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伦·霍妮 自我的挣扎
作者: 霍妮 / 67972次阅读 时间: 2011年4月12日
来源: 陈珠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第三章 应该之暴行 心理学空间b2GJN \,N
  “应该……”,这正是强烈的“内心指使”系统所制造的强迫性感觉或思想。此种强迫性的心理需要,势必与现实发生冲突,于是人们在此种冲突下惨遭挫折、失望、自恨……等暴行。 心理学空间'z4VZlvY QF
  至今,我们已大略讨论了心理症患者如何试着去实现有关“外界”的理想自我;有关成就方面以至成功、权力或胜利方面的荣誉。心理症的要求亦与外在的世界有关;他试着去维护他的特殊权利;他的独特,使他无论何时或无论以何种方式都有权去要求一切。他那种有权超越需要与法则的感觉,使他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就像他真的超越了它们一样。而且每逢自己显然无法达成那理想的自我时,他的要求转而使他制造一些身外的因素以负责此种“失败”。 心理学空间\Pv2`c/}'rP
  我们将讨论实现自我的问题,前此在第一章曾简略地提过,不过焦点乃放在他本身之内。不像匹格马琳这个人那样,将另一个人变成能满足他美好观念的创造物,心理症患者会付诸行动,以将他自己塑造成自己所创造的上帝,他坚持他的完美形象,并且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忘掉你那些实际可耻的行为,这才是你该做的;成为理想化的自我乃是首要之事。你应该能够忍受一切,能了解一切,能喜欢每一人,能够永远精进”──这只是他内心的指使的一部分而已。因为这些指使乃是坚决不变的,所以我特称之为“应该之暴行”。 
^:Gw0b/w s]0  内心的指使包含了所有心理症患者应该能够做的,存在的、感觉的、知道的──以及“他不该如何做与不该怎样做的一些禁忌”。为了扼要的说明,我先列举出一些事实以为开始。(更详细的例子将于“应该之特性”一章内讨论) 心理学空间*rOtY:KLlTS:k
  他应该最为诚实、慷慨、体贴、正义、威严、勇敢、公正。他应该是个完美的情人、丈夫、老师。他应该能忍受一切,应该喜欢每一个人,应该爱他的父母、妻子、国家;他不应归属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没有一件事会与他有任何重要的关系;他不应觉得被伤害,他应该永远安详与平静。他的生活应该是永远快乐的;他应该超越快乐与享受。他应该是自发的;他应永远控制他的情感,他应该认识、了解与预知每一件事物,他应该能立即解决他自己的或别人的每一个问题。只要一发觉困难他就应该能克服它,他应该永不疲劳或生病。他应该随时能找到职业,他应该能在一小时内做好必须二、三小时方能做好的工作。 
bXB{Yb xZtz0  这简短的说明,约略地表明了“内心指使”的范围,并留给我们一个虽然可得到粗略了解但却仍是相当困难或胶着的自我要求的印象。如果我告诉病人他对自己的期望过度了,事实上,他时常会毫无疑虑地觉察到这点;甚至可能早已知道了。通常他还觉得对自己期望过多比过少还好。但谈及对自己过高的要求并不显示出内心指使的特性,在密切的检点下,这些要求当可明显地减除,他们乃是重复的,因为他们都是由于病人觉得必须要将自己转变为理想化的自我,以及他深信他必能这样做所造成的。 
+fPQ |[\-eW(tO0  首先最吸引我们注意的,就是他常会不愿“实现”的可能性,这些现实情况遍布于所有为求实现自我的驱力上。这些要求中有很多是人类所无法达成的,它们纯粹是属于幻想的,虽然个人本身并无法察觉出来。然而,一当他的期望面临“关键思考”的真相时,他就不得不去认识它们,比种智觉即使能够改变什么,也是不多的。就如一位医生,他也许十分清楚他自己除了九个钟头的业务与广泛的社交生活外,再也无法从事精深的科学研究了;但当他想要减少一种或他种活动的企图失败后,他却仍继续按着以前的方式过活,他认为他不应该受到时间与精力上的限制,这种需求远比理智还强。举个更微妙的说明吧:有一次,在分析晤谈中,有位病人感到十分沮丧,她已经跟一位朋友谈过这位朋友错踪复杂的婚姻问题。她与她先生是在偶然的社交场合下认识的,虽然她已经过了好几年的分析,而且对于两个人彼此间的关系也已认识得更为清楚了,对于所曾遭遇的心理纷乱现象,都已有相当的了解,但她仍觉得她应该在过去的时日就已经告诉那位朋友婚姻是否稳固。 
%fs?$~+Q#E0  我告诉她,她对自己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实现的期望,并指出当一个人开始要清楚地了解在某种情况下与此有关的因素之前,必先要搞清许多存在的问题。结果,我所告诉她的困难,她大都了解了,但她依旧觉得她应该具有一种可了解所有困难的第六感。 
3B`1|B-b8id n qJ0  其他对自我的一些要求,本质上也许并非是幻想的,但却表示了一种完全不顾情况的态度,因为这样,要求就可被达成。因此,很多病人期望立即结束他们的分析,因为他们自觉十分聪明,这些人的推理力,事实上可能经常会阻碍了分析的进行。对此有价值的乃是病人的情感力量,他们行为的率直与他们的自我负责。 
