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文化研究 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al Studies
作者: 转载 / 37802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月08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nB6xJ}K2B0心理学空间 aF)^(j.^ B$b
心理学空间 d r/C-u s.q m
2 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
心理学空间"Y!i2c~-P1['[Se

,q @#qqf9T5jS0凝缩与置换condensation and displacement
{2O0{7WT"@4ir0这是弗洛依德在《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974b[1900])里所使用的术语,描述在梦里运作的两种机制,及其藉此表现潜意识的两种方式。因之,焦虑和欲望可以凝缩在复杂的象徵里,或是透过联想而置换和表达。第一种是紧密集中的,或是「多重决定的」,在一简短的意象或插曲里,汇集了好几种意义。因此,我们可能梦见自己与一个人有严重冲突,而这个人像我们生活中的好几个人,或是重复说出的暧昧语句。另一方面,如果深刻的哀伤或欲望的无法直接表达或受到检查,可能在梦的意象里以相关物体来置换,或是以寻找名称或目的地的叙事来置换。
Uy3@;dF,\WU6k4X0在雅克.拉冈对弗洛依德的後结构主义解读里,这些机制与言说的语言学徵象之间的类似,进一步呈现出来。因此,拉冈连结了凝缩与隐喻,以及置换与换喻(Lacan, 1977)。
.}u#nJF*I0□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p. 39-40.心理学空间T[)hd E/{;Z

$} {Dhi0g0心理学空间)P+n(Gpf9J
恋物癖fetishism
_%{D5ER7Ulf0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男童必须经历伊底帕斯情结,才能社会化。在其中他必须与阉割威胁妥协,并臣服於代表阳具权力和象徵秩序的父亲。没有阴茎的母亲加强了阉割威胁。孩童因此必须转移对母亲的情感,而向父亲效忠。这要能够达成,就要为母亲的形象补充一个物神(fetish),而此物神代表失落的阳具。女人所代表的阉割威胁,因而在「男性化」但还是女性的女人形象建构中,减缓或被「否认」。
-CmG,m]c+w0Z"M&J2w u0这个理论经由拉冈对弗洛依德的解读,而运用於电影中男性凝视的操作上。据此,男孩认为母亲缺乏阴茎乃是对他自己的阉割威胁的伊底帕斯叙事在此重演,因此在银幕上见到积极而非消极顺服的女人(所谓的「致命女人」或黑色电影(film noir)),一定会感受到类似的威胁。男性观众有两种方式可以对抗这种威胁:其一是透过控制性的窥视,女人受到检视却无法回看,其二是藉由物神化的凝视,过分投注性意义於女人身体或衣饰的部份。因此,焦点集中於身体某部份、高跟鞋、晚宴手套,或是长袜。女人依阳具式的风格而商品化,因而再次创造了男性化的女人形象,同时作为匮缺的慰藉,以及欲望对象。阿弗列.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电影经常被引为窥视癖的例子,尤其是《惊魂记》(Psycho, 1960)。有部探讨窥视癖的电影是麦可.波威尔(Michael Powell)的《偷窥的汤姆》(Peeping Tom, 1960)。心理学空间 q6}"R5Suv
後殖民主义理论家与批评家霍米.巴荅(Homi Bhabha)主张恋物癖的概念可以用来理解种族歧视的刻板印象(1994: 73-5)。在这种状况里,焦虑关切的并非他者(母亲)的缺乏阴茎,而是种族或族群上的他者缺乏相同的肤色。在刻板印象中,就像物神固著一个物体(巴荅写道,其再现并非虚假,而是「拘限於固定形式」;1994: 75),此处同样有差异的承认与否认之结合:一种既有掌控和愉悦,又有自我防卫之焦虑的经验。科比纳.莫塞(Kobena Mercer, 1994)在研究罗伯.梅波索(Robert Mapplethrope)的摄影时,亦处理了种族恋物癖的问题。参见Hall [ed.]在再现脉络中的相关讨论(1997b: 264-77)。
g0oVw$H(w0□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 83.
ok|D'Cl-@t`j0心理学空间\"m6j-\5a"Eg6_-kh%^#G
心理学空间 c8v)L+^|%X8Y2{%h
想像界∕象徵界∕真实界imaginary/symbolic/real心理学空间:Xr.O)M*NA.Gj+B
这是法国精神分析师雅克.拉冈(Jacques Lacan, 1901-1981)所做的区分,藉以描述心灵主体(psychic subject)构成的阶段。「想像」秩序定义为前口语影像和幻想的未分化领域,包含了「镜像影像、认同化与相互性(reciprocities)」(Bowie, 1991: 92),是婴儿与母亲有紧密关连时的经历。这造成婴儿陷於幻觉之中,并且与孩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协调的镜像阶段有紧密关连。在镜像阶段里,婴儿看到(或看到自己被看)自己(在镜中)是统一而完整的,并且学到如何分辨这种影像与当前的不完整性。主体因此是在区分与丧失(loss)的经验里构成,成为匮缺(lack)中的存有。「象徵」秩序乃是语言(象徵化)的领域。进入这个领域,便意味孩童已臣服於禁制性的「父亲律法」,而解决了依底帕斯情结。这也是潜意识形成的时刻,受压抑欲望的范域连结上想像秩序的统一。象徵界因而在追寻无法获得之已丧失对象(能提供存有之完整性的乳房或奶瓶)的历程中,确认了主体;将主体设定於由无可挽回之丧失与欲望未满足的经验所主宰的历程里。如此一来,象徵界便在想像界与第三个命名为「真实界」的领域之间中介,真实界超越语言,并由拉冈抽像地予以定义为不可能的领域;即一切无法在想像界与象徵界再现的东西。
'u2o9Y%}[)~a0拉冈的架构引起许多争论、批判和修改,尤其是在女性主义理论阵营,以及女性主义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领域。在法国女性主义理论中,茱莉亚.克莉丝蒂娃(Julia Kristeva)强调了想像界与母亲和身体的关连,但是倾向於将前口语的一体性(oneness)领域命名为「记号界」(semiotic)。她主张,这个领域所关连的欲望和统一性,并未完全受到压抑,而继续在象徵界里具有颠覆性的影响力,例如前卫艺术和书写的例证。心理学空间5T ~9fG H2Dw
