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的研究
作者: 韩迎春 / 8348次阅读 时间: 2011年5月03日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 标签: Fan效应 情境模型 课文表征 韩迎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A,Z J'd)?0X

Fan效应情境模型的研究心理学空间;OA L2}b
作者:韩迎春
%O+H EQYGR%tl/D0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 (广州 510631)心理学空间l,f|1Ve+x6P
心理学空间:['Tiu6N
 【摘要】

G1u/k q?J0

lY5Qo!z:t0在最近几年的阅读心理的研究中,以 G.A.Radvansky 等人为代表的一些学者采用Fan 效应技术来研究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引来了以J.R.Anderson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争议。文章主要对Fan效应、情境模型的一般情况以及Fan效应在情境模型中的应用和由此引来的一些质疑进行简要的介绍。.

)^ R$a|/_,N8m&o;J0心理学空间\[.Y1r0R0@_!I~

【关键词】 Fan效应 情境模型 课文表征

o)L/s.G tO0

*b mI |;I4y0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Kintsch和Van Dijk提出课文理解的情境模型观点以后[1],在阅读心理学界限掀起了一股情境模型研究热。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学者们通常采用一种诸如反应时、可行推理的出现等间接的指标。随着研究工作的进行,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这些指标无法对情境模型进行直接而有效的反映,继续沿用这样间接的指标将不会给情境模型的研究带来突破性的进展。以G.A.Radvansky和R.T.Zack为代表的一些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 Fan效应是检验情境模型的强有力的指标,他们采用Fan效应技术以全新的角度为情境模型的研究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心理学空间er bvr2_$X

xC E:ZP01 Fan效应: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发现

i)Gw0`yi"w7I0心理学空间Bed/P D-o0_VgJ4OL

所谓Fan效应,就是有若干事件与某一概念有关,当这样的事件中任意一个作为再认探测句出现时,被试对它的反应时或是错误率就会随事件数量的增多而延长或是增加[2]。简单地说,与某一概念有关的事件学习的越多,提取其中任一事件所花的时间越长。Fan效应最早见于J.R.Anderson1974年的一个研究。在研究中,Anderson向被试呈现一个他们早已储存在记忆中的事件(这个事件既可以是所有被试都知道的常识性知识,也可以是在实验中让被试学习的事件),然后要求被试回答出他们是否能再认这些事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在实验中,Anderson运用了一个被称作Fan的实验变量(这里的Fan指被试所学习的与一个概念有关的事件的数量)。通过实验发现,与某一特定概念有关的事件数量(Fan)越多,对其中任一事件再认所需时间越长。Anderson把这种由Fan变量引起的实验处理效应始称为Fan 效应。

(DwFq%Ho ]x~0

%qk;hE)A0Fan效应的发现引起了认知心理学界的广泛注意,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经典性,更重要的是它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它对包括注意、记忆、阅读等多方面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目前对Fan效应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Anderson为代表的传统Fan效应研究,Anderson 等学者自1974年以后又运用了Fan 效应技术进行了大量激活扩展方面的研究,为建构其ACT-R系列理论框架服务;另一类是以Radvansky 为代表的研究,他们对Fan效应的内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不同的Fan 效应现象,并将Fan效应技术与情境模型结合在一起;还有一类是以J.Cantor和R.W.Engle[3]为代表的研究,他们主要是利用Fan 效应技术来探讨长时记忆的提取与抑制问题。心理学空间&h%_$b#H/v]mdSqRf

心理学空间M:K3`$T xT@

2 情境模型:当前阅读心理研究的热点心理学空间Pku1e;Itq

心理学空间 h5g7Y6g!x|/s J7D

1978年,受知识表征、产生式等认知观点的影响,Kintsch和Van Dijk首次提出了课文理解的命题表征理论,但该理论由于忽视了课文表层文字的解码,而且也难以表现出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很快受到很多批评。因而Kintsch等人对命题表征理论进行了修改,将表征分为三个层次:对课文句子的准确字词与句法的表征(surface code );对精确的课文意义的一系列命题表征(textbase);在课文命题表征和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下经推理而形成的情境模型的表征(situation model)[4]。在阅读心理的研究中,情境模型通常意义上是指读者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的心理表征。当前,学者们普遍认为课文理解的实质就是在读者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关于课文内容、层次及主题的表征系统,而建构一个连贯的情境模型的表征则是对一篇课文的成功理解。从这种观点出发,近1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课文理解中情境模型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命题表征与情境模型的分离,情境模型的内容、维度,情境模型的加工与建构等方面[5-11]。

