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精神分析词汇 / 96978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DyN R/Z06.特定行动specificaction心理学空间"U0nw"CB`,u(e'C.f

c0wo8f9J]0佛洛伊德在某些早期的论文中,使用该词指称为解除生理需求造成的内在紧张所需的全部过程:包括适当外力的介入,以及生命体为使此行动得以完成之所有预先形成的反应。心理学空间"n}8R hQ

心理学空间(` T }#j+~l~|[X5o

佛洛伊德主要在《科学心理学大纲》中使用特定行动的观念。他所假设的支配着神经元装置之惯性原则*,一旦有内源性刺激的介入,将会复杂化。实际上,生命体无法回避它们。但可以透过两种方式予以卸载:

JjbV} @0心理学空间P1Yc){X

a)立即的方式:透过非特定的反应(如,情绪性的表现、喊叫等)来卸载;这类反应构成一个不适当的回应,刺激会持续涌出。心理学空间0~]-^O\+z
b) 特定的方式: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持久地化解紧张。佛洛伊德曾在《论在神经衰弱中区分出“焦虑型神经症”为一特定症候群之根据》一文中,援引刺激阈限(seuil)的观念对此提供了一个概要说明。

j(h$m!yb0心理学空间(Q| S3u%{

为完成特定行动或适当行动,必须有一个特定对象的出现,以及一系列的外在条件(例如,就饥饿的例子而言,必须提供食物)。对婴儿而言,由于其原初的无助状态(见:无助状态),外在的助力成为他满足需求不可或缺的前提。因此,佛洛伊德的特定行动一词,有时指完成此行动的全部反射性动作,有时则指外在的干预,甚至同时指这两个阶段。

e+@2O+ms ra]0

R;Z*U;dDN5On0这种特定行动已由满足的经验所预设。心理学空间*oBX Uwt

心理学空间|gVQ8VB4v

*:佛洛伊德特定行动的观念,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本能理论的前身(α)。然而应该如何协调特定行动的观念与佛洛伊德著作中所提出的性欲力观念?对佛洛伊德而言,在1895-1905年间,这个问题的论点曾有演变:

7[o L;xYP0心理学空间PXj;VS _ Si

1.在《科学心理学大纲》中,性被归类为“主要需求”之一。像饥饿一样,它坚持要求一个特定行动(见:自我保存欲力);心理学空间 _u6V?J
2.1895年时,佛洛伊德尚未发现儿童性(sexualité infantile)。所以在此时期,特定行动一词凸显的是成人的性行为与饥饿的满足之间的模拟性;心理学空间 U9vpYV
3.在前述与《科学心理学大纲》同期的论文中,佛洛伊德对性满足所需的特定行动的描述,针对的正是成人。然而在构成某种器官模式的行为元素之外,佛洛伊德也透过所谓精神力比多的工作这个名称,引进了具有历史性起源的“精神”条件;
d/_nk~ v2t04.发现了儿童性之后,问题的面向随之改变(见:性);佛洛伊德从此便批评以成人性行为一一一种进程、对象与目的均不会改变的行为一一来定义人类的性这种看法。“一般人对性欲力的本质与特征有固定的看法。他们认为童年时并无性欲力,它直到青春期才会出现,并与成熟的过程密切相关。它表现在两性之间不可抗拒的吸引现象,其目标则是性结合,或至少是企图达成此一目标的行为”。心理学空间!@] D Y0IG8lg

"W/~l*Rp6h\#~[0佛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指出,儿童性的运作中,可能取得性快感的器官条件不甚特定;若说这些条件很快地成为特定的,那是基于历史的因素而言;而最后,在成人身上,性满足的条件对某些个体而言可能会非常特定,彷佛人类经过其历史找回了一个类似某种本能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表面印象,正是佛洛伊德在上述引言中描述的“一般看法”之来源。

d J I7c@w0心理学空间c,cf;N9Y|9kJ

(α)就此角度而言,人们可能会将佛洛伊德特定行动的理论与当代动物心理学(动物行为学派)对本能过程的分析作比较。心理学空间\YtCs;D4D

S&^ `%kV7v}j'|07.主动性/被动性activity-passivity

M#B-k%a g3{+`0

5j D S ol f6x7p!w3c0指精神生活中的基本对立偶之一。主动性/被动性的对立,是某些特定类型的欲力目的所具有的特征。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主动性-被动性的对立首先出现,之后这组概念才并入了后期的阳具拥有/阉割及男性/女性的对立。心理学空间H1P~Y}_ j