6M'SiMI/e{]$Z!y0  这种欲求轻易成功的期望,不只发生于整个分析的过程中,而且同样与个人本身所有的内省有关。例如,认识了心理症要求,对他们而言似乎就好象要他们革除要求一样,因此需要耐心的分析;只要产生要求的那些情感需要依旧存在,则要求将永远长存者──但此种需要却为他们所忽略了。他们相信他们的智力应是至高无上的动力,于是接踵而来的失望与沮丧势必成为无可豁免的了。同样,一位具有长期教书经验的教师,也许会坚持着认为写篇有关教学法的论文应该是容易的。但是文字无法由笔尖流露出来时,她也会对自己感到极度的嫌恶。她已经忽视了或抛弃了下列与此有关的问题:她有某些事项要说?她是否已将经验化为具体有用而系统化之正确陈述?即使答案是肯定的,一篇论文仍是意味着一种系统化地陈述或表达思想的诚实工作。 
0i6|3]4jd0  内心的指使正像极权国家的政治暴行一样,表现出极度无视于个人本身的精神情况──不顾他所感觉的与他目前所做的。譬如常见的应该之一就是一个人应该不曾感到被伤害过;任何人都会发觉达到此种绝对(不被伤害)要求乃是极其困难的。究竟已经有多少人或现在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毫无焦虑,或十分安详以致于不曾感到被伤害过?充其量这只能是我们奋斗的一种理想;一个人若能真诚的采取此一计划,那他必定会积极而耐心地去研究我们潜意识理为求防护的要求,研究我们错误的自负──或简言之,研究在我们人格中使我们易受攻击(变弱)的每一因素。但是,一个觉得不应受到伤害的人,他的心目中并不具有如此具体的一套计划。他只是给自己定下一条“绝对”的法则,而否定或无顾他所具有的弱点。 
{h}6W ?[6u V0  我们再考虑另一需求:我应该永远是聪明的、富同情心的与助人的。我应该能软化犯罪的心。事实上,这也并非全属幻想。很少人会像维克多·雨雷:“Les-Miserable”一书中的牧师,能成就他的精神力量。对于我的一位病人,这位牧师的形象对他而言便是一种重要的象征,他觉得她应该像他。但此时她却没有那位牧师对待犯人的态度及能力,她有时表现仁慈,因为她觉得她应该仁慈,但实际上他心中并没有仁慈的感觉。事实上,她觉得任何人的所作所为并非全是善行,她经常恐惧某些人会欺骗她,每当找不到东西,她就以为是被偷了。还未了解它,她的心理症已经使她变得十分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专注于一己之利──这些原本是被一层强迫性的谦逊与良善所掩蔽着。那时她会愿意去了解自己的这些困难进而去研究它们吗?当然不会。这也是一个盲目制造定则的问题,只能导致自欺或偏颇的自我批判。 心理学空间O\SBuJ)M)HJ T
  为了说明“应该”的惊人盲目性,我们必须再提出一些较不紧要的目的。然而,只要从“应该”在荣誉探求中的根源,或其为将自己改变成理想自我的作用来看,必可发现一项事实:“应该”所由生之前提乃是对自己而言无不可能之事。果真如此,现存的情况当然不需去检点。 
?!N&ll\vG5QP0  当一倾向在“针对过去之要求”表现得最为明显,心理症患者的孩提时期,不只对于说明影响心理症之进行是重要的,而且还可由此而发觉他现在对过去逆境所持的态度。这些与他被对待的善恶较无关系,主要系由他目前的需要而决定。譬如,如果他已发展出一种为求优美与光辉的普遍需要,他就会使他的孩提时代满布金雾。要是他强压抑住他的情感,他就会觉得他需要他的父母,因为他应该爱他们:要是他平常不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则他可能将他所有的困难归咎于父母。这种伴随后者而来的报复心理,也许会转变而公然地表现出来,或是被压抑下去。 心理学空间p,t[ BzX*Uhb
  他最后可能走向相反的极端,表面上为自己担当一些荒谬的责任。在此种情况下,他也许已知道威迫性的与阻止性的早期影响的所有冲突,他所自觉的态度相当客观而且似乎是合理的。譬如,他可能会指出他的父母之所以依他们自己的意思而行,乃是迫不得已的,病人有时也会奇怪自己为何不会感到任何愤恨,其实不感愤恨的理由乃是此处所吸引我们的“同愿性的应该”,虽然他知道他被冒犯,此事足以压服其他任何人,但他应该毫无受害地去克服它。他应该早已具有内在的力量与坚忍的精神,而不让这些因素影响他。因此,这遂证明了一开始他就在做无益之事,换言之,他真的能胜任此种场合;他会说:“确实地,那是伪善与残酷的渊薮污池”但接着他的洞察力却变得模糊了:“虽然我无助地面临这种环境,但我应该早已就能克服他们,一如百合之出于沼泽。”
Hmj.L vv0  如果他真能对他的生活负起真正的责任,而不负如此虚假的责任,那他就试着做种种不同的思考。他会承认早期的影响真能以不利的方式改变他,而且他会发现无论他的困难起源为何,都会阻碍他目前及未来的生活,因为这样,所以他最好要振作他的力量以克服他们。事实上并非如此,他只是将整个问题置于完全幻想且无益的层次上,而一味地需求他不应已被此所影响。同一病人,在后期能反转他的处境,进而确信自己并未完全被早期的环境所征服,这乃是进步的征兆。 
