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心理空间 / 96939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Y dY|4lO0心理学空间TV$@N3S$WnW&JW

145.自我力比多/对象力比多ego-libido object-libido

_F,Z#tt0

(WS:mi%X#L0佛洛伊德引进的词汇,用以区分力比多的两种投资模式,即力比多投资的对象可以是个人本身(自我或自恋力此多),或是外在对象(对象力比多)。根据佛洛伊德,介于这两种投资模式之间存有能量平衡;当自我力比多增高,对象力比多则降低;反之亦然。

p$S/o(a*h`]5zj0

r2KIqiO { c0特别是对精神病的研究,促使佛洛伊德认识到主体能以其自身当作爱恋对象(见:自恋),以能量的字眼来说,这表示力比多能够同样投资在自我和外在对象上。此即引进自我力比多与对象力比多之区别的原由。由此区别所引发的经济论问题于《自恋导论》中被讨论。心理学空间UG{A8[A

#l+r.{4_3L,cY W?!g9d7C0根据佛洛伊德的看法,力比多,在由自我派送到外在对象之前,一开始就投资于自我之上(原自恋):“我们因此形构一种初始自我力比多投资的概念,其中一部分随后由此处转至对象上,不过[这自我投资]基本上一直持续存在,它与对象投资间的关系,就如原生质微生物的身体与从它身上送出的假足间的关系一般”。心理学空间;d)[)[g1N_,`X&o*d

心理学空间 vL3Z;n ~l

对象力比多撤回到自我,构成如同我们可特别在精神病状态(疑病症、自大妄想)中观察得到的次自恋。

3oai)mi q,`0

;Rt~!^7|B-U0就术语的观点而言,值得注意的是:1)在对象力比多的说法中,对象一词是以狭义的外在对象来理解,并不包括就较广义而言也可以被称为欲力对象的自我(见:对象);2)在法文用法libido d'objet、libido du moi 中的介系词de,指的是力比多与其抵达点而非出发点之间的关系。

p+w @'JQM DC0

DdA,l$@$L&W&_~0这第二个评注引出一些不单只是术语上的难题。心理学空间 Y mQI2UKi

心理学空间$eR!_,K+Yl

佛洛伊德一开始只认识到一种主要的欲力二元性:性欲力/自我(或自我保存)欲力。前者的能量被称为力比多,后者的能量被称为自我欲力能量或旨趣。随后所引进的新区别一开始就以性欲力依据其投资对象的细分方式出现:心理学空间(HoEJ@M p"Zu

,q*KPTG_:B0

c N^#rZ0

(o ss R;Y1s#d _0尽管如此,虽然就概念而言自我欲力与自我力比多间的区分相当清楚,然而在自恋状态(睡眠、身体疾病)下,情况不再是如此:“于此处,力比多与自我旨趣具有相同命运,再度无法将两者区别开来”。佛洛伊德不接受容格(Jung)的欲力一元论(α)。心理学空间.i%m;We2|6VI

mGX5_1l%H6S)]m0常见于佛洛伊德著作中的下列说法内,存在一个相近的难题:“……力比多从自我处被发送到对象之上”。那么,这难道不会让人以为“自我的力比多”不仅在自我中找到其对象,还找到了其来源,以致于自我力比多与自我欲力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不清?这个问题因为下列缘故变得更难解决:佛洛伊德自我力比多概念的提出,与关于自我严格拓扑论构思的推研,两者同时出现。此种暧昧性也见于那些佛洛伊德将自我称为“力比多之大贮槽”的说法中。佛洛伊德关于此点的思考,对此我们所能提出最有条理的诠释如下:作为欲力能量,力比多在不同动情带中找到其来源;作为一完整个人,自我储存了自我作为其最初对象的欲力能量;然而,这“贮槽”,面对外在对象,随后以如同一个来源方式出现,因为所有投资都来自于它。

