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工作的任务、原则与程序
作者: 转载 / 7519次阅读 时间: 2020年4月05日
标签: 哀悼 哀伤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Worden认为,哀悼的目的是让丧亲者了解悲伤终会结束,感到尚有希望的存在,且仍有努力之事和着力之处。

哀悼工作的四个任务

%~+Wg3np3q0心理学空间.R{0QDw"t&z

一、接受丧失的事实

&U n3o9fs J0心理学空间4P7v2d c2l+n

完全面对事实,承认逝者不再会回来是哀悼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心理学空间@#?-^I!D

k~X;ym'y0有些人拒绝相信事实上死亡已经发生,他们仍旧停滞在悲伤过程中的第一关。否定现实有着不同的层次和形式,这其中包括否认死亡事实、否定丧失的意义、否定死亡的不可逆转性等。

GvOIaZ-|3Hs$T!W0心理学空间:U X#a9j;m|/F

否定丧失事实,这种形式可能只是轻微的扭曲,也可能严重到妄想的程度,通常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精神医师Gorer所谓「木乃伊化 mummification」的现象,即生者将死者保留在木乃伊状态中以备死者回来时之用。

7C!{:cR'R \1L.@|0

ZS.s`3[ns7kQ/n5v!i0另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是否定丧失的意义,这种方式是「木乃伊化」的另一种极端,以减少失落感。还有一种否定丧失意义的方式是「选择性遗忘」。

6H!m-m M^I%li W2Q0

6hU | |!D%j5E%XS0有些人藉著否定死亡的不可逆性阻止自己接受死亡的事实,通灵是否定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另一种策略,其实希望和逝者重聚是种正常情感,特别是在丧失后数日或数週之内,但若是长期怀抱这种希望是不正常的。心理学空间*wi:SoU4Y

心理学空间*Pdg8z(}

总之,接受丧失的事实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知性的接受,也是一种情感的接受。

Ih$x}ZRyU0

+_5G0S;i3j`[0
~ lV:jS/gM;C]0

-|`3|[$k,r3j@0心理学空间G5p1E(A1J6LK&xh+@w3o(}

二、体验悲伤的痛苦心理学空间'T KY,^ L1?P.X\:h

4H Q?n2mGw(f0广义痛苦的定义包含了在丧失所经验到生理、情绪、行为上的痛苦,而承认和解决这种痛苦是必需的,否则痛苦会借由病症或其它偏见的形式来呈现。

$a5|o"W3J-p*p2A t0心理学空间/w!\ _YQ F/zd

也就是说,如果为了完成悲伤工作,生者必须经历悲伤的痛苦,则任何允许生者逃避或压抑痛苦的事,反而都会延长痛苦。

$Z%b,aHCC;y%f0心理学空间e)b9|+z;kJ

至于否定经历痛苦任务的方法,即是不去感觉,最明显的途径是断绝感觉和否定痛苦。心理学空间:E(PGD ^]| n2sp"i+L

心理学空间u"| E3cY!C5y;AZ a


Bje3NH:a_1L"S-|0心理学空间 q*zB4Q/_\ S

,?5~gqi7w?5{0三、重新适应没有逝者的新环境

"jG-ioj_5R!M9] K0

7Lv.t AAy;oW0适应新环境,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首先要考虑的是生者与逝者的关系、生者的角色、自我观念、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家庭、教育、生活信念等而定。心理学空间t K0q,`%]o(S

_4J.Ic a]m G%z8E0丧失不仅意味失去重要他人,亦是自我意识的丧失。

,nZ-rYK3y(FD&`(g0心理学空间4sKT8t)L4h4G

失丧可能导致严重的退化,生者会感到无助、不足、无能、幼稚,或是人格解体。生者可能认为改变命运只能依靠机会或命运,而不是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不过,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种负面想法往往会被更多正面想法取代,生者也能够执行各项任务、学习新的处世之道。心理学空间;J]-D7D}QL1Plc

0lB.A~(c~0如果无法完成这个任务。那么,生者就不会去适应丧失,有些人会自我谴责、和自己作对,无助感也会加深,无法发展必须的生存技巧,或者社会性退缩、不去面对环境的要求。

$eeS$m-v0心理学空间&CD u*Tw{

大多数人并不会采用这种负面方式,他们往往会下决心要做到以前所不习惯的角色,发展以前所不具备的技巧,迈向一个经过再度评估的世界。

2k!d9pj!L/oz0心理学空间c-O}xi.W1s*D~-?*b

重新适应(readjustment)意味着“生者是否准备好进入新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和逝者的关系,生者能够在心理上中为对方的生命找一个适当的处所……同时也为他人保留了空间。”

tu:VG)?9X0心理学空间Skw1ew


jc4{0C"O0心理学空间l8yg(W)M_.W+[

心理学空间PfL'G\l)X

四、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它关系上心理学空间2p?;]d |W

心理学空间,x#Ia8`+C![I#b$p `

哀伤辅导的任务不是促使当事人放弃与逝者的关系,而是协助他们在情感生命中为逝者找到一个适宜的地方,使他们能够在世上继续有效地生活。

V ^$D7tX/i0

0Dob2\/qw kq0要明确的说明什麽样的情况叫做「未完成此项任务」,不太容易。无法完成哀伤的最常见的情况可能就是「不再去爱」。生者往往会握着过去的依恋不放手、不再往前走,也不去建立新关系,而无法完成哀伤。心理学空间ma&{P+U jh%~N8X!G

