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2017年5期新刊)
意识)可以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对突发不利情况的担忧,善于察觉生活中的危机,预见坏事的发生,也就是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另一个是对悲苦、灾祸、死亡、贫困、挫折、人间不幸、世道艰难、世态炎凉等等有敏锐的感受,是一种饱经忧患、备尝艰辛、悲天悯人的心境或气质。
忧患感(忧患情感或心境包含着特定的认知,“忧思”既是“忧”,也是“思”。忧患主要不是指一时性的忧愁情绪,或对某事的不安或担心,而是指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忧患者遇到事情会从不利处着想,负面考虑多于正面考虑。忧思者大多是多虑、沉稳、谨慎、多思和内向的。
忧患的“不能确定是我太偏激,还是只是对现实拥有敏感的感知力”
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打破这种乐观—悲观两分对立的新概念,那就是“抑郁现实主义”(depressive realism)。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存逆境中的忧患感,也让我们对抑郁有了一个新的透视视角。我们可以由此来理解和描述忧患意识或忧思的一些重要特性,也可以避免把“忧虑”想当然或简单地当成精神病学的“忧郁症”或“抑郁障碍”。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是在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对立概念关系中理解忧患思虑,忧思被推向悲观那一头。但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一 作为认知策略的忧思
抑郁现实主义是作为“乐观幻觉”(optimism illusions)或“乐观偏误”(optimism bias)的对比概念而提出来的。为了避免“抑郁”一词与精神病症状的联想,我在此称“抑郁现实主义”为“忧思现实主义”。是什么让“抑郁”跟“现实主义”发生联系的呢?美国心理学家劳伦·阿洛伊(Lauren Alloy)和林·阿伯拉姆森(Lyn Y. Abramson)于一九七九年提出“抑郁现实主义”这一说法,是从“抑郁”与“真实”(现实)的接近程度着眼的。他们认为,抑郁者对现实的认知比非抑郁者更接近真实,“比起非抑郁者(他们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来,抑郁者在判断自己处理的事情时把握更加准确。他们是那些‘吃一堑,长一智’(sadder but wiser)的人,非抑郁者太容易屈从于自己的错觉,用美好的眼光看自己和环境”。忧思的“接近真实”是与非抑郁的“乐观偏离”比较而言的。忧思所纠正的不是乐观主义,而是乐观幻觉和由此而生的“乐观偏误”。
自我欺骗。例如,吸烟的人知道吸烟与肺癌的关系,但认为,得肺癌的不会是他自己。对造成公共危害的雾霾的看法也是如此—雾霾致病,但这等坏事不会落到我的头上。有的人明明知道股市并不是按市场规律在操作,许多人都在赔钱,但却认为自己能在这样的股市里捞到一笔。而拒绝乐观幻觉的抑郁现实主义对现状的估计虽然也会有偏误,但会比较接近真实。历史学家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说:“我们深受其害的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幻觉,而不是我们的恶习或软弱。我们听从的不是真实,而是我们用来代替真实的幻觉。”正因为普通人很容易把幻觉当成真实,抑郁现实主义的纠偏作用和价值才受到了重视。
乐观偏误又称“不现实乐观主义”(unrealistic optimism)或“比较性乐观主义”。它让人错误以为,在碰到坏事的时候,自己不会像许多其他人那样受害或倒霉。例如,许多人认为专制是一种不好的制度,但又同时认为,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专制制度是个例外,从这个先入之见出发,他们会选择性地寻找证据,证明自己信任“这个专制”是合理和正确的。乐观偏误在私人或公共生活中相当普遍,是一种鸵鸟式的
丹尼尔·布尔斯廷
弗洛伊德认为,幻觉对绝大多数人未必是一件坏事,“幻觉对我们有吸引力,因为它省却了我们的痛苦,让我们可以快乐。因此,就算幻觉有时候与现实有一些矛盾,会因此而被现实粉碎,我们还是应该接受幻觉”。乐观幻觉可以有积极的心理作用,如增强自信、自尊,激励进取心。但是,我们并不因为乐观偏误有某些积极作用,就不把它当作一种偏误。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抑郁现实主义有接近真实的推理作用,就也不把它当作一种偏误。
抑郁现实主义的纠偏作用来自它的现实思考,而不是抑郁本身。抑郁是因为现实思考让人看到了太多的阴暗和丑恶,隐蔽的和暴露的,因而有了一种疲惫和无力感。承认自我的软弱和无助本身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抑郁现实主义的“抑郁”是轻微的,就像心理学家们所说,快乐的人也会抑郁。抑郁现实主义的“抑郁”是勤于思考的结果,是一种思考者的抑郁。这与中度到重度抑郁患者有思考障碍是完全不同的,后者的特征是极度的不自信,觉得做什么都是错的,对未来生活中的一切充满焦虑和丧失信心,甚至厌世。这样的抑郁者,他们的认知也就无关乎什么现实不现实了。他们因幻觉而造成的焦虑、沮丧、绝望已经不属于忧患意识的范围。
心理治疗医师和作家科林·费尔什姆(Colin Feltham)在《我们不让自己走出黑暗》(Keeping Ourselves in the Dark)一书中有专门一章讨论抑郁现实主义,他认为,许多人害怕从美好的错觉世界跌入到一个他们不想看见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冷漠、懒惰、郁郁寡欢、无创意或回应、惊慌、孤立、失败、看不到前景”。抑郁现实主义能够帮助人们应对这样的现实。费尔什姆在一次关于抑郁现实主义的访谈中指出,抑郁现实主义以怀疑的态度看待人的存在,关切的主要问题是“死亡、无意义、世界对于苦难的冷漠、社会的荒诞、生活中的错觉和谎言,以及我们对这些的绝望应对方式:否认、逃避、抑郁、自杀、人口控制论(antinatalism),等等”。
抑郁现实主义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它关切的忧思主题却非常古老,从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到现代的卡夫卡、哈代、萨特、加缪和法国文坛的人气作家米歇尔·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以孤独、虚无、荒诞、讽刺闻名),在宗教、文学、哲学中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说,所有的反乌托邦文学大家,H. G. 威尔士、赫胥黎、奥威尔,都是富有忧患意识的抑郁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抑郁现实主义很容易被误会成悲观主义,其实二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忧患意识与悲观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行动,包括行动的动机和能力。悲观主义会使人在颓废、失望和沮丧心情下变得冷淡麻木、浑浑噩噩,也成为行动上的失败主义者和无为主义者(做与不做都一样)。忧患意识则会激励行动,它有判断,有目标,所以才更多地考虑到实现目标的难度。悲观主义因前景黯淡而放弃努力,但忧患意识则会因预见不利和困难而先做准备或加倍努力。例如,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悲观主义者也许会心灰意冷、意气消沉、萎靡消极、自暴自弃,但是有忧思意识的人会早早做好思想准备。他不会因为工作难找而放弃寻找的努力,不会放弃每一个面试的机会。
就行动方式而言,忧思也是有别于乐观幻想的。例如,乐观幻想的求职者会因为过分良好的自我感觉和前景预感,对工作挑挑拣拣,但忧思者则会更珍惜每一个机会。往最坏处着眼,往最好处努力,这就是忧患意识者常抱的“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