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媛《精神分析在中国:1919-1949的文化转型》3.2俄狄浦斯情结
作者: mints 编译 / 1978次阅读 时间: 2023年12月18日
标签: 俄狄浦斯情结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心理学空间'Mve/U0E*G%i H2Bb q
精神分析在中国》
AQLoU,W:SZ0张京媛 文
]x3g9g$`k0mints 编译
心理学空间3ii]{,U/l2U,n bu(}8hE

c~tZ|5N(\J W03 弗洛伊德主题心理学空间f!Pl.MG%rQ/W7d

心理学空间Y"[!s.mU A:tN!g

本章试图捕捉三个弗洛伊德主题在中国文学场景中的存在:对创造力的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和对梦的诠释。它既关注中国人对弗洛伊德理论所解释的现象的传统理解,也关注弗洛伊德理论如何加强或改变这些本土理解。这一章不是为了解决中国人对这些主题的普遍接受,而是集中关注20世纪中国的一位主要作家鲁迅,并在每一节中给其他作家一些空间,以突出弗洛伊德的材料在中国语境中的某些转变。心理学空间O%n5M*nU/u

'b{ b9~;q-Y(D8Tkc03.1 苦闷的象征

X2oI k1x;`|'J$]0

/lGcJq [c03.2 俄狄浦斯情结

#\#kC d1g y[q$p0心理学空间 YI/AR!W4e;M%]w

弗洛伊德通过自我分析,展示了他对父亲的矛盾心理和对母亲的爱,并通过对病人的分析,形成了他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婴儿对异性父母的欲望和对敌对父母的仇恨。根据他后来的观察,他完成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其中还包括婴儿对同性父母的深情态度,以及婴儿对异性父母相应的嫉妒和敌意。他认为这两种倾向是辩证共存的。心理学空间!L q0mrD P

;B ^q&pbI/gC0为什么弗洛伊德给如此复杂的心理现象起了希腊悲剧人物的名字?婴儿时期的具体冲突与俄狄浦斯国王的联系似乎与任何明确的理论考虑都不一致。弗洛伊德在给他的第一批弟子的信中更频繁地使用了“父亲情结(Vatercomplex)”一词,而不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一用法突出了他对儿子的立场的关注,而不是三角关系中的其他两个成员。)通过给情结起了一个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名字,弗洛伊德表明他的理论大厦深深地融入了西方文化遗产。用一个文学传说来描述一种普遍的心理情结必然会引起争议,因为神话本身所包含的意义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不同:例如,俄狄浦斯和狮身人面像之间的关系——一个拥有缪斯女神的创造者——可能表明俄狄浦体现了人类对知识的探索。

]j? G7S/W0x/G0心理学空间Vf PiYm-^&G1P

在中国文学中,确实有一个俄狄浦斯的故事——一部中国经典戏剧《汾河湾》,也被称为《薛礼还乡》。薛礼,或称薛仁贵,是唐朝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最初是一个贫苦的耕田人,后来成为一名名将,在妻子生下儿子前不久离家奔赴战场。儿子独自与母亲住在山里,长大后靠打猎养活母亲。18年后,父亲从战争中归来。他在汾河遇到了一个小伙子——他自己的儿子射鹅、刺鱼。他们进行了以下对话:心理学空间 L{3XfX"fn*yrf

心理学空间 Q-{gbD(Fk"W}#Q

薛(向小伙子打招呼问):你一箭能射倒多少只鹅?心理学空间%Q9ob4\0SK3z? w

心理学空间!dp"tR\0Gl%_F"^

男孩:一箭我能射倒一只鹅。

2M ~M,uDY'I0

-f~@+t~:s"^joa0薛:为什么,这没什么特别的!我一箭就能射倒两只。

s4?KfF0心理学空间2aa(H&n;O,na/e"t

(男孩不相信,但他说他很乐意学习如何做到这件事。)

n{v A1_0

zm,G9CWg0薛:把你的弓箭给我,你就会看到的。

X!Yr!PM0

L,}X)W"sg2r0男孩:鹅来了。

`:X `U0c0心理学空间)j6eVM,m[+Z

薛:谢谢。(旁白,唱着)啊,他掉进了圈套。他的生命像箭一样飞逝。心理学空间C].H3dQ(~?9~b

心理学空间7yu b9D6FFjwPc$^/p

(他开弓了,孩子倒下了,被老虎叼走了。)