心理学空间H(W"ukvkl

对许多人而言,这是最困难的任务,他们的悲伤过程停顿在此。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意识到在失落之后,生命也停滞在某一点上。但这项任务仍是可以完成的。

2JrcXIH/o'W0心理学空间(G}s1T0PPRe.N

完整悲伤反应的衡量标注就是,生者在想到逝者时能够不感到痛苦。或许仍会悲哀,但已不同于从前扭曲的性质,也不至于恸哭或胸口紧缩,并且能够将感情投注在生活与生命之中,此时,哀悼便已经完成了。

)r j h^3c!B^ lK Ec0

"o:J"r Rv)[0心理学空间e7{;k#B-m#n$o
心理学空间']S:p!wvrz

哀悼工作的原则与程序

+WB@]VZp {v0心理学空间8S{3O$h Gp!al;Bo;C

为使哀伤辅导奏效,都必须遵循某些原则与程序。下列大纲可提供辅导者有效协助个案克服强烈的悲伤情绪,并使悲伤得到解决。心理学空间]^}-[LH8y

Ovva Z!VfG0一、协助生者体会和认识到丧失

"Q1q,INcP1L/})a0

E(@ M.q(S4PI7f0第一个悲伤任务就是完全体会认识到丧失实际已发生——此人已死并且永远不再回来,当事人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才能处理失落所引起的情绪冲突。心理学空间+N+fw&tyj/|W2L@E

h.z8qu'CM0二、帮助生者界定并表达情感

*p"eeAl|H0

Dy0L~%U0O+rw0丧亲感受包括愤怒、愧疚、焦虑与无助、悲哀等等。辅导者不应只是鼓励激烈情绪的,还必须查觉失落的内涵、适当且有效地设定愤怒的对象、评估并解决愧疚感,以及鉴定并处理焦虑。心理学空间)DH0` r$o,S+N7{t

4\0H"f~ ]$s0三、帮助生者在失去逝者的情况中活下去心理学空间cqo6rnA$D-e)x0t

#j6Fj1`Fc e0这个原则帮助当事人适应失落、独立做决定,并加强没有逝者一起生活的能力。

v+[_}sO U0心理学空间&b ? t.a0W(C"m'z

四、将情感从逝者身上转移

A/B1cY.t6`5j#^MO0心理学空间/J2M.q'D!S/t8g;l+Wg9W

藉著促进情感的转移,辅导者可协助当事人为死去的所爱寻找生命中一个新的处所——一个允许逝者发展新关係并且继续生活下去的地方。心理学空间~ox7D A%\

心理学空间:P O!u P}&b#fBzg

五、允许时间去悲伤心理学空间9F%r~%q([5u3\`o

心理学空间u twj4T

悲伤需要时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悲伤过程中有某些时刻是特别困难的,如果当事人没有固定、持续地与外界接触,则辅导者要了解这些艰难时刻,并及时与当事人联系。艰难的时刻是失落后三个月、第一次週年祭日、假日等。心理学空间H1os2FD

心理学空间5?S&\!t+fIRd

六、阐明「正常的」悲伤行为心理学空间Tt%AH:ex

心理学空间*n5JQF!_

如果哀伤辅导人员明白正常的悲伤行为,那么,他们就能够向生者保证哪些新经验其实是正常的。心理学空间 r'd-tp"V

/YQ%yQOLq']0七、允许个别差异

XWu'ANV(r0

DCWq V%[8yoE0每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不同,每个人亦各有其独特的悲伤反应。心理学空间oK}`}X?

心理学空间,IoG2s m

八、提供持续的支持心理学空间7B*w Br4c)Lr

心理学空间V%lF1ES'E `7G!^(K0c

有帮助的悲伤辅导应提供持续的支持,辅导者能够在失落发生的后一年内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提供生者和家人协助。

|f&r3Xf[@X:\E~i0心理学空间8MX+D@(L C

九、检查防御、调整心态

z]3OK4w0

$W8],m h*Z b0当事人去检查因失落而更加强化的特定防御方式和适应模式,有些防御方式和应对模式能预测良好的调适行为,有些则可以预测出不良适应,如以酗酒或毒品来面对失落等。心理学空间/Xv^ FN(M_(X

C)kd}r [_o.yl.j'lW0十、界定病态行为并转介

2~V\ KP?0

ph a q+RNq7Q'{0最后一个原则是辨认出有问题的悲伤行为并知道何时该转介,也就是所谓「守门人」的角色。心理学空间6PIS%\ O)Lf`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哀悼 哀伤
«春节全国人口大流动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 灾难心理学
《灾难心理学》
集体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