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6
9787563344949
49.80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看武侠小说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作者孙隆基尝试以另一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就是分析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仁者,人也」;而「仁」是由「二人」组合的,所以中国的个人是由群体来定义的,与西方对个人的定义不同。西方存在主义者认为:一个人只有从所有的社会角色中撤出,并且以「自我」作为一个基地,对这些外铄的角色作出内省式的再考虑时,他的「存在」才开始浮现。而中国人则是由社会关系与角色中来定义自己,将明确的「自我」疆界铲除。

武侠小说描述的一般人总是不管对方这个人行事是好是坏,只问他是属於哪个武林门派,属於哪个群体就决定了他是哪种类型的人,所以如果投身所谓「名门正派」就被视为「正人君子」,反之入邪教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蛋,很难翻身。即使常遇春让张三丰觉得钦佩,但还是特别交代张无忌不可随常遇春加入邪教。

令狐冲个性豪放,不管什麽派别,结交不少江湖绿林好汉,但被其他「名门正派」视为异数,受到排挤,只因他太过於「自我」,不懂「规矩」。更悲惨的例子是刘正风,原本应是金盆洗手的好事,却被有心人利用结交邪教份子的名义,与曲洋真挚的友谊不容於「名门正派」,结果造成两人被*死的悲剧。

既然「个人」在中国社会上是不合法的,因此追求个人利益更是不容存在的。在西方每个人都可在已规定好的游戏规则下争取自己最大的的利益。在中国的文化下个人不能明目张胆地争取权利,结果只能假「公」济「私」。

岳不群表面上是为了五岳派的未来才勉强接下掌门,事实上他已计画良久,而且他善用心机,打著为团体的名号,很和大家的胃口,自然容易被接受,而左冷禅为己之心表现地太明显了,少林、武当与恒山早有防备之心,不易成功。

反正要做什麽事,不管是为公或为私,都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要为整个团体有利的说词才容易成功。

孙隆基也谈到:道家是反对「二人」关系而主张「一人」的,它反映出的往往也是个体爱惜羽毛、明哲保身、不要好出头的倾向。在缺乏个人主义的中国文化中,道家甚至还可以为少数个体提供局限的个人主义表达方式,那就是一种超脱尘世的飘逸的生活型态。然而,与现代西方人在世俗中容许每一个「个体」做自我表现的情形不同,道家式的飘逸总包含一种从世俗中隐退的意向。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我觉得最典型的道家人物就是张三丰;另外在「倚天屠龙记」与「笑傲江湖」的结局都是男主角隐退山林不问世事,可见金庸是向往不受礼教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同,道家式的飘逸总包含一种从世俗中隐退的意向。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我觉得最典型的道家人物就是张三丰;另外在「倚天屠龙记」与「笑傲江湖」的结局都是男主角隐退山林不问世事,可见金庸是向往不受礼教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也许这也是在传统中国文化下能够让个人觉得有「自我存在」意义的唯一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