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
作者: 《人民卫生出版》 / 20624次阅读 时间: 2020年2月04日
来源: 人卫电子书 标签: 心理自助 心理疏导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0zQ6di-TCv&MzG0

1ilgp/r!e"g0第四章 密切接触者的心理自助与疏导

fRPa&@:V,h$k,~Q0

(l a2cczk-ax0心理学空间mru2JSPR+]3q?;u7G

u3gk&G9ix fL0Rs0心理学空间!Mr O&`6?ZPqH

心理学空间2[0~*x Yn!R#V bK8j

得知自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他们不像普通大众,仅仅是对未知的恐惧。这些人是实打实的、赤裸裸面对疫情的人,并且由于该病潜伏期较长,防护意识不足,他们是比医护人员更易被传染、也是更有可能传染他人的群体。

?5^'?L9V w-uEBY0心理学空间{'K*q1Dy0r

心理学空间*sx)e0Fq1l'],Ik#fU-_

心理学空间vPK/GcL.mw[

d}k.i[3B0心理学空间FQ?+|+fC

心理学空间`8f~.z BTP,w h

6w,F#oF/\+U0心理学空间)P"H*I5| c:c

;UMK,T2hyT0第一节 密切接触者的心理特征心理学空间xUco.J.?$g `r

g2n'LMQ4K*ia0心理学空间s2w!H b6k"d3|#po2C h

`@c"k+E'J3bW-G.@0心理学空间.~5J7S-On%v'q?3_3jl

W女士的丈夫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W女士说:“得知我丈夫确诊的那一刻,我像是拿到了最终审判书一般,被震惊得哑口无言。”随后,她的心理活动就由杂乱无章变成了弥漫开来的恐惧、焦虑、懊悔和抑郁心理学空间 |o3x O!?8W l1|M
心理学空间'S"L!X1A"V q8J
“他会好起来吗?他会不会死?我会不会被感染?我的孩子怎么办?早知道我们就不去疫区了”,甚至想到“我这么年轻,还不想死。”这些想法萦绕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心理学空间6@3RN6F3]/S3B7sUg l

R/X'xK Xa!OY0同时,面临着铺天盖地的信息,还有无法拜访的亲朋好友,那份釜底抽薪式的恐惧和焦躁让她无法言说。
心理学空间t9Vos1GOQ

4\#k6P/q2vg`u;q0

n#\D!V1Yma0得知自己密切接触过已经确诊的患者后,人们第一反应是自己可能也会得病。了解该病各种信息的愿望也会因此变得十分强烈,包括去医院检查、查找各种资料、向亲朋好友打听,等等。与疾病相关的各种信息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有人甚至会去相信所谓的“秘方”“偏方”或者迷信巫术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们最为紧缺的资源,不仅是口罩,还有科学的疾病相关信息、心理应对相关知识、支持性的环境氛围,以及自身面对疾病内心的勇气和希望。

KX.|$S,tV1R0心理学空间`[ewr*Ok

他们中大多数人在最初的担心、焦虑甚至恐惧、绝望过后,能够平稳度过结局未知的观察期。有的还可以借这段经历学习掌握更多新的防病治病知识,提升自身心理素养,学会如何理解关爱他人。心理学空间!s#s$E'D8P!E3a

心理学空间M'_,FY"{5e

心理学空间$xE#e iYw f

}nd NZC0心理学空间O(\whQ1`N

心理学空间7|#Xu:]x!X"c\

心理学空间 Brxr.M5U

0BM4H:P isU0

5B$ct9W%Q%i RE0

1M0GZ r j4@9hj0

0V$Y4BKW!@'O0心理学空间$yMf;x1QEL*@

第二节 密切接触者的常见心理或精神问题

(H,epcR0心理学空间-^ ~'H6GvXDj!F7h

在疫情、疾病、生活、个人性格基础、工作,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少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能产生较为突出的心理或精神问题。心理学空间jq1c M[/Z'o"A*V P

心理学空间V[(_? \t

8K4q7KT$` S n0

w/d | s9z7w(z W0一、情绪变化

$L U[DSD%I0心理学空间'X(J"Jx0\~ q

最突出的情绪变化是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染病,甚至整日坐立不安;反复回忆与患者接触时的细节;懊悔自己的疏忽,或者责怪患者或其他人;过分关注自身状况变化,对身体出现的任何变化或不适都感到惊慌失措,甚至继发性地出现心慌气短、头晕乏力等躯体“症状”,严重时可以表现为“濒死感”等而被送去急诊。情绪问题如果持续发展未得到解决,可能出现较为持久的“疑病”表现,认为自己已经患上某种疾病(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情绪也更加低落,日常兴致减退,严重者可达到抑郁障碍的程度;部分密切接触者会认为这种疾病无药可治,或者担心自己传染给子女,没尽到保护责任,或者害怕隔离解除后不被大众接受等,而出现消极自杀念头或行为;也有的可能表现为急躁易怒。随着自己担心的“被感染”问题得到排除或者彻底解决,绝大多数人的情绪困扰都会自动消失。极少数人会持续存在焦虑抑郁等症状。

