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来向诸位简要介绍一下关系精神分析。
1古典时期
很多人都说我是做精神分析的,有些人还认为我是专门做客体关系派的精神分析的,――大概是因为我写了一些有关投射性认同的文章。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精神分析派,也没有什么客体关系派,这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幻想。
关系精神分析当然也是这样。
我们需要一个古典精神分析的代表人,就以为这个人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自己也不是根据古典精神分析的被动、隐身、禁欲的原则做分析的,他也不是传说中的空屏一块。他的几个案例中,他自己一点都不空。
他当年之所以有一短时间提出精神分析的治疗关系要划分得那么清楚,大致上有三方面原因:
1)他喜欢搞科学,所以希望把治疗关系也符合科学实验的标准。这个原因是教科书里面经常提的,也是最不可靠的;
2)当时维也纳的人际关系氛围很独特,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上比较禁欲的,一方面是实际生活中的性生活的混乱,有点像今天的中国。像弗洛伊德那样的私人开业医生,面对很多有乱伦史女患者的色情移情,不“严防死守”是不行的。这种“严防死守”对于乱伦受害者来说也是有治疗性修复作用的,因为她们实在太需要一个能够把持界限的“长者”了。
好几个弗洛伊德那一辈分析师和病人上床了,这对本来就有些声名狼藉的精神分析有很不好的影响。如果弗洛伊德再不提出这几条,估计迟早有人要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提出“爱抚疗法”,“爱摸疗法”来。
3)弗洛伊德自己提出这些“原则”的时候,更多是以一种临床手记、随笔的形式写的,他自己也没有要把这几条推广到所有分析实践的冲动。但是弗洛伊德的“粉丝”们有一种把弗洛伊德上帝化、绝对化、僵硬化、经学化的倾向,结果就变成了弗洛伊德的话一句抵一万句,天不变这精神分析亦不变了。
直到今天精神分析界仍然弥漫着这样一股隆重尸臭味。精神分析流传到中国,和中国人固有的奴性认同、权威主义、经学化倾向一结合,又要闹出不少故事来。
在古典时期也不是弗洛伊德派一言堂的,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后现代(关系―主体间)精神分析有关治疗关系的很多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荣格的论述中找到,共情深入,真诚互动,治疗的第三领域等等。
诸位有空可以去看看荣格全集中有关临床的那一卷,这些内容基本上没翻译成中文,虽然荣格喜欢使用炼金术等比较生僻的术语,但是描述的临床过程基本上就是那么一回事。
荣格之所以会在治疗关系上比较灵活,固然和个性有关。
我想更重要的是当你遇到某些患者,你不得不变得灵活、真诚、和他有很多情绪互动。比如说人格障碍和某些精神病的患者。
荣格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精神病院的医生,他遇到的这类患者很多。所以从这些经验中自然会产生如此的思考。
而弗洛伊德是神经科医生,找他的人有很多的确是“神经病”――癫痫、面瘫等等。这样比较厉害的投射性认同对他来说并不是很熟悉。
当时还有一个人费伦奇(Ferenczi)。弗洛伊德自己说,他对临床并没有热情,而费伦奇则相反,他对临床工作的着迷是接近疯狂的。他当时遇到了大量的自恋神经症的患者,提出了后来温尼科特(Winnicott)和科胡特(Kohut)的很多临床观点,如提出治疗师要对患者经验逼近,真诚、神入、患者的问题来自环境的失败,分析师要为了患者调整分析情景,有时候要承认错误,要避免过度解释,有时候还要鼓励患者的优点,强调分析师对患者的“爱”。
现在有些关系精神分析家都把费伦奇列为鼻祖的。也有自体心理学家认为费伦奇是自体的前驱。费伦奇说,儿童的全能欲望受到了挫折,形成了现实感。这是科胡特后来也说过的。
有些分析史家指责科胡特的主要缺点就是做人不厚道。因为他的很多理论和技术都在前人那里出现过。
不过这种指责也有点不厚道,科胡特开始大胆表达自己观点是在得知自己得绝症离死不远,一个和死神赛跑的人是来不及去翻书查文献的。
另外,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这种理论“撞车”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我看了科胡特的书,就发现原来我以前和自恋人格障碍者互动的很多“错误”恰恰是符合自体的做法的。
再比如说,有些同行胆战心惊来接受督导,才发觉原来自己“乱七八糟”的做法或者“天才的发明”原来都是很精神分析的。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学过精神分析却天天在做精神分析
关系精神分析、治疗同盟及短程关系疗法
版本号:20110614
李孟潮
地点:汉春市心理学校106教室
人物:姚宏川、李孟潮、朱丹心、兰坡、吴梦娟、钱敖
时间:2011年1月1日-1月3日
李孟潮:时间到了,我们别等了,开始吧。
姚宏川:好的。
李孟潮:好,大家好,在此辞旧迎新之时,我们汉春心理治疗师协会和汉春心理学院,联合组织了这次有关《关系精神分析》的理论演讲培训。今天我们演讲者是兰坡医生,大家欢迎,呱唧呱唧。
兰坡: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疗法,叫做短程关系疗法( Brief Relational Therapy).
