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及相关临床理论问题的发展
作者: 李孟潮 / 31297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来源: www.limengchao.com 标签: 投射性认同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及相关临床理论问题的发展
/QB5h$}A"j0心理学空间S:[ W#N A-a
1.导言心理学空间3L"mvAq{ Mn
2.克莱因之前心理学空间+h1] ~ln.Yp2[#`[%N
3.克莱因学说心理学空间:Y b2K1]/HoR:d@
4.克莱因之后心理学空间%~5D'K.L/j'` ?
 比昂(Wilfred Bion)心理学空间8YI xq%`5s~
 罗森费尔德(Herbert Rosenfeld)心理学空间7|+X%QbPvVF#M
 西格尔(Hanna Segal)
8e:wQ iutP0 瑟勒斯(Harold Searles)
T4V^E2S|:UU*?7W.v/A?0 格林贝格(L. Grinberg)心理学空间,i%y`h p8M#FeV
 Malin and Grotstein
E-el2q7lHzK/xm7T0 兰斯(Robert Langs)心理学空间,D2s$j6`;z"b `C
 奥格登(T. H. Ogden)
1v,N"_*V4~)~0 迈斯讷(W. W. Meissner)心理学空间l*K fZ \e+C
 J. Frosch
6Iez0Y"U d0n1hD{$r0 肯伯格(Otto Kernberg)
;TfW{%j1u0 Zinner and Shapiro心理学空间s}6i#Rj(rt`
 J. Grotstein心理学空间5a5|5_ fN1E2D'`%^
 N. Gregory Hamilton
zj*F }@1n0 Michael S. Porder心理学空间j)\T#d`Zsf
5.相关临床理论问题心理学空间'C4T;mA2c\;n'};H"N
6.结语
3F/Ec2s.r0参考文献

【摘要】作者回顾研究了1950-1990年代精神分析中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及相关临床理论的发展。心理学空间Q@9XHJc9Jl
【关键词】投射性认同 精神分析 概念研究  

px_?9p|Y-d$t0

1.导言

  有位精神分析家说过,投射性认同这个词每使用一次其定义就变更一次。此言未免夸张,然而投射性认同的概念的确是五花八门。我学习精神分析时间不长,就听到了至少三种投射性认同的概念。
WU8@k o0  最有趣的是有一次几位同道喝咖啡,有人问一位德国老师,到底什么是投射性认同,老师沉吟顷刻,说自己也数不清楚,不过一见到了就知道那个东西就是投射性认同。这个回答颇具禅门风味,又带着少女初恋的那种特有的影影绰绰,也许是比较符合中国人隐约而混沌的心灵。
/V)j [ZKctG,sB0  概念的混乱反映的是人们内心的混乱。心理学空间A$h F(Yfx'eLi8r
  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定义之所以如此芜杂,其实是这个概念的使用历史就是不断篡改、修剪、增添、变更原始概念的过程。就像人们在抱怨爱情沧海桑田的时候,却看不到没有易变的人哪里会有易变的爱。心理学空间&G'iU3eZ8}w8S0m5R
  对变易性的恐惧相应产生了对神灵、永恒、真理的敬仰、迷狂、企望。心理学空间 HV/]_9z7l
  其形而下的活动便是追寻变迁的轨迹。比如说精神分析家桑德勒,便是这么一个人。
&B u&Z[@5vK0  桑德勒(Sandler)对投射性认同进行了一个粗略的概念研究,把它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心理学空间 vF9kT!F!SD7PhZ
  第一阶段——以克莱因的早期定义为代表,投射性认同更多被认为仅仅是一个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现实的客体并没有被影响,投射和认同的过程仅仅发生在一个人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之间。
h`k,Uh9V5G bx0  第二阶段——这个概念的发展主要的改变是强调投射性认同中的人际互动的一面。理论家们发现现实的客体(比如说分析师),实际上认同了投射出来的自体(self)或客体表象,并且形成了反移情的反应。这主要是比昂(W. R. Bion)等人早期的工作成就。
QU8m|;p Q.SG0  第三阶段——主要标志是比昂的容纳者模型(the "container" model),认为投射性认同是自体或内在客体的某些部分的外化,然后直接地进入外在客体中。外在客体——比如说母亲或者分析师——容纳了这些不可忍受的情感体验,并且把这些体验调整为更为可耐受的模式,这样再次被婴儿或患者内投射。(Sandler,1986)
A1l0k&dvXXd0  但是桑德勒的这个历史总结其实很有问题。心理学空间G~g |0j1K;j2r
  第一,整个历史总结基本上是在克莱因学派和后克莱因学派的框架内讨论,其他的声音听不到了,特别是批判的声音。即便是克莱因学派内也只注意了克莱因和比昂的成就。这有点类似于提到精神分析早期的理论只提弗洛伊德,而忽略了亚历山大、费伦奇、兰克的贡献一样,这样的总结固然对制造个人崇拜大有帮助,但是对于“求实创新,全面客观地总结历史”实在是无所裨益。心理学空间2?elC4ntAP
  第二,这个总结只总结到了80年代初期的,但是其实在80年代中后期还有很多新的发展。
{(p)v!]JP~tN0  第三,克莱因的概念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提出投射性认同之前的其实已经有相关的理论根基,而这方面桑德勒并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心理学空间WRc\6^ H
  重新总结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的发展也许是有必要的。心理学空间*]ro7Y'H'e
  本文以克莱因为分水岭,将从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总结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的理论发展,分别是“克莱因之前”,“克莱因”和“克莱因之后”。由于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和临床的紧密相关性,所以本文中将会引用一些临床案例和相关临床理论。当然篇幅所限,有关临床的很多问题将会另行撰文阐述。心理学空间4n/tV6eW(D x;[6C)w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投射性认同
«认同的概念――对弗洛伊德著作的概念研究 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
个别心理治疗与家庭中的投射认同(演讲稿)»
延伸阅读· · · · · ·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