NuWz j0

+~Lg\.nXRW)F` J0薛:我本可以放过这个孩子,但像我这样的士兵,绝对不会这样做——让一个拥有我擅长的武器的、如此优秀的神射手活着手。”心理学空间R gvF1~Ic {#^

心理学空间[l6UO4L| ^*MS

在父子之间的竞争中,父亲通过射杀儿子而获胜。父亲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强大、背信弃义、嫉妒心强的人,他会做任何事情来阻止别人——甚至是他自己的儿子——超越他的权力。这段话还暗示了“父亲不愿意让儿子长大;他不愿意被他挑战。”老人杀死了箭法比自己好的年轻人,却不知道这个男孩是自己的儿子。当他到达他妻子的家时,他发现一个男人的鞋子,并变得愤怒。尽管他有暴力和暴政,但当他从妻子那里得知他杀害的年轻人是他的儿子时,他就心碎了,失去了知觉。在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在父亲回家的路上,在十字路口杀死了他的父亲。中国的俄狄浦斯故事也发生在父亲回家的路上,但尽管两个故事的背景惊人地相似,但解决方案却不同,因为在中国的俄狄浦斯故事中,是父亲杀死了儿子,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中国的俄狄浦斯故事不是以弑父为结局的。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中国版本的重点是儿子害怕来自父亲的阉割恐惧(fear of castration);希腊版本的重点是儿子面对阉割威胁时的杀气(murderous resentment)。事实上,在这两种情况下,杀人都是在当事人不知道其亲属关系(kinship)的情况下进行的。然而,可以说,中国的俄狄浦斯故事更适合中国家庭的父权结构(patriarchal structure),在这种结构中,等级制度(hierarchy)不允许幼儿个性的成长。心理学空间9DStj[ l

1J}&aA2Z s%aC0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挑战,部分原因是其大胆破坏了传统的和谐家庭关系观。早年,公众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的理解往往有些模糊,但弗洛伊德假说的刺激导致了对家庭动力学的认真反思。鲁迅在讨论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时曾提到俄狄浦斯情结:心理学空间k4U P,|Pa)~$SD

他[弗洛伊德]告诉我们,由于异性的吸引力,女儿通常爱父亲,儿子通常爱母亲。但在孩子出生后不久,无论其性别如何,他/她都会伸出嘴巴并四处移动头部。它想要异性的吻吗?不,每个人都知道它想吃,

u6\j)v Wek?+o0这段话经常被引用作为鲁迅反对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证据。“然而,正如我们所知,任何言论都应该从其语言、背景和传播方式(讽刺或幽默)的角度来看待。研究鲁迅的言论的背景,可以发现他是对当时市场上大量流行的浪漫故事的反映。”在人们对总是谈论恋人和情书并不感到恶心的当下,我们也不应该发现它禁止谈论饮食。“他指出,饮食,人类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被作家忽视了。如果我们仔细看上面的引文,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句和第三句并不一定否定第一句,它们只是观察。“孩子出生后不久”的这段时期,是早于俄狄浦斯情结形成期的,即孩子大概在三到五岁之间出现俄狄浦斯情结。鲁迅在这里似乎并没有放弃俄狄浦斯情结,而是简单地对人类生活中的两个对象:食物和性提出了一个平衡的观点。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他勾勒的“驳斥”俄狄浦斯情结的调侃语气。例如,他也强调了压抑的社会意义。并批评弗洛伊德的资产阶级背景:“也许弗洛伊德有一些钱,而且吃得很饱,所以他不觉得吃饭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如此关注性。”这句话可能表明他蔑视弗洛伊德的资产阶级出身,但他决不放弃对性的研究,更不用说对婴儿性的研究了。我们应该再次注意到这段话的讽刺语气。心理学空间$pKx;Z3@+y]

/RERK~0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流行的文学主题就是,父母没有让养育的孩子准备好寻求其他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相反,他们试图摧毁无助的孩子,以阻止他/她挑战他们。有关这一主题的故事通常是由儿童、年轻一代写的。例如,20世纪20年代初,五四作家的平均年龄远低于25岁。这些作家的写作重点是“揭露家庭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的缺陷”。同样的主题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巴金的《家》——讲述的是一个扭曲和毁灭家庭年轻成员的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到张爱玲的《金粉世家》,母亲故意给孩子喂鸦片以阻止他们离开家庭,这一主题不仅谴责了父权社会,而且激发了一种叙事模式。当然,只有当父权制被认为已经削弱并变得腐朽时,这种与父权制的争吵才有可能发生。