HCL(J:uP t re0

3Ur8Un|3G4~03 Fan效应在情境模型研究中的应用心理学空间a kF }q~ m ^Y

心理学空间}{ Kxp%t-a"w[Y

以G.A.Radvansky等人为代表的认知学者通过对Fan效应的大量的研究发现,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模式的Fan效应出现。例如,在1993年的实验中,Radvansky发现当人们记忆“物体-地点”范式(例如“盆栽棕榄在旅馆里”)的事件时,就能观察到不同模式的Fan效应。当人们记忆一个物体在几个地方的事件信息(多场所条件)时,就可观察到清晰显著的Fan效应;而记忆几个物体在同一个地方的事件信息(单场所条件)时就观察不到Fan效应。同样是共享某一概念的几个事件,由于条件的不同产生了不同模式的Fan效应[12]。Radvansky等学者对Fan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情境模型的解释观点:人们在建构情境模型的时候要用到句子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以及现实世界中的情境是如何建构的知识。一个情境模型实际上是人们对真实或虚构世界情境的一种心理上的模拟。当共享某一概念的几个事件的信息能较容易地被被试解释成为指向一个共同的情境时,这几个事件的信息就会被整合到一个情境模型中去,当其中任意一个事件的信息作为再认探测事件出现时,只会激活一个情境模型,因为没有其他情境模型产生竞争,被试的反应时不会延长,即不会出现Fan效应;而当共享某一概念的几个事件不能被解释成为指向一个共同的情境时,这几个事件就会分别被储存在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情境模型中,当其中一个事件作为再认探测事件出现时,这几个独立的情境模型因为彼此之间的联系就会全部被激活,它们之间就会产生竞争,导致反应时的延长,即产生了Fan效应。这种观点也是Radvansky 等人将Fan效应应用于情境模型的研究中去的理论根据。根据这种观点 ,Radvansky等学者就将Fan效应作为检验情境模型的指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们建构情境模型时所需参照的时间、空间、抽象关系等维度上。

)? _(e TK{&@0心理学空间v"^)f$P$Dy b.w"@9m9V

Radvansky在其1997的研究中共设计了6个分实验来检验所有权这一抽象关系是否是人们建构情境模型所需参照的维度之一。在实验中让被试学习“[某人]拥有/买[某物]”模式的一些句子,这样的句子暗含着一种所有权关系。根据对所有权关系的分析,研究假定实验中信息的整合应是围绕人来进行的,即实验中如果能观察到情境模型,那么它应是基于人的。这些句子按照某种规则使某些句子与某一概念有关,即对某些句子来说,它们当中都有某一人称概念,而对另一些句子来说,它们当中都有某一物品概念。如果所有权关系是人们所需参照的维度之一,那么与同一人称概念有关的几个句子应是指向同一情境,在被试对这些句子的反应中不应观察到Fan效应,与之相反,在被试与同一物品概念有关的几个句子的反应中则应观察到Fan效应。实验设计为2×3×2×2(条件×Fan×时间确定性×空间确定性)的混合设计,其中一个被试内变量是条件变量,它有2个水平:一人拥有多物和多人拥有一物。另一个被试内变量为Fan变量,它有3个水平:与同一概念有关的事件数量分别为1、2、3。另外还有2个组间变量:时间的确定性和空间的确定性,它们各有2种水平:确定和不确定。在被试记住所学习的句子之后,进行再认测验,记录被试的反应时。结果证明所有权关系并不象时间、空间那样是人们建构情境模型时所必须参照的维度,只有在时空框架具备的条件下,人们建构情境模型是才会考虑到信息中的所有权关系[13]。心理学空间 Y5{Q __(l4dr6J

心理学空间 ]*Z*^0M[6ui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初步了解Fan效应技术是如何与情境模型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的。Radvansky等人的大量研究表明Fan效应对于情境模型的研究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Fan效应技术的引入将会极大地推动情境模型研究的发展。

X rx_D"d/u.c W_0心理学空间f7r'}@ ~OE

4 当前存在的争议心理学空间"H.\x)Nx2].Dpc e`

Y;?I{*a(D[']5Wc rl0目前,以J.R.Anderson和Reder(1999)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Radvansky等学者的情境模型观点以及他们应用Fan效应技术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情境模型的研究提出了质疑。Anderson提出了ACT-R提取加工理论来解释Radvansky等学者在实验中发现的不同模式的Fan效应现象。Anderson认为这种不同模式的Fan效应是由于被试给予不同概念以不同注意权重所引起的,被试在学习材料时总是注意一些概念而忽视另一些概念,被试对他们所注意的概念就赋予较高的注意权重,而对他们较少或没有注意的概念就赋予较低或接近零的权重。获得较高注意权重的概念在被提取时就会具有较多能量进行激活扩展,使得整个提取过程所产生的激活量增加,导致提取时间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获得较大的fan效应,而被完全忽视的概念此时就不会产生Fan效应。心理学空间lSgCu

