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体关系视角论阿阇世王故事
栾睿(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佛教人物阿阇世王的故事进行解读分析,认为其中贯穿了客体关系中客体依恋模式的转换过程,而这对于理解当代心理学理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当代人理解佛教文化和理论也有一定启发。
摘要:文章通过对关键词:佛教;阿阇世王;客体关系
中图分类号:B925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第32卷第3期 2016年9月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588(2016)03-0079-03
阿阇世王的故事在佛教文献都有详细记载,释迦牟尼在世时,阿阇世王就是支持佛教僧团发展的城邦国主之一。在释迦牟尼示寂以后,阿阇世王依然以强盛的国力、富足的经济参与和资助了佛法的第一次结集,给予释迦牟尼身后的佛教奠基性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阿阇世王本人的经历和觉悟,就是佛教度化众生的活样板。因此,佛经中多处都有他那“并不光彩”的身影。①
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古印度摩羯陀国的王后韦提希夫人,担心自己年老色衰而被频婆舍罗王抛弃,就很想生下一个王子。一位预言家告诉她,山中有一位修行仙人阳寿将会在三年后用尽,死后投胎到夫人的肚子里。韦提希夫人担忧失宠的焦虑情绪日益增强,于是她迫不及待地跑上山去把仙人杀死了。仙人死时埋怨夫人并下了对夫人不利的咒语,日后夫人果然怀孕了,夫人怕仙人的咒语成真,总想堕胎却又不能如愿。当她生下王子阿阇世后,就从高塔上面把婴儿摔下,结果婴儿只断了手指。阿阇世王在父母的怨恨和恐惧中成长,当他长为一名英武的青年时,他结识了佛陀的悖逆弟子提婆达多。常常觊觎着佛陀领袖地位的提婆达多为了找到破坏僧团的政治军事支持者,心怀鬼胎地将这段出生秘密透露给长大后年轻气盛的阿阇世王,阿阇世王对父母的敬爱幻灭了,他想杀死父母,由于大臣的劝谏而未杀母,却无情地将父王幽闭在七重室内至死。后来,他也受到良心的谴责并心生悔悟,但是为时已晚,阿阇世王全身长满了恶疮,臭秽难当。韦提希夫人在这时受到佛的指点、关怀,放弃前嫌,来服侍儿子。后来,母子俩恢复了感情,再后来阿阇世王也成长为一代英主。
精神分析协会首届代会长古泽平作就曾专门撰文指出,阿阇世王杀害其父王,绝非传统精神分析所判断的受制于俄狄浦斯情节———暗恋母亲,杀死父亲,而是因为韦提希夫人因青春消逝,自己又没有生育子女,深怕失去国王的宠爱才闷闷不乐,这是悲剧的根源。古泽平作由此提出了在日本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母子关系这一概念,认为阿阇世王的生命里,含有母子的根本矛盾,为了超脱而引发“忏悔心”。还有的学者认为阿阇世王之所以想杀害父母,为的是要有真正的父母(“理想化的”)。②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注意过这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并从多个角度解析了故事的寓意和心理学意义,他们撰文谈到了这个过程并予以相应的分析。如日本人格发展,阐释其间的意义。
本文重温这个故事,是想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故事主人公之间关系变化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