Ua:h!Pp@_use~0心理学空间PA&Qi:Z$l` V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被用来解释代际冲突的心理根源。尽管人们控诉弗洛伊德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忽视了父亲可能犯过的错,而是专注于儿子的罪行,但我的调查是从儿子和女儿,即新一代的角度出发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孩子在三角家庭中的处境。在拉康意义上,它是由孩子们与象征性的父亲——一个颁布法律的机构——的争吵产生的。父亲的法律以文化的形式将人们联系在一起,违反法律就是犯罪。于是就诞生了叛逆意识。现代文学作品对父亲的处理方式往往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相呼应。然而,父亲的话语本质上是一种缺席(absence),这可以追溯到父亲的象征性权威。正如一位当代美国文学评论家所说,“父亲是一个矛盾的外壳;他的爱提供了保护,让儿子成熟,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必须经过考验并最终克服的障碍。”就像卡夫卡等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与父亲意见相左一样,中国作家将最初的目标定为社会秩序——象征性的父亲——从而废除了孝道。

&LHU;WW+cd^ H`0心理学空间xE%a/H;hY Qw8R;o

象征性的父亲不一定要成为小说中的真实形象:他的法律可以渗透到一种表象中,就像人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在中国现代相关著作中,真实的父亲往往不在画面中。事实上,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如《红楼梦》中宝玉的父亲贾政,几乎不存在,除非他出现斥责或惩罚儿子,在鲁迅的大部分作品中,父亲都不存在。在郭沫若的三卷回忆录中,他从未提及自己的父亲,只是说他是地主。郁达夫的大部分小说都没有父亲形象,因此许多评论家认为他的主题主要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性爱。冰心,本世纪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只赞美抽象的母爱。在她早期的文学经典中几乎完全省略了父亲(除了《斯人独憔悴》)。然而,这些作家全都在争论父权制或象征性的父亲,包括冰心,她在散文小说中非常明显地省略了父亲的形象来谴责父权制。矛盾的是,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缺失,来实现父亲的功能,拉康称之为父之名(也被称作符号父亲,the Name-of-the-Father)。用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话来说:“父亲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权力——也就是说……他死了,因此被提升到了一个名字的级别。”作为一个授权了强制和禁止社会秩序的名字,象征性的父亲表现出的权力远远超过任何一个父亲的压迫力。心理学空间0x,J$suH%s

E~C8k q0k6A0

M._0x*k(yt0

l'KKSZ0鲁迅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从儿子的角度来抗议父亲的统治。他探讨了人们如何可能忍受不公正的父权制秩序的问题。在他看来,文学的作用是唤醒人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悲惨处境,并且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不仅在伤害自己,而且还在破坏自己的未来:孩子们。他希望人们一旦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性,就可以尝试治愈它。对鲁迅来说,英年早逝或精神上残缺的孩子是最令人沮丧的景象之一。因此,在他的故事《药》中,他象征性地安排了两个死去孩子的母亲在墓地相遇——一个是被斩首的革命者,另一个是普通的农村孩子,尽管他吃了浸在被斩首者鲜血中的馒头(这是他父亲坚持的治疗方法),但还是死了,两个死去的儿子都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这两个姓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华夏”,指代了作为一个国家的中国。华和夏的后代被被剥夺了,这是鲁迅最大的恐惧。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与符号秩序的抗争中,女性形象——哀悼中的母亲(the mothers in mourning)形象被唤起。他采取了让女性边缘化的手法,拼命呼吁社会拯救儿童。心理学空间8]5j;jv y7K'S QZ

心理学空间$J-X#A+gs

在鲁迅的一些作品中,象征性的父亲永远存在,而真正的父亲却不见了。事实上,在他的《长明灯》(1925)中,缺席的真正父亲化身(is embodied in)成为了象征性/符号化的父亲。这个故事被认为是后五四时代一个具有充分反抗意识的革命家的第一个写照。因为叛军是孤独的,不能赢得群众的同情,所以他被打败了。然而,在与传统势力的斗争中,他不会轻易投降。透过他被锁在黑暗房间的栅栏,仍然可以听到他的声音。这个故事经常被当作鲁迅歌颂革命忍耐精神的一个例子。

