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饒的意義之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作者: 李安 / 16412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2月08日
来源: 放映周刊 标签: 李安 影评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院線】  豐饒的意義之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

Z q.Z jj6aI3tKvz!i0

J'k@`1mhE @0導演:李安  心理学空间4l.Zbp&yc | z

{4mm;db&dZ{0演員:蘇瑞吉夏爾瑪、伊凡卡漢  

9C]&e0WA`;K1r}5I0

0H/` q/R*e0出品:美國/2012  心理学空间*]7E*u}%LC2D

T N1}XCy7R$Q~0發行:福斯    心理学空间4U!hvs7A2J ps

                 

文 /楊皓鈞

l4sZ)kv~z|0

?qyK}ft0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是印度男孩版的《浩劫餘生》(Cast Away,2002),猛虎理查帕克也並非足球威爾森的替換友伴,這場驚險海難後的餘生漂流記的要旨,更不在於讓觀眾「見證」英雄歷劫生還的不凡、相信眼前的一景一物,它反而訴求於打破直觀表相,透過敘事框架的驚人反轉,進而思考複雜而多義的生命本質。心理学空间'U2UM \(J,ccq

peQa V2r&_V0心理学空间8g*Oi/Mm ?2@U*WR

心理学空间U^1u9x\1B+|$D

在視覺上,本片驚心動魄的海難、栩栩如生的猛獸、幻夢般的瑰麗奇景、劃時代的3D感官體驗在片商鋪天蓋地的宣傳造勢下,成了必看的重點。但觀眾若期待被「衝出銀幕」的老虎嚇到,恐怕會有些失望,3D對於李安而言是表現文本肌理的戲劇語言,而非操弄風格的炫技工具,有別於諸多商業娛樂大片,《少年Pi》的3D影像並不誇大物理空間,或玩弄迎面衝向觀眾的縱深運動,以片中主角經歷的兩場暴風雨為例,前者是生命遭逢驟變的傷逝,後者則是絕境中對冥冥中未知力量的深切質問,兩場都蘊涵了巨大的情感張力,3D攝影在洶湧海浪中注入了厚實的密度與水體觸感,讓人徹底融入於寫實的情境,而非被突出、外放的3D視覺分散焦點。本片3D的優越成果,也展現在另一個Pi於海面漂浮時的觀點鏡頭,它同時涵納水下/水上/天空的遠近層次,形成極為寬廣、包容的視域。心理学空间 rG-A3i2a qn U0})X

心理学空间h/z,^!hzg({sY

心理学空间na.B&vY v1on5m"U u

心理学空间-p2W.o Q4C0d7n`;ZA

心理学空间IAb\4yI5]*p.Jh @

心理学空间uyq*~5ih"I

當然李安還是實驗了不少視覺把戲,片中二度改變銀幕比例(aspect ratio),飛魚成群飛撲小船的戲中,李安透過上下遮黑把1.85:1 的標準銀幕拉寬變成2.35:1的寬銀幕比例,當鏡頭隨著飛魚的觀點,穿梭於海面上下,躍起的3D魚尾巴更張揚地在畫框外擺動;第二次他則讓畫面比例接近垂直,用神般的鳥瞰角度拍攝Pi與老虎臥在船上,海面下可看到魚群游過,這個鏡頭設計其實是向原著封面致敬的巧思,也適切地烘托了海上空蕩、死寂的氛圍。心理学空间N`8R0Bz*|+t

W d1e0F6Zg0心理学空间hb#h g1y EK

/JI;`ore `v$c0片中豐饒的意象、視覺符號,不只是流動的風景拼貼,更與角色的情感、故事的意涵,緊緊扣聯。本文試圖從視覺形式、符號涵義,說明本片如何透過電影語言,來體現原著的複雜文本,並注入李安獨到的新穎巧思。

8cg:UrYn0

X F$@,x D0心理学空间 X4Up)U#o$j

心理学空间]g9KD(}/rE-hi w"B

*B\/N+| m p0

|| ] bIe~1L0鏡像與疊影的隱喻心理学空间(],{ H*Y?&R+C0B"uf

心理学空间#^^5z#HV

心理学空间p&o!Wl4e+i

心理学空间;@b$qdp1].E(o Zt

從童年開始,Pi在理查身上看見自己的人性;但船難後的漂流旅程中,理查帕克則體現了Pi的獸性。兩者看似外在分離的個體,實則為內在拉扯的孿生鏡像。心理学空间*OF Y+OK0[ ]!?8Jb

