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附录四 客体关系理论的一点历史
弗洛伊德在他1914 年的论文《论自恋》中,和随后其他关于本能的一些文章中,规范化了“情感投注”差异的概念,换句话说,即: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所做出的情感投资的强度。从一个定量的立场来看,有多少投注(精力,或兴趣)是人们导向了别人的,对比于有多少是导向了他们自己的身体和他们自己的心理功能的?最后一点,他们有没有退行——将他们全部的注意都转向了他们自己——假如他们原先是考虑到别人的能力的话?
弗洛伊德最初使用这个理论以试图将精神病从其他精神紊乱中区别开来。他认为精神病牵涉到投注(情感投注)的撤离——即精神病性患者不会向他人输注很多能量。我们现今所说的共情和信任并没有发展。一种自我导向的现实判断模糊了精神病患者对抱持的环境的感觉。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在精神病患者身上识别出“现实重构”的机制的人,在他们从人们那里撤离并且未能检验现实以后。弗洛伊德(1914a)对力比多情感投注从外在世界的撤离的解析在一定程度上演变自他对参议院议长丹尼尔·史瑞伯川(上诉法院法官)自传的研究。
弗洛伊德曾经为性格的概念斗争过。在他后来的一篇论文《力比多类型》(Libidinal Types 1932)中,他看到了自恋性、色情性,和强迫性类型的性格功能的一些不同组合。自恋性类型更加离群和专注于他们自己。色情性类型对他人有兴趣。强迫性类型更加具有防御性导向。他描述了这些组合:自恋性—色情性、自恋性—强迫性、强迫性—色情性等等。他考虑了这些,努力地用结构理论来提出对于性格的想法。
Hartmann 对客体关系理论作出了一些重要的贡献。它们包括:
- 在脑海中形成的关于自我和关于他人的概念受到整合功能的高度影响。
- 自我功能,如整合、抽象化和现实检验,跟自体影像是不同的,它也不是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