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首先大众了解禅宗公案的途径,都是间接的,这些粗浅的印象大都来自于各种媒介的宣传。
诸如动画片 《聪明的一休》里的公案或者禅宗,会让人们认为禅宗公案就是脑筋急转弯;武侠小说和电影里老僧对困惑小僧说的那些无法理解的话,让人觉得禅宗高深莫测,甚至是故弄玄虚。
这些都是作者为了让文艺作品显得有深度而做的想象,可与“子不语”、“天方夜谭”并列,并不是禅宗的真实描述。
禅宗公案里的话语表面上看似不可解、貌似以上的脑筋急转弯,其实是因为不了解公案真实含义而导致的错觉。如果明白这其中的真实含义,就知道那些看上去似乎 “竹头接木”、前后不搭的语言行为,实际都是很有道理的。
文化的不同层面与禅宗交互作用时产生的诠释。
其次是比如诗词大家对禅的理解大致是自然、自在、简约、人与环境的和谐等境界,实际上,这些境界与禅宗引导过程中某些阶段的过渡手段比较接近,但如果将这些境界理解为“禅”,则远非禅宗宗旨;
又如从品茶家看来,茶禅意谓和谐、平静并且专注手眼下的冲茶品茶过程,这也与禅宗引导的某些过程相近,但也只是某阶段的过渡方便,而非禅宗宗旨;
武术大师眼里的禅则完全是另一个角度——注意力与警觉心的维持、时机的掌握、意的控制,是武术家对禅的诠释,有趣的是,这的确也非常接近于宗下在某些条件下借用的某些方便,当然这也并非禅宗宗旨。
引导
禅宗教学过程的一种。不仅是语言文字思想的交流,还包括指导如何控制掌握自己内心活动。比如,跳水动作先在蹦床上训练,然后才跳台训练,则蹦床练习可以称为跳水的引导。
宗下
隐指用分析理解等思维方法为主要手段传授宗法。“宗下”是禅宗用以区隔自身与“教下”的自称。“教下” 是禅宗时期整个佛教的称呼。
上述这些对禅的诠释毕竟不是来自禅宗本身,而是来自其他层面,虽不符合禅宗宗旨,只要不把它们真当作禅也就无妨了。
最后当然是考究当代宗门内对禅的诠释了。
近几十年来有关禅与禅宗的著作数量暴涨,作者包括了当代学者和教内大德。
坦率地说,在这些书里,能让现代人大致看懂公案、大致了解禅师们当年是在干什么的著作,笔者尚未看到。
究其原因,大致是禅宗长期的传统,对公案从来不直接说白。
不仅公案本身,就连《碧岩录》这样的评唱,极为通达的大禅师在评唱时,世都是用隐语。懂的人可以看出其提起评唱之处,都是公案里面极其紧要的关键点。但对未能通达的人,实在不容易从这些评唱里直接了解公案的实质内容。
评唱
后代禅师利用己有公案的一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讲述解释,在评唱里禅师并不直接解释公案里前辈禅师作略,而是在最容易被忽路、最让人出错误的要点处,提醒大家注意,或者换个形式表达,学人可以换个角度理会。
现在真正通达禅宗、明白公案里禅师们在干什么的明眼宗匠甚少,即便或有个别宗匠在世,大概也无暇顾及帮人解读禅宗公案这样的琐事吧。
禅宗兴旺时期,明白通达的禅门宗匠相当多,公案不明说问题不大,只要找明眼宗匠问就是了。到宋朝前后,对公案不予明说尚可忍耐,毕竟这个时候明眼宗匠还常可找到,真有问题还是可以找到明白人来问。
明清以来,宗门衰落,明眼宗匠日少,学人也参差不齐,宗门里任然依照传统不明说,形势就变得严峻起来。及至今天,佛教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历史最低点,宗门也衰落到存亡之间。
虽然近二十年佛教有所复兴,宗门有所恢复,但明眼人难寻的大局并未改观。如果仍然保持对公案不直接说明白的传统态度,将来还有多少人能对公案保持一种最低程度的思维理解、公案的价值以后还能保存多少、都会成为严肃的问题。
不可说?
将公案的内情直白说出,到底利弊几何?
所谓禅宗无一法授人的说法,并不特别准确,至少后人的理解末必准确。
宗下所谓无一法授人,是指究竟处无一法可得,并不是说宗门没有引导的方便。而公案里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这些方便,若没学过这样的方便,就不容易看懂。
这些方便,如果无条件公开给大众,可能会给某此敏利的朋友带来极大利益,但恐怕也会给百倍的人带来某此不利影响。这里的利与害究竟是哪边更大,恐难精确权衡。
大致可以知道的是,随着宗门的衰落,不公开的弊病在日益增加,而在存亡续绝的时刻,不公开几乎等于自我断绝;而将之公开带来的不利,比如断绝某些学人起疑情之路、增加某些以思维知解为事的禅油子等,则并无改变。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