心理学空间Tf-n#{t_qc*l

心理学空间g!pV4a'[ l%{

心理学空间jD,L {Z![3JM0h @ R

童年Pi在動物園籠中,隔著鐵欄杆與老虎對望,那是Pi對現實世界的啟蒙,也是片中人性與獸性的交錯辯證的起源。父親教誨孩子:老虎沒有靈魂,所見的只是人心情感的映射。然而,人性/獸性的二元界線,就像當時將Pi與帕克隔開、看似牢不可破的欄杆,實則存在巨大的縫隙,存在著被穿越、顛覆的可能。

P"_3]$K"D)tL\P0

IY} sF Ba^c:G0

]/Q!LW Wa#g nkr0心理学空间5D+sy2L'NJ_%m"O-h

鏡像的符號很早就出現在電影中,媽媽紀所游過的清澈泳池倒映著湛藍的天空,彷彿自天際划水而過。這個超現實的意象,也出現在Pi遇難漂流後的海面,夕陽將雲朵染得橙黃,海天倒映、融為一景,救生筏上孤伶的Pi被巨大的鏡像所包覆,換言之,Pi的漂流並非是僅外在世界的歷險,更是內在的自我映照、省視與蛻變。心理学空间U9pw2Nt4q1Fb2T v9N

心理学空间9vq5X0t"H

心理学空间s]a6tbw"J3i:K

心理学空间 U_B~1j1}

心理学空间iA1ne6C6`c6q1t

心理学空间!_4ds[#W

心理学空间']/@ ?i_ C6?

▲全片充滿鏡像的隱喻,奇幻的海面正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心理学空间ml~z2[lD7X

心理学空间}E1KJ$\0W k FNn

P$o*Eh S3d i8~0

,iNL`R.hoi0片中的攝影鏡位安排,強化了鏡像與疊影的隱喻,一般的雙人反拍鏡頭(shot-reverse-shot)鮮少讓被攝者直視鏡頭,但本片卻大量以近乎等比例的正面特寫來對比Pi與理查的臉孔,除了突顯衝突張力外,此手法更有「對鏡自照」的象徵意味。尤其一場迷茫星夜的戲中,當時Pi喪失生存物資,意識漸趨混沌,他望著帕克背影,問牠看見什麼?接著Pi往海面一看,視線潛入深海的浩瀚奇景,看見母親的臉孔、蓮花的圖騰、以及幽冥海底的沈船;隨後鏡頭高速抽離、浮到現實水面,上頭卻是漂著帕克的倒影,換言之,Pi是透過理查的眼睛,去體悟到自然界生死循環的定律,並且直視自己的傷慟陰影,沒有這隻老虎的「托寓」般的存在,他永遠無法理清自己的悲慘命運。心理学空间:x] { tq]

心理学空间 HY2{ jJ"t P%X

心理学空间)Vx*CFn7j

7t%f*B(C:EHp7S+}v5q0在「神之風暴」的驚濤駭浪中,Pi與老虎躲在飄搖的浸水船艙中東倒西歪,此時導演更刻意混淆、錯置Pi與老虎的視點,迷亂中一度讓人分不清Pi與老虎的關係位置。除了鏡像的擬仿、身分的錯亂之外,當Pi與帕克出現於同一畫面時,構圖上前景、背景的人與獸姿態極為相仿,宛如疊影般的分身,預告中一場被剪去的戲,更讓Pi伏行在船上、以野性的眼神瞅著帕克,一再暗示了這是一場Pi「由人成獸」的變形記。心理学空间"c#wU o@tR)s j2ZH