8\t _ uN4?0虽然对佛洛伊德而言,主动性与被动性主要在于形容欲力生活的形态,但这并不表示有主动欲力与被动欲力的对立。相反地,佛洛伊德指出一一特别是在他与阿德勒(Adler)的论战上(见:侵略欲力)一一欲力的定义本身便包含着欲力具有主动性质:“……每个欲力都是主动性的一部分;当人们率意地提到被动的欲力时,所指的是有被动目的的欲力,别无他意。”心理学空间:` ^rj%LeY

心理学空间 _ QlO2St c1@

精神分析师特别可从某些主体希望被虐待(受虐狂)或被看(暴露狂)的例子上,观察到这种目的上的被动性。在此应该如何理解这种被动性?必须区分两个层面:表面的行为以及底层的幻想。在行为的层面上,例如受虐狂显然是主动地响应欲力的要求,以便自处于满足的情境;但其行为的最后阶段,则只有在主体处于一个受他者支配的位置时才能达成。在幻想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指出,所有被动的位置均与其对立面不可分。例如,在受虐狂里,“……被动的自我幻想地设身于一先前所处的位置,而这个位置现在已转让给外来主体”。就这个意义而言,在幻想的层面上永远都可以看到主动性与被动性同时或交替地出现。然而,无论是就所寻求的满足之性质或就幻想的位置而言,此一互补性都不应遮盖以下事实:对主动或被动的性角色的固着,有其不可化约的部分。心理学空间} P8S{n\1z.i

心理学空间FRDRB }

在主体的发展上,佛洛伊德赋予了主动性/被动性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现比其他的二元对立(阳具拥有/阉割、男性/女性)更早。根据佛洛伊德,在肛门阶段时,“……这种在性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二元对立已经发达……。主动的要素是由掌握欲力所构成,此欲力本身与身体肌肉组织有关;而具有被动性目的的器官,则由具动情性的肠腔黏膜所代表”。但这并不表示口唇阶段时主动性与被动性不并存,只是它们仍未被视为对立项。心理学空间F n Z)}4nL0\

心理学空间2KY.Bz@W

布伦斯维克(Ruth Mack Brunswick)在《力比多发展之前伊底帕斯期》一文中论道:“在力比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这三组重要的二元对立都存在,互相参混、重迭、组合,但从未完全一致;最后并且会互相取代。前两组对立是婴儿与儿童生活的特征,而第三组则是青春期的特征”。她指出,儿童在对满足其生理需求的母亲之关系上,首先是完全地被动,而逐渐地“……主动性的每个部分,就某种程度而言,均建立在一个对主动的母亲之认同上”。心理学空间"ob k8m5p.ts

心理学空间aVk,W0}v3O

8.情感affect

eI_6[haEx U0心理学空间r+Ds9]K i MR&pg

精神分析沿用自德国心理学术语的词汇。它包含所有的情感状态,无论是痛苦的或愉悦的,模糊的或清楚的,无论其表现方式是大量的卸载或寻常的情绪。依据佛洛伊德,所有的欲力都表现在情感及表象这两个层面上。而情感是欲力能量及其增减变化之质的表现。心理学空间p9c8{B&?|i_