其次,露丝.依希嘉黑(Luce Irigaray)呼吁有需要从性别化的角度重新设定想像界的概念,以便支持能够免於男性之理性限制的「女性∕女性主义」象徵界。她的「女性想像界」观念奠基於对伊底帕斯叙事的批判,尤其是这种叙事除了以男性婴孩的范例角度来讨论外(弗洛依德与拉冈都伊样),排除了女性婴孩。她认为「女性身体的形态学标记」具有「多重性、非直线性、流动的认同的特徵」(Whitford [ed.], 1991: 54)。在这个基础上,以及在她有关触觉的构成性角色的观点里, 依希嘉黑预见了一种新型的性别认同,以及在性别上有所差异的象徵秩序。这支持了以不同的观看模式为基础的新美学,因为「『正统理论』的平面镜无法反映女人的性器官与性的特殊状态」(Whitford [ed.], 1991: 65)。
9s~)ua&`L[%T0拉冈理论里观看(look)的重要性(镜像阶段里自我与母亲的反映),造成凝视(gaze)理论(尤其在电影研究里)对他的著作相当感兴趣。就此,萝拉.墨菲(Laura Mulvey, 1989b)有具创意但多所争议的贡献,她主张必须破除「幻觉式的叙事电影」的电影符码,因其巩固了男性凝视的权威与父权体制的结构。她写道,对这些习例的「第一击」,「乃是解放摄影镜头,使之成为置身时间与空间中的物质状态,以及解放观众的观看,使之成为辩证与热情的疏离」(1989b: 26)。她的结论是,「对於传统电影形式的衰颓,女人只消一掬同情之泪」(1989b: 26)。
&n Lq0o DL0□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p. 116-117.心理学空间,k%ka \zs a
心理学空间L9uF R fo ] f(Y7a
心理学空间c Y1J/T&\mb
镜像阶段mirror-phase心理学空间4b2po GqQ
根据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冈(1901-1981)的说法,婴孩在六至十八个月大期间,从想像界通往象徵秩序而获得认同。这个历程称为「镜像阶段」。在想像秩序里,婴孩起初是与母亲紧密关连而经验到一种一体感(oneness)。在镜像阶段里,婴孩遇见了它的自我影像(不见得真的是面镜子,也可能是他人之眼的镜子,尤其是察知自己被母亲观看时),这种早期的统一性就打破了。它见到镜子中有个统一的、独立的自我,但感受到的这种自我与那个正在观看的自我,以及在一旁观察的亲人,是分离开来的。镜中的自我是连贯而「自立不须依靠支撑的」,而此际婴孩自己的身体活动尚未发展。因此,镜中的影像代表了一种婴儿所欲望的统一体,而孩童与之认同,但现在对自己本身的经验却是一种匮缺(lacking)。依拉冈的术语,主体现在陷於一种「不足」与「期待」的动态里,在「片断化身体的形象…与其整体性的外形视野」之间游移(1977: 4)。心理学空间a uv^7sc
拉冈主张,这种经验倒置了认知与误认之间的构成性连结,这是自我的特徵,并一直持续到进入象徵秩序。如马丹.萨路普(Madan Sarup)所论,如此形成的自我应该和「主体」有所区分。自我误解了来自潜意识的讯号,指引主体徒劳无功地追寻统一(Sarup, 1992: 83-4)。
)U1Lg!D6iR[0镜像阶段的概念是拉冈对精神分析理论最广为人知且影响最大的贡献。最初是在1936年的一篇论文里出现,随後以修订後的形式於1949年出版,後来译为〈构成精神分析经验所展现之我功能的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 as Formativ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I as Revealed in 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 1977)。这篇简短的技术性讨论,此後对一般文化研究领域的主体性理论冲击甚大。它能够盛行主要是透过法国女性主义(Mitchell and Rose, 1982; Grosz, 1990),以及後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视角在文学与文化文本上的应用(Easthope, 1988; Macey, 1988)。电影研究里的运用最明显,在此镜像阶段的观念支撑了有关男性凝视的重要早期讨论。心理学空间y2I D,N;y u p-j,k6W
□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p. 138-139.
IJffj,e+VU"G0
4J-qo AtSX0心理学空间3b'Axi5C\0sw
误认misrecognition (meconnaissance)
c:p&h(G YV D*bc0误认与精神分析里的自我活动有关,是弗洛依德在催眠後状态治疗病人时所发现,这时自我倾向於有错误的连结,填补理解上的缝隙。因此,一个病人在催眠期间遵照指示将手放在嘴上,解释该行为时,会说他咬到了舌头。弗洛依德的推理是,自我会寻求可以接受的解释,但这是对因果关系的扭曲或错误诠释。顺著弗洛依德的观点,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冈主张镜像阶段的构成经验,确认了这种误解是自我的核心功能。镜像阶段描述了婴孩如何同时认知与误认了镜中的自己,见到自己未发展与片断化的自我,在镜中有已发展而统一的反映。自我随後指引著主体一生追寻此幻觉且永远闪躲的统一性。
XZ(K g$Wp {0法国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图塞采用了这个概念,并入其意识形态理论中。意识形态的特徵便是双重的认知与误认。意识形态建构或「召唤」个人成为主体,而我们若接受世界和自己都是不可改变且一向如此时,意识形态就成功了。阿图塞提供了一个例子,即有人敲了门,而我们说「谁呀?」外面的人回答,「是我」,我们晓得「那是他」或「她」,开了门,确认没错。在这么明显的层次上,不可能会弄错,就如同「我们不可能会认不出」意识形态中的自己(1971a: 161)。因此,在意识形态里,我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有伦理的、统整的等等,但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误认或忽视了与此矛盾的现实。此现实即「事实上,作为最後手段,生产关系及其所导致的其他关系的再生产」(1971a: 170)。心理学空间5Oi7g+i8p)@k^
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也用了这个概念,但是用法不同。布迪厄认为社会秩序也会致力於「自然化」自身,正当化其任意性。若我们接受说服认为主观经验和客观社会状况之间彼此吻合,它便成功了。但是布迪厄说,对正当性的这种认知的另一面,「是将正当文化的真相误认为是主流文化的任意性,而此主流文化的再生产其实有助於复制权力关系的任意性」(Bourdieu and Passeron, 1977: 31)。
Ncf4@H3s%M6o0□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p. 139-140.