J j3B,y5t/I_0  “回顾性的应该”不只表现于对孩提时期的态度方面(此种“应该”带来了虚伪的责任,以致徒劳无用)。譬如,有个人始终不渝地觉得,他应已藉着坦诚的批评而帮助了他的朋友;而且他应该将他的孩子抚育成人,而不让他们变得神经质。我们确实都会遗憾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失败了,但我们可检讨失败的原因从而学得改善。我们必定会知道,由失败时所发生的心理障碍或困难看来,当时我们确已尽力而为了。然而,对于心理症患者而言,已经尽力而为并不令他感到自慰,因为他认为在某些奇迹出现的情况下,他应该会做得更好才对。 
I5K#|7HABhfT&L0  同样地,了解目前的任何缺点,对于那些被专横的“应该”所困扰的人是无法忍受的,无论困难是甚么,它必须迅速被除去,除去困难的方法个个不同:一个人愈生活于想象中,则他将愈易摆脱这种困难。因此,有一个病人发现自己有追求超乎王权的权力的强大驱力,而且知道此种驱力是如何在她的生活中发生的,一到隔天她却确信:现在此种驱力已全属往事了。她不应该被权力所奴役;因此她不再渴求。就这些经常发生的“改善”,我们知道这种为求控制与权力的驱力,只是表示在她想像中所具有的一种魔力罢了。 心理学空间 ?'YC*ok E
  有些人试图藉着绝对的意志力来除去已知的困难,在这方面,人们的确能够收到异常的结果。譬如,我想起了两个年轻的女孩子,他们虽觉得不应惧怕任何事物,但其中有一位却很怕夜贼,于是她强迫自己睡在一间空屋里,直到她不再害怕为止。另一位,如果碰到水不够清澈就不敢游泳,因为她觉得可能会被蛇或鱼咬到,而她却强迫自己游过一鲨鱼群集的海湾。这两位女孩都利用此种方法以压服他们的恐惧;他们不正是显示了必要的作法,是在于使自己得到协调(合作)?但,事实上对夜贼或蛇的恐惧,乃是一种普遍而较为深藏的恐惧的最明显表现。其实这种隐伏着普遍焦虑的情绪并未因她所采取的“挑战”法(压服恐惧之法)而略有改变,固然表面上可不能再恐惧,但因解决法未触及病根,而使得焦虑愈被深埋着。 
YLm.L8Wd0  在分析中我们能够观察到,当他们一发觉自己的弱点时,意志力的机器是如何以某些方式并动着的。他们下定决心并试着去维持预算、去与人们相处或变得更武断或更宽怀。这是好的,只要他们同时同样会去关心并了解他们的困恼的含义与来源。但不幸地,这种关心却是少得可怜。就仅是第一步,更了解所有的特殊障碍的范围,可能就令他大为不快,这真与他们那种欲使障碍消失的激昂驱力相反。同时,因为他们觉得藉意识的控制应该足以征服它,所以细心解决障碍的过程,等于是承认自己的柔弱与败绩。当然这种人为的努力早晚必会减除的;因此,这种困难是极少会被控制的。所确信的乃是困难(或障碍)已秘密地被驱策,而且继续以一种更隐匿的形式出现。分析者自然不应鼓动患者有此种努力,而应该去分析他们。 
*i!LQy LO_$u L(wI0  大部分心理症的障碍,甚至于对最艰辛的努力控制也会发生抗阻作用。意识的努力对于抗忧郁、抗工作上根深蒂固的禁忌、或抗耗费性的白日梦简直是一筹莫展的。大家都会以为那些在分析中已得到某些心理方面的认识的病人,对这种结果都相当清楚。然而思想之清晰并无法影响“我应该能够克服它”的看法,结果他会因更忧郁而诉苦……等等,因为显而易见的除了他原有的痛苦感觉外,他缺乏了万能的感觉。有时分析者可在开始时了解这个步骤,而防患于未然。因此一个已显露出有白日梦症状的病人,当她详细地揭穿了它是如何诡谲地影响了她的大部分活动时,她会开始了解它的害处──至少了解它是如何耗竭她的精力。下次她会因为白日梦仍旧存在,而感到有点犯罪感与歉意。了解她对自己的需求后,我个人相信要人为地中止那些需求既不可能又不明智,因为我们可以确信那些需求在她的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功用──这我们会渐渐了解的。她感到病情好了不少,于是告诉我她已决定中止这些白日梦,但因为她过去未能如此做,所以她觉得我必定会厌弃她。她过去已把对自己的期望投射在我身上。 心理学空间*LR"qM"h:@ JN)_
  许多在分析中所发生的失望、暴躁或恐惧的反应,主要是由于病人感到无法立即除去困扰的问题,而非由于病人已经发觉到困扰自己的问题所致(正如分析之易于如此假定)。 
3jCmJh(Aj9z)E0  因此,内心的指使虽然对维持理想的形象而言,比其他方式更为根本,但像其他方式一样,目标不在于真实的改变而在求迅即的与绝对的完美。他们力求使缺点消失,或力求使其出现,一若得到一特殊的完美之物似的。就如上例,如果内心的需求被外移时,这就显得特别清楚。于是一个人的现实状况甚至于他所诉苦的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只有能让别人看到的方能使他产生强烈的忧虑:在社交场合中的手抖、脸红、别扭。 
F%K.[gZ5E&v(Bq/B*l\{-K0  因此,“应该”缺乏对真正理想的道德真诚,譬如,在他们掌握中的人们,无法为迈向更诚实而奋斗,但却被驱策去渴求“绝对”的诚实,这总是何其遥远的,大约只能由想像中获得吧。 心理学空间|Mp.?L2M9~j@|k