这个治疗方法是当代精神分析关系学派的一个典型的范例。其发明者Safran 和Muran同时也是认知治疗的治疗师。而Safran此人还是佛学精神分析的一个主要倡导者。
BRT这个疗法中汇集了认知、精神、佛学正念等各种元素,称得上是当今美国心理治疗的一个代表的潮流。诸位了解之后,也可以了解比较前沿的一些心理治疗走向是什么样的。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此疗法的第一点原因。
学习此疗法的第二点原因是,此疗法专门着眼于治疗同盟的促进。现在很多人说做心理咨询不赚钱,我想市场不成熟固然是一部分原因。治疗师自己没法建立一个稳固的治疗同盟也是重要原因。
最近20年的多项研究表明两点,1)治疗成功的最强的预测因素是治疗同盟。2)相比起来更有效的治疗师往往发展治疗同盟的能力更强。(Alexander & Luborsky,1986; Horvath ,Gaston & Loborsky, 1993 ; Horvath & Greenberg, 1994; Horvath & Symonds, 1991; Orlingsky , Graw & Parks, 1994)
所以建立治疗同盟可以说是治疗师的基本功和看家法宝。而且BRT这个疗法是建立在很多研究基础上的,比起以前的疗法仅仅建立在祖师爷一个人的治疗经验上有更多的科研证据。
下面言归正传。
1治疗同盟
1.1治疗同盟简史
首先,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精神分析中对于治疗同盟的描述。
当然还是从弗洛伊德开始,弗洛伊德最早在《癔症研究》中就提到要让患者和医生“合作”。
后来在1912年的《移情动力学》中,他提出“非客体性正性移情” (unobjectionable positive transference)是不作分析的,并且承认友好和关爱是精神分析成功的工具(the vehicle of success in psychoanalysis)。
这算是对治疗同盟最早的描述。
费伦奇(Ferenczi,1932)提出,分析师的人格对治疗有影响,分析师要作为真正的人存在,并且要认识到分析师对移情-反移情的影响。这相当于看到了治疗同盟中分析师的作用。
Richard Sterba (1934, 1940)认为,分析师要帮助患者形成自我观察和参与之间的“治疗性分裂”,Otto Fenichel (1941) 称此为合理移情,Leo Stone称为成熟移情。
Greenacre (1968) 和Sandler(1969)提出“基本或者原始移情”, 包括Winnicott说的“抱持”,克莱因学派说的“包容”,都有指治疗同盟的意义。
Zetzel(1956,1966)第一个提出治疗同盟是任何治疗成功的关键。Greeson第一个提出治疗同盟的概念,认为治疗关系包括了移情关系和真实关系。治疗同盟是两人朝着目标的努力,主要是真实关系。。(Greenson , 1967,1971)
但是Brenner(1979),Curtis(1979)认为, 分辨同盟和移情无意义,因为他们都是过去体验决定的。同盟的问题是由于移情未被充分分析引起来的。
拉康(Lacan, 1973)也是反对治疗同盟这种说法的,他认为美国分析师推出“同盟”这个概念以及提出患者心理的合理性部分这种说法,是和他者欲望保持一致的行为。
在美国的精神分析人际关系学派,沙利文强调了“参与观察者”的态度,弗洛姆强调“存在性相遇”,进一步推进了分析师注重真实人际关系和治疗同盟。
直到关系精神分析学派出现,他们反对对治疗关系的两分和二元对立,什么真自我-假自我,主体-客体,自体-客体,观察-被观察,分析家-被分析者,这些都是二元对立的观点,关系学派也不再强调中立、隐身、节欲,而是注重治疗关系中的互动性,相互扮演性、自发性、交互性、确实性。
1.2 BRT对于治疗同盟的观点
在BRT的概念中,整个心理治疗的过程是围绕着治疗同盟展开的。
其实所谓心理治疗,就是“没有什么同盟—同盟很牢固—同盟消失”的过程。
即便你不使用BRT的技术概念,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的是,好的治疗同盟是改变的前提。
以前我曾经和大家说过,对于治疗师来说,技术是武器,态度是拿起武器的力量。那是站在单人的角度说的。