P%p-z.s"^ ~H2Y(d0
Fh+RO"n0心理学空间[-i0V&Fs@W
幻想fantasy心理学空间!D}N q0t+y
在比较一般性的用法,这个词语指涉任何媒介里,非现实的虚构或说故事模式。这可能发生於数种不同的类型(通俗剧、罗曼史、神仙故事、鬼故事、科幻小说、乌托邦小说),因此无法明确地等同於其中之一。具体而言,这牵涉了魔幻与超自然的事件,而这种不可能性的程度,定义了它与现实主义习例,以及日常生活的可能性的关系(参见「写实主义」条目)。缓想经常被认为是逃避主义,有所轻侮地联系上「儿童文学」,诸如前述的通俗类型,或者比如说歌德式等偶而会牵连上的模式。然而,问题必然在於逃避什么,以及逃到何处。就像其他同性质的通俗类型,幻想可以说是安排了这个世界及其异己的规范的遭遇,因而挑战了真实的稳定概念,以及与之伴随的秩序与非法、中庸与过度等等的视角。发明批判当下的另类社会世界,让幻想引起了女性主义及其他作家和读者的兴趣,他们在此见到了探索逾越的性别和性欲角色,或是整个另类世界的可能性(Cranny-Francis, 1990)。这些可以视为当前社会的有意识寓言,或是透过其怪异或变态观念的强制外推而运作(Creed, 1993)。
wc fey(J!~9O0「幻想」作为一种类型的叙事习例,曾有结构主义批评家托铎若夫(Tzvetan Todorov, 1973)予以分析。托铎若夫在「纯粹」的幻想核心中,找到未解决的「犹豫」,在「难以置信」(marvellous)和「不可思议」(uncanny)之间徘徊,前者产生了对於幻想事件的超自然解释,第二个则产生了自然的解释。沿著前述立论,视幻想为广泛而言属於颠覆性的「模式」,就此主要的研究应是雅克森(Rosemary Jackson)的《幻想:颠覆的文学》(Fantasy: The Literature of Subversion, 1981)。雅克森也概述了幻想在精神分析里的地位(弗洛依德术语的较佳翻译,应该是「phantasy」)。这将幻想与梦及无意识归并在一起,视之为被压抑焦虑或欲望的叙事探索。幻想因而可以视为间接表现了文化无意识,不论是在幻想的文本,或是写实主义戏剧里的幻想伏流。这经常涉及了性欲特质的面向:例如有关复制(生殖)的焦虑,包括为男性挪用的部份(《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异形》(Alien)、《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对主动的女性性欲的恐惧(《吸血鬼》(Dracula));再结合独立职业妇女的威胁(《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
5g-y9yGg0这些及其他恐惧与欲望,可以视为原初幻想的象徵性重新发动,像梦或空想一样,有待以弗洛依德辨认出来的凝缩与置换机制,来加以解释。精神分析被认为揭显了「假定为边缘的幻想操作,其实是我们认同的构成部份」(Burgin收於Wright [ed.], 1992: 87)。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说明幻想在主体性和欲望之建构里的核心角色,在英诗方面有依思索波(Easthope, 1989)的研究,在电影方面则有唐诺(Donald [ed.], 1989)的贡献。亦参见Burgin et al. (eds.) (1986)。
3e"@&H yxZ4i0□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p. 80-81.
MCgD1@jg)I Qj'V0
E&WI6Co}w9F0心理学空间X4k z5kt;T
主体subject
"J9xLm#e0这是近年来尤其是在结构主义与後结构主义范型里,用来指称自我、个人,或人类存有(「人类主体」)的字眼。不同於「个人」,「主体」一词引导我们注意到能动(agency,例如某句话语在文法上的主词)及从属(subjected)或臣服於非主观之决定作用的双重意义。因此,这个词已经暗示了分割的而非统一的认同,而且批判了早期的概念,最主要的是十九世纪和廿世纪初期支配性的「个人主义」,或是哲学里由笛卡儿(Descarte)所提出的个人概念。这些目前一般都认为已被超越或是「死亡」了。「主体之死」的比喻,最著名的是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於〈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Author, 1968)一文里提出来的——他以後结构主义而非自由主义人文主义的取向,来阅读文学文本。在人文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支持这种立论的各种艺术和其他论述——巴特或会指出这包括写实主义小说和传统批评——里,个人被认为是完整而稳定的,并且是论述和意义的起源。这种观点,不管在早先的年代被认为是真实不虚,或者是意识形态的建构,都被认为是站不住脚了(Belsey, 1980)。心理学空间 ^B4]X6w nX[q l1] G
然而,对於自由主义人文主义之主体观点的批判,其历史比前文所述还要久远,最著称的是马克思和佛洛依德的批判。和谐且自我决定的个人观念,在马克思看来乃是资产阶级对本身的理想化观点,而且与资本主义社会里,经济和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同自己的劳动及自己异化的经验有所矛盾。佛洛依德稍後辨认出意识与潜意识的面向,同样质疑了统一之个体的假设。因此,根据这两位思想家的看法,社会或个别主体都不是完整或自决的,因为它们的行动和思想受到超乎其控制或知识的环境与驱力所决定。然而,这并非等同於否定一切自由。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压迫性的,但也想像能够恢复超越阶级社会的完整人性。
j$Up"?lW XQ0马克思主义和佛洛依德的观念影响都非常深远,在当代理论里都有所呼应。某些後结构主义立场的反人文主义,其另一项启发来源是尼采。这三位十九世纪思想家都清晰地指明了暗藏於当前用法里,认同的双重、矛盾的意义。因此,後来的讨论不是落在这一点上,而是在於建构与塑造个人的决定作用的种类上。在後结构主义里,主体被认为是在语言或文本性(textuality)或论述实践里建构,或者以其他说法,是被国族、性别、种族、族群、身体和性欲特质的控制性结构和意识形态塑造,而非仅由阶级或心灵(psyche)所塑造。
Xn w0_4F&iD"t0在这广阔范围里,各理论取向之间有显著差异(例如後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後殖民研究之间的差异)。即使如此,一般都接受个人主体在情境之中,乃是「去中心」(decentred)的。这与对本质论观念(即不仅个人有预先存在或潜藏的本质,女人或黑人主体,或是真理,也有本质)的普遍反对一致。然而,虽然这种理论清楚地批判了人文主义的主体,却没有逃离主体基本的统一角色,或是希冀自我决定的问题。後结构主义和後现代时期的去中心主体,到底是描述了语言、认同和社会之中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已经到了迹近「自然」或无可转变的地步,或者还是有能够期待新的中心化个体的基础?心理学空间2v$pw*I4S#|(G#i|m
□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p. 209-211.