#]Y]!{.Cf0

-Q5fSr-BY5P9F0(α)这是佛洛伊德于1914年检讨容格的论点后得出之结论。在佛洛伊德于《精神分析与力比多理论》中,对于力比多理论演变所作的回顾性陈述,他将他思想的此一阶段以下列意义重新诠释:自我欲力被化约成自我力比多,就好像1914年时他接近容格的观点。应注意,佛洛伊德于1922年就已经推研出一种新的欲力理论,在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对立的基础上,重新分类欲力。根据我们的看法,这导致他较不注意1914 年所提出、并且在1917 年的《精神分析导论》中再次强调的区别。心理学空间w9h9H}.n'D

k$o*t3j"TL3@~J0146.自恋力比多narcissisticlibido心理学空间!K q"E8@"Y:w

心理学空间(A5?@w!rn

见:自我力比多/对象力比多。心理学空间9S DVHv7r

心理学空间,A;|G8D3J N i[*p

147.自由联想(规则或方法) free association心理学空间$Ix L"D.A-z ^X

心理学空间Doe9H+[n t|l*b

指将浮现脑中的一切——无论来自一特定元素(如字、数字、梦的影像、任何表象)或自发地出现——不加区辨地完全表达出来的方法。

,pf Pk*w0心理学空间EK5O!E F(@}h

自由联想程序为精神分析技术之构成要素。其发现的日期无法确定。它在1892 到1898 年之间循多种途径逐渐发展。

*Bm K3d xQ0心理学空间'Dp(}vR!B

1.如《歇斯底里研究》所指出,自由联想从前分析时期的无意识研究方法中——这些方法凭借暗示以及病人对特定表象的心神集中——析解出来;对致病元素的坚持研究,被病患自发的表达所取代。《歇斯底里研究》凸显出病患在此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α)。

'r N$i_%}]J&T0心理学空间%yYAC2o5oE

2.同时,佛洛伊德将自由联想程序用于其自我分析,特别是在对他的梦的分析上。在这里,梦的一个元素充当发现联想链的起点,这些联想引导至梦思维。心理学空间(w:L4@$dHv.hY

h5|0PH%p@bj03.苏黎士学派的实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继续温德(Wundt)学派先前所做的实验,这实验在于研究对刺激字的反应以及反应时间(因主观状态而异)。容格(Jung)强调,如此产生的联想被“与某一带有情感色调的特定事件有关之表象整体”所决定,他将此种整体称为情结。心理学空间&HOh"h0r:a5u

心理学空间 lU]8^+Fbu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中,佛洛伊德承认这些实验的益处:它可“快速地以实验证实精神分析的事实,并以实例向学生说明分析师原本只能向他们讲述的某些连接”。心理学空间 AiXvBw ` U)oK;I

h1TR._ { {'}z04.或许我们应该再提到佛洛伊德自己在《论分析技术前史》的一个附注中所指出之资料来源:作家伯纳——佛洛伊德年轻时阅读其作品——建议,为了要“在三天内变成一个原创作家”,应将浮现脑中的一切写下,并揭发自我检禁对智识生产所造成的效应。

H7_ f_"@2` s)IP7C~G0

na B z7F|D;h}0*:在“自由联想”的用语中,“自由”一词引出下列评注:心理学空间;UwF.S5vi

)kej1f9\ h hO01.即使在刺激字(苏黎士实验)或梦元素(佛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所使用的方法)提供了起点的例子中,联想的展开依然可被视为“自由的”,条件是开展不被选择性意向所左右与控制;心理学空间Kf;G(syG:s-f0]

心理学空间_WW1{ D3q"Y

2.在并未提供任何起点的情况下,此种“自由度”会增强。正是在此意义下,自由联想规则可被认为与基本规则同义;

Q!FT?4yT k*X0

}h ym6ln1xP9S03.自由度事实上并非被理解成一种不确定:自由联想规则的首要目的,在解消思维的意志选择,以佛洛伊德第一拓扑论的字眼而言,也就是让(意识与前意识问之)次级捡禁无法运作。这因此揭显了无意识防御,亦即(前意识与无意识间之)初级检禁的作用。心理学空间t@P4R!w%fA

心理学空间X p ^3Fg"]&}/F

最后,自由联想方法的目的,在于凸显出无意识的一种决定次序:“当意识的目的-表象(Zielvorstellungen)被放弃后,隐藏的目的-表象控制了表象的流程。

a)A}[+G8^0心理学空间M~XN V"f&C

(α)特别参见佛洛伊德关于病人艾弥(Emmy von N.)的报告;对于佛洛伊德坚持寻找症状的起源,她回答:“他不应一直问她这或那来自哪里,而是让她说出她想说的”。就同一个病人,佛洛伊德指出,她似乎“……采用我的程序”:她的谈话……亦非表面上那么漫无目的。事实上,它包括我们上次交谈后便影响她的那些回忆之相当完整的复制,以及新的印象,并经常出乎意料地带到她自发地以语言泄漏出致病回忆”。心理学空间.|{B$G g,}