心理学空间,X.`z.[t0O8}(k4@

QwXV*FW6s0心理学空间$_4hp_!M6Y@9V

7Fs;w#g/gy Z u P$a0

心理学空间6NEi `&H,Y4VPc

K7]1z YRI$wv0▲預告中出現正片被刪去的一幕:Pi如獸般伏行,與理查對望

^`.w p8|J0心理学空间Hp5}B2Zw.r {(h

心理学空间%M7m8A of#~9x1P

G*Z?zf(Q?0理查帕克的三位一體:獸性、人性、神性心理学空间.r ^;~P%t~v0RS1S

(~*Q5V mM0

&VxY1q a#`0心理学空间R(U{ J C7Z7J

在表層的敘事意義上,帕克是一隻伴隨少年漂流海上的猛獸,代表自然界非理性的凶殘,而這隻從荒野撿回的老虎陰錯陽差地被取了個人名,絕非巧合。(註1

u@;VUe0

\B ?+\f H0BC5|0心理学空间M8a:U0v-w(q

心理学空间jr/Dv:v

西方神話中的英雄歷險多半有降伏野獸的情節,其不僅代表人類征服自然的優越,更蘊含著人類馴化內在的野蠻、蒙昧,超脫自然至文明與理性境界的意味;因此Pi在船上的「伏虎」過程,無論你相信哪個故事版本,都可以被視為與內心獸性的對抗。當男孩從安逸的生活,墮入了海上弱肉強食的險境,從小被灌輸的科學理性、宗教慈悲只能被擱置一旁。起初,Pi還試圖憑藉著理性求生,研擬生存與馴獸計畫,在船上劃分出人/獸的位階與領域,並透過書寫文字保持瀕臨崩解的理智,但隨著一次次的凶險襲來,原本弱肉強食的對峙兩方,卻越來越像相依相存的生命共同體。心理学空间)fZX5l`'TS](p

IH;h;EX3\5c0

JE5U |!WK7Fj0

uZSmK#Z:B0套用粗淺的精神分析術語來看船上的空間配置,鎮日躲在小船底層的老虎,或許可被視為壓抑於潛意識、象徵本能原慾的「本我」(id),而不能殺生的宗教戒律,則是讓Pi克制自己莫淪為「野獸」的道德超我(super-ego),整段漂流中Pi不斷試圖將帕克壓制於下方、爭奪小船主宰權的對抗過程,便可引申為自我意識(ego)與潛藏獸性間的拉鋸戰。尤其理查在漂流之初幾乎從未現身,直到鬣狗殺害紅毛猩猩,Pi怒火中燒之際,牠才從Pi的「正下方」猛然躍出,「代替」Pi完成了他的復仇,兩者互為一體的對應關係,無需主人翁在片尾的懺情自白,早已不言而喻。

{/iR1V"}&p0

1^*CsJs4SS|0

p-{}A_ Ns0心理学空间.J BS6P@d

但在人/獸之外的另一種層次上,帕克的存在更宛若宗教神祇般的象徵,人對著虛空中看不見的神明祈福消災,深信著上天對人類的眷顧與慈愛,此般巨大的集體情感投射乃是單向而非雙向流通的,我們對神的信仰缺乏實體證明,完全屬於主觀感受,而正如同童年Pi相信老虎也有靈魂、飼主深信寵物也愛著自己一般,相信「老虎」的存在,就等於是相信了「神」,以真假難辨的動物故事來對照信仰的本質,便是這個半寓言的生存故事最聰明的地方。心理学空间 v,AX!| I

"m@F+A#yX!Aha0

&w*a@ {7P;@U0

4A#B$N V\S!I9p(@0(印度的宗教藝術中不乏老虎的圖騰,破壞神濕婆常以坐臥虎皮的形象現身,力大無窮的他曾有徒手屠虎的傳說,這除了象徵強大的力量之外,更代表神之所以超越凡人,乃是因為其能主宰內在的獸性欲念;另一幀18世紀印度蒙兀兒帝國「勇士伏虎」的繪畫中,獸中有人、人中有獸,互為彼此拉扯的一部份,而這個動物混雜拼貼的圖像,更成了電影中某個視覺意象的靈感泉源。)心理学空间;}jm;CJ}Z