aQVuj r,B0
U S8lX E T d0
qQc:qtz0u!L0主体性subjectivity心理学空间*mC/]%V$G
在精神分析里,个人是在进入语言或象徵秩序之际获得了人类主体的认同(身分)。在比较偏唯物论的理论里,这种过程则被视为是个体在社会与意识形态关系里的建构。主体性(subjectivity)最好是理解为指称身为(being)特殊主体的内在经验,而非变成(becoming)一个主体。主体性因此可能会与个人被摆放在象徵或社会秩序里的方式有所矛盾。例如女性的主体性在女性主义里一向被理论化为定义或试图定义某种认同,以对抗女人在精神分析或制度化权力关系之常规剧本里的从属位置。
4~!Cl5ozpa+Gt0对於置身边缘化社会位置的他者而言,也会出现同样的紧张。非裔加勒比海的青少年可能会被定位为「黑人青少年」,并且以刻板印象化的身分看待之,而预期他或她的文化品味、特徵、低的教育与工作前景,涉及药物、轻罪等等。阿图塞(Louis Althusser)采用召唤(interpellation)一词来描述个人如何根据这些前提,被陈述或「呼叫」进入特定的主体位置。然而,个体可能会对自己有某种看法,而与刻板印象化的观点有内在的竞争。刻板印象可能形成个人主体性的一部份,但这还是提供了对抗性的另类自我感。这种反认同作用(counter-identification)结果可能指涉某个残余的自我核心(例如某人「觉得是劳工阶级」或「觉得是爱尔兰人」,即使其社会与物质因素都排除这种认同),并且具有怀旧或本质论的面向。另一方面,抵抗性的反主体性(counter-subjectivity)可能诱发某种移动状态(与其说是对真实性的欲望,不如说是「想成为其他人」),从而与既定人类主体认同的僵固特性形成对比。心理学空间~`aVje-\9Kk
□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 211.
.P#kX'B T#r Q qA0心理学空间9E?s.V4oy({)gq
心理学空间{&D0FT a4z/j.|
伊底帕斯情结Oedipal complex
oZ P9\@!A0弗洛依德的伊底帕斯情结理论源自希腊神话,及其最初在索发克里斯(Sophocles)的《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里的戏剧化处理。故事是伊底帕斯诞生时,有神谕指出他会弑父娶母。事情真的发生之後,伊底帕斯明白原委,便弄瞎了双眼。弗洛依德由此延伸出一场普遍性的心理戏剧,在他看来,每个(男性)孩童的潜意识愿望,乃是与母亲有性关系,并杀死父亲。父亲威胁要阉割而压抑这种欲望,孩童便因此接受父亲拥有的阳具权威。这同时也是潜意识作为被压抑事物之领域的创生时刻,以及孩童进入社会,或如拉冈所论,进入语言与象徵秩序的时刻。
t axK#Z3jh"{h0伊底帕斯故事是奠定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叙事之一,也是争论与纠纷的根源。女性主义经常(但不都是如此,参见Mitchell, 1974)批判伊底帕斯叙事的性别偏见,排除了小女孩,或者认为小女孩是已经阉割的男孩,因而经历了「阴茎钦羡」(penis envy)。米兰妮.克莲(Melanie Klein)和其他弗洛依德的早期批评者,分辨出一个前伊底帕斯阶段,并转而强调母女关系。後来,法国的女性主义者特别试图超越伊底帕斯情结的核心地位,及其对於父权体制的明显巩固,而提出不同的剧本。其中之一是茱莉亚.克莉丝蒂娃(1984b)引自柏拉图的《提慕斯》(Timaeus)的母性空间(chora)观念:未曾分化的母女共生关系的洞窟或空间,与她的记号界(the semiotic)观念有关。
A!J?-XSI } bj0弗洛依德在其他地方引用伊底帕斯情结的观念;例如他对於霍夫曼(E.T.A. Hoffman)的「沙人」(The Sandman)故事的解读,构成他有关不可思议的部份讨论,还有他对於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的零星评论。依循同样的路线,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进一步解析,出现在他的追随者,包括拉冈的作品里(参见Felman, 1982; Brooker and Widdowson [eds.], 1996)。这些阅读似乎指出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之间的亲近关连,文学文本的神秘内容宛若对应於潜意识,而其解读如同精神分析的诠释工作。更进一步的激进意涵乃是精神分析本身就是一种叙事与说故事的行径(Brooks, 1994, Bowie, 1987)。但若果真如此,那么批评亦复如是。心理学空间o"y2K5]?+O
□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p. 154-155.心理学空间R%z7|Si6d

&\"s/@)}d0心理学空间U y1u#eO|"m2l
多重决定overdetermination心理学空间^!g+`)}g eY
多重决定是弗洛依德在讨论梦作(dream-work)里特有的凝缩与置换的过程时所用的概念。多重的梦思凝缩於一个意象里,不同的意义汇聚於一点。因此,对该意象的诠释试图回溯到其不同的决定性(或是一个强势念头偏斜为不起眼的意象)。法国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图塞采用了这个概念,以进一步阐明马克思对生产的某些结构之决定机制的观察,并试图解决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共同理论问题:亦即,「我们要用什么概念来思考结构如何决定一个元素或结构?」(1979: 188)。在〈矛盾与多重决定〉(Contraction and Overdetermination, 1969)这篇论文里,阿图塞提议这个概念如何能够用来描述构成社会形构之各层次的「元素」、「结构」或「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每个元素是由会影响整体结构的矛盾所构成,而又受到整体结构所影响。每个矛盾都受到复杂的整体所塑造,并进一步内化了其他实践的矛盾效果,一起构成了整体。因此多重决定是部份与整体之间相互决定与约制的过程。这又界定了既定历史时刻的社会形构里,特有的支配与从属之整体结构。
1fEbg h0□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 157.