  充其量,他们只能完成一种行为主义的典型,就如Pearl Buck在《女人阁》一书中所描述的吴夫人的性格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女人,她似乎永远在实行、摸索、思考正当的事情。这种人的外表不需说,是最虚伪的,当他们突如其来地显示出恐惧街症或机能性心脏病时,他们自己便感到无比的昏乱。他们会自问,那怎么可能呢?他们已完美地支配了自己的生活,已是班上的领导者、组织者、结婚伴侣或父母亲的典型。最后,他们必定会遭遇无法以平常的方式过活的情况 
4hG3jha8e&Q&~0m0  况,则他们的平衡性便大为混乱了。分析者在逐渐熟悉病人极度的精神紧张后,会大感惊异;只要他们并未遭到大障碍,则他们仍可维持正常的举止。 心理学空间$xb1IP| ]
  对于“应该”的性质我们感觉出的愈多,则我们愈能清楚地了解,“应该”与真实的理想或道德标准间的差异并非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它是弗洛伊德最重大错误中的一项,大体而论,他将内心的指使(他已经发现到这类的现象而且将之描述为超我)当作是道德的组成元素。但实际上,首先他们与道德问题的关系就不太密切,为求道德充实的“指使”,在“应该”中确实是担任了显著的角色,因为道德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是重要的。但我们不能将这些特别的“应该”与其他的分开,很显著的,其余的通常系由潜意识的自大而定,如“我应能避免掉星期天下午的交通拥挤”或“我应该不经辛苦的训练或工作就学会绘画”。我们一定还记得有很多需求显然地都缺乏道德的托辞,其中有“我应该能逃避任何惩罚”,“我应该永远胜过他人”,以及“我应该永远有能力向别人报仇”。只有将焦点集中于事情的全貌上,我们方能得到对道德完美的要求的正确看法。就像其余的那些应该,他们被自大的心理所弥漫着,因此力求加强心理症患者的荣誉而且使他变得神圣。就此意义而言,他们算是正常的道德奋斗,一种心理症的膺品;倘若个人能再发现出比种膺品所具有的“潜意识的欺骗”性(此种特性,是使污点消失所必需的),则必会认为他们是“邪恶的”而不是“道德的”心理现象。为了要使病人具有“再定向”的能力,而能从虚构的世界中转入真实理想的人性发展中,这些区别更须要弄清楚才行。 心理学空间/hR"fk+S;M6W0_ o
  又有一项“应该”的性质可用来与真正的标准区别。它包含于先前的注解中,但它本身太有力了,因此可以单独且明确地叙述,那就是他们的强制性。理想也具有一种支配我们生活的“拘束力”,譬如,如果我们相信那是我们应该完成的责任,则尽管可能困难重重,我们也会试着尽力而为,完成它们是我们的终极欲望或我们所认为的正当事。愿望、判断与决定都是我们自身之事,因为由此我们才能克尽己任,所以这样的努力便带给我们自由与力量。另一方面,在遵循“应该”的例子中,大约有像极权或独裁政府中的“喝采”那样的自由。这二个例子中,要是我们无法符合期望的标准,则惩罚必如影随形而到。在内心指使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对于失败的一种强烈反应──一种贯穿焦虑、失望、自责与自毁等冲动的总反应。对于局外人,这些反应的表现与激怒的原因都毫不相干,但却与其对个人的意义成为比例。 
@9q'O7F2R_+i3J0  让我再引用内在指使的强制性的另一说明。有个女人,她那坚决不变的“应该”中有一项是“必须预知一切的偶发事故”,她十分骄傲于自己具有比种远见的才能,以及能够凭她的预知与智慧而保护家人免于危险。有一次,她曾经做了一个精巧的计划,以劝诱她的儿子接受分析,然而她却无法使她儿子的一个反对分析的朋友接受分析,当她了解她儿子的朋友已超乎她的预料之外时,她身体遂发生了休克反应,而且感到好像地面已被推离开她。事实上,这位朋友是否如她所想像的那么有影响力;或者她是否真能帮助他,都是万分可疑的。这种休克与崩溃的反应,完全由于她突然觉察到她早该重视他的缘故上。同样地,有个优越的女司机,由于稍微撞上了前面的汽车而被警察叫出车外,她会突然产生“非事实”的感觉,尽管这种意外何其微小,以及只要她觉得自己没有错而不怕警察的话。 
:_ooyp,zQ x#r0  焦虑反应通常都不为人所注意,因为对抗焦虑的习惯性防卫瞬即发生作用。因此一个自觉自己该是个圣人似的朋友,当他认为已帮了朋友很多忙,却又发现自己曾经严厉地对待过这位朋友时,他会变得毫不自制地开怀狂饮。又如,有个女人觉得她应该是永远愉悦可人的,但因为有一次没去邀请一位朋友参加舞会而遭到朋友轻微的指责,她便感到一阵焦虑,片刻间几乎昏厥过去,马上反应出她更需要获得情感──这是她用来抑制焦虑的方法。一个在“未完成的应该”束缚下的男人,会产生一种与女人同眠共枕的强烈冲动,性能力对他而言,是种用来感到被渴求及重建已丧失了的自尊的手段。 心理学空间'tA'w*z]A:wv;Q