站在双人的角度,可以这么说,咨询师的态度和技术相当于军队的武器,治疗同盟则相当于军队的军心和凝聚力。
中国革命怎么成功的,靠的就是同盟,最大限度的争取到了工农、小资产阶级和爱国的资产、官僚阶层的支持。
所以从毛泽东思想出发,指导我们心理治疗的实践,我们也应该首先建立好同盟。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心理治疗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在BRT的定义中,治疗同盟包括三个部分:
1)治疗任务(task):患者需要和治疗师达成一致,进行会让他获益的活动,如自由联想;
2)治疗目标(goals):双方要对治疗的目的达成一致,在BRT中,这个目标是探索、反思治疗关系中的来访者的关系模式,从而提升他对日常关系模式的觉察力。
如果你的来访者希望的目标是你教他一堆技术,而你想要试试BRT,这就不一致了。
3)治疗联盟(bond):双方协商并达成一致的情感过程。前面两个成分不是一来就达成一致的,而是通过这种治疗联盟过程达到,所以治疗双方的连接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要从治疗同盟入手铺展整个治疗过程呢?
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种说法提出了心理治疗中技术和关系的相互依赖性。就是前面说的,技术是战斗力,关系是军心和士气。
第二,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治疗师能够灵活地使用技术。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技术呢?从同盟的角度就清楚了,治疗早期应该是有助促进同盟牢固性的技术多些,治疗后期应该是促进同盟消解的技术多些。
治疗早期你80%的时间都在表达共情理解,这是没问题的,治疗了几百次,你还在80%的时间共情理解,就要问问你对分离焦虑怎么看了?
第三,治疗同盟的破裂是理解患者核心组织原则的捷径。如果患者的身心看做一个第二系统论那样的动力系统,那么是什么样的组织原则推动这个系统运转呢?在同盟破裂的时候特别容易看清楚。
同盟破裂的时候有很多阻抗和付诸行动行为出现,阻抗是一个机会,让你看清楚身心系统运作的各种特性的机会,付诸行动是一种展现,展现给你看你视野中的盲点。
第四,治疗同盟的概念强调了治疗师和来访者的持续地协商。治疗是跳舞,要两个人配合。
Benjamin(1990)认为治疗改变过程的核心就在于两个主体之间的协商过程。Stephen Mitchell(1993)认为患者的欲望和治疗师欲望的进行协商对话是主要的治疗机制。
BRT中尤其关注“同盟破裂”的情况。“同盟破裂”是指治疗双方对治疗任务、治疗目标、治疗联盟的不同意。
而这种不同意分为直接和间接不同意两种情况。我们需要在多个水平上处理这些不同意。
图1 对任务和目标的不同意
首先,对于治疗任务和治疗目标的不同意这是比较好处理的。
如果是对任务和目标的直接不同意,你首先要做的是介绍治疗原理,这就是考验你基础知识的时候来到了。前面说的20多项研究你最好要一篇篇看一遍。至少看看摘要、然后把这些研究结果和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出来。
当然,有些操作手册把这些介绍原理的话也写好了,如我看过Foa写的一本有关强迫症和惊恐障碍的操作手册,这样你就省心,照着念就行了。
找不到手册,问督导。
问了几个督导都不知道的话,你的机会就来了。
快去数据库查查,是不是这个疗法在治疗原理方面的存在暧昧不明的地方,难说这就是深入研究的地方。
如果对治疗大目标无法达成一致,可以进行“微处理任务”,把练习一些基础技术做为治疗小目标。如报告自动思维(CBT),聚焦体验(ET),正念训练(DBT)等。
我经常会告诉来访者,“来解决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问题是什么?要了解问题是什么,我们首先需要观察。观察,也许是我们治疗中要培养的第一个能力,你觉得呢?”
接着,就是如何观察?进行观察的工具是什么?