1jh%_7Z#zh(q0m0心理学空间pasV] T&y;N m

Y?&^3^VK#F0阳具phallus
5_%}%Os?(P K$T0这个词在精神分析理论里,用来指称投注於男性的权威。弗洛依德较常使用「阳具的」(phallic),而非「阳具」(phallus),并用来指称阴茎。针对弗洛依德用法的生物主义,雅克.拉冈连结了性认同、潜意识与语言象徵系统(孩童因与伊底帕斯阶段妥协而进入其中)来回应之。孩童在这个阶段臣服於「父亲的律法」。阳具便是这种权力的象徵,是个想像的物体,与父亲有关,但并不等同於男性阴茎。它比较像是一般性别差异的符徵(Lacan, 1977: 281-91)。心理学空间8F*i ?*oXK%v @eH
拉冈的理论强调性别差异的象徵构成,但他和弗洛依德一样,在解释里赋予女孩极少正面的认同。她们实际上是阉割了的男孩,而与空乏或匮缺有关。这种论调以及与此相关的编派女孩与女人「阴茎钦羡」,引发了许多争议,尤其是在女性主义阵营里。有一些女性主义者为弗洛依德和拉冈说话,指他们描述或分析了精神发展和性别差异,但并未支持其意涵(Mitchell, 1974),其他学者则认为阳具与阴茎无可避免的关连,确证了理论与支配性的父权秩序共谋。如露丝.依希嘉黑所述:
G;f.K0jR#q0
koAZXQ0我们可以怀疑,阳具(大写的阳具)是一位嫉妒其特权的神的当代形象…在这个基础上宣称,它是一切论述的终极意义…尤其是关连到性的时候,是一切欲望的符徵和∕或终极符旨,并以父权体系的表记及代理者的姿态,继续支撑父亲之名(大写的父亲)。心理学空间0X5x7dl(vdkyN |(f] W}

c+Z8p|%_N&}ll.~P0□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p. 162-163.心理学空间g@7ZmvO4Yu
心理学空间1wB(N-BK3m

DTv~ k5N }B0不可思议(或译诡异)uncanny
;{ G U&m4q VQ0这个概念的关键来源,是西格蒙.弗洛依德的论文〈不可思议〉(The Uncanny, 1919)。弗洛依德探讨了德国字unheimlich(不可思议、不熟悉、令人害怕)与heimlich(家庭的、日常的、熟悉)的字源,以便揭示在某个点上,这些对立词语的意义十分接近,因为heimlich的「属於家屋」的意思,也造成了被掩藏、隐匿或是让人看不见的相关意义。弗洛依德提出评论,指出「unheimlich在某个方面,乃是『heimlich』的亚种」(1974h, Vol. 17: 226)。心理学空间1G#FB*};T+I;D Hy,A%h2n
弗洛依德进一步将不可思议连系上「原始的」但随後受压抑的万物有灵神话或神秘世界观,在潜意识里的幸存;以及连系上反覆(repetition)、同时发生(coincidence)和双重(double)。弗洛依德认为後者是婴儿期受压抑经验的结果。他的结论是,「unheimlich曾经是heimlich、熟悉的东西;字首的『un』乃是压抑的标记」(1974h, Vol. 17: 245)。心理学空间M!\;sQ!W'dq_b2n
因此,不可思议与对虚构叙事(fictional narrative)的理解很有关系,尤其是科幻小说、惊悚小说、幻想和歌德式(中世纪阴森古堡)小说等类型(Jackson, 1981; Botting, 1996),其中的外星人或异类的人物,证明是被压抑之内在自我,以及不稳定的统一人格观念的投射。心理学空间/X C\.oW2N
□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 219.心理学空间3q:lD'?5g m1e
心理学空间 s0rQ]*r ['eg0F
心理学空间[/Ft{#g5LH`j#z
潜意识(无意识)unconscious
:HhxF F\&xE0虽然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长久以来,都已承认受压抑之恐惧和欲望的存在,尤其是十九世纪晚期,使用「潜意识」一词已属寻常(这时也出版了像《杰克与海德》(Jekyll and Hyde, 1886)和布兰.史托克(Bram Stoker)的《吸血鬼》(Dracula, 1897)之类的文本),但到了西格蒙.弗洛依德才如此定义潜意识(作为一个大写的名词)。在弗洛依德的早期著作,《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900)和1912与1915年有关潜意识的论文里,他提出的理论是认为潜意识是三个不同的精神领域之一,另外两个是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意识。他在偏执、症状、字词联想、日常口误,以及最重要的在梦里,发现了潜意识存在的证据。这些现象揭露了意识生活的缝隙,而精神分析的操作则揭显这些失落的内容,透过梦境特有的凝缩和置换机制,不是伪装就是隐藏起来,因而只有间接的表达。潜意识压抑或经过检查的内容,其组成是个人的早期记忆,一般人类源自涉及禁制的性知识、恐惧阉割或诱惑的原始幻想或场景,以及不知有局限而只求满足的本能驱力或愿望。这些愿望或驱力对应了弗洛依德所谓的「初级过程」(primary process),而就像在梦里面一般,由控制性的「次级过程」(secondary process)检查,并以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两个过程的联合运作,通常被视为类似艺术创造,其中的意涵是,深层而原初的动机通常得到的是歪斜而非直接的表现。从1920年代起,弗洛依德倾向连结本能驱力和「本我」(id),并认为在社会自我(social self)或自我(ego)的生产里,本我受到了「超我」的(内化为良心的社会之声)施为所控制。这时,他也提出理论指出潜意识里有死亡驱力的存在。心理学空间z\)la}4us#G7_w+q'K
