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

> 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

姜振宇
凤凰出版社 2011-5-1

反感你,偏离你

现代社会的规则和社交礼仪一方面能够保证大家都做文明人,绝少出现身体受到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从小就教育人什么是不礼貌的行为。

从孩子两岁左右可以和大人正常交流开始,我和家人总是会提醒他,说“阿姨好”的时候,要看着阿姨说;跟小朋友说“对不起”的时候,要向着小朋友说。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被培养长大的,每天都耳濡目染地学习着社会交往的规则。

因此,成年后在面对领导训话时,或者与商业客户交流时,绝大多数人也会因为自身礼仪修养,而较少出现眼神逃离或者躯干后仰这类比较明显的反应。

于是,很多逃离反应逐渐从明显的位移变化演变成了隐晦的角度变化。这样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主要是大脑的负面情绪),也能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和社交规则。

比较典型的反应有:

双人对话时的转动逃离

倾听对方谈话的时候,把头转向一边,假装在观察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其实什么也没有)。如图5-11。稍后再转回来,听一小段(实际上是看一小段时间,告诉对方我还在听),然后再转开。总之,转开的时间加起来比正面朝向对方的时间还要长。

聊天的时候,眼神开小差是很常见的情况,这个表征就一定代表了对方的逃离吗?

你在阐述,对方在倾听。你如果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关注以下几个因素:

★ 你们双方是什么关系(同事、朋友、敌人、爱人……)?

★ 你们平常的观点一致程度有多高?

★ 你们最近的关系怎么样,有没有矛盾?

★ 讨论的这件事情,你们之间是否存在不同意见?

★ 讨论的事情本身会牵扯到你们双方的什么利和害?

★ 对方是那种可以听得进别人意见的人,还是习惯独立思考,只相信自己的人?

……

这些因素如果你都能掌握得八九不离十,那么我相信你根本不需要依据书中所总结的特征,就可以判断对方是否产生了不悦甚至厌恶的情绪。这些背景信息,我们可以简称做“情境”。对一个人的微反应作分析和判断,必须依据具体的情境,这就是我们强调的“情境原则”。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双方之前没有过任何接触和信息交流,前面讲到的表征还能作为判断逃离反应的标准吗?

答案是不能确定。不能确定对方是不是不喜欢你所说的话,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他(她)对你这个人完全不感兴趣,甚至更严重。

原因很简单。如果对方也是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接受过正常的社会交往礼仪、规则的熏陶,能够正常地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话,他(她)不会在第一次你们双方单独的交谈过程中,表现得这么不关注。除非他(她)不喜欢你所谈论的话题,或者更有可能的逃离反应原因,是不喜欢你这个人。

多人对话时的转动逃离

躯干的转动比较容易出现在多人对话情境中,也有可能出现在路遇交谈中。当不喜欢对方所谈的内容(或者是不喜欢对方这个人)时,可能会将身体转向另外一个人(如图5-12),或者另外的行进方向(暗示“不好意思, 我急着有事要离开”),尽管脸上可能还保持着礼貌的微笑,但心里想的却是快点结束掉这个对话。

不过,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我们曾经强调过的情境原则,也就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千万别看完此节就去找人聊天,看到人家转身就认定是不喜欢你,那样的自作聪明最后伤害的只能是你自己。

脚的朝向

头和身体都离中枢神经系统很近(大脑和脊髓),相对比较容易控制。而腿和脚远离中枢神经系统。如果被测试人遇到有效的负面刺激,那么更大的破绽会出现在其腿和脚的姿态及动作变化上,这些破绽也更加本能,更加可靠。美国有位前FBI 特工就曾经在书中总结过:“从头到脚,可信度逐渐增强。”

正常的交流,无论头和躯干的姿态如何,双脚脚尖一定是指向对方的(站姿),或者双腿延伸线形成的扇形区域会把对方涵盖在中间(坐姿)。如图5-13。

但是在受到负面刺激时,腿和脚会下意识地改变其姿态和动作,通过调整角度来避免和负面刺激源直接相对。

表现出来的站姿反应可能是转身(其实是脚尖指向逃离方向,腿和躯干被迫跟着改变方向),且呈一前一后状(起跑姿态)。如图5-14。

坐姿反应是把腿并拢,朝一侧倾斜,这种反应除了用于表现矜持之外,还可能是在刻意逃离刺激源,将刺激源驱赶出自己正常交流的可接受范围。也有可能双脚脚尖都接触地面,保持双腿轻微紧张状态(随时抬腿起身就走)。如图5-15。这两种反应,前者属于比较隐晦的表现,后者属于相对比较明显的表现,可以根据不同的刺激源以及不同的被测试人性格特征来进行判断。

高高在上的傲慢

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人类历史见证了无数以弱胜强、以小博大的事例,不过这并不能推翻人类对高大的仰视规律。反而正是因为这些事例的特殊性和意外性,才得以从更多普通的强胜弱、大赢小的正常事件中脱颖而出,被传唱和颂扬。

但就个体而言,大家都是普通人,谁能比谁高多少呢?