-c5M6MVP9}9Q5G0

g3NN*}'bp%?"g0心理学空间0[Kf m{3_%f&SF

"c8r&f ~{5ifF@#D0

9MU(q!P4g1d-C@9qB0心理学空间)}C rX w{v

▲18世紀印度蒙兀兒帝國「勇士伏虎」的民間繪畫

3wW r'k'C$R&o{0a0心理学空间!K#u$vqB+U6[;WhR-B/}

%vI.H,Q[:N:x0

\vj4CU0李安作者論:二元符號的曖昧對立與動態平衡心理学空间&] I{D7G

心理学空间n'~0vy0n\G

,w6mB8\y4rA#@0

*Kwf2}R!N:iJw0從作者論的角度看李安,在「父親三部曲」之後的作品多為文學著作改編,但這些作品橫跨了各個年代、時空、類型,似乎難以統整出一貫風格或主題。

W P,rr4HU'`/n.o)z0

Y0l\Np@O ]W$U0心理学空间D)nS qg)f C

心理学空间]6|z8?Vi4@/~zV P

李安曾在訪談中提到自己是「劇場」出身的人,吸引他的題材時常具備某種戲劇衝突的張力,從此脈絡觀之,從李安的作品總看似溫和大氣,沒有劍拔弩張、顯而易見的對抗力量,但的確可以捕捉到某種共通的二元對立特質,它可能是價值之間的衝突(理性與感性)、人與人之間的糾葛(李慕白與玉嬌龍),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同志牛仔與懷俄明州),或是內心的天人交戰(綠巨人浩克)。心理学空间9r-Y4L Z!N!d

;R rP"M,}1O&[_]6b0心理学空间Z] x4l0R7f? R

心理学空间Pxe'C c'J

然而李安對戲劇衝突的詮釋不是爆裂的撞擊,而是二元符號彼此的曖昧催化與轉變。比方《臥虎藏龍》中的李慕白與玉嬌龍的互動關係,表面上是儒家長者與野蠻千金對寶劍的你爭我奪,但象徵禮教的李慕白卻在這場追逐中,逐漸被玉嬌龍誘發出某種近乎情慾的征服與占有欲望,換言之,李慕白這個清高「儒者」的符號所對抗的不只是一個蠻橫的年輕少女,更是自身內在如「臥虎」般被壓抑的欲念(無論是對玉嬌龍實質的肉體,或是她所象徵的青春與不羈);《理性與感性》的姊妹,姊姊看似拘謹自制,妹妹縱情追愛,壓抑與外放的兩人彼此對照又相互牽引,直到結尾姊姊與心上人重逢後淚如雨下,才訴說了這個角色情感澎湃的一面。心理学空间 V)Ck.ja#ry*g6z

心理学空间$X0To*X%}8{;J.g \1a2?

iP4RZ$Za0

2Of$?FD8H0將人心內在的衝突與壓抑,以迂迴溫和、細密綿長的方式呈現並化解,或許可謂李安的某種「作者印記」。以此觀之,少年Pi之中對人性/獸性的詮釋並非是水火不容的異已、有優劣階序的價值選擇,而是彼此互通,甚至必須共生存在的動態平衡。

pVtls2RV0心理学空间yqJ]L q

,I,Y"`@ L$lV0心理学空间g1s(Z f.oEU,d(M

心理学空间Y Gp1ayi

2@dYO3y#Mw/J pH0創造與毀滅、安逸與凶險互生的宇宙觀心理学空间hJ4Q:w2TK"dS

心理学空间&Y)xyL0b-Di

心理学空间6w\c!o9G[&Cr

^$n_Ph} w0二元符號的對立、單一線性史觀是西方創世神話的特質(神與魔、正與邪、創世與末日),然而《少年Pi》中流露出的宇宙觀卻明顯選擇了東方式(尤其是印度教)兼容並蓄的循環史觀。

)B`_*o_0心理学空间,BaG w} NH6f5b

心理学空间tf.C kp

心理学空间d2v"\9P"J"L*}I

無論是Pi所見幻象中的深海燈籠魚,或是風暴中自烏雲透出的神祕溫暖光芒(其實是致命的閃電),都看似某種虛假的救贖,暗示著自然界中沒有真正的寧靜安逸,毀滅與凶險往往伴隨著希望而來,但若缺少了它們的存在,意志軟弱、欠缺警惕的人們又無法在自然中生存。心理学空间"E$O8SU0t/Om