弗洛依德的「发现」得到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冈的承认与进一步发展.拉冈引用弗迪南.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罗曼.贾克慎(Roman Jakobson)和克劳岱.李维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打造潜意识的概念。他写道,潜意识是主体历史里「受到检查的一章」(1977: 50),但是在神经官能症的「文件」、残存的孩提记忆、个人语汇、传统、传奇和梦里,还是可以解读出来。他的有名宣称是,潜意识「有如论述般接合起来」(1977: 193)。潜意识可以理解为象徵体系,唯有透过语言才能看透,而其运作乃藉由符徵链与比喻的模式(figurative mode)。其中最主要的是隐喻和换喻,拉冈认为这对应於弗洛依德与梦作连系起来的凝缩和置换机制。再者,潜意识是在孩童转换进入象徵秩序时才出现的,这时正是获取语言,以及孩童被父亲形象的象徵权威接受的时刻。心理学空间hg:E5W:Mtws'H
这些论点对於主体、主体性和认同理论有重大的影响。这些论点也提醒读者去注意潜意识、被压抑的欲望和焦虑的角色,以及这一切在社会行为与所有再现的文学或文化形式里,扭曲或间接地表现出来的方式。具体而论,潜意识理论在女性主义理论与批评里影响显著,连结上较偏唯物论的文化政治(Mitchell, 1974),或是後结构主义策略(Kristeva, 1984b; Irigaray, 1985a, 1985b)。在此同时,後来的女性主义著作特别想要抗拒弗洛依德和拉冈理论里的男性偏见。因此,有学者企图改造潜意识的概念,以便连结受压抑的女性或女性主义论述,但这些论述并非沈默不语,而且有所逾越。心理学空间QGMo(U8E R;S
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阵营里,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在《政治潜意识》(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1981)中试图以社会和集体,而非个人且抽象的角度,重新思索潜意识。在广泛研究了文学叙事之後,他认为潜意识是是统一化历史(unifying history)受压抑之政治意识的贮藏所。心理学空间?1^ROB{
□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p. 220-221.心理学空间C JIuN Q(XLK R"i
心理学空间'Xh!Opi6]+BX

~PI0UQ$c-x8N R0梦作dream-work心理学空间-Fj3SZQx
这个用於精神分析的字眼,描述潜意识的原料、孩童或近期的记忆,包括前一天的事件,转换为梦的「明显内容」。这种运作得以完成的机制,包括凝缩(condensation)和置换(displacement),赋予梦某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二度修改,并且将这些主要是转化为视觉影像。这所造成的「明显内容」是飞快而有所省略的,与其「潜隐内容」有间接而扭曲的关系。佛洛依德指出,潜隐内容只能透过诠释才能发现(1974b [1900])。然而,梦的意义比较不在於这「较深」的层次,而是在於转换的过程——梦的「工作」——藉此,内容才找到了形式和表现。
8L!lqBvh,q0□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 70.心理学空间8Ck4VG+\ IT

nO7G4c#QtO&U0
v/tza4d)JZ0情感转移transference
$OP%m |&J0在弗洛依德的模型里,情感转移是指情感由其所属的正确符徵,置移到其所不属的符徵。符洛依德在《梦的解析》首度用这个词,以便重视情感作为梦作(dream work)之语意扭曲机制的流动性。後来,在建立了适用於一切潜意识(梦、笑话、说溜嘴、症状)之形构的共同语法後,他用这个词来包括被分析者在分析中所经历的一组情感。这些以精神分析师作为对象的情感,乃是对伊底帕斯符徵之原始反应的重现。事实上,情感转移经常被引为潜意识之性欲本质的证据。一般人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是爱上了分析师。然而,并非所有的情感转移都是正面的。临床的与非正式的情景里,以拉冈所谓的「假设知道的主体」(subject presumed to know)为目标的过度情感,都是转移性的。其形式可能是正面或负面的。事实上,至少在某个程度上,没有不在这两者之间摆荡的情感转移。(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师对於被分析者的情感回应,称之为反情感转移(counter-transference)。)心理学空间O&P*jy&M%{
拉冈定义情感转移为潜意识之现实的揭露,与弗洛依德一样,他也认为这是与性欲有关的。对拉冈而言,情感转移是对於知识的爱;因此,其结构上的要求是,要有「假设知道的主体」的出现。拉冈的情感转移定义可以理解为这个概念本身的「分散化」(decentring)。情感转移不再局限於临床,而成为政治、教育、娱乐方面会感兴趣的文化现象。那么,临床的与非临床的情感转移观念有何差异?弗洛依德和拉冈似乎都相信在比较合宜的剂量下,非正式的情感转移可以激发主体的努力。然而,临床的情感转移则是被分析者言说的中断。被分析者爱上了分析师,以便停止自由联想的过程。换言之,神经官能症患者不再回忆他或她的创伤细节,而偏向於在情感转移的支持下,重复该创伤。情感转移的爱再度必须与通俗的爱的概念区分开来。拉冈喜欢问为什么神经官能症患者在无法去爱的时候,这么容易产生情感转移。答案很可能是情感转移是结构性的反应,而爱却是个人的——神经官能症患者缺少个别化。分析的终结有赖於情感转移的破除。换言之,被分析者必须能够处理日常生活的工作,而毋须将一组特殊的行动者理想化为具有独特能耐,可以认可其行动的真实性。而正是到了这个地步,才使得被分析者也可以成为分析者。心理学空间g2|s/zj)|KQ'n
□出处:Edgar, Andrew and Peter Sedgwick (eds.) (1999) Key Concepts in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pp. 419-420.