7{%r"A0Eav0

U)sh'H.I@9mxr0然而,在我看来,父亲的话语也可能解释了故事中持续存在的传统,即村庄寺庙中的灯。据说这座寺庙里的灯已经燃烧了一千多年,为了纪念它,这个村庄被命名为“吉光屯”。它象征着永不改变的封建社会秩序和传统观念,也就是宗法秩序。一个疯子威胁要熄灭寺庙里永恒的油灯,这激怒了整个村庄。光线被认为可以保护村庄;如果它消失了,这个地方就会被洪水淹没,人们会变成蟑螂。事实上,很少有人真正接受这一点。迷信很严重,除非有人威胁要灭灯,然后突然让人感到担忧和惊慌。当疯子被阻止熄灭灯时,他声称他会放火烧寺庙。最后,他被关在寺庙后院的一间暗室里。在父权社会和儿子的斗争中,儿子被打败了。故事结尾的孩子们的歌声表明,他的战斗是徒劳的,他所控制之外的世界仍在继续,漠不关心他的恳求。这个故事充满了俄狄浦斯式的无奈和挫败。

gm-@n'M1d^ n0心理学空间SVSg~ D

和俄狄浦斯本人一样,鲁迅故事中的儿子们往往是流浪者和孤独者,或者至少是与故土的疏离。鲁迅的小说《孤独者》描绘了一个被社会排斥的知识分子。主人公魏连殳被孤立在自己的社区之外。他的一个偏远村庄的远房亲戚认为他是一个行为与自己不同的陌生人。他对社会的势利和对年轻一代的幻灭进行了报复,矛盾的是,他顺从了社会:他成为了一名军官的顾问。他做了他以前鄙视和反对的事;他拒绝接受过去崇拜和高举的东西。他确实失败了,但他赢了。他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可以通过为体制工作和嘲笑自己来嘲笑体制。心理学空间^ K9}C+GNJ

心理学空间b0@,Zd/M

然而,他对社会的报复加速了他自己的死亡;他作出妥协,良心很痛苦。他意识到自己正在效仿祖母的模式,祖母的生活单调乏味,总是坐在窗前编织。通过认同母亲的形象,但又与这种认同作斗争,儿子发现自己与父亲的社会更加疏远;然而,他对社会的妥协是他的生命本能战胜了死亡本能:“我必须活几天。”重复父亲模式的冲动确实是一个同化和伪装的过程。鲁迅的“野狼嚎”形象,恰如其分地刻画了这样一个饱受折磨的孤独者的精神状态。它捕捉到了狼死前的一刻,当时狼独自痛苦地嚎叫,不是为了寻求帮助,而是为了表达它真正的痛苦。鲁迅的故事表明,在现代中国版的俄狄浦斯冲突中,儿子被象征性的父亲——家庭制度和整个社会——杀害。心理学空间*CE#\xoP

心理学空间5sb,x\-Q9S:^"[

在20世纪的中国小说中,很少有作品能超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巴金的《家》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显然是关于代际冲突的。虽然这部小说是关于富绅阶层的家庭高家三代人的故事,但它关注的是最年轻的一代——孙辈。巴金站在年轻人的立场上,对旧的家庭制度进行了批判:心理学空间.] N@{Ssf*|V

“我想展示那些(像三部曲中描述的典型)家庭是如何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的,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手挖掘了自己的坟墓。我想描述那些家庭内部的内心挣扎和悲剧……可爱的年轻人在那里是如何受苦的,他们是如何挣扎并最终逃脱毁灭的……在那些家庭里,我们没有多少新鲜空气。”

K g%eE1S"r`:@0祖父和孙子之间的真正的父亲是不存在的。这种缺失可以用巴金自己家族的传记相似性来解释,许多文学评论家已经对这种相似性进行了研究。就小说而言,真实父亲的缺席让几代人之间的对抗更加具有广泛的、不那么纯粹的个人意义。心理学空间3Q7wQ!ZO5GpS