然后DTR,内观应对卡这些工具就可以带入。
有些时候,对于治疗任务和治疗目标的不同意,意味着遇到了一个核心关系主题。以前把这种情况称作“移情阻抗”。
核心关系主题(core relational themes)是来自Luborsky等人发明的短程动力治疗,以前只有英文本,现在台湾也翻译了一本叫做《短程精神动力心理治疗: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法》,华师大图书馆就有。
这里岔开说几句。很多同行觉得自己治疗做不好,是因为缺乏“独门秘籍”,比如说不懂英文,但是实际上英文可以学好的。
即便不学英文,把中文书读熟读透,再学学道家、佛学、周易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我遇到好多人一边感慨港台书太贵、英文书难找,一边就在身边的图书馆却不用。这里面就有一个核心冲突关系,是有关“我”和“学习”,“我”和“知识”的。
如果你学过移情焦点治疗,或者沟通分析,那么CCRT也是手到擒来的,其实就是移情焦点治疗中的自体-客体关系配对表,沟通分析中说的性格“脚本”。
探索的时候,治疗师要注意一个核心关系主题被激活,你自己也取到了作用。
比如说,你告诉来访者:“做认知疗法,你要完成作业的,这个作业叫做功能障碍思维记录,DTR, dysfunction thoughts recording , 这个表是这样的……”
然后你口沫横飞讲完,问,“你愿不愿意做?”
来访者说:“NO!”
这里面就有一部分东西是你激发的,
第一,你何以说完了才征求对方意见——愿不愿意?
第二,什么样的心理过程会让你飚出一句英文呢?
而来访者简短地回应了你,和你滔滔不绝形成了对比,这是其一;
其二,他也说英文,又和你英文形成了共振。
这一个“No”字表明了他对一个霸占话语权的人矛盾的感受,这其中已经包括了一致性认同和互补性认同,有很多关系主题可以讨论。
对任务和目标的直接不同意是好处理的,一个人来访者能够直接表达对你的愤怒和不满,如果不是用破坏性方式的话,说明你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好病人”。
通过直接表达对治疗同盟的不认可以及对你的不满,他把治疗立即拉到了一般来说是中、后期的主题。
比较难以处理的是对任务和目标的间接不同意,如拖拉、做作业打折扣、或者沉默、口吃等等。
间接不同意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处理:
第一,根据患者可接受的程度重构(reframe)任务和目标。这在策略和系统治疗技术中经常使用的技术。
在精神分析中,比如你可以把“人格改变”、“症状改善”列为目标,但是很多患者不愿意的,如果你的目标改成“提高对自我的理解和觉知”可能就很容易接受。
第二,改变任务和目标。比如说我们告诉来访者要进行“人格的自我探索”,这是一个很模糊,无法判断的目标,那么这个人具体要改改变的个性特征可能是内向害羞,内向害羞的具体表现是不敢当众演讲,那么治疗目标改变为到治疗“演讲恐惧症”就会让人更加愿意接受。
图2 和关系联盟相关的问题
现在讲第三点,要是问题不出在治疗任务和目标,而是你们关系情感联盟出问题了,也就是说,出现了你们俩“感情配对”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仍然是分为直接处理和间接处理两类策略。
第一,直接聚焦于关系情感联盟(relational bond)
澄清你们存在的误解,并且要注意治疗师能够承认自己对误解所做出的贡献。
比如说来访者对着你沉默,固然有他自己的移情阻抗等等,但是是不是你的话也太多了呢?
探索核心关系主题,这是CCRT了。要注意同盟探索和移情探索的不同,同盟探索时理性程度较高,同盟探索后形成的稳固同盟是移情探索的基础。
第二,间接聚焦于关系同盟
首先,是和阻抗结盟。这有两种方法,
1)指出患者对痛苦感觉的防御性回避是适应性反应。比如说我认识一来访者,每当我问他情绪的时候他就说自己头脑一片空白,有一次他对自己一片空白很焦虑,我告诉他,“一片空白也许是你的精神系统的自我保护方式,我们可以试试,尊重这种方式,只是继续观察这一片空白的感觉,看看它有什么变化。”
2)肯定自我中不信任和绝望的成分。比如说一患者经常说没法相信治疗师可以帮助自己,治疗师说,“你不能相信我,是因为我还没有赢得你的信任。你愿意说说,我可以做那些事情,让你更加信任我吗?”