/txjy;p)b Q9AV@0从佛洛伊德与布洛伊尹尔(Breuer)关于歇斯底里精神治疗以及弭除反应治疗价值之发现的早期著作开始(《歇斯底里研究》),情感的概念即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认为,歇斯底里症状的产生是由于一个创伤性事件没有受到适当的卸除(情感滞塞)。

ya"o*V hR0

E%ga_-u|0只有当对记忆的唤回能够使原本链接在此记忆上的情感复活时,回忆才会产生治疗效果。心理学空间x0]6b*X%DP r

心理学空间,UGSvB3e @

因此,从歇斯底里的考虑中,佛洛伊德得到以下结论:情感不必然与表象连结;两者的分离(无表象的情感,无情感的表象)使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佛洛伊德指出,情感的变化有几种不同的可能性:“就我所知有三种机制:1.情感的转换(转换型歇斯底里);2.情感的移置(强迫[观念]症);3.情感的变化(焦虑型神经症,忧郁症)。(《精神分析之起源》)心理学空间Q*E`k/A ]1?#K j Q

心理学空间M kF2i?^*I:r.Y

从此时期开始,情感的概念被使用在两个主要方向:它可能只有描述价值,指对一个一般而言很强烈的经验之情绪反应。但它通常假设了一种投资的量化理论一一相对于情感各式各样的表现,唯一能够说明情感之自主性的理论。心理学空间*B~ n6h"Wh

心理学空间2C bM#i N aC_Pj

佛洛伊德在后设心理学著作中(《抑制》;《无意识》)曾有系统地讨论这个问题。情感在这些著作中被定义为欲力能量的一种主观性转译。佛洛伊德在此明确地区分情感的主观面向以及决定此面向的能量过程。应注意,除了情感这个词汇之外,他同时也使用“情感定量”(Affektbetrag)一词,并欲藉此指出真正的经济面向:“当欲力脱离表象,并且在可被感觉为情感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合乎其量的表达时,‘那么情感定量’便相当于欲力”(α)。心理学空间/Y9r0jM q9R!cX7Pn ga

心理学空间%{Kbv\ v#\w+a"u v1g

人们难以理解情感一词如何保有一个与自身意识(conscience de soi)无关的意义;佛洛伊德自己也提出这样的问题:论及“无意识情感”是合理的吗?他拒绝在所谓的“无意识”情感(如无意识罪恶感)与无意识表象之间建立一种平行关系。无意识表象和无意识感觉之间存有一个明显差异:“无意识表象受到抑制之后,便有如真实形成物般停留在无意识系统中,而无意识情感在此只相当于一个不被允许发展之启始可能性”(见:抑制;压抑)。

j*KHzS,@1j nU8K0心理学空间.\ro2yH-we

最后应注意,佛洛伊德曾提出一个发生学的假设来说明情感之体验面向。据此假设,情感是“古老的,甚或先于个人的,攸关生命之重要事件的重现”,可比拟于“……普遍、典型且先天性的歇斯底里发病”。(《禁制、症状与焦虑》)心理学空间'e0m/w"S\3HW

心理学空间1Me{`'Z#Ui

(α)在其他段落中,佛洛伊德则忽略了这个区分。例如,关于转换型歇斯底里,他并未提及情感定量的转换将会决定主观情感的消失,而仅提到“情感定量的完全消失”。(《抑制》)

t3E[b _#UGs@0心理学空间-KO L5iqK

9.侵略性 aggressivity, aggressiveness心理学空间z;x}{)u YCr&f D9m

心理学空间1M y5j;k Bs]\}

指一种倾向或整体倾向,实现为真实的或幻想性的各种伤害、摧毁、强迫、羞辱他人等举止。除了破坏和暴力的运动行动之外,侵略性亦有其形态;所有的举止——无论是负面的(如拒绝提供协助)或正面的,象征的(如讽刺)或实际去行动——都能够像侵略一样地运作。精神分析指出,侵略性在主体发展上作用得非常早,而且强调其与性有混合或分离的复杂关连,因此愈来愈重视侵略性的观念。企图由死亡欲力的概念中为侵略性找到一个唯一、根本的欲力基质,更使侵略性在观念的演进上达到顶峰。

