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布鲁纳;认知革命;意义建构;文化心理学;理论心理学
分类号 B84-09. DOI: 10.3724/SP.J.1041.2017.00416 科学研究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开辟未来的不断探索过程。回顾国际心理学发展历程中代表性人物所做出的杰出成就, 我们不禁对被誉为是 “学术长青树”的布鲁纳甚为钦佩, 同时对其晚年研究贡献产生了兴趣, 深感值得探讨。 布鲁纳(1915~2016)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 心理学界的传奇式人物。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富影响及感染力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之一 , 也许是在世的心理学家中, 最为杰出的一位” (Salkind, 2006)。布鲁纳在其超过 70 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 致力于对人类如何组织经验等重大论题的研究 , 取得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成就。他从一位认知革命的先锋推动者 , 到文化心理学新的阐述者 ; 从叙事思维的播种者 , 到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以及美国法律的批判者; 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的倡导者, 到理论心理学的探索者 , 其研究领域涉猎之广 , 成就之巨, 无不令人叹服。我们从布鲁纳学术思想演变的轨迹中可以发现,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布鲁纳的心理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转向 , 在学术领域中独树一帜 , 对心理科学未来发展走向提出了新的、超前性见解。因此 , 从理论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布鲁纳晚年的学术思想 , 对于人们深入了解这位著名学者的学术贡献以及心理学研究当前应当关注什么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引导意义。
1 布鲁纳晚年的心理学思想转向 布鲁纳一生都在践行着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 他热衷于 “探索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性质和对于理解我们自身来说有用的东西 ” (Bakhurst & Shanker, 2001)。有学者总结认为 , 布鲁纳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研究, 经历了对公众舆论、知觉、认知思维(cognitive thinking)、教育改革及文化、童年期复现表象和婴儿期技能等 6个时段的研究历程 (Mattingly, 2008)。而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他的学术思想出现了明显的转向 , 并在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领域做出了新的创造性贡献。其心理学思想的转向主要表现如下:
1.1 对认知心理学的深入反思 认知革命是现代心理学的重大事件。这一革命所促成的认知心理学汇成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性主题和主体性特征。在认知革命的兴起历程中,“布鲁纳的研究起有关键作用 ” (Mattingly,Lutkehaus,&;Throop,2008)。早在 20世纪 50~60年代,布鲁纳便是心理学界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他从对知觉的实验研究转移到对认知的一般过程的探讨,出版了《思维研究》一书 ,被现代心理学史家认为是 “认知革命 ”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张爱卿,2000,p5)。1960年,他与米勒等学者在哈佛大学共同创建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心 ,也是认知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件标志性大事。
布鲁纳的研究与创建工作使得许多心理学概念在科学上为人们所重视 ,并为人们探究注意、直觉、意志和心理生活的许多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布鲁纳早期深受皮亚杰的影响 ,积极参与了认知革命,随后又受到维果茨基的影响 ,把目光从关注个体的知识结构转向了更为宏观的社会文化与社会互动领域 ,极力倡导以文化论 (Culturalism)为基础的心理学(Bruner,1960/2012,p6)。他不是一个完全沉浸于实验室或书斋中进行研究的学者 ,而是一位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文化变迁的理论家、实践家。他视野宽阔并善于反思 ,不仅时刻关注着不断发展的社会变化、文化发展和科学进步 ,又力求使自己的研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由于他的研究与社会现实贴合更紧 ,因而也更容易被众多学者所接受。在 1996年出版的《教育文化》一书的序言中,布鲁纳回顾并检视了他所撰写的《教育过程》一书的得失与写作背景,他说:“30年后的现在回头来看 ,似乎觉得当时自己过于关注的研究领域是一种内在心灵中的独角戏 ,即个人的认知过程以及如何以合适的教学来促进这种过程。现在我将当初所作研究得出的主要观点概括如下:首先 ,教育中的交往,应该是指向理解 ,而不仅仅是对事实的呈现。理解包括掌握一种观念或者事实在某一更普遍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位置(Bruner,1996/2012,p92)。”