Nw,Q as q%i0心理学空间0y \8rS[{y/~ z

心理学空间k.G1OP7f3||

這不僅是「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儒家訓誡,背後其實更蘊含了某種「生存/毀滅」實乃一體兩面的宗教寓意。

tXg-Y6F)@ V|9M0B0

n A`l'p B E0心理学空间H"l4XA7~ }c

心理学空间 i'_3{ `"U)|_2P

心理学空间L6qQe5M-e)c

!YD!Q6xS\iZ3j.X e0毗濕奴的漂流:死亡/新生、幻夢/現實之島心理学空间{(I$b2nV

\!WLP+hBxC0

'm t ~#{+RK7w0

)\4b4dbc#XL-mK3r0從「信仰」為出發的《少年Pi》融匯東、西方宗教意象,除了顯而易見的諾亞方舟(Noah's Ark)、屢受磨難且喪失至親的約伯(Job)、或是漂流海上被巨鯨吞噬的先知約拿(Jonah),都是西方家喻戶曉的舊約聖經人物。但最關鍵的神話典故,或許應屬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濕奴(Vishnu)。心理学空间IY7x([8pZK"LYQr

bK/Q6O f)Kv-m0心理学空间eC/?0u/y

E`8q Su\]-Ky0毗濕奴(Vishnu)在印度神話中有著多重化身,曾化為魚與龜解救世人、參與創世神話(如同在大海中以肉身讓Pi得以活命的魚與海龜)。但片中最重要的典故應屬毗濕奴的宇宙之夢(cosmic dream)。傳說中毗濕奴躺在大蛇阿南塔(Ananta-Shesha)盤繞如床的身上沉睡,漂流於宇宙之海,而他所作的夢即化為現實中人間的宇宙循環──「劫」,毗濕奴睡夢時他的肚臍長出蓮花,從而誕生梵天(Brahma)創造世界,而每逢一劫之末,破壞神濕婆(Shiva)又毀滅世界。毗濕奴如此反覆沉睡、甦醒,宇宙隨之循環、生生不息,更有趣的是,毗濕奴的夢宛若海中的氣泡般繁多,每個夢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小宇宙。心理学空间X/Wv+yh ZR

4GM4gTv~,_~}0

b Q7y/q*NV0

h4L#`2iT0心理学空间 iLz ~IG` g

心理学空间&n%Mn-u t U ^/X

心理学空间4~\a hy8V!W:q

▲印度神話經典中,有著許多關於毗濕奴與其分身的漂流神話心理学空间)}*H?4{eusp$Ap

'T"X V`v)n)E,eBzc0心理学空间wdMQW;?@0h

Rv!oT"|:U#?,lNE0這個曾被Pi短暫提及、有幾分神似莊周夢蝶的神話,無疑是全片最重要的宗教符號,它訴說了新生/毀滅、現實/幻夢的二元循環力量,而守護神毗濕奴扮演了這兩股力量的中介,維繫著宇宙的平衡。世界構築於幻夢之上,覆滅於清醒時刻,真實和虛幻有著同樣強大的能量,每個版本的故事都是並存不悖的宇宙。

P-]:gn;B{0心理学空间b({#c4l A;~;`

心理学空间 }I eL$w

心理学空间4r~$A7SPr6g

當Pi漂流至長滿榕樹的浮島而重獲新生,看似安逸平靜的樂園中,那白日清澈的淡水在夜晚卻化作巨大的酸液池,而這座彷彿死亡陷阱的島嶼,在拉開的遠景充浮現出完整面貌──一尊躺臥的人形。這座漂島有許多可能的詮釋,它可被視為表面物質富足、實則精神死亡的偽救贖、假樂園;亦有論者視其為世俗化但喪失靈性的宗教組織(群聚的狐獴或許可引申為盲目膜拜的信眾)。心理学空间q` YeQ;[3}!s H z x