心理学空间{fm%@} XN*U

在这个家庭中,典型的暴君是祖父,他统治着这个家庭。面对他,叛逆的三孙子沉思道:心理学空间YG s$|]&f-Y oI+`

“他觉得坐在他面前的不是他的爷爷,而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爷爷那一代和孙子那一代不能互相理解。但他想知道,在这瘦弱的身体里,是什么让他们说话不像爷爷和奶奶,而是像两个敌人。”

VQNl? W(S0巴金显然是想让爷爷成为腐朽一代的象征。然而,这位祖父并没有被描绘成一幅腐朽社会的漫画。祖父和孙子之间的关系有一种矛盾的感觉,尤其是从年轻一代的角度来看。心理学空间j$Eg[gp9Dw

心理学空间'm#a6t9x+}:B

他的三个孙子中的每一个都代表着一种父子关系。大孙子觉新被动地接受了爷爷的要求。这种被动本身就是对紧张关系的回应。也就是阉割威胁。俄狄浦斯危机的这个中心事件是通过他对祖父权威的被动态度来解决的。他一方面是儿子,另一方面是一个年幼儿子的父亲和直系亲属的首领。通过接受自己对于父亲“缺席”的被动性,他果断地采取行动,肯定了与祖父建立关系的可能性。然而,他因此未能保护自己的妻子,因为妻子在没有适当帮助的情况下被迫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生育,并因此死于分娩,这表明了他作为族长的无能。

A#Y-m!Ki%}0

#W$y4C@ |:s j0第二个孙子觉民也向父权制妥协。尽管他读过《新青年》等革命小册子,对弟弟的叛逆行为表示同情,但他并没有对父权社会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他面临着一个会让年轻人永远不幸的危险——这是他祖父为他安排的婚姻。由于无法与爷爷正面对抗,他选择躲避家人。第三个孙子,觉慧,是迄今为止三人中最不妥协的反叛者。然而,即使是他的反叛也不是没有妥协。在《家》的世界里,最终的冲突是通过普遍的人道主义之爱来解决的,这是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妥协。祖父的死亡场景被描绘得很温和,他与孙辈的和解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代际之间的鸿沟。孙子们对高爷爷暴政的憎恨,夹杂着怜悯、爱,甚至是尊敬。这种矛盾心理——对保护他们但阻碍他们走向成熟的祖父的爱与恨——是年轻人与父权制之间关系的特征:只有在父亲去世后,儿子才能承担父亲的身份(paternity)。死亡让几代人团结在一起。但死亡也是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一个标记;它留下了永远敞开但又封闭的缺口。父亲因此被提升到了一个名义的级别。

%qO4^A*di w0心理学空间 B ae%Hh

心理学空间eOTC&Rikr j

心理学空间_&x!t%TEu#`

由于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延续,象征性父亲的功能往往不局限于家庭,而是延伸到家族。张天翼的故事《脊背与奶子》(1933)表现了父权制家庭结构与年轻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故事,是因为它是中国作家早期试图描绘了一个女儿勇敢而成功地反抗父权制家庭,尤其是反抗父权制首领诱惑的故事之一。

(g2p5{4m2R:[0

F+W]uG;f!g0故事情节很简单:任家的儿媳爱上了附近村子里的一个农民。她和他住在一起,他有一个女儿。在传统道德家看来,这是一种骇人听闻的行为,氏族试图惩罚她。然而,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作者将惩罚描绘成一种不正义的行为,这个故事是任家长辈(张太爷)对任三活泼年轻的妻子任三嫂的乱伦欲望的产物。

vJS@0H D4{C0心理学空间 j(UQ:iO!P'j

老人对年轻女子的性欲被描写得很详细。三嫂从邻村被带回后,族长下令召集一家人在任家祠堂前对她进行惩罚。任公看到半裸的三嫂,心里就充满了欲望。她在这些男人面前被狠狠地鞭打,这是性虐待的一个显著表现。但她并不求饶,每次被问及是否会放弃爱人时,她都会回答“不会”,然后再次被殴打,直到失去意识。

3LYtot Qb(N0

%ST$Q6KAb]&O+D'\ t5sH0这本名为《脊背与奶子》的书暗示了作者的意图,即,塑造一个拒绝屈服于父权制压力的年轻女性——她有着坚强的脊梁——她无畏地为自己的自由和爱而战。“奶子”指的是重男轻女对待女性的性客体。正如这些故事中很少发生的那样,年轻一代的代表在这个故事中获胜。她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女人,智取了老人。当她被丈夫派去“服务”老人时,她把他撞倒并跑回了邻村。那天晚上,她和她的爱人为了追求共同的幸福离开了村庄。她突破了致命的俄狄浦斯情结。显然,她没有感到矛盾——也许是因为一个女人无法选择成为自己掌权的父亲之一。心理学空间kR)Jl@9bm