`d5g%j1A0心理学空间3cGl yCaFM)na

一般认为,佛洛伊德可能一直到很晚才认识到侵略性的重要性。他自己不也是如此认为吗? “为什么我们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才决定认识到侵略欲力的存在?为什么对所有人来说如此明显与熟悉的事实,我们在理论的使用上却迟疑不决? ”。事实上,佛洛伊德在此提出的两个问题值得分开处理,因为,虽然阿德勒(Adler)早在1908年提出的自主“侵略欲力”的假设很长一段时间都确实不被佛洛伊德所接受,但反之若说“1920年转换点”之前的精神分析理论拒绝将侵略举止纳入考虑的说法也并不精确。心理学空间T,^E`+_(Dz

心理学空间E/e5u*eXq

关于此点,我们可以轻易地在几个层面上说明。首先,佛洛伊德很早就在治疗的经验中碰触到带有侵略印记的抗拒:“……原本行为如此端正、高尚的人,如今变成了卑鄙、虚伪或违逆、装病的人,直到我告诉他这些,并因此使其性格可被克服”。甚且,早在多拉的病例中(《一歇斯底里分析之片段》),佛洛伊德就已将侵略性的介入视为精神分析治疗的一个特质:“其他治疗的过程中病人自发地仅唤起有利于其痊愈之温惠、友善的传会……。反之,……在精神分析中,所有的运动——包括那些具敌意的运动——都被挑起,它们藉由被变成意识的而被分析所利用”。对佛洛伊德而言,一开始,传会的出现便显得犹如一种抗拒,而此抗拒大部分起因于他所称之负面传会(见:传会)。

C ]+U1Sxh?%hZ!t!p0心理学空间(f"T ` G5u[?)ki4~"z

临床上必然形成一种看法:具敌意的倾向在若干特定的疾病中(强迫[观念]型神经症、妄想症)显得特别重要。矛盾双重性*的概念含有爱、恨共存于同一层面上的意思——若不是在最根本的后设心理学的层面,至少也是在经验的层面上。让我们引述佛洛伊德对诙谐所做的分析,他如此表示“……在它不以自身为目的,换句话说,在它不是无辜的情况下,它只为两种倾向服务……;它或是具敌意的诙谐(用来挑衅、讥讽或防御),或是猥亵的诙谐”。

ku)SB$~(U0心理学空间 J?&d{K

佛洛伊德数度提及“敌意欲力”,“敌意倾向”。毕竟伊底帕斯情结从一被发现起便是爱恋与敌意欲望的结合(它第一次的出现,正是在《梦的解析》中“所亲爱之人死亡的梦”的标题之下);伊底帕斯理论的逐步推研建构,成功地让这两类欲望在各种不同的可能罗布中更发挥其作用。

^1I4jf}+Yjn0

OO6k%@ G;W V0这些现象的多变性、其广延及重要性,需要有一个与第一欲力理论相称的解释。我们可以概要性地说,佛洛伊德对此的答复由几个层面所堆集而成:心理学空间'E)K'Vv4r/~6i

心理学空间.jqW)VZ

1.如果他拒绝去实体化在这些具侵略性的倾向与举止背后,存在有一种特定欲力;这是因为似乎对他而言,这种概念等于是将一般欲力主要的特征——作为一种人们无法避免的推力(une poussée),这股推力会要求精神装置一定的工作并使运动开始作用——转向帮助于单一欲力之上。就这个意义而言,欲力为了达成它的目的,即便是“被动的”目的(被爱、被看等等),它需要一个能够征服障碍的主动性:“每个欲力都是主动性的一部分”。心理学空间_9s Lp{-@0cW-p

心理学空间pd)gs(iN ezp

2.如我们所知,在第一个欲力理论中,性欲力被认为对立于自我保存欲力。一般而言,后者的功能在于保持与确立个人的存在。在这个理论架构下,对于一些如施虐狂与恨这些明显具有侵略性的行为与感觉的解释,可在两大类欲力复杂的互相作用中被找得。对《欲力及其命运》的阅读显示出佛洛伊德当时已有一套关于侵略性的后设心理学理论。爱表面地回转成恨只是一种错觉;恨并非是负面的爱;它具有佛洛伊德指出的所有复杂性特有的起源,其主旨为:“仇恨关系的真正原型并非来自于性生活,而是源自于自我为其保存与维持所做的斗争”。心理学空间,Y-U$N7T+@U'B$KA