  关于此种报偿,“应该”具有一强制力乃是不足为奇的。个人生活只要能与内心的指使协调,则他可过得相当顺利,但要是他处于两个矛盾的应该间,他或许就会产生毛病。譬如,有个人觉得他应该是个理想的医生,且该将所有时间用在病人身上,但他也该是个理想的丈夫,需拨空满足他太太的需求而带给她快乐。当他知道二者无法得兼时,轻微的焦虑由是而生,但却没有加剧的趋向,因为他立即试着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难题:决定定居于乡下。这意味着他放弃更进一步学习的希望,因而冒着整个事业前途的危险。 
n;_L,w"[&eti0  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境最后藉着分析它而圆满地解决了,但它表示出由冲突性的内心指使所产生的失望。有个女人几乎快要神经错乱了,因为她无法协调当个理想的母亲与理想的妻子此二想法,后者对她而言乃是指要忍受酗酒的丈夫所做的一切。 心理学空间)xb`$z%]7\o{
  自然地,此种矛盾的“应该”要不是使人无法得到解决,就是使人难以在其中做合理的抉择,因为两种彼此相对的需求都具有同等的强制性。一位病人失眠了好几夜,因为他无法决定要与他太太去共度短假,或留在办公室工作。他应该满足他太太的期望或他老板所声称的期望呢?关于他最冀望的作法此一问题却丝毫不会进入自己的意念中,于是,基于“应该”,这问题便无法做决定。 心理学空间l]['x&|\H~
  有些人虽然不了解“内在的暴行”以及它的性质的一切震击力,但对于此种暴行的态度以及轻验它的方式却彼此大不相同,这些差异处于顺从与反抗的相对极端间,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发生于个人身上时,通常二者中会有一者较占优势。譬如我们可预测后者(反抗型)的特征,后者对于内心指使所持的态度以及经验它的方式,基本上乃是由生活对个人所具有的吸引力而定;胜利(征服),爱情或自由的吸引力。因为这些差异我以后自会讨论到,所以此地仅简短地予以说明,就有关应该与禁忌而言,他们是如何产生。 心理学空间z$v;iN!g8r;px;T#@y
  夸张型的人,“征服生活”对他是极其重要的,这种人易于使自己与“内心的指使”合为一体,而且在意识或潜意识中都会以他的“标准”为傲,他不怀疑它们的真实性,而力图去实现它们。他也许会由实际行为中去满足它们,他应该拥有众人所羡慕的一切,每件事他应比其他任何人都了解得更透澈;他不应犯错;对于任何想做之事──简言之,完成他的任一种应该──他都不应失败。在他心目中,他的一切都符合他心目中所认定的至高无上的标准。他的傲慢也许大得使他毫不顾虑失败的可能,即使是失败时也不接受此种可能。他这种武断地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应当的行为是如此地稳固,因此在他的心目中他简直未曾犯过错。 
Ej ^2u+D{{0  他愈陷于想像中,则愈不需要实际的能力。在他的心目中,他是如此地相信,无论他是如何地被恐惧所围困或实际上他是多么的不诚实,他仍是极度勇敢或诚实的。在“我应该是”与“我现在是”两种情况下间的界线,对他而言乃模糊不清的,不过我们之中,可能也有人对此种界线不太清楚。德国有位信基督的诗人Morgenstein在他的一首诗中已简明地表示出这种说法。有个男人被货车辗断了一条腿,卧病医院,在他阅报得知发生车祸的那条街货车是禁止通行的之后,他会因此而得到一个结论──这整个经过只是一场梦,因为他“利加尖刀”地推论说,不应发生之事绝不会发生。一个人的想像愈战胜他的论据,则前述之界线愈会消失,于是他现在变得像是个典型的丈夫、父亲、国民或任何他所觉得他应该是的人物。 心理学空间xx W$H:}2K;b~
  自谦型的人,爱情对他而言似乎是一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宝物,他同样地觉得他的“应该”形成了一则不被质疑的律法,但当他试着──焦虑地──去满足它们时,却觉得他是如此可怜得无法去完成它们。于是,在他的意识的经验中,最显著的元素乃是自我批判,这乃因自己实际上并非是至高无上者所引起的一种罪恶感。 
"q]Kc4N W6J!u0  当达于极端时,对内心指使的两种态度使个人难以去分析自我。趋向于“自以为是”的极端,或则会使他无法发觉到自己的缺点,而倾向于另一极端──过度情愿的罪恶感──都会引起过度洞察那些具有压服性作用而不具诱发作用的缺点的危险……心理学空间 C] ?Ix)GG
  最后谈到退却型。“自由”的概念对于此种人比任何其他事更具吸引力,这种人乃是三型中最易于反抗他内心指使的人。因为自由──或他对自由的概念──对他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所以他对任何“强制”便有着过度的敏感。他也许会带点被动的方式去反抗。他觉得他该做的每一件事,不管是完美的工作,或阅读或与太太间的性关系,在他的心目中都变成一种逼迫,而引起意识或潜意识的愤恨,结果使他变得冷漠。即使该做的事完全做好了,也是在因内心的抗拒所产生的紧张下所完成的。 心理学空间;?'T8y9b m2?"S