&GH zC.M]r+a0心理学空间 `4~+WZ+H9r

/Y_ph"h-S,v.K#u!o0否认disavowal
~-L MX,v2IUE0这个词是佛洛依德(Freud, 1856-1939)所用,他将之连结上「否定」(negation)的概念,用以描述病人同肯定和否认被压抑的经验或欲望。女性主义者对这个概念感兴趣,用来说明女人在父权社会里如何与性欲特质的结构协商。在其他地方,霍米.巴荅(Homi Bhabha, 1994)用它扣连上佛洛依德的恋物癖概念,来解释殖民与种族歧视论述里刻板印象作用的性质。恋物癖提供了欲望对象的替代物。佛洛依德指出,恋物癖奠基於发现母亲的缺乏阴茎;这个经验造成了对小男孩的阉割威胁。恋物的对象承认了这种丧失或缺乏,同时缓和了与之相关的恐惧和焦虑,因为欲望对象已经由经过选择的、比较能够控制的消极替代物所取代。恋物对象遮掩了缺席或丧失,并且实质地提供了补偿性的快感。因此,恋物癖和否认一样,有相同的既确定又否认的暧昧结构。巴荅在殖民刻板印象的运用里见到这种机制的运作,因为这也提供了一种承认和否认差异的方式。刻板印象既将他者推向远方,又予以熟悉化,对他者的陌生表达恐惧和蔑视,但同时又将这种距离予以正常化。巴荅写道,心理学空间*H@ H,Mnt-k]!s
心理学空间$efK9t:QF%S }'ed
物神或刻板印象让人能够接近某种「认同身分」,它既根源於焦虑和防卫,也奠基於支配和快感之上,因为那是一种多重而矛盾的信念形式,因其同时承认差异,又否认了差异(1994: 75)。心理学空间F)eNP(p$br7i @
心理学空间1D!K&Ly|#d#M4Oz
□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 66.
l4^`O{ t$F0
$r"Xw8z9x(^3X&B0心理学空间GnC+V#h;z$GLT!I
他者(异己)other心理学空间dX:Tr_*L/J
他者总是与「自我」或主体的描述有关,「他者」与之形成对照,并且因此被定义。这个词的主要理论根源之一是黑格尔(G.W.F. Hegel)的哲学和他对主人与奴隶之间相互界定之关系的评论,以及精神分析和法国精神分析师拉冈(Lacan, 1901-81)的著作(在这方面得益於黑格尔之处颇巨)。在拉冈的理论里,孩童在镜像阶段里同时认同於一个非自我(non-self,母亲与理想化的自我),又与之有所分别。「他者」乃是孩童见到的统一且协调之自我的影像,延伸而论,他者也是这个孩童与之发生认识、敌对和竞争关系的其他孩童。随著这位孩童进入象徵秩序而形成主体(亦即进入语言,而臣服於父亲和象徵阳具的权威),在拉冈的理论里变成大写的他者(Other),乃是潜意识的大写他者。拉冈写道,潜意识「构造有如论述一般」;而此论述乃是「大写他者的论述」(1977: 193)。大写的他者并非直接的对话者,而是象徵的所在,是主体建构的位址;是主体所缺乏却又必须追寻的东西。因此,大写的他者指引了主体的欲望和命运。心理学空间Hd T H&m;^
在社会学与象徵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里,精神分析所描绘的转变则是理解为与「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早期关系,以及後来与「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s)的较成熟关系。在意识形态理论里,以及在大部分文化研究里,他者被解释为同时脱离又定义了主流社会秩序之规范的非自我,不论是依据性欲特质、种族或族群来区分。例如种族歧视便是其中一种建构,将他者命名为主要是非白人,而且在一系列外推的关连里指派为劣势者。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cism)是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另一种版本,加强了西方的政治与文化核心地位,认为其他区域(尤其是东方)迁离正途且离奇怪异。爱德华.萨亦德(Edward Said, 1978)将这组态度和言行理论化为「东方主义」(Orientalism)。心理学空间7`2j ?J v'wo9~
他者的再现出现於各式各样的文学和文化文本里,也许最寻常的是笑话和喜剧里某些「他者」必然会被利用或刻板印象化为幽默笑柄。透过幽默而使得这种情形得到容忍,或是变得可以容忍的程度,乃是文化的自我及其察知之他者间之界线感的明显标记。其他事例见於犯罪小说、歌德小说与科幻小说,其中的谋杀犯、怪物或外星人乃是叙事的主要作用者,但都得驱逐到变态的精神或社会规范里。这些形式也揭露了分析性的或可能的批判功能,显示他者乃是内在自我的表现,只是那是令人害怕且受到压抑的自我。
E:Y-D&~]J0後殖民主义显示了殖民主体同样是有所矛盾的想像——同时被妖魔化与异国风味化,被贬抑与高贵化——这清楚地反映了殖民者的内在区隔。这个脉络及其他脉络里主体与他者的两极化,已被阐明为非常不稳定,而其所奠基的纯粹起源和真实性(authenticity)假设,则是站不住脚。
lx.C+ac;f5P6Y0□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p. 156-157.心理学空间/{'euQc&e
心理学空间 @*NMrvo/L!ik

ty;~0BsJ7Z0排拒(厌弃)abjection心理学空间_5x/sTS]v%GS
这个词是由茱莉亚.克莉丝帝娃(Julia Kristeva, 1982)发展出来的,指称无法区分「我」和「非我」的恐怖,其原初的事例乃是胎儿在母体里的存在。排拒物(abject)乃是主体试图排出以便达致独立认同的事物,但是这无法办到,因为身体无法停止吸收和排出物体。後者包括了眼泪、粪便、尿液、呕吐物、黏液,这些对於婴儿来说是未来的性感地带,也是文化禁忌的所在。排拒物是不洁与洁净之间,以及前伊底帕斯与伊底帕斯之间的麻烦标记,是身体内部与外部间难以决定之界线的记号,因此也是一个分割之主体的记号:克莉丝帝娃指出,它是「在之间、暧昧的、复合的东西」(1982: 4)。