心理学空间d/r1u4]\;f9MD I Z(c6p

Anderson和Reder(1999)对Radvansky等学者的情境模型观点及其相应的研究从理论建构到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和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批驳,他认为Radvansky等学者的研究(1988,1991,1993,1996,1997,1998)是一种事后的、直觉性的,不能对Fan效应进行预测,而他的ACT-R系列理论不仅能对不同模式的Fan效应做出合理解释,而且能对各种条件下的Fan效应进行预测,是解释Fan效应的更合理而精确的理论[14]。心理学空间kC/\+QRE

I2R SDBlZ05 小结

7N4`em LK u0心理学空间,i9M Nhc h%A:_$Hd

迄今,Radvansky的情境模型观点与Anderson的ACT-R观点的争论仍在进行中。从他们的争论中可以看出,这两种观点所强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Radvansky的情境模型观点侧重于从信息内部表征的角度来寻求对Fan效应的解释, 这种观点认为事件的信息在记忆中是否被表征在同一个情境模型内是决定Fan效应产生与否的原因。而Anderson的ACT-R观点则侧重于从提取加工的角度寻找对各种Fan效应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提取时不同的注意权重会导致不同大小的Fan效应的产生。事实上,如我们所知,Fan效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引起Fan效应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既有内部表征方面的原因,又有提取加工方面的原因。随着这两种观点的争论的继续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相信我们对Fan效应以及情境模型的研究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心理学空间?4r*["RQEr$\H

心理学空间\.nQ\(rh b

【参考文献】

zdx:P$Y,D o0

?G2uJ_^D~4@0[1]崔耀.篇章理解中的表征理论.心理学动态,1993,1(3):14-19心理学空间5eII)V:kl9A

1`1ovIC`F0[2]Anderson J R.Retrieval of proppositional information from long-term memory.Cognitive psychology,1974,6:451-474心理学空间 v4I0N:`*v5oq,Sz

心理学空间:H8lgE K6x5@#o

[3]Cantor J, Engle R W.Working-memory capacity as long-term memory activation: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approac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ve,1993,19:1101-1114心理学空间*D4bZj]vtG

_4Rw~^g+s0[4]Kintsch W, Van Dijk T A.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Psychologiacal Review,1978,86:363-394

+Wo&W^0W0

"e,L{.x'u0|u];T0[5]Schmalhofer F,Glavanov D.Three concepts of understading a programmer's manual: Verbatim,propositional,and situational representation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86,25:279-294心理学空间B/`R5A$I?VN)d.tbC

SS|[qZ0[6]Zwaan R A, Langston M C et al. The construction of situation models in narrative comprehension:An event-indexing model.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6:292-297

ew5^-@#MW$C^4~\0

*gNS R&u(jjh0[7]John-Laird P N. Mental models.In: Posner M I ed.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469-499

agX:g?x$zqa0心理学空间8{~,D*E vycf:d

[8]Radvansky G A, Zack R T.Mental models and fact retrive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1, 17:940-953

z$d_ ~ JK:qc+A0

4c5C$m^P0[9]Radvansky G A, Zwaan R A et al. Retriveal from temporally organized sit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1998,28:1224-1237心理学空间.o7Nh-l4ekg-I mHn

心理学空间"]3C7F/iT4qO h0U

[10Radvansky G A. The fan effect: A tale of two theo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9,128:198-206

3{eJ)aAC6L J0心理学空间R|5s@#H(~@/ER

[11]Kintsch W.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 95:163-182心理学空间YX R#nB)k

心理学空间5bW a,r7h

[12]Radvansky G A, Spieler D H et al.Mental model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3, 19:95-114心理学空间6Wh6jME.u/?'v Q

心理学空间F3}3{+pBz|n

[13]Radvansky G A, Wyer R S.Situation models and abstract ownership rel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1997,23:1233-1246心理学空间1[*^#L!`AI2P ~c

心理学空间'zS@+RY#V1Y

[14]Anderson J R, Reder L M. Process, Not Presentation: Reply to Radvansk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9, 128: 207-210

,pkP FQ#y3f,a ^c4jm0

M HW)^7~L5p0订阅登记:

9Nt |9x#yiXg0

"H f]9k6~!]Bw4^0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7t*Kgjp1mG q@c0

g$y1o qwm$o0邮箱:心理学空间(_[N f_l&E;dA

心理学空间@},O(^;i^9C;{7Pt

职业:

&x3Z_"c;l0

?4o D-o'c0论文写作技巧心理学空间ZzVO.B/x#uK

},`^;g(Q \0Copyright 2004-2010 ShouX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心理学空间4G*F#O+{ m([y#R

心理学空间iv+Pv Zh/]4jkq

版权所有:首席医学网心理学空间AM+x"V9sp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Fan效应 情境模型 课文表征 韩迎春
«认知科学的世纪评比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智商未必预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