  他更会以更积极的方式去反抗他的“应该”,会力图完全摒弃它们;而且有时会走向极端,而坚持只在快乐的时候才做自己高兴做的事。这种反抗或许会采取猛烈的方式,但通常都变成失望的反抗较多。因此,他要不是相当的恭敬、优雅、虔诚,就是十分的邪恶、胡乱、撒谎、及侮辱他人。 心理学空间u4^!t']B:Wu ms
  有时一个平常很顺从应该的人,也会经历一段反抗期,此种反抗通常是针对外在的限制而产生的行为。J.P.Marquand已利用某种精巧的方式,说明了这些暂时性的反抗。他已向我们显示,这些反抗甚易镇压住,正因为限制性的外在标准在内心的指使内具有一强而有力的支持者,它个人才会变得愚钝与冷漠。 
:U'{4hNG1qf T0  最后,其他的人或许会经过自责的“美德”与反对任何标准的狂乱抗拒此二者间之交替期。善于观察的朋友会发觉,这种人心中存在着一种无法解决的困扰。这种人有时候对于性或金融上的事件,显得无礼而不负责,但有时候他们也会表现出高度发展的道德感。因此,当这位朋友正为了他们还具有某些庄重感而绝望时(感到自己的观察不确),却又会重信自己确是好人,但过会儿马上又陷入严重的迷惑中。就其他的人而言,在“我应该”与“不,我不要”间或许会存有一特定往返移动的关系。“我应该还债,不,为什么我应该?”“我应该维持饮食,不,我不要。”通常这些人会产生一种自发的意念,而将他们对“应该”所表现的矛盾态度误认为是一种“自由”。 
[-C0|o'N:m_OIT0  无论占优势的态度是什么,在发展过程中总有限多会被具体化(外移);它被感受为是发生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态度上,这方面的变异与被外移的特殊事项及它被实行之方式有关。大略而言,一个人根本上或许会强将他的标准加于他人之上,而提出有关完成它们(标准)的残酷需求。他愈觉得他自己是万物的判断标准,他就愈会坚持──不只坚持一般的完美,而且坚持要求别人满足他的那种特殊标准。别人无法满足他时,就会激怒他或引起他的轻视。更不合理的是,他因自己无法达到自认为应该的状况而生的激动,随时随地都会发泄在别人身上。譬如,当他不是一个完美的情人或遭受欺骗时,他会对那些使他失败的人采取敌对的态度,且将那种对抗他们的情势予以变本加厉。 心理学空间"@~ `3u|qN2X S
  另一方面,根本上他或许会觉得他对自己的期望乃是来自于他人,不管他人是否真的如此期望某事,或只是在自己的感觉中其他人乃是如此的,他们的期望会转变为须被完成的需求。在分析中,他觉得分析者期待他完成一些不可能之事,他将下列有关他自己的感觉归于分析者:他应永远精进的、有成就的,应永远有个梦用来描述,应永远谈论那些他认为分析者想要与他讨论的事,应永远感激帮忙而以进步表达出这些来。 心理学空间*b6p I&Rr ~{y
  要是他相信别人正如此期望或需求他的某些事物,则他会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反应出来。他也许会试着去预期或猜中他们的期望,而且极想去实践那些期望。在那种情况下,他通常也预期如果他失败的话,他们一定会责备他或贬低他;或者如果他对“强制性”太为过敏,则他会觉得他们乃是在期诈他,干预他的事,催迫他或压制他。然后他会奋力地反对,甚至于公然地反抗他们。他也许会反对送圣诞礼物,因为这种行为被人所期望着。他无论办公室或赴约都会迟到一些,他会忘却周年记念、信件、或者任何别人要求他的帮忙。他也许会忘记去拜访亲戚,正因为他妈妈曾要他去拜访,尽管他喜欢他们而且想要见他们。对于他人的请求他会有着过度反应,他较不畏惧他人的指责,且愤恨此种指责。他生动而偏颇的自我批判,也固执地被具体化了,然后他觉得别人对他的判断是不公平的,或觉得他们总是在猜疑他那隐密的动机。或者,要是他的反抗更富攻击性的话,则他会炫耀他的违抗行为,并且坚信他毫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心理学空间4l'V;v|1ft b
  对“被请求”的过度反感,乃是认识内心需求的良好路标。使我们感受为不相称的那种反应,或许就是自我分析中特别有助益的。下面的说明,在部分的自我分析中,也许对于显示出有关我们在自我观察中所导致的错误结论,也是有用的。这说明乃是有关于一位我偶然见过面的忙碌的行政官,在电话中有人询问他是否能去码头会见一位来自欧洲的难民作家,他很崇拜这位作家,以前在访问欧洲的社交场合中也曾见过他。因为他的时间已被会议及其他的工作所占满,所以事实上他是不可能答应这项请求的,特别是因为他还得在码头等好几个钟头。事实上他有二种方法可行,而这两种方法都是明达的,他既可以回答说他将仔细考虑并看是否能去,也可以表示歉意地婉拒,且问是否有需要他效劳之处。然而,他却立即冲动且唐突地回说他太忙了,而不愿到码头去迎接任何人。 
2f }U|Rf2o0  过后不久,他便为这句话感到后侮了,接着他马上尽力去寻找作家的去处,以便需要时能帮助他。他不只悔恨此一事件;而且他也感到困惑。难道他以为那位作家不如他想像中那么的高贵吗?他确切地觉得他是高贵的。难道他自己不像自己所以为的那样友善与助人吗?如果他真是友善的,那么他会因为处于要求证实他的友善与助人之举的困扰中而激动吗? 