心理学空间]&Z7[7w _p4} c

心理学空间/@3V|^vd^

N'd,A5M,iJ|w0但有別於書中驚悚的描述,電影中的Pi在發現漂島真相後,並未視其為不祥的凶厄之地,反而認為神將他領至這個避難所,使其重獲新生,後來又在冥冥中給了指引,使他完成未竟的漂流。因此在李安的詮釋下,島嶼並非僅是駭人的死亡幻影,更是某種生存與毀滅交替、夢境與現實交纏的巨大隱喻。

!?/[J;W){&My0

x,TtC2n4yc(S0

,_ y-E6] W M w_3gI0心理学空间 n*]9d,SZ o _

如此觀之,漂流於宇宙虛空、在夢中創造現實的毗濕奴,便是人形島最可能的一種詮釋。(註2

m*it5j*IvAcg0心理学空间 Sw3N R k[ p'W

心理学空间x8DlIJP~*T p

心理学空间(_$T!\,`_m"}/tMW

原著中的「藻島」在電影中被換作「榕島」是別有用心的安排。榕屬的菩提樹乃印度教中的聖樹,一般樹木朝天開枝散葉,但榕樹空中懸浮的氣根,到達地面後卻插入土壤、持續向下蔓生,漸與樹幹交融一體,此種雙向生長的特性,使得印度教經典將榕樹與其水中的倒影,作為現實與靈性世界的對應象徵。在古老的史詩中,更有許多毗濕奴與榕樹的相關傳奇。例如先前提到漂流神話的另一個版本中,毗濕奴的至聖人格化身──黑天(Krishna)在末世洪水中以嬰孩之身漂浮於榕樹葉上,口中含著宇宙,免於它遭受毀滅。

%Y1@Y'Z#\,k'SR0

,v/n!t8E/]8\ Ce*D$j)R0心理学空间;UA1h7Q0Y

心理学空间E*MO:f t:Xvo^

心理学空间rUl_DU4I%N

l:|Z uj9f1J1P'j0

0S9hH3mn{.r5O!R0▲上下顛倒的榕樹在印度教中被視為與現實對應的靈性世界

(YMi5|Nq$?u0心理学空间+E b s(~Ve

8Z6RK t2S`V]H0心理学空间kw~Lc7C/A/D0@

還記得開場的動物園群像中,那隻與榕樹樹根交纏的蛇嗎?牠除了是西方「失樂園」神話中的重要角色(李安曾說男孩被迫舉家搬離從小長大的動物園,就是他所喪失的純真樂園),更與毗濕奴躺臥於大蛇身上漂流的傳說有了幽微而遙遠的呼應。

1i7xuS2i0

Iew'}#P'Lw0心理学空间-hu q![,Bd c!f6T

@'~"f*_;v;`C$p9y0不可思議的奇幻漂島,循環著生與死的力量(如同創造神梵天與破壞神濕婆),形成一種奇妙的生態系統(如同維持著世界平衡的守護神毗濕奴),它更是一個巨大的心靈圖騰,承載了夢作為現實擬像、甚至根本就是現實的可能性。

G"\8SoM ri0心理学空间 nu$In0O;r

心理学空间(m L @+W#~dcd$M{?

心理学空间J(V:oMb X:C8c

b%l.D(U2l,?#Fk"i0

%P3t&{Uf4uB0蓮花的隱喻:包藏死亡秘密的真相、超脫罣礙的神性花卉

T#iH~3d QI%Q/n0心理学空间k,o {;W_ K

ByQ$h+\1`0心理学空间FV/y-NI,q:R

毗濕奴的漂流神話與榕樹的隱喻耐人尋味,除此之外,片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神祕符號──蓮花。以人物觀點來看,蓮花無疑是Pi與母親及女友阿南蒂的私密情感連結,無論是童年時母親在地上畫著蓮花的情景(在海底幻境中被放大成巨型的圖騰),或是日後詢問阿南蒂「蓮花」舞蹈手勢意涵的戲,再再說明了Pi對兩人的思念。但若將這個象徵延伸到更寬廣的文化脈絡,意義層次愈顯豐富。心理学空间]W.I*Z\w

