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意味着什么?创伤或苦难令人痛苦,很多人也因此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感到脆弱,没有安全感,需要照顾和保护。
常常觉得自己是文化会让我们(因为扮演了受害者角色而)感到安慰和支持,进而会让我们更加觉得自己受了伤。
这种受害者心理,或者说受害者当我们尝到被关心、被保护的甜头之后,我们会发现引起别人的注意会让我们感觉特别舒服。我们喜欢这种感觉——自己很重要,别人也总是在关注我们。
当人们习得了这种反应之后,他们最终会认同这种“受害者”的身份。那些秉持这种身份、存在受害者心理的人,会认为他们自己永远是受害者,而不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遭受无辜的人。
受害者文化包裹着这种身份认同,他们深陷其中。
自我。否则,周围的人会认为我们内心冷酷,没有爱心。受害者文化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社会之中。
如果我们帮助那些有着受伤心理的人,很多人都会钦佩我们,哪怕我们会因此而迷失值得注意的是,DSM-5没有把慢性受害者收入诊断目录,尽管它可能会发展成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基础。
1、哪些角色促成了受害者心理
A、无法停止的同情
当我们为自己感到难过的时候,我们常常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但也有一些人入戏太深,以致于让受害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驱使一个人宁愿“享受”这些消极的感觉呢?
答案很简单:同情和引起关注。
当一个人是受害者时,这种同情会让他们进入一个“死循环”。我感觉很糟糕 → 他们同情我、支持我 → 我的确很糟糕 → 我会一直会这样做。
B、社会角色
社会环境在受害者心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比较文学专家、《受害者分析》一书的作者Giglioli认为,受害者心理是一种文化补充,对统治我们文化的社会法律的补充。受害者文化认为自成为受害者是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他们认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受害者文化往往会用一些诸如“可怜的东西”、“没有人关心他”、“我怎么能不帮助我自己的母亲”之类的短语强化自己的受害者的角色。如果我不帮助他们,就意味着我们是坏儿子或坏女儿。
所有这些都夹杂着一种担忧——即,害怕人们因为我们没有帮助他人而对我们另眼相待。
C、外控点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会认为、而且相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都是别人的错,或者将问题归因为社会环境的问题。他们认为“我真的很不幸”或者“为什么所有事情都发生在我身上?”
这就是所谓的外部控制点——某人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相反,他们总是把责任归因于他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
D、受害者心理与消极性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往往会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变得更糟糕。他们会夸大事情的消极情况,看不到事情的积极一面。他们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消极的方面,以至于不知道事情好的一面。
正因为如此,问题的解决策略被他们的消极观念蒙蔽了。他们也无法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对于有意义的生活而言,乐观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你坚信美好的未来,你就可以将自己的生活重新引向最重要的方面。——马丁·塞利格曼
2、情感勒索
存在受害者心理的人试图操纵周围的人,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因此,他们往往很容易辨别那些有同情心的人。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人身上,并利用同理心为自己的利益谋取他们想要的东西。
当对方没有按照他们的期望行事,没有给他们带来利益时,他们就会让对方扮演加害者的角色,而自己则是受害者。他们会说这样的话: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这就是你报答我的方式!?”
“别让我难受。”
“如果你不这样做,那就说明你不爱我。”
这些会让对方感到内疚。简单地说,他们以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进行情感勒索,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扮猪吃虎。
3、遇到他们,我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