7M?8FlH4V2d0  他这样的作法(分析)是正确的,他之能怀疑他慷慨的真实性,对他而言乃是一种正确的做法,因为在他理想的形象中,他是人类的恩人。然而,当时他并不够慷慨,但他藉着后来记起并已渴望提出及给予帮忙而否认他具有此种可能性。正当他脑海里这么想时,很快地却又步入另一想法。当他给予帮忙时应该是出于主动的,而他已事先被请求这么做了。于是他了解了当时他觉得此种请求乃是一种不公平的负担。假使他早已知道这位作家到达了,他一定会考虑去码头接他。他现在还须考虑许多相同的事件──其中他曾对要求他帮忙一事报以激怒,而且他感觉到许多事情都是负担与逼迫,事实上这些只不过是请求或建议罢了。他也想过他对于争论与指责的暴躁,他得到的结论是:他是一个欺凌弱小的人,而且想要去支配他人。此处提及这点,是因为这种反应很容易被误认为具有支配他人的倾向。他由自身所获知只是他对逼迫与指责的过敏性。他无法忍受逼迫,因为他无论如何都感到被束缚。而他无法忍受指责,因为他是他自己最拙劣的批评家。就此而论,我们也可以选取他怀疑自己的友善时所放弃的途径。大抵言之,他是助人的,因为他应该是助人的,而正是因为他对人性所拥有的那种相当抽象的爱。他对于每个人的态度比他所了解的还更具分裂性,因此,任何请求都使他陷入了内心的冲突:他应该答应请求而且是相当慷慨的,他也应该不允许任何人去压制他。暴躁乃是当时因无法解决而感到左右为难(情感矛盾)的一种表现。 心理学空间 y.eN7|'R2w2t
  “应该”对一个人的人格与生活的效应,随着对他们的反应或他们经历的方式而有所不同,但是某些效应是不可避免而且是规则的,虽然其程度大小有异。“应该”总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感觉,一个人愈试图在行为中去实现他的“应该”,则此种紧张程度愈大。譬如,他会觉得他仿佛始终都是用脚尖站立着的,而且因长期疲备而感受到痛苦。或者,他也许会感到莫名的障碍、紧张或被困扰。或者,要是他的“应该”与他所受教化的期望态度一致,他也许会感到这种紧张是微乎其微的。然而“紧张”也可能强烈得促使一个积极者的欲望从活动与义务中隐逝。 
BH:gT},{;a0  此外,由于外移作用之故,“应该”总是以一种或多种方式而促成人性关系上的忧虑障碍。在这方面最常见的乃是对于指责的过敏。因为残忍地面对自己,他不得不经历任何其他方面的指责──不管是事实或只是预期的,不论是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正如是一种对自己的责难。当我们了解因为他落后于他自加的标准,而感到何等地憎恨自己时,我们就会更了解这种敏感的强度了。其他方面,人际关系的障碍种类乃依较占优势的“外移作用”种类而定,此种障碍可使他对别人过于吹毛求疵或残酷,或过于忧虑、过于大胆反抗,或过于顺从。 心理学空间3mU ?*i(cZ_
  最重要的,“应该”进而会损害情感、愿望、思想或信仰的自发性──如感觉自己情感的能力,与表达情感的能力……等等。因而,充其量这种人的行为只能具有“自发的强迫性”,(引用某一病人为例)他只能“自由”地表达他所应该感觉的、愿望的、思考的或相信的。我们已习惯于认为我们是无法控制情感而只能控制行为的;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能够强迫他人工作,却无法强迫任何人去喜爱他的工作。同样的,我们通常能使自己马上装出那种毫不犹豫的动作,但却无法使自己具有真实的自信感,这依然是万分真确的。若我们不需要澄明,精神分析可提供不少这方面的资料。但是,如果“应该”发出有关情感的定则,则“想像”必会挥其魔杖而使“我应该感觉到的”与“我现在感觉到的”此二者的界线消失。于是我们会意识地相信或感觉到,如我们应该相信或感觉到的一样。 
FH&R/f3ui8F:Bpg0  在分析中,这种现象在当假情感的伪信发生动摇时,便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病人也因此会经历过一段痛苦的但却颇具建设性的“昏乱期”。譬如有个女人,她相信她是因为她“应该”喜欢每一个人而才喜欢人,她或许会问道:我真的喜欢我的丈夫、我的学生、我的父母亲吗?或者,我真的喜欢任何人吗?那时这问题是无法回答的,因为一切阻碍真实情感之抒发的恐惧、猜疑与愤恨(这些还被“应该”所掩蔽着)只有当它显现在目前时方能加以解决,我说此一时期具有建设性,是因为它代表“求真”的开始。 心理学空间L!P9Ya!`c~1C a
  自发的愿望所能被内心指使压制的程度是相当惊人的,引用一个病人在发现了她的“应该之暴行”后所写的信于下:
8~{4g&l uQ0  我知道我简直无法希冀任何事物,甚至于连死也不能!“生活”亦然。迄今,我想到我的困扰正是因为我无法去做事,无法放弃我的梦想,无法料理我自己的事情,无法接受或控制我的暴躁,无法使我自己更仁慈、不论是经由纯粹的意志力,坚忍或忧伤而来。 