心理学空间RmG*?L,g*Z9I

在虚构的世界里,年轻人通过逃离令人窒息的系统而获胜,就像三少和觉慧的例子一样。有可能逃脱父的律法吗?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他看到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只有一个选择——要么死于寒冷和饥饿,要么在没有获得经济独立的情况下回到笼子里。心理学空间9};TO1W;T"S@.x

心理学空间 U a$Q!LQ!v0S8Sx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乱伦欲望源于俄狄浦斯情结所施加的压力。核心家庭中对性关系的禁忌是强烈的,几乎是普遍遵守的。在大多数已知的文化中,关于乱伦行为甚至乱伦欲望的讨论几乎与乱伦行为本身一样是禁忌。但对乱伦的关注在中国文学中并不罕见,即使在《史记》等严肃的历史文学中也是如此。我使用的“家庭韵事(family romance)”一词,不是弗洛伊德的意思——弗洛伊德假定的,是从一个角度诋毁父母从另一个角度赞美他们的愿望,希望伟大并试图绕过乱伦障碍。这个词而是作为文学作品中乱伦欲望主题的一个描述性术语。心理学空间&m q0f9~,TM@7y

I/YR.p2{/x0我想指出,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入改变了中国文学作品中对乱伦的某些看法。正如一些文学评论家所注意到的那样,作家们开始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主题。例如,早在1928年,一位著名的文学历史学家就讨论了俄狄浦斯情结在中国作家中的使用。他的名单只涵盖了1928年之前的创作,在那之后,作家们继续使用俄狄浦斯的材料。正如我们所知,所有的阅读都涉及重读和重新解读。一些经典的中国故事吸引了现代作家的想象力,他们给了他们吸收当前知识形式的新解释。​心理学空间S [6y4u}"\

心理学空间%a?O%S&c0P&Y6xD

心理学空间 `B4Xc6Yn&{9bV

$~K"a _Ix-F9o0袁昌英改写了一个古典主题,这就是这种重新发现的一个例子。它将原来的话语,一个爱情故事,转移到一个新的维度,俄狄浦斯情景。《孔雀东南飞》一书的作者袁昌英于20世纪30年代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是法国文学的专家,也是一位剧作家。《孔雀东南飞》最初是一首古代的抒情长诗。它描述了母亲、儿子和儿媳之间的三角关系。一位寡居的母亲对她的儿媳不满意,尽管这个年轻的女人几乎是完美无缺、周到的服务母亲。结果,母亲强迫她的儿子与妻子离婚,这位儿子害怕他的母亲,也爱着他的妻子。这位女子离婚后回到自己的家中后意识到自己没有机会回到丈夫身边,便溺水身亡了。在极度绝望中,儿子上吊自杀。这是一个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他们死后,两个家庭将他们埋葬在一起,两边各种一棵松柏和一棵梧桐。后来,这两棵树交织在一起,两只鸟一直坐在树上叽叽喳喳。这就是白居易的那句关于爱情永恒的谚语的由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心理学空间0A/g'a3}q(p

^-m"[.I x@~g h0袁昌英认为这首古诗的题材是悲剧的好素材,但她犹豫要不要开始写。一天晚上,她一遍又一遍地读了这首诗,睡着了。她的睡眠受到了困扰,她突然从梦中醒来。坐在床上,她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焦妈妈为什么要迫使儿媳兰芝离开?