3vi5h#],B|:Ax1\03.最后,在自我保存欲力的领域中,佛洛伊德详细记载了一种为确保其对于对象的掌握活动(见:掌握欲力),有时作为功能,有时作为一种独立的欲力。他似乎藉由这个概念来意指一个中间领域——介于内在于所有功能中的单纯主动性,以及为了破坏而破坏的倾向之间。掌握欲力是一种独立的欲力,连结在一个特殊的装置(肌肉组织)以及一个确切的演化阶段(肛门-施虐阶段)之上。然而另一方面,对它而言,“……伤害对象抑或是将之灭绝并无关紧要”,对他者与其苦痛的考虑只出现在具有被虐性质的回转中,此时掌握欲力与它所激起的性刺激之间的区别己难以被认出(见:施虐-受虐狂)。

bV!P*v6k7l0心理学空间 gk;@#rX/jE Bz

*:随着最后的欲力理论的出现,侵略性扮演了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在这个理论中也占有了一个不同的位置。心理学空间!wH0N-v9z)TyC5C7d"?

心理学空间J%w1U O9qg.n

佛洛伊德关于侵略性确切的理论可概述如下:“一部分‘死亡欲力’直接为性功能所利用,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即严格意义的施虐狂。另一部分并未伴随此一向外的移动,而是停留在生命体内,并借助上述伴随的性刺激(sexuellen Miterregung),在此被力比多地连结……;在其中我们认出,原初的动情受虐狂”。心理学空间ju;D/[B.\2gZ'W

:Z&Woba*O7O|0佛洛伊德往往将侵略欲力*一词专门用来指称一部分特别借助肌肉组织而转向外在的死亡欲力。应注意,据佛洛伊德所述,唯有与性混合,此一侵略欲力——或许自我毁灭倾向亦然——才可能被掌握(见:混合/分离)。

5MfTFt9NAHPT0心理学空间1R2U4T}0SA#g$\

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间的二元对立,常常被精神分析师们类同为性与侵略性之间的二元对立,佛洛伊德有时也朝这个方向行进。此种类同需要略作评论:心理学空间ED6Q/z%R2o6`

心理学空间 ^H|i"d6Y2gpC&m4l

1.弗洛伊德在《超越快感原则》中,用显露出重复强制现象的事实来为死亡欲力此概念的提出作辩护,而重复强制现象并非特别与其有侵略性倾向的举止有关。心理学空间9T.qwce*J@6aE

R]6H ka2VA ]02.虽然,在侵略性范围中,某些现象对佛洛伊德来说变得逐渐重要,它们却都是那些表现出自我侵略的现象——哀悼与忧郁的临床,“无意识罪恶感”,“负面治疗反应”等等的这些致使佛洛伊德提及“自我神秘的受虐倾向”的现象。

6V.I"lF'hWTw%B;@0心理学空间0T2B^q*D K5EF

3.从相关概念的观点来看,生命欲力或爱罗斯*的确不仅仅只是用来涵括那些先前被指称为性的事实的一个新的命名。佛洛伊德事实上以爱罗斯一词来表示所有建立或保持统一体的欲力,不但包括了那些具有保存物种倾向的性欲力,也包括了目的在于保持与确立个人生存的自我保存欲力。心理学空间l2Q!Z'?Cp5p