在第一次认知革命经历 30年之后 ,布鲁纳根据心理学发展的时代变化 ,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观点,对已经发生的第一次认知革命进行了反思。分析了这次革命的问题和局限性 ,有力地促成了第二次认知革命的发生。学术界认为 ,第一次认知革命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作用 ,促进了心理学家对认知等内部心理因素的重视 ,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它将心灵看作是被动的和消极的 ,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其实质是对人心灵的贬低;另一方面,认知主义受经验主义和本质主义观点所影响 ,试图发现不受认知过程影响的客观真理,这实质上又是“对认知过程的贬低” (Gergen,1985)。因此 ,第一次认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 ”,其在许多方面仍然保留着行为主义的特点(叶浩生,2003)。晚年的布鲁纳提升了认知心理学的解释学维度 (李其维 ,2008),继续与时俱进,持续创新 ,不断引领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进而推动了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多元化浪潮。有学者曾评价说:这是个“很令人欣喜的讽刺,布鲁纳是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建筑师 ,但却也是第二次认知革命中最活跃的分子和最具原创性的发言人之一” (Harré,1992)。
第二次认知革命的特点在于将认知放到实际生活中加以考察 ,并认为认知的本质是一个活的身体在实时(real time)环境中的活动 ,体现出了认知科学与解释学相结合的特点。在布鲁纳看来 ,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弊端在于狭隘的“计算主义”;心理学中的“文化主义”之真正对立面不是“认知主义”,而是“计算主义” (Bruner,1996/2012,p6)。他提出“文化主义”区别于狭隘的“计算主义”,彰显了人类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即将心灵看作是有别于机器和动物的独特信息处理机制。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类信息处理的意义建构过程 ,他认为人类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由 (因果 )解释 (explanation)与 (意义 )理解 (interpretation)所组成的二元复合结构 ,二者之间既对立又互补 ,分属于心灵世界的两端。前者的本质是解释(计算),后者的本质是理解 (诠释)。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过程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人们所效仿的范本不是计算机,而是文本诠释(Bruner,1996/2012,p105)。他对“计算主义”和“文化主义 ”的严格区分 ,旨在引导人们从对 “信息加工”的认知回归到“意义建构”的认知。同时 ,他又主张通过对人类文化心理和民族心理的探讨 ,避免心理学被抽离出社会和文化语境 ,使认知探索回到意义建构之中 ,真正揭示出人类所特有的心理规律(Bruner,1996/2012,p101.102)。他的观点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文化、叙事和语言符号在个体的意义建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而使文化问题真正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Kelly,1998)。
1.2对文化心理学的科学再造 文化问题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热点主题。1989年,在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上 ,布鲁纳声称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应被恰当地称为“文化心理学” (李炳全,2007,p69)。这凸显出“文化”在其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也可以说布鲁纳为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Takaya,2013,pp33.44)。众所周知 ,布鲁纳推进第二次认知革命的初衷 ,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心理 ,认识文化传递对人类心理和智力发展的作用。这是对秉持“科学主义”与“计算主义 ”的认知心理学方向的纠正。但是 ,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未能按照布鲁纳等人所预定的发展轨道前行 ,而是坚守着狭隘的信息处理、计算机化的方向。布鲁纳为了恢复人的“心理的真面貌”,他跳出了“科学主义 ”的窠臼 ,将文化心理学作为突破口,这与当今心理学整合发展的学术时代精神相同步。在这方面 ,布鲁纳将他早期所提出的人类智力由外而内——将文化传递对智力的影响落到了实处,即通过对语言、价值、思维方式乃至法律等人类文化行为的广泛探索 ,进一步揭示出文化在人类心理发展与智力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张爱卿,2000,p209)。在过去的 20年中,除了布鲁纳之外,国际心理学界对于主流心理学个人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质疑声音不断出现 (Cooper &;Denner,1998)。有许多学者将心灵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Edwards &;Potter,1992),施维德和科尔等人 (Shweder,1991;Cole,1996)像布鲁纳一样 ,呼吁建立一门崭新的“文化心理学”。
在此基础上 ,布鲁纳进一步提出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心理学的文化问题研究:
第一,文化对于心理学研究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人类对文化的依赖渗透于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类参与文化并通过这种文化来实现其心理能量 (Chung &;Hyland,2012),这就导致心理学家难以仅基于个体来构建人类心理学。而欲要使心理学根植于文化,就必须围绕着这些使人与文化相联系的意义形成和意义使用的过程来进行组织探讨 (Bruner,1990/2011,p8)。
第二,文化与历史必须是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布鲁纳通过冯特对 “民族心理学 ”的解释 ,进一步阐述了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内涵 (Bruner,1996/2012,p159.181)。他认为,民族心理学支配着日常生活的具体事务,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此外 ,他还指出文化心理学时常与文化历史难以分开。若是执意反对甚至取代民族心理学的原则 ,否认心理状态与文化自身的原因功效 ,甚至将民主社会的核心概念“自由”、“尊严”等放弃 ,并视之为幻觉王国 ,这样的心理学无疑是反文化的、反历史的、反智慧的还原论观点(张爱卿,2000,p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