T.E!U6n`Bh)SB0

-U!C X[*SU0当然,自古以来,中国的婆婆对儿媳拥有绝对的权威。焦妈妈驱赶兰芝不过是对这种权威的断言。但这样的回答并不能让我满意,我知道人际关系中有心理因素。焦妈妈对兰芝的厌恶,从心理角度来说是很自然的。我自己的经历和对他人的观察告诉我,女性姻亲之间不能和睦相处的原因是嫉妒。

av/t&ny0心理学空间 Guw!oV,VqHV

袁用“吃醋”一词来形容嫉妒,这个词只指性嫉妒。袁认为,婆媳之间存在性紧张关系。她承认了自己用法的含义,但很快解释说,通过性紧张,她并不是想暗示母亲和儿子之间存在实际的乱伦关系,而是他们的关系在情感上是乱伦的。她特别指出,她所说的性紧张是指在一位母亲为抚养儿子付出了所有的痛苦和麻烦之后,一个局外人——一个儿媳来代替她成为这个男人的看护人,所以母亲自然会感到被冷落,因此感到愤怒。年纪大、脾气温和的女人可以把这种痛苦埋在心里。但那些年轻时就寡居、脾气暴躁的人无法忍受外人的侵扰。因此,像兰芝这样的悲剧很可能随之而来。

9IM#F$zN0

OoX{;[0一旦袁对这个古老的故事进行了弗洛伊德式的解读,她对这个剧本的写作就突飞猛进。她知道俄狄浦斯的传说,并在序言中引用了这个传说。但她的解释遵循了对悲剧的传统解释:她将俄狄浦斯的悲剧视为人与命运之间的斗争。尽管她不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心理的原型,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显然影响了她的写作。

FT5R7A-B;l-E!d0心理学空间'u,X0ay A9\%@}

袁的剧作给母亲这个角色带来了新的理解。在过去,母亲的动机要么是毋庸置疑的,要么被描绘成令人费解和残忍的。在剧中,袁精心塑造了母子之间的深情场景:母亲咄咄逼人,充满激情,儿子被动温顺。这位占有欲极强的母亲的爱表现在她对儿子乌黑光滑的头发的赞美上,也表现在她希望儿子永远陪伴在她身边,不要接受任何工作的欲望中。焦妈妈被困在家里,除了抚养孩子,没有任何角色,她的命运其实很悲惨。显然,她把对丈夫的性爱转移给了她的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尤其是男孩。儿媳到来后,她充满了性嫉妒。例如,当她发现儿媳为儿子缝的一条绣花内衣时,她变得非常恼火。这件事导致了她和兰芝之间的一场打斗,因为她觉得自己应该照顾这个男人,而不是年轻的女人。通过展示这些细节,这部剧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影响。

L.bK^k@0心理学空间.]%u'PS[

“焦妈妈”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来指代那些嫉妒公婆的寡居妇女。《孔雀东南飞》中的母亲性焦,另一部现代戏剧《原野》(1937)中的母亲也性焦。心理学空间fOe)u,}v!{g/w

Tu1W^v)_#}0心理学空间W2|1Qh D.UI8ztl

$krvq6Af0曹禺的《原野》是一部复仇剧:仇虎八年后越狱,回到自己的村子里,找焦阎王复仇,焦阎王陷害了周家,杀死了他们所有人。次主题是一个双三角,增加了人物关系的复杂性:(1)焦妈妈、大星(儿子)和金子(儿媳);(2) 母亲/儿子,金子,和仇虎(金子的情人)。在这两起案件中,儿子大星都是受害者。心理学空间 m jNc}dE

心理学空间S"\6Fa v]

大星的困境在于他无法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做出选择。他的妻子金子不像《孔雀东南飞》中苍白屈服的兰芝,而是咄咄逼人,充满诱惑力。焦妈妈虽然双目失明,却阴险狡诈。一位评论家认为焦妈妈是“过去和现在文化的残余,是中国迷信和落后的典范”。与他的母亲相比,大星软弱无能的。他陷入了母亲和妻子之间的争斗,两人都不能被满足。两个女人为了争夺大星的感情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因为她们都很坚强。媳妇金子成了焦妈妈的眼中钉。她甚至对金子施了魔法诅咒,用一个类似金子的布制人物,上面覆盖着针头。她对儿子的爱是占有欲很强;她毫不掩饰地宣称他是她的财产,只属于她一个人。金子的攻击性丝毫不逊色,但她的策略是操纵大星对抗他的母亲。大星深陷冲突,无法找到解决办法,因此渴望死亡。当仇虎回来杀了焦家,带走了自己的情人金子的时候,大星并没有为了救自己的命而进行反抗。据周虎说,大星甚至对自己的死表示欢迎:

&M&R3M2Pd9z c0
我抓住他,他突然醒了——他看着我的样子,好像他想说什么;他盯着我看。我知道他心里很难过,太难过了,他不能告诉任何人。我举起刀,然后他知道他命不久矣;他突然非常害怕。他看着我,但他的喉咙里在笑,笑得像方形的;他指着自己的心脏,然后向我点了点头……然后我刺伤了他!他没有哭;他只是闭上了眼睛。

0}G"G` W H!Y0大星对自己的死表示欢迎,因为他无法解决情感上的俄狄浦斯情结。悲惨的死亡结束了他的冲突;在虚构的世界里,就像在现实世界里一样,家庭里的爱情往往有致命的一面。心理学空间/_GxPB"{O0^

心理学空间DL.z S+A,]8Hy

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是一位认真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作家。她的小说《心经》是一部精心构建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作品。故事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一对父女之间的乱伦之爱,以及他们试图克服这种“非正常的感官”本能。二十岁的小寒对父亲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依恋,而她的母亲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小寒希望永远不要长大,这样她就可以永远和爸爸在一起。父亲无意识的怨恨自己不得不把女儿交给另一个男人,不想自己和她分开;女儿拒绝了其他男人的追求,把爱集中在父亲身上。她对父亲的依恋是无意识的,直到他们讨论母亲的一个特定场景:

OP \B(~U(J0
心理学空间"e#w-Rz&|$u(}U

小寒说:“她老了,你还年轻,怎么能怪我呢?”心理学空间C@RSu!}[v+cO

心理学空间v$x!a7x;G1m;A3p

峰仪低声道:“要不是你在这里做她的对手,让她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你,她就不会这么快变老。”

5?9q8Yh^eg0

l D&h}K h(}0小寒转身对峰仪笑道:“呵呵,你说的不合理,她变老了,是我让她看起来老了,她更老了,这有点不合逻辑,反正你今天生我的气,要怪我就怪我吧。”

])tnV}/e0

Gl0q-}o4v7[0峰仪靠在沙发的扶手上,双手插在口袋里,声音变得平静而疲惫:“我不怪你,我不怪任何人,怪我,因为我太糊涂了。”心理学空间t:Kms*xG5j

心理学空间,O e_:b9AB9^8Cg

小寒说:“你听起来像是在责怪自己落入了我的陷阱,好像我故意要给妈妈制造麻烦,把你们两个的爱分开。”

| q;v&D~/l.H0}!O[9I0心理学空间e7V4[ s8Uo2m

峰仪道:“我还没说呢,我也不知道事情是怎么开始的,七年多了,你这么小……不知不觉……

KIl"eH*x2I ]3Ob i0
心理学空间j tH F J

为了解决心理冲突,这位父亲开始和小寒的同学约会,同学和小寒的长相很像,需要经济保障。他玩“堡垒”游戏,试图控制不可避免的损失,正如弗洛伊德在观察孙子时,“fort-da儿童游戏”所描述的那样。他发现有必要创造一种关系的替代品,因为他无法接近真正的性对象。积极的控制、竞争和让自己掌握局面的愿望促使他放弃了女儿。升华的过程使他转向新的客体。心理学空间v!Xz%XOXC

0x!k5i `A[/HR0为了化解俄狄浦斯三角,三角中的一个成员必须退出场景。故事的结局是小寒离家出走,希望她的父母能够恢复他们和谐的婚姻关系。这个剧情是故意安排的,以符合俄狄浦斯情结的模式。这确实需要弗洛伊德式的思维来写下以下观察,在一个场景中,这位被忽视的母亲在丈夫开始与小寒的代母亲约会后与女儿交谈:

v^M;U"`O0
当我三十多岁以后,每当我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或对你父亲表示爱意时,你都会嘲笑我……他和你一起笑了。我怎么能责怪你呢——你只是个天真的孩子……现在,我知道你是认真的。

1Y3v6V D(F0这个家庭所有的性紧张关系都已经浮出水面,所以没有必要保持沉默。这些知识对这位母亲来说是可怕和令人震惊的。但一旦她面对它,就会意识到女儿的愿望,并在女儿的眼中可怕地显现出来。心理学空间PLXSe vw;x Ey

心理学空间6Urd:I@C:a'g*Fo

3.3 梦的解析心理学空间8|y;MGU#W9t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俄狄浦斯情结
«竞争的父母崩溃或死亡对俄狄浦斯胜利的影响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奥格登《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