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如果把自体客体还当作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体系中的概念的话,那么它将是和整个自体心理学体系和其继后的后自体心理学发展绑在一起坐落在特定CONTEXT中的词。依此思路对”自体客体”概念的理解, 则将是力图对整个自体心理学的理解。
后自体心理学的主体间性学派在总结科胡特思想的贡献的时候,提出三点:
A:神入/内省这种研究模式定义和限定了精神分析的可理论和可探寻的范围。(对此,尽管并非所有的后自体心理学分支都认为此为唯一方法,但以此为主要方法,大约是自体心理学内部不争的看法)。
B:由于严格遵循这个方法,自我的主观经验成为自体心理学关注的中心。
C:自体客体是一种功能。它指的是一系列维护,修复和发展自我主体感的心理功能。(自我主体感是一种自我感到与自己,与世界和谐,充满勃勃生机的状态。这种说法要比“掌控感”要好些)。
自体客体还是对某种客体的主观体验,那个客体承担着自我的某些功能。
总结一下,自体客体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功能。不是表征。
2)由于神入内省作为一种根本方法,自体心理学并非只是在做治疗时重视它,而是在理论构造过程,教学实践上都渗透这种精神。
因此自体心理学喜欢声称其理论概念“接近经验”。换句话,从临床观察到的资料到开始进行抽象的推论,发明概念, 非常注重接近经验。
A.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客人也许对治疗师过分依赖,按照经典精神分析的说法,也许会这样解释:“这个人退行到口腔期的依赖阶段。”在自体心理学看来,这是个应用神入/内省法后发现不接近经验的概念,一个颇有问题的说法。
辩论如下:婴儿吸奶后依偎在母亲乳房边上的依赖态是一个天然合一的状态,在依赖中,婴儿感到巨大的满足,也许准确的形容是:比如,犹如成年人做爱之后的满足。那么我们看到的成年客人显示出来的所谓的过分依赖状态,应用“退行到口腔期的依赖阶段”这种解释合适吗?
那种死死地抓住,害怕松手的所谓过分依赖态,以神入内省方法观之,也许它表达的是一种对被否决的恐惧,混杂着愤怒和害怕愤怒表达而引发的报复种种复杂的情感。。。。。。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你用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来指导你对临床的干预,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后果?
B. 再以个案教学为例。当咨询师报告个案的时候,关于案主童年时代的经历的叙述不会简单地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数据,督导师也许会问:“那是个案告诉你的?他是在什么情景下说的?他当时是怎么说的?或者是你从他的家人那里直接得到的资料”。这里的用意在于,我们不那么站在一个全能的角度上,将治疗分成简单的评估/制定干预计划/而后干预这样机械的几个步骤,而后以为咨询开始阶段案主因我们寻问而报告出的童年经历就足以构成我们对其心理病理的因果分析。
我们的重点在于治疗师和案主之间当下的互动过程经验。案主的自我经验是什么?治疗师的自我经验又是什么?
如果需要解释自体客体概念的话,此时是理解这些概念的最佳时刻。我们一边问着,一边很快就可以从这些经验现象中指出,“嗯,这,对方不再焦虑了,是不是? 这小节开始时客人很焦虑,但现在他不了,是吗?而后他开始感激你,他的语气中有种你很‘伟大’的暗示,是吗?看,这里是理想移情了。这里,你被体验成了‘理想自体客体’。你的反应是什么?。。。。。 ”我们可以继而询问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感觉体验,也许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来访者成为治疗师的自体客体经验的现象了。。。
3)“自体客体”这个概念是和自体客体移情绑在一起的。
更准确地说,“自体客体”这个概念是在案主对治疗师的某种“移情现象”被科胡特发现但同时认为不可用旧式的移情概念来解释表述之后方诞生的。
我们对移情有了非常不同的概念方式。我们称之为个体“组织自己经验的结构模式”。我们在层层将弗洛伊德时代所应用的术语改造。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其一,弗洛伊德时代,实证心理学的发展非常落后,认知科学的革命还没有发生。其二,弗洛伊德用的理论符号是19世纪的生物模式。 当我们改造术语时,我们的实践也产生了变革。
比如对解译技术的不同应用。。。。。
自体心理学的移情概念,相当部分的是一种合理的需要,而非如经典精神分析所认为的一概是扭曲,置换。