;ySC {O3^U$d0

Ap+lUOm0心理学空间q y4|"nop-M_

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中,主角與其士兵攻破特洛伊城後,在返鄉途中漂流到一個長滿蓮花的神祕荒島,上頭的居民款待蓮花與果實給他們享用,這些蓮花卻有著迷幻藥的麻痺作用,使這群疲憊的士兵昏沉欲睡,忘卻了自己的故鄉,不再想返家。心理学空间;n il2CZ B+U

]#S&s!Na }@0

](b*E hEL"a0

-Z6r7}2aO.?"vjOA0

]3P ^+i"Q5p0

5o&n gJJ`7@{ U*n0

/M4e&r~a0▲荷馬史詩中,奧德修斯的水手吃了荒島上的蓮花果實後昏沉欲睡、忘卻家鄉心理学空间+I(b oi T/~cd y

心理学空间@X@a g

心理学空间 `c1?3oM8y

心理学空间_M9I+?#WLS*_

這個宛若孟婆湯的植物,在印度教中則有看似相近、又截然不同的意涵,它一方面是創造力量的神性花卉(毗濕奴肚臍長出蓮花,梵天誕生其中),在修行上則代表了超脫俗世、心無罣礙的清明境界(因其漂浮於水上,不沾染水底汙泥),是心靈的極致演化,意識的中心點。學會放手、不再牽掛,是主角面臨的重要成長課題,因此海底幻像中的母親與蓮花,既是親密無比的回憶,又隱涵了離別的傷感喻意。心理学空间8TEX*GU OP&s2V

心理学空间"H*[5S)p2B!m

心理学空间8B-G8i)B:W

心理学空间%^.|bV'xn\ Vi

希臘史詩中的蓮花果實讓人遺忘歸鄉,但Pi 當剝開貌似瓣瓣蓮花的果實後,卻反而窺見了島嶼食人的真相,進而清醒並踏上返鄉旅程,蓮花看似包藏「死亡」的符號,但Pi認為那是神賜予他「生」的訊息,使其看透事物表相,逃過一劫,並且領悟自然中的生死與無常。

1[L7My0u~)t*S0

zm;p b d)HIB0

F+U-K"J5N0心理学空间1^Y s5\)uA D,[[8r-L

如同Pi本人身兼動物學與宗教學家身分,故事中繁瑣的動、植物符號,架構了起第二層的情節想像,更牽引出一連串潛在的宗教與文化蘊義。當然觀影並非詮釋與解謎的競賽,老虎可以只是老虎,蓮花或許也不具深意,符號迂迴多義、若有似無,創作者丟出線索卻不提供明朗解答,如同電影的開放結局,任憑信者上鉤,這些符號的曖昧本質,又導向了影片的另一個主題:故事。心理学空间 k$qjJp:F1N1l

e;gn([!F4M4rP0

*z He+w1b"gV1dV5k0

CQ!_q?2xL4j.I&B0心理学空间.Vi)K1|XX;^

"t%wC ]HF`y6U0故事就是我的信仰:虛構的魔力

4k%D$x#fo1b0心理学空间A u9o,fK

心理学空间0v9xYMnU$f[

心理学空间 yJj@*z`!t*Wi

好萊塢拍片時常喜歡拍兩個結局,經小型團體試映(test group)過後,才決定採用哪個版本,但李安在《少年Pi》中卻直接在結尾提供了「兩個故事版本」的選擇,當片中記者/片外觀眾追問哪個故事才是真的?眾多動、植物符號如何對應故事角色與情節?又具備了何種意義?導演卻像一去不回頭的理查帕克般,逃逸至符號繁密的森林中,不提供任何確切答案,留下極為開放的詮釋空間。心理学空间2w&E:L;K7]w!Gt[&h

j*E4jw(N't0心理学空间*x[;~;ZT;e

4hEo:s)k l0電影的時序不斷在成年Pi的回憶、少年Pi的現實之間迴旋,對於部分觀眾而言,它破壞了故事的流暢感,讓沉贅的口白取代了視覺體驗。旁白(voice-over)的運用在許多人眼中代表了創作技法的拙劣,使人情感抽離、無法融入。但對於這部電影而言,「敘事框架」(diegesis)卻是這個「關於故事的故事」的必要元素,若少了成年Pi作為旁白者的中介口述,結尾便會失去曖昧的多重想像。