T)q5S7{1v^;\04.相关地,死亡欲力不仅只是一个统称性概念,将先前所有被标示为侵略性的表征毫无区别地全部包括于内。事实上,其中可被称为生存竞争的一部分的确应归爱罗斯所有;反之,死亡欲力应该,无疑地以截然分明的方式,承担起以下佛洛伊德认为的人类的性中无意识欲望所特有的性质:其不可化约性、其坚定性、其解真实(déréel) 的特质、以及,就经济的观点而言,它将紧张绝对降低的倾向。

vid(F lT-y']|0

!gm8^b8M:d0*:我们可问,侵略性这个观念在1920年之后究竟历经了什么样的修正?我们或许可如下回答:心理学空间Vp"O'B"}] {7U`e

"K1F&o.d$[r01.被确认出的侵略性运作范围扩大了。首先,破坏欲力可以转向外在、再转回内在的这种想法,使得施虐-受虐狂不同的变貌展现为一个可以说明许多极为复杂的精神生活形态的现实。另一方面,侵略性不再仅被应用在对对象或对自身的关系中,也被应用在不同审级间的关系(自我与超我间的冲突)。心理学空间Z"N*G SpZ@W0e)~

C-KbYN"\ S7e02.藉由将死亡欲力首先定位于自身之中,藉由将自我侵略当作是侵略性真正的根源,佛洛伊德打破了一个传统的概念:长久以来将侵略性描述成一种与他人的关系、施加于他人上的暴力。于此处或许应该将佛洛伊德对于人类天生恶质的某些陈述,与他自己理论中的原创性两者相对立。心理学空间kW-T8Z N y E(W

心理学空间$BW3s*r)PvB[I

3.究竟最后的欲力理论是否能更明确地记述侵略性与主动性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同丹尼尔•拉嘉许(Daniel Lagache)所指出的,“乍看之下,主动性似乎是个比侵略性更为广泛的概念;所有生物与心理的过程都是不同形式的主动性。因此原则上侵略性只意指某些形式的主动性”。既然佛洛伊德倾向将所有属于维持生命所需的行为范畴中的事物置在爱罗斯这一边,这促使我们必须问,究竟是什么界定了侵略性的行为;于此,混合/分离的观念可提供一部分的解答。事实上,它不仅意指了欲力以不同的比例合成在一起的事实,也意味了分离基本上是破坏欲力的胜利,由于破坏欲力的目的在于摧毁那些爱罗斯相反地企图建立与确定的整体。从这个角度来看,侵略性的确是一种极具解组与碎裂的力量。同样地,某些如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 Klein)的作者所强调,侵略欲力自童年早期开始,就一直扮演主导的作用。心理学空间'ycC"BDn D

J A[aJi$LS0*:如同我们所看到的,这样的概念与那些出现在心理学中建立在侵略此一词根上词汇的意义演变截然相反。特别是在英文中,英格里虚(English)与英格里虚(English)在他们的《心理学与精神分析词汇综合辞典》中指出,就较弱的词义而言,aggressiveness 最后失去了与敌意有关的涵意,变成“进取心”、“能量”及“主动性”等同义字。反之, aggressivity 一词较未失色,更适恰地类属于aggression,to aggress 的系列中(α)。

w^u2F+xF|)^9i0心理学空间A}2]-hnPte

(α) 应注意,从术语的观点而言,在佛洛伊德的语言中,[德文] Aggression 此一词汇被用来同时指称侵略(agressions) 与侵略性(agressivité)。

-L*ta Z k{YRM0心理学空间q7yK\2x

心理学空间d?"[3j'p;h`

$A*Z3\A EH`R010.他者情欲allo-erotism

9J!M:Q#B0gh(mM0心理学空间W;?&S@ W,R

该词汇有时被用来做为自体情欲的对立词:藉由外在对象取得满足的性活动。

x)]}P#W(]$S0

sGt~Z"z4PB vq0佛洛伊德于1899年第一次使用自体情欲(见该词)这个词汇,即是将它与他者情欲一词配对在一起。后者本身又细分为“同性情欲”( 藉由同性对象所获之满足:同性恋)与“异性情欲”(藉由异性对象所获之满足:异性恋)【《精神分析之起源》】。这个甚少使用的词汇主要为琼斯(E. Jones) 所援用。心理学空间i#YW9d[ q^(t#xI

9Zf:||:`0

L%`e(k9@3J M*t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