3Hd J*N{0  现在我第一次发觉到我实实在在无法感觉出任何事物。(的确是的,因为我那显著的神经过敏!)对于痛苦我知道得何其澈底──六年来我的每个毛孔一次又次地被内在的愤怒、自怜、自卑与失望所堵塞住!现在我又知道──一切都是消极的、反动的、强迫的,一切都是来自外部的欺骗;我的内心,完全空无一物。【取自一九四九年,美国精神分析杂志“真我的发现”中由卡伦·霍妮所序之“一封信”】 
B_7|p|EKN0  “虚构情感”的表现,对于那些理想的形像在于朝往良善、爱情与神圣的人最为明显。他们应该是体贴的、受欢迎的、富同情心的、慷慨的、钟情的,因此在他们心目中他们具有所有这些特质。他们的谈吐或动作姿态一若他们就真的是善良的与钟情者一般。而且因为他们确信它,所以他们甚至于可暂时地使他人也相信。当然这些虚构的情感并不具深度支持力。在适当的环境下,他们也许是相当一致的,因此自然不会被人怀疑。在《女人阁》一书中的吴夫人,只当困难发生于家中及当她遇见一位感情生活相当正直且诚实的男性后,才开始怀疑她情感的真实性。 
|9yQ,y(xU2^0^B,h0  “定做的情感”其肤浅更常见于其他方式里,它们也许很容易消失。当自尊与虚荣心受到伤害时,“爱情”迅速地让路而变得“漠不关心”,或“愤恨”与“轻视”。在这些情况下,人们通常不会扪心自问:“我的情感或意见何以这么容易就改变了?”他们只觉得有另一个使他们对人道的信仰遭到挫折的人在存着,或觉得他们未曾“真正地”去相信他。这些并不意味着他们也许没有容纳强烈且活跃的情感的雅量,但是在富意识的层次上所表现的,通常是一种缺乏真实性的有力托辞。他们长久给人以虚幻而难以捉摸的印象,或者──用较专门的用语来说──给人一种“骗子”的印象。突发之怒通常是唯一真正无所掩饰的情感。 心理学空间 t6n0rddR
  在另一种极端行为中,无情与残忍的感觉也会被过分地夸张。在有些心理症患者中,其温柔、同情与自信感觉上的禁忌(taboo),就如其他人在敌意与报复方面的禁忌一样大。这些人觉得即使缺少任何亲蜜的人情他们也应该能够过活,因此他们相信自己不需要这些人际关系。他们不应享受任何事物,因此他们相信他们无所顾虑。于是他们的情感生活虽然较为赤贫平实但却较少扭曲。 
[5@U?X_0  必然地,由“内心指使”所酿成的感情画面,并不全像这两种极端一样的合理化。其产生的定则可以是相互矛盾的;你应该很具同情心,因此无法逃避任何牺牲,但你也应该很残忍,这样才能达成任何复仇行动。结果一个人有时确信他是无情的,有时却是极端的仁兹。有一些人,有如此多的情感与愿望被阻止了,因此普通的情感泯灭,也由是而生。譬如他们希望在某些事物上加上一些禁忌,这些禁忌可盖住所有活跃的愿望,而且对他们之独立行事也会产生普遍的抑制。部分由于这些抑制,他们发展出普遍的要求,因为他们觉得有权使生命中的每件东西呈献在银制的大盘上。然后因此种要求遭受挫折所生的愤恨,会被“我们应该忍受生活”的这种指使所中止了。 心理学空间~Zg hS3|1S*m_s
  这些普遍的“应该”对我们的情感所造成的害处,比他们所造成的其他损害更少被人发觉到,实际上它是为了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完美典型所付的最高代价。情感乃是我们自己所具活力的部分;要是他们处于独裁政治下,那么在我们的基本生存中将会产生极深的不定性,它一定会不利地影响我们和我们自己内在与外在事物的关系。 
!myJ2e?5G ?J0ya)a0  我们几乎无法估计内心指使的震撼力强度有多大。实现理想化的自我的驱力在个人心内愈占优势,则“应该”就愈成为转变他、驱使他、鞭策他付诸行动的唯一动力。当一个与真我远离的病人发现了他的“应该”的一些阻碍效应时,他仍旧完全无法考虑放弃掉这些应该,因为如果没有它们──他如此觉得──他就不会或不能做任何事。有时他会以如下的说法来表明这种关系:他以为一个人除了藉用武力外,是无法使他人做“适当”之事的,这乃是他内心感受的具体化表示(外移作用)。于是对于病人而言,如果“应该”的主观价值已根深蒂固,则只有当他体验出在他自身内存有另一自发力时,他方能免除此种主观的价值。 
YHy,G6V$F Y9I0  当我们了解“应该”的巨大强制力后,必定会提出一个问题,此问题的答案将于第五章中加以讨论:当一个人发觉他无法满足他内心的指使时,他会有何反应呢?先简短地暗示此一答案吧:他会因此而开始憎恨并轻视他自己。事实上,我们并无法完全了解“应该”此一压力所具有的震撼力,除非我们知道它们与自恨彼此相混合的程度。此种震撼力乃是惩罚性的自恨之恶兆;此种自恨潜伏在“应该”的背后,而且使“应该”变为一种真正的恐惧政权。 
IY$Aloe0
KX:vr q0K4I0心理学空间:j uj+ZMK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3456789101112...18
«《霍妮文集:我们的内心冲突》 卡伦·霍妮
《卡伦·霍妮》
霍妮:如果我不能漂亮 我将使我聪明»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