除了和阻抗联盟外,还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提供新的关系体验。如提供抱持性环境和包容,本身就是一种矫正性情感体验。当然抱持和包容有时候也是使用解释的。
还有Ogden (1994)说的解释性行动(interpretive action),用行动解释而不是用语言解释。
比如说,来访者问我这件事应该如何做,如果我们不给出自己的意见,就变得和他退缩、冷漠的父亲一样,所以我们就可以直接给出建议,给建议这个行为本身就像患者说明了,“我不是你幻想中的那个冷漠、远离的父亲”。这和传统精神分析不给建议的做法是不同的。
还比如说,来访者提出你能不能降价,我拒绝他,拒绝这个行为,就向他说明了,“我不是那个溺爱你的母亲”或者表明“我是一个有自己需要的人。”这样可以给来访者的理想化移情或者融合移情带来挫折。
比如说,有一次,有一患者说,“你必须首先告诉我你的内心在想什么,我才告诉你我内心在想什么。”
然后我说,“你等一会,我看看我正在想什么。”,然后我说,“我正在想,你好像觉得告诉我你内心的想法是不公平的事情,你希望和我平起平坐。”
后来就探索她对于话语权的各种感受,发现这位患者的确对于权力非常敏感。因为她从小到大不断处于控制-被控制的关系循环中。
好,第一部分讲完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1.3提问
姚宏川:好,兰医生讲的很好,不愧是传说中的才子啊。我们协会就是需要有很多这样的新人来交流。
李孟潮:兰医生江湖传闻,是嘉定版的弗洛伊德。大家有问题吗?
朱丹心:请问核心关系主题具体怎么做啊?
兰坡:核心关系主题,主要是把移情-反移情配对为“我-你”关系。这些我-你关系会在治疗关系现场被激活。然后治疗师不断地把这个关系描述给来访者。
他们还做了个研究,总共有8种配对。给大家看看。
李孟潮: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移情焦点治疗中的自体-客体关系配对啊?
吴梦娟:交互沟通分析中的也有类似的角色配对。
朱丹心:图式治疗中的那16个图式和这8个核心主题关系好像也是异曲同工啊。其实他们都可以归类到费尔贝恩的那个分类中——中心自我-理想客体,利比多自我-兴奋性客体,还有拒绝性客体-反力比多自我。
姚宏川:费尔贝恩的说法,其实是说超我-自我-本我的结构形成过程中,不稳定的时候的状态,在费尔贝恩的晚年实践中,又回到了弗洛伊德的路线上。所以啊,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回到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之后这些人,都叫做为赋新词强说愁,都叫做世无英雄,竖子成名。大家还是要学德语,回到最根本的东西。
李孟潮:姚会长,你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向您老人家认同的,回去就学德语,背弗洛伊德全集。
兰坡:姚教授说的有道理,CCRT中,自我反应有点类似于防御机制或者自体表象,他人反应有点类似超我或客体表象,愿望这部分有点类似于本我。
吴梦娟:好像有点像投射-认同啊。
兰坡:万法归心,心即投射-认同。
李孟潮:到时间休息了吧,大家休息10分钟,然后第二节。
2 关系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假设
兰坡:时间到了,开始吧。下面来讲讲关系疗法的14个基本理论假设,这14个理论假设中几乎包括了关系精神分析、主体间、建构主义精神分析的绝大部分理论基础,还有一些是短程关系疗法独有的。
2.1 独立性和关系性
首先,依赖(建立关系)和独立(从关系中分化出个体)是人类本性的两个需要,治疗中要善于平衡它们。(Aron,1996) ,而不是片面强调独立如经典精神分析,或片面强调依赖如某些客体关系者。
其次,关系学派强调发展更丰富的、更真实的自体感。而不是对自我发展的理解,如经典精神分析那样(Mitchell, 1988)。这是米歇尔的观点了,好像比较类似自体心理学和主体间的学说。
第三,要注意这种治疗目标是对当前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是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个体性,重视发展可控的、有边界的、真实的自体感的结果。
关系精神分析者,也认为治疗是一个主体间协商的过程,那么在治疗目标上,双方的首要治疗目标,就是协商和建构独立性和关系性的配比和平衡。
2.2建构主义和现实主义
治疗师并没有理解现实的优先性,我们不能说我们比来访者,有更高的理解现实的能力,无论这个现实是外在现实,还是内在现实。我们不是一个指导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的权威。
建构主义也有激进建构主义和辩证建构主义的区别。现在国内,尤其是家庭治疗派的建构主义很有激进的特色,激进建构主义其实就是虚无主义。拉康就有这种特点。
Irwin Hoffman (1998)提倡的是辩证建构主义,辩证建构主义是一种中道,建构主义本身也是一种建构,它是一种药,用来对治和校正天真现实主义(naïve realism)和虚无主义的。
虚无主义和天真现实主义都是极端的,有害的,错误的,而虚无主义更加有害。天真现实主义,也就是右派了,害处在于僵化、拖拉,但是它不会产生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