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所在不在與無所不在
作者: 鄭瑋寧 / 17091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13日
来源: 芭樂人類學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C0OI~#x L B0「每个人都有爱人的权利,无论他/她的对象是谁」、「彼此有感情、愿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就是家人」:当代家与亲属的建构式本体论心理学空间|9a(Gkf6t

心理学空间M]V(ZCDr

如果个人做为感情主体才是当代社会中个人赖以形成伴侣关系、情爱关联、缔结婚姻与家人羁绊的关键,显然那些属于现代化时期的亲属典范所赖以建立的指标,无法有效掌握这类正在发展中、却被主流社会/或掌握话语权的人/阶级视为例外的个案。如果同人志的爱好者可以和他心爱的玩偶举行婚礼,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承认这个想象的真实性呢?如果和你相依为命的宠物过世会让你想请牧师来为他举行丧礼,如果你的宠物陪伴妳度过被丈夫背叛的那些年,为什么这些在范畴上不被归类于人的存有没有资格成为家人呢?是不是只要那些非典型婚家恋论述的个案,不要进入主流婚家恋论述者眼睛能搜寻得到范围(公共领域!)内,只要没有企图去瓜分他们对某类特权的垄断、只要不会撼动对他/所信服已久的信仰基础、只要不让他们意识到那个依据理想家庭信念所实践出来的家实际上摇摇欲坠,那他们可以对外宣称尊重多元、包容少数,所言所行却有如拜物教信徒,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中形构的理想家庭拜物教!很遗憾地,就像商品拜物教一样,主流婚家恋与现代化下的人类学亲属建构共同勾绘的「理想家庭拜物教」既掩盖了台湾社会的家庭构成、家庭样态、家庭生活的理想渐趋转变的社会实在,却又构成了某种传统家庭依旧无视于历史洪流剧变而能屹立不摇的表象,令生存其中的人信以为真。心理学空间QxyzLM/]5Gb*l

心理学空间Rk9gjpw.h8I

既然我/们已经将主流婚恋家论述安置己身的亲属建构典范重新加以相对化,从而证明其无法掌握当代以情感主体作为家庭生活的现象及其本体论,那我们是否还有其它关于亲属建构的本体论可以贴近当代现象?

8I gLe*h.d3R*T+s0

;|1j7Jfd S.C+Z4rVx0Viveiro de Castro(2009)将血亲/自然与姻亲/文化、内在的与建构的等两组对立关系,两两交错成为四个不同的本体论象限,以此勾绘不同本体论之下的亲属关系将呈现怎样的样态。(1)标准模式:指涉血亲是给定的、被动的性质,而姻亲是涉及情感与政治考虑的积极建构,这是西方社会亲属的特性。(2)构成模式:在血亲与姻亲皆被视为给定的本体论中,如结构论提出亲属的基本结构与规定婚。在此模式中,血亲与姻亲的范围,在个人出生时均已给定。姻亲并非由婚姻所创造,而是在被认定为具有潜在「姻亲关系」的场域中,婚姻才被创造出来,从而血亲才得以可能。(3)建构模式:指涉血亲与姻亲皆为人类能动所建构的本体论。这是新亲属研究所展现的本体论,并被认为是非西方社会亲属的特性。Viveiros de Castro(2009)指出,相较于Claude Lévi-Strauss认为当代西方特有的复杂亲属结构系以姻亲乃是个人选择结果为其特性,建构模式可被视为一种后复杂亲属结构,意即个人可选择并决定谁是血亲与谁是姻亲的亲属体系。(4)亚马逊模式:指涉血亲是建构的而姻亲是自然给定的本体论。在此本体论中,姻亲关系被视为所有社会关系的本体论条件,并在具体生活中展现出来,或者说,姻亲是社会秩序中一项根本赋予的给定(a primordial given)。对照之下,血亲意味着人们必须创发并分化亲属的身体,是一连串有意义的、互为主体的实践之结果,而这些实践无关乎任何个人主义式的选择。

~_ Ys5i,X"]a0

&O*D2p/q3N e\l0心理学空间4Pv!ZbKjB7u

简单地说,非主流婚家恋论述与主流婚家恋论述之间的对峙,是有关亲属与家的本体论上的斗争:前者是建构论,后者是(与西方社会类似的)标准模式。这种亲属与家的本体论斗争,绝非凭空出现,这涉及我们是否认识到,台湾社会性质已产生本体论上的转变(黄应贵 2012),因而亲属与家的本体论斗争,正是对于当代台湾社会性质的认识严重歧异之处,当然也是人类学知识立场分歧之处。

8dMj|"cEp{0心理学空间.p,Fm,D/ggs9D

讲两个插曲作为这小节的结语。在决定写这文章后没多久,与就读高一的女儿谈起多元成家法案。我将法案内容与正反两方的立场、意见扼要说明后,问她有何看法。她说:「每个人都有爱人的权利,无论他/她的对象是谁」。对于主张一男一女才有资格共组家庭、养育小孩的论点,她的反应是:「那是什么民初时代的观念啊?」(翻译:上个世纪的概念),更何况,「这些主张多元成家的人和那些单亲家庭的人并未做错任何事,为什么要受到歧视?」关于家人,小学的她就给了答案:彼此有感情、愿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就是家人。还是国中生的她,当着我的面教育我母亲说:「男男恋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她的话让我想起田野中两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已婚妇女,异口同声反驳对同性情爱有所迟疑的母亲:「现在两个女的在一起很正常啊!哪里不好?」

a?c.a/ok;EF?0

lBCrh'CqE0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未来世代的一种面貌,当然还有其它以不同方式被教养成长的未来世代。我认为,有许多与她同年纪的孩子比我/们更早就认识到人性、生命、怎样才能称为人,并且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情爱对象甚至家的样貌,其实存在着多种可能。即使是这些未来的母亲辈,不必然全都服膺于主流婚家恋论述所建构的「正常恋爱、理想家庭」的图像:对于家庭生活的实在与时代脉动,她们比任何人都敏锐。无论世代,对于这些愿意承认人有不同存有样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当代社会的多元与复杂,并与之安然相处,就是他们的habitus

uM9a"yg7s!D0
http://harveymilkphotocenter.org/wp-content/uploads/2013/08/WEB_LGBT_Family_20130911_600x450.jpg

心理学空间'w@&ofz`{Q
心理学空间7eC2my+Oq^%T4ew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你是過動兒嗎?看你住在哪個國家而定 社会心理评论
《社会心理评论》
三支香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