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杰的日志
  • Otto F.Kernberg-1974- 关于自恋型人格治疗的进一步补充(五)     反移情和自恋阻抗的治疗性矫正 Kohut 认为:分析师自己未解决的自恋干扰可能让分析师在被理想化的时候感到不舒服,会有某种微妙的倾向去拒绝病人的理想化( 1971 , p263 )。尽管我同意说分析师自己未
    分类: 精神分析|2516 次阅读|没有评论
  •   精神分析技术和自恋移情 如果我理解的没错, Kohut 的整体技术策略是针对允许建立完全的自恋移情,特别是发展镜映移情,镜映移情映照着夸大自体的激活。他意指这种移情的发展使得曾经被遏制的正常过程得以完整发展,也就是理想的自体客体意象内化成为超我以及自恋从原始的形态成长为成熟自恋。
    分类: 精神分析|24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 起源学上的探究 在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中,当病人的自恋阻抗及相关人格特征的起源学决定因素被分析时,这些不同之处变得更明显。这种对起源的分析揭示出:较之于固着在发展过程中的婴儿期自恋阶段(与挫折、与母亲表象及重要童年客体的失败有关),自恋型人格在移情中重复了早年对重要外部客体以及被二次加工的内心
    分类: 精神分析|2378 次阅读|没有评论
  • 正常自恋和病理性自恋的关系 发展的阻滞还是病态的发展? Kohut认为自恋型人格是依旧“固着于古老的夸大自体结构及/或者古老的、被高估的、被自恋性投注的客体”(p.3)。他明确的建立(p.9)了病态自恋到正常自恋的连续性,其中,夸大自体代表着原本正常的古老形式,通过治疗,有可能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变成正常自
  • 摘要: 之前,我曾经研究过一类特殊的人格病理的诊断和精神分析治疗,那就是自恋型人格,本文是这一研究的继续,(Kernberg,1967)(1970a)(1971a)。近些年来,对于这一病理性人格结构的定义以及把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处方的选择,人们已经达成了一致(Jacobson, 1964); (P. Kernberg, 1971); (Kohut, 1966), (1968)
  • 一个绝世电话,惊牵《辽宁青年》编辑部—— 青春,岂能在挫折中选择凋谢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执行 / 毕志   青涩且闪烁灿烂光泽的生命,在历经高考失利的巨大心理打击后,决定以死抗争这个令她爱不起又不敢恨的世界。支离破碎、奔赴绝命途中的那颗心,在
    分类: 精神分析|2413 次阅读|没有评论
  •   曾经将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概括为“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消沉。这三种症状是典型的重度抑郁的症状,不一定出现在所有的抑郁症患者,甚至并非出现于多数抑郁发作中。因此本文不再采用“三低”的阐述。 抑郁发作的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群三个方面。 (一)
    分类: 精神分析|2838 次阅读|没有评论
  •      依附型抑郁(依赖型抑郁),是何内 ·斯皮茨( Rene Spitz )创造的词汇,指一些临床上类似成人抑郁的儿童障碍。次障碍会逐渐出现在生命初期与母亲维持至少 6 个月正常关系,但之后却失去她的儿童身上。 临床现象如下: 第一个月 --- 儿童变得爱哭、苛求,会
    分类: 精神分析|2314 次阅读|没有评论
  •   另一个严重影响儿童治疗过程的主要不同在于儿童对于家庭有着明显的身心依赖。儿童离父母最近,父母为他成长发展提供主要源泉——亦是快乐与恐惧的源泉。对于客体的爱和赞许的需要和对于客体丧失的恐惧共同塑造了儿童驱力(其冲动是可接受的)、自我能力(通过认同作用)和超我形成(对父母的禁令和
    分类: 精神分析|2259 次阅读|没有评论
  •   1、   辨识病人的资源(未发掘的能力); 2、   评估病人的价值观,例如,病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也能成为病人资源的一部分); 3、   善用病人的价值观来开发他的资源。艾瑞克森所自豪的高“命中率”暗示,是得自于他觉察的能力及对细节的留意
    分类: 精神分析|1727 次阅读|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