潜意识中的高大至上原则,会让人出现傲慢等反应。

傲慢

傲慢是这样一种心态:自认为自己比对方好(强壮、富有、高贵……),而且还好很多,不能放在一起讨论,继而认为完全没必要与对方交流,潜台词是不屑。

除了拥有名车大屋、甩手的千金和华丽的服饰之外,一个傲慢的人会有如下的经典反应:这些外在的东西还不够,我还得比你高一点。踮脚尖、穿增高鞋太低级,我要高高抬起头,让下巴比平时的自己高,这样就感觉高多了。如图6-1。

头是身体的指挥官,指挥官自己觉得高于对手了,这个仗才好打。

乍一看起来,这种想法好像很傻,是吗?你可以随意查找一段吵架的视频,看看这个貌似很傻的反应,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就是长期进化得到的积累,很难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平常还能装装有修养,只要情绪一上来,立马显现原形。如图6-2。

傲慢和不屑是一种情绪的两种外在表现。它们的动作反应非常近似:头向后仰,下巴抬高。因为下巴抬高了,再睁大眼睛看对方会比较吃力(挑衅反应就是这样,会在第9 章“战斗反应”中分析),所以常常是上眼睑顺其自然地遮住一半眼球,做居高临下状(潜台词是“我都不稀罕花力气好好看你”)。当然,还有更过分的,有可能会再配合一些摇头晃脑或者半露犬齿的轻蔑表情。

图6-3 中是日本黑社会组织山口组二号人物高山清司。他于2010年11 月18 日清晨(日本时间)在家中被警方逮捕。警方指控他涉嫌勒索。有消息称,高山清司在警方闯入家中时,正在沙发上坐着,看到警察,高山清司依然镇定自若。他虽然否认警方的指控,但是没有拒捕,媒体称其态度十分傲慢。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单单观察下巴,由于大量颈部脂肪的存在,是没有明显的上抬痕迹的,但是他的头部整体姿态成水平偏上仰角度(从耳朵的垂直线与水平线夹角来判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睁着的那只眼睛(右眼为什么闭着不明确,可能有疾病),经典的半睁半闭状态,凸显了他内心中的傲慢。

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完整的傲慢反应或者不屑反应并非经常发生,更多的是轻微程度的表现。比如对话的过程中,如果一方出现了这种反应,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她)对这个人说的话感到不满意(不是厌烦),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观点更好更高级。我们曾经对话过一个综合格斗俱乐部的教练,当给他观看跆拳道等其他拳术的训练视频时,他就出现了经典的傲慢反应——略微抬起下巴,但嘴上却很客气地讲:“武术没有高低之分,都是为了强身健体。”这是典型的善意说谎。

下巴还具有指向功能,但这种指向绝不会用在应当体现尊重、仰慕和服从的人际关系之间,因为下巴的指向始终透露着一丝轻蔑和自以为是的高傲。如图6-4。即便是在当今的开放社会,其应用领域也仅扩展到很熟的朋友之间,或者点头之交(暂时不会有利害关系)、初次相识(还没有建立起利害关系)等无所谓的交流情境。当然,其自上而下的指示意图还是一贯存在着的,因为这种小幅度的动作可以让行为人既省力,又感觉到良好的掌控程度(连手都不用抬)。

如果是对着上级、长辈或者其他应当尊重的人,使用微抬下巴来指向,恐怕最终受损失的那个人是自己。

如果面孔并非正面朝向对象,而出现了仰头和抬下巴的动作,则在傲慢心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轻蔑的意义(都不愿正眼看你),这种姿态往往和挑衅的表情结合在一起, 刺激的力度会非常大。如图6-5。

御下

所谓御下,就是对下属发布指示或命令。这次不是自认为高人一等了,而是客观上真的高于对方(地位或权力)。

上级在对下级发布指示或命令的时候,鲜有出现前面讲过的傲慢反应(因为不是自以为是),而更多的是平和与无声的威严。因为不需要动用个人的能量来努力推进或者催促下属去执行(一切顺畅的运转全部依靠体制或者个人崇拜来促成),因此脸上也很平静,没有什么表情,就连眼睛,也通常不是完全睁开,上眼睑往往会遮住一部分眼球(不是仰头造成的),因为不需要用力看什么。

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第一代,就是因为这种举重若轻的气质,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图6-6。

读罢此段,各位可以多去寻一些佛像来看,研究一下这些被推崇为高人的偶像们,是不是大多面无表情,眼睛半睁(或者说半闭)。如图6-7。这才是绝对的高高在上应有的样子。

骄傲

除了傲慢和不屑外,在没有明显敌对意识或者统治意识的情况下,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情境也可能出现抬头的微反应,这就是自我满足,俗称骄傲(不是贬义词)。

骄傲来自对自己的满意认知,即便是为自己的团队感到骄傲,也最终可以回归到对自己的骄傲——我是这个优秀团队的一员!

每个人心里都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而且对自己的评价都倾向于好的方向,就算是十恶不赦的恶棍或者百无一是的无赖,也会设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地方来保持心理健康。如果一个人真的从内心中否定了自己,那么他(她)的情绪只有一个——绝望,后面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以自己的自我评价为基线,如果来自外界的评价等于或者高于这条基线,就会直接引发满意或骄傲的情绪,而这种情绪的表现,就是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更高大一些,包括抬头、挺胸和眉毛上扬(眉毛的上扬属于微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