X2F yBqz vP0148.男性性质/女性性质masculinityfeminity心理学空间2p/jy~5e4ny&`

3}+@(q;t` g0精神分析沿用的一组对立概念。精神分析指出,这组概念远比人们一般所认知的更为复杂:就其生物性别而言,人类主体自我定位的方式是一种冲突过程的随机结果。

kKw*EM$os0心理学空间 i2m8D+Yqb

佛洛伊德曾强调“男性性质”、“女性性质”这些词汇涵义之多样性。生物学意义:此意义将主体引涉到其原性征与第二性征。这些概念在此虽有明确意义,但精神分析指出,这些生物学与件并不足以说明心性行为。社会学意义:根据男人与女人在相关文明中被赋予的真实与象征功能之不同,此意义亦随之改变。最后,心性意义:此意义必然与前述两者——特别是与社会意义——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由此可见这些观念深具争议,必须被谨慎地考量。例如,一个从事某种需要自主、刚强、开创等特质之职业的妇女,并不必然比其他女人更具男性性质。一般而言,就男性性质/女性性质这组概念来评断某种举止时,具决定性的是该举止的内藏幻想;而只有精神分析的探究才能发现这些幻想。心理学空间8@([ }'oT

8C"z&W DHd0双性的观念,不论是为它寻找一个生物基础还是以认同、伊底帕斯位态等词予以诠释,它均暗示着所有人身上均有一大致协调且被不同程度接受的男性与女性特征综合体。

!T(b2s+i5S#["Aq!M0心理学空间iW+_\%\?4yC3[

最后,就个体发展的观点,精神分析指出,对儿童而言,男性/女性的对立并非一开始即存在,而是有一些先行期,其中,其优先功能者的主动/被动对立在前(见:主动性/被动性),随后是阳具/阉割对立。这种现象对两性而言皆然(见:阳具期)。

uxV$H2N0

d%FijV;lg0在此面向,唯有当小女孩——至少部分地——完成其双重任务时:主导性的动情带的改变(由阴蒂变为阴道)与爱恋对象的改变(由母亲变为父亲)佛洛伊德才论及女性性质。

M[eoYm0

(dG'}/nOE"ll!p,k0149.受虐狂masochism心理学空间{`@3T,v(gd1I)|4m

心理学空间4sR1O?U&bc

指一种性倒错,在其中的满足联系于主体所承受之苦痛或羞辱。心理学空间2rlpM^2z7o)t

Y s?l'C_Z0佛洛伊德将受虐狂的概念扩展到超出性学家所描述的倒错:一方面,他认为许多性行为具有受虐狂的要素,儿童性(sexualité infantile)则是受虐狂的雏型;另一方面,他描述许多受虐狂的衍生形式,特别如“道德受虐狂”:其中,主体系因无意识罪恶感而寻求受害者的位置,此处并不直接涉及性快感。

SRo s"Ed8W[6q0心理学空间j-AUI}(js4V-Y

卡夫特-艾宾(Krafft-Ebing)乃是第一位非常完整描述此种性倒错的人,并赋予它一个取自沙赫•马素赫(Sacher Masoch)之名的名称。“所有的临床表现在此均已论及:针刺、棒打、鞭笞造成的身体疼痛;奴婢般地服从于女性的态度所造成之道德羞辱,伴随着被认为不可或缺的体罚。卡夫特-艾宾并未忽略受虐幻想所扮演的角色;此外还指出受虐狂与其反面——施虐狂——之间的关系。他毫不犹豫地将所有受虐狂均视为女性精神元素病态地过度增高、女人心灵某些特征异常地增强所致。心理学空间l4B&h2_l*m r

`:gB+~y;?0关于受虐狂与施虐狂的密切关系,以及佛洛伊德赋予这组对立偶在精神生活中的功能,请读者参阅施虐-受虐狂一文。在此只限于讨论佛洛伊德所提出且通常为精神分析所沿用的概念区分。心理学空间 M)~,bK zt