4D [ RI4W8}#|\0心理学空间CG3u'a:Bu+TGE!lt

心理学空间(z RClp9EX!_

4M%r+s-Q7] \!{3nxt0二、认知变化

K)ALE:L4i}0心理学空间#N5rO!C+Vr)x7F

在焦虑抑郁情绪支配下,看待事物的“心态”也会发生扭曲,比如:认知范围变狭窄,容易专注于跟自身担心的“患病”等相关的内容,病急乱投医,相信各种防病“偏方”,甚至迷信,严重者为此钻牛角尖难以自拔,虽多次排除诊断仍不肯相信,到处“求治”;不再关心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事物,过度关注消极后果或者不好的信息;外界发生的任何与其关注点有关的事,都极易令其“对号入座”。也有个别人潜意识里否认危险的存在,认为自己身体好、有抵抗力,不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即使感染了也会扛过去,从而不遵守隔离制度和管理规定,不注意自我防护而到处乱窜。同样,随着自身担心疾病警报的解除,大多数人会逐步恢复到正常思维和认知状态。心理学空间apHXh9JMp

KQlfx` |lm2}0

*H~UJ%tD0

z3_9MJ5B+O7[Z0三、行为变化心理学空间.n;]6EM#l.he;f

心理学空间R!Z&RI"?s4ya4M

脆弱者可能在巨大心理压力下早期出现茫然、发呆等行为抑制反应;在焦虑、疑病情绪支配下可能出现过分清洁、消毒,到处打听疾病相关信息,甚至四处就医等;在抑郁情绪支配下可能出现日常活动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个人生活疏懒等行为抑制表现。也有人因愤怒情绪而抱怨和迁怒他人,表现为不配合隔离观察、与医护人员关系紧张,甚至可伴有冲动攻击行为。极少数人在面对亲友患病的打击下,可能采用饮酒、大量吸烟、胡乱吃药等来消除恐惧感。

jCX6t2oT0

3B u}]+jsss@.B0心理学空间6@ L/^@Z-~

%hq ~~Ms$c"|0P+O0

$AN3R._ \.r0

QX%Ju4b,{_,Byh0

RQBD(^+V8vn0

*|6w!YZw.iPQzt0心理学空间\;K#B_-a

心理学空间|:Ip4^+So!F'f5j(n2]

第三节 密切接触者的心理自助与疏导

d.e1}bV5IF0

wp["|5lt0针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行为困扰,预防或自助的原则,是在做好自身和对他人的防护的前提下,努力掌握疾病及心理相关的科学的信息和知识、培养积极和乐观的心态、主动转移注意力或寻求支持,并服从疫情防控大局安排。具体措施如下:心理学空间Ps#vsf

心理学空间tY]5on%X'St

1.相信现代科学,增强对政府和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遵循隔离或观察的相关要求,做好日常生活调整的充分准备。

4kT'L4m:C1zu.B0心理学空间h I)jxc#k]SPe

2.了解自己染病或者被排除的各种可能结局,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事实上应激情绪是人类面对危机时的自然反应,其在一定程度上让个体较好的应对或回避危机事件,我们无须因为产生了焦虑、抑郁等应激情绪反应而觉得自责和自我贬低,那是人类心理正常功能的体现,我们需要接纳这些情绪的出现。

?8MFs7}P5{dk0

T9h F(Q6M6i#{@ A03.培养从不同角度理解事物的能力。由于接触患者而被隔离观察本身只是一个事件,但不一定就是坏事,我们其实可以将其利用和转化。自己被隔离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呢?是否使自己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变长了呢?是不是因为不得不在家,内心变得明确且踏实了呢?想象自己过去是否遇到相似的困难,当时是如何走出困境的?那时的困难给了你哪些积极变化?这些问题都可以试着思考一下。

Z`c\5[-[i'c(x9Qs0心理学空间 b \.D1GEmL-?

心理学空间%d d*x7T;}:rA

心理学空间 Vr `K&Q0o0WQ

4.在尚未确定的现实情况下,保持坦然的心态,规律生活,加强休息,提升身体抵抗力。在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信息后,尽量不要再反复或者过分地去寻求额外的信息,努力减少与之有关的信息负荷。维持日常的作息和兴趣爱好,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兴趣活动,如体育锻炼、唱歌、玩游戏等。

h}:m+D!`8m0

E%BC)p cMlk hR05.在不增加心理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专业帮助,比如拨打心理热线电话等。可以通过“健康中国”、“12320”、省级健康平台、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多种线上手段获得心理咨询帮助。如果发现自己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无法自行解决,应及时去专业机构诊治。心理学空间/zou5],EL;jB

心理学空间 u-|,zt&Npo

6.对于较为严重的焦虑、抑郁等问题,经过评估后可以进行专业的疏导,包括认知行为矫正、放松疗法、正念冥想、森田或内观疗法、团体心理治疗(对有相同问题的多人)等。

,[*MOr.P5g9}]cSF0

qx;GO)|)c L07.已经明确诊断为焦虑、抑郁、疑病等障碍者,应当在专科医疗机构接受治疗,除心理干预外,可能还需要相应药物干预,包括各类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o A-s6B0心理学空间 Gt)i%jq!N0rx

@ N7B3[Hs ` yN)f0

/VQ~6x2V$gyl0(李强 谢斌 孟祥寒)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心理自助 心理疏导
«压力管理的ISR模型 灾难心理学
《灾难心理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