是借着心智现象或历程与生理学结构或历程有关,因而在弗罗伊德早年的陈述,认为人们建构世界的方式是以最小不舒服的方式,依照现实原理和快乐不快乐二个原理(Patton, & Sullivan, 1980)。所以最早的心理分析陈述有关心灵活动的反映,受到化约主义、动机和生理决定论与历史遗传学解析原理的影响。在早期心理分析较强调心理内(intrapsychic)的思考与生理学行为的因果。在1915年后,心理分析觉察外在的世界,需要说明它对心灵的冲击,心理分析对于心智活动有较多的关心。
弗罗伊德认为症状的原因是一种内在过程,可能是意识,也可能一开始就留在潜意识里。致病的另一组冲突是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之间的冲突导致,两个冲突的性趋向中,一个是自我调协(ego syntonic) ,另一个是自我防卫 (ego's defense)。因此在自我和性欲之间仍存在着一种冲突(原著Freud,张爱卿译,民89)。精神分析从未否认自我本能的存在或重要性,自我本能的发展有赖于原欲(libido)的发展,并且对原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情感。精神官能症的病因是小孩冲突驱力没有获得满意的解决,不是父母没有适当的反映小孩的需求(Baker, & Baker, 1987)。
弗罗伊德的理论着重在冲突和恋亲情节(oedipal conflict)的冲突驱力。恋亲情节乃因父母错误解决,造成小孩对父母投射出没有渴望与抑制的对弗罗伊德来说,人格改变是在确定序列发展阶段之内,其驱力分配和心智结构与历程开展的产物(Patton, & Sullivan, 1980) 。预料自我和原欲两种发展阶段之间有某种平行或相对应的关系(原著Freud,张爱卿译,民89),若原欲在发展中强烈固着于一个较早的阶段,则自我可能接受这种固着,并且随后造成退化或幼稚的现象;也可能它对这种固着采取藐视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在原欲经历一种固着的地方会体验到一种压抑。
精神分析的恋亲阶段(oedipal phase)主要议题是关于特定阶段的特征、潜意识的幻想与性和攻击驱力,这些是了解行为与了解人格问题的关键。潜意识储存着所有经验、记忆以及受压抑的各种情绪,了解潜意识是掌握精神分析之行为模式本质之关键(Corey,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