1)如果把自体客体还当作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体系中的概念的话,那么它将是和整个自体心理学体系和其继后的后自体心理学发展绑在一起坐落在特定CONTEXT中的词。依此思路对”自体客体”概念的理解, 则将是力图对整个自体心理学的理解。
后自体心理学的主体间性学派在总结科胡特思想的贡献的时候,提出三点:
A:神入/内省这种研究模式定义和限定了精神分析的可理论和可探寻的范围。(对此,尽管并非所有的后自体心理学分支都认为此为唯一方法,但以此为主要方法,大约是自体心理学内部不争的看法)。
B:由于严格遵循这个方法,自我的主观经验成为自体心理学关注的中心。
C:自体客体是一种功能。它指的是一系列维护,修复和发展自我主体感的心理功能。(自我主体感是一种自我感到与自己,与世界和谐,充满勃勃生机的状态。这种说法要比“掌控感”要好些)。
自体客体还是对某种客体的主观体验,那个客体承担着自我的某些功能。
总结一下,自体客体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功能。不是表征。
2)由于神入内省作为一种根本方法,自体心理学并非只是在做治疗时重视它,而是在理论构造过程,教学实践上都渗透这种精神。
因此自体心理学喜欢声称其理论概念“接近经验”。换句话,从临床观察到的资料到开始进行抽象的推论,发明概念, 非常注重接近经验。
A.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客人也许对治疗师过分依赖,按照经典精神分析的说法,也许会这样解释:“这个人退行到口腔期的依赖阶段。”在自体心理学看来,这是个应用神入/内省法后发现不接近经验的概念,一个颇有问题的说法。
辩论如下:婴儿吸奶后依偎在母亲乳房边上的依赖态是一个天然合一的状态,在依赖中,婴儿感到巨大的满足,也许准确的形容是:比如,犹如成年人做爱之后的满足。那么我们看到的成年客人显示出来的所谓的过分依赖状态,应用“退行到口腔期的依赖阶段”这种解释合适吗?
那种死死地抓住,害怕松手的所谓过分依赖态,以神入内省方法观之,也许它表达的是一种对被否决的恐惧,混杂着愤怒和害怕愤怒表达而引发的报复种种复杂的情感。。。。。。
让我们想象一下,当你用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来指导你对临床的干预,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后果?
B. 再以个案教学为例。当咨询师报告个案的时候,关于案主童年时代的经历的叙述不会简单地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数据,督导师也许会问:“那是个案告诉你的?他是在什么情景下说的?他当时是怎么说的?或者是你从他的家人那里直接得到的资料”。这里的用意在于,我们不那么站在一个全能的角度上,将治疗分成简单的评估/制定干预计划/而后干预这样机械的几个步骤,而后以为咨询开始阶段案主因我们寻问而报告出的童年经历就足以构成我们对其心理病理的因果分析。
我们的重点在于治疗师和案主之间当下的互动过程经验。案主的自我经验是什么?治疗师的自我经验又是什么?
如果需要解释自体客体概念的话,此时是理解这些概念的最佳时刻。我们一边问着,一边很快就可以从这些经验现象中指出,“嗯,这,对方不再焦虑了,是不是? 这小节开始时客人很焦虑,但现在他不了,是吗?而后他开始感激你,他的语气中有种你很‘伟大’的暗示,是吗?看,这里是理想移情了。这里,你被体验成了‘理想自体客体’。你的反应是什么?。。。。。 ”我们可以继而询问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感觉体验,也许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来访者成为治疗师的自体客体经验的现象了。。。
3)“自体客体”这个概念是和自体客体移情绑在一起的。
更准确地说,“自体客体”这个概念是在案主对治疗师的某种“移情现象”被科胡特发现但同时认为不可用旧式的移情概念来解释表述之后方诞生的。
我们对移情有了非常不同的概念方式。我们称之为个体“组织自己经验的结构模式”。我们在层层将弗洛伊德时代所应用的术语改造。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其一,弗洛伊德时代,实证心理学的发展非常落后,认知科学的革命还没有发生。其二,弗洛伊德用的理论符号是19世纪的生物模式。 当我们改造术语时,我们的实践也产生了变革。
比如对解译技术的不同应用。。。。。
自体心理学的移情概念,相当部分的是一种合理的需要,而非如经典精神分析所认为的一概是扭曲,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