心理学空间4`l*P8wc

在《受虐狂之经济论问题》一文中,佛洛伊德区分三种受虐狂形式:动情受虐狂、女性受虐狂与道德受虐狂。虽然“道德受虐狂”的观念不难予以界定(见以下词汇的定义与说明:惩罚的需求;罪恶感;超我;失败型神经症;负面治疗反应),但另外两个观念却经常造成误解。心理学空间N$O!B#x/B z%}8s)y%Q

"H/v-wU cd r01.人们倾向以“动情受虐狂”一词指称受虐的性倒错。虽然此种称谓看似合理(受虐倒错者在痛苦中寻求情欲刺激),但并不符合佛洛伊德藉该词所欲指称的意义:对他而言,这并非指一种临床上可辨识的受虐狂形式,而是受虐狂倒错的一个根本条件,这个条件也存在于道德受虐狂中:性快感与痛苦的连结。心理学空间.o#u&\(_D

心理学空间EG S$u t

2.关于女性受虐狂,人们很自然地倾向将之理解为“女人的受虐狂”。虽然佛洛伊德的确以这些词汇来指称“女性本质的表现”,但在双性理论架构下,女性受虐狂是所有人均具有的一种内在可能性。况且,佛洛伊德是以此一名称描述男人身上受虐狂倒错的本质:“若有机会研究受虐幻想特别发达的病例,人们很容易发现,这些幻想都使个体处于一种具有女性特征的情境之中……”。

n ]M S yc0

G$i6J(gJU@0*:另外两个古典的观念为原受虐狂与次受虐狂。心理学空间 Q%Z-H)k\?VG

心理学空间7^dlVE!a#a!_ |l

佛洛伊德藉原受虐狂一词指称一种状态,其中死亡欲力虽仍针对主体本身,但也被力比多所连结并与其相结合。这种受虐狂之所以称为“原”受虐狂,是由于它并接续在一个转向外在对象之侵略的时间之后;并且也由于它对立于次受虐狂。后者的定义在于施虐狂回转针对自身并并入原受虐狂。心理学空间7y3| p7S~R

心理学空间2t yi_ ]6L

一旦提出死亡欲力的假设之后,佛洛伊德方才认可有一种不可化约为施虐狂回转针对自身之受虐狂观念。心理学空间8trz6{7J`7_X3v/q

(OIqe/ld'z0150.材料material

&t2Y/UI| ?0

6fFI tk.y0精神分析常用词汇,指病患的所有话语与行为,它们构成某种原料提供给诠释或建构。

;|uZ(DFp0心理学空间;gv!a%C/Aa

材料一词,与诠释、建构这两个词汇互补,后两者指对病患提供的原始与件进行加工。

{&L{*io~C4zA$^4}_p0

-E^-]7z6p+s5N B0佛洛伊德时常将分析工作比拟为考古学者的工作,由挖掘场出土之残片重建一消失的建筑。层迭地层的意象也被用来指就发生论及结构论判准而言具有不同“深度”的材料。心理学空间 A.zPV d%N.N

2OW4Np!S i!e,G5f-Zo0佛洛伊德曾数度明确区分分析工作中材料的提供与材料的加工,例如在《分析中之建构》一文中。这是一种明显概要式的区分:心理学空间/u!N0Te#VJ5X} r

(p?*m ie01)在治疗史中无法区分出材料的提供与加工这两个连续阶段。实际观察到的是一种持续互动。例如,诠释的成果在于它使新材料(回忆、幻想)得以出现。

V#cw+z4g+Z&P0心理学空间1@)b!p-a f/}/W^o H

2)材料的提供与加工也无法被定义为两种功能,一者归被分析者,另一者归分析师。实际上被分析者可主动参与诠释材料,应将诠释整合等(见:透工)。

$e6v!SUf0

:i0b1h7Tn%~0有了这些保留,材料一词所强调的是无意识产物的一个根本面向,亦即,它与意识主体相较下的他性:或者被分析者一开始便认为它和其人格相对地全然不同,因此构成一种材料,或者,藉由分析工作与应用基本规则的最先效应之一,他察觉到某种行为的症状性、不可抑止的面向,随即认为这不能被化约为意识动机,认为这是一种应当被分析的材料。

w MY[4S fU:a0

,^6s2S\,[9JJK0在其大致模糊的日常用法之外,材料一词透过指涉佛洛伊德无意识之现实论而获致充实意义:对佛洛伊德而言,有无意识“内容”,某种无意识致病材料的存在。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