(~*X7utK2f|:u0心理学空间)mrq kP.{e

心理学空间D$o [|!nx:Q$Q_

心理学空间pC0t{I O.cCt$S

許多人說這部電影讓人相信神的存在,但李安對於「神」的探索始終源自於人心,「敘事」的魔力或許才是他真正關切的焦點。古人面對混沌的自然、複雜的人生,用神話敘事來解釋天地起源、萬物興衰、生死宿命,這些故事讓人從混亂中得以理出因果邏輯,進而接受、釋懷,神話所構築出的信仰,更是支撐人生存下去的心靈力量,如同整部片劇情主幹的第一個故事版本,它神奇、動人、卻超出理性可理解的範圍。心理学空间1E/a"t^(Fo

心理学空间}E u"g8D\t

心理学空间 ^6h'}z'JTl6G!k

心理学空间 og$PdTA

英文俗諺「看見即是相信」,電影《贖罪》(Atonement,2007)結局中,女作家坦承自己虛構了另一個人生故事,作為生命走到盡頭前的最後一絲溫暖善意與救贖,並拍出了殘忍的真相,相較下,少年Pi吐露的第二個版本卻僅以長鏡頭獨白呈現,未有具體影像的演繹,對照於先前一百多分鐘的視覺奇觀,完全是虛空的言語,換言之,這個版本並未「取代」前者、「揭露」真相,顯得無比曖昧。聆聽者選擇的答案代表了不同的信念與價值,從原著到電影,皆保留了兼容並蓄的人生態度,夢境與現實間沒有「真」或「假」的主客區隔,虛構的夢有時才是唯一的真實。

0|6|,|u;iMJO0心理学空间HU r9K \OG

心理学空间c+dMR+lz

心理学空间6[`QG)^ E/L

電影中繁多的象徵符號、寓意,有著無窮詮釋與翻轉的可能,導演在電影座談會中,對劇情意義的解釋語多保留,不願給出正解,因為他也明白符號學的「衍異」(differance)難題,一個符徵不可能完整涵納、對應另一個指涉物,符號系統串聯的是無止盡的縹緲意義鎖鏈,正如宇宙中的圓周率定理僅能用π的符號化約,並無法用已知的語彙去完整界定、表述,那無盡延伸的數字,就像我們試著用有限文字、影像去捕捉「真實」一般,僅是徒勞無功的嚐試,因為生命中並不存在唯一、絕對的故事版本。心理学空间l$u&vUKH t!m

心理学空间-]Rg Ws

心理学空间^ye k+n4T

A4N/qb,rv6M,cwx0儘管如此,人們仍不休止地說著一個又一個,關於自己、關於他人、關於世界的故事,因為在這混沌人世中,敘事理清了我們的思緒、構築了我們的信念、解答了我們的迷惑,人生是無盡且無常的流離漂泊,故事所帶來的能量,是我們唯一可依憑的一葉扁舟。心理学空间OzVNb g(\X(T~

s9RZM D vqn0

xo(j2[r;} Y*a [b!}0心理学空间wPC&O5[w2IN V

心理学空间|Lx kH1I+y@

}[`mf"K;s0【註1】愛倫坡(Edgar Allen Poe)的長篇小說《海上歷險記》(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1838)中有個遭逢海難後被同伴抽中吃掉的水手,就叫理查帕克;1884年某艘遇難的英國遊艇上,一名被同伴殺害、吃掉的17歲年輕水手也剛好名為理查帕克,原著楊.馬泰爾在蒐集海難資料時發現了這些驚人的巧合,便刻意引用這個姓名。心理学空间#@Zl!f.J,o6c

心理学空间+ww)X5H"a,p"UhrC k

心理学空间x(N+R Q o-rsK

D({)Dfye Ft0【註2】曾參與電影前製籌備、調查研究工作的Jean-Christophe Castelli在其撰寫的幕後製作專書中,即已說明片中的神秘孤島影射了毗濕奴的漂流之夢。                 心理学空间"K/jV f-{%w2YT2b/^1hc#P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李安 影评
«当尼采哭泣电影分析 心理电影评论
《心理电影评论》
靈魂超脫的手段──《浮士德-魔鬼的誘惑》»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