I"W4h H/?$o0重要的边境状态发生於月经和怀孕时期,克莉丝帝娃透过母亲形象的图象,尤其是宗教论述里的图像,检视了怀孕状态;她认为这些宗教图象特别容忍母亲,最显著的便是圣玛莉的形象。排拒物还与克莉丝帝娃的记号界(the semiotic)概念有关,後者同样是与母性的、前表意的,以及前伊底帕斯的领域有关。虽然遭受压抑,但它也永远不会被凌驾或静默,还会介入而打断象徵的秩序。心理学空间*tq4F5` `_V
排拒物的概念也被运用於歌德风格(Gothic)和科幻恐怖类型的讨论。例如芭芭拉.克里德(Barbara Creed)便以这些术语讨论了诸如The Thing, Alien和Aliens等电影。她说,这些电影探讨了「阴性外星生物的『身体』,而其生殖系统既像人类,又被编码为排拒物的恐怖和无法抗拒之敬畏的根源」(Brooker and Brooker [eds.], 1997: 48)。怪物或排拒物乃是被驱逐但非常强大的阴性,即使是这在隐喻上入侵了男性身体,例如《录影带杀人事件》(Videodrome)的例子。其他的例子有茂德.艾尔曼(Maud Ellman)将艾略特(T.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解读为重新铭刻其所欲排除之个人、性欲、文学和社会他者(荒原)的文本。她说,「《荒原》是英语文学里最厌弃的文本之一」(Fletcher and Benjamin [eds.], 1990: 181)。心理学空间/JIq-^g%}
□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 1.
} J;@{9Q z u0
,n2N,X*h9l0
z0^Xh(~ s0母性空间chora
d z d.K#AzSQKM0这个词源自柏拉图的《提慕斯》(Timaeus),用来引发心灵与身体,或是知性与感官世界之间桥梁或通道。在近期的理论里,则为法国女性主义所采用,尤其是克莉丝帝娃(Julia Kristeva),以及比较拐弯抹角地为德希达(Derrida)在扣连上建筑时使用。克莉丝帝娃和德希达都探索了这个词语的空间性指涉——位址、地方和区域的观念——以及女人和女性气质的指涉,後者连系上了「容器」、「养育」和「母亲」的性别化意义。克莉丝帝娃(Kristeva, 1984b)特别发展了後面那种意义,认为母性空间是母亲与小孩共享的未分化而有如子宫般的地方。和她的记号界(the semiotic)理论放在一起看,母性空间便摆置了一种非阳具中心的地方和关系,对抗支配性的象徵秩序。这个地方的论述及存有模式,乃是母性的、节奏性的、初发的,以及先於语言的(pre-verbal)。心理学空间dv*`'Q"MF O i+~
德希达(Derrida, 1993)感兴趣的是这个观念的解构潜能,以及它可能在建筑世界里提倡理论与实践,或是形式与物质之间关系的不同概念的方式。就像他著作里的其他关键字眼,例如补充(supplement)或痕迹(trace),或是「药」(pharmakon,也是源自柏拉图),同时指涉药方和毒药,母性空间的未决定与中介性的空间指派,具有解脱文本之统一逻辑,以及建筑论述之除统二元区分的潜能。心理学空间"N3EyE,fy U2\
依莉莎白.葛洛兹(Elizabeth Grosz, 1995)对於这个词语的讨论,让德希达对建筑里的空间、美和功能之重新概念化的间接贡献,与露丝.依希嘉黑(Luce Irigaray)对西方知识之阳具中心基础的全面批判「正面相对」。葛洛兹试图恢复女性气质和女人身体之间的关连,以便如她所说,「在哪里生活与如何生活,身为何人,以及和何人一起的居住领域里」(1995: 48),创造一种有身体的(embodied)女人自主概念。心理学空间Nz\*c9e`U
□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p. 25-26.心理学空间/I_8t*b U Z+o9x.s

f*@/j}2o3y5X*h1l'R0
$\4y gbxPdZ0记号界semiotic心理学空间vk)RW8d A%QSZes
这个词的使用与符号理论有关(参见「符号学」条目),但是法国女性主义者克莉丝帝娃(Julia Kristeva)却有特殊的用法,藉以指称与婴儿的前伊底帕斯经验有关的前语言驱力和冲动。就此意义而论,记号界类似拉冈派精神分析理论里所谓的「想像界」,而且同样是与「象徵界」对立。不过克莉丝帝娃特别想要强调记号界与母亲的关连。延伸而论,记号界也与她在《诗语言革命》(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 1984a [1974])里提及的文学前卫之实验形式和语言有关。比如说克莉丝帝娃引用了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阿陶(Antonin Artaud)和乔艾思(James Joyce)等现代主义作家为例,佐证记号界质疑和松动支配性文学模式的方式。这有两种意涵。首先,虽然记号界是先於语言的,它还是必然会在象徵界里寻找表现。其次,虽然它是反父权的,而且对於女性主义计画的构成很重要,但是记号界并不受艺术家或作家的生物认同所主宰。心理学空间p7i8H meC#{
□出处:Brooker, Peter (1999) 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rnold. p. 197.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观国之光,有孚颙若——第二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闭幕辞 精神分析与文化
《精神分析与文化》
Oedipus in China: Can we Export Psycho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