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的解构与客体的功能》前言
作者: mints 编译 / 2439次阅读 时间: 2023年2月22日
标签: NPD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自恋的解构与客体的功能》前言
Cz!G(WKk'gv aa0René Roussillon 文
+Xe1AZM'A2J:w([0mints 编译心理学空间h6H`tXR

René Roussillon,1947年7月27日生于里昂)是法国里昂第二大学的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和心理学荣誉教授,巴黎精神分析学会成员。心理学空间/qkqBf;n\a s1J

心理学空间9Nh(G"g0DWF.J3O

当代精神分析实践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分析各种自恋痛苦。我建议,将这些威胁着一个人身份认同的各种自恋痛苦称之为“自恋认同痛苦(narcissistic identity suffering)”。许多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比昂、温尼科特、格林、拉康、科胡特、奥格登)在跟随弗洛伊德的学说发表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时,都必须面对上述问题。他们都是现代精神分析的中流砥柱,并尝试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技术,以期在治疗这一难题的时候取得进展。精神分析临床工作者试图考虑这些不同的贡献和工作假设。然而,在当前的精神分析实践的背景下,又不得不思考这些贡献和假设,其结果是,要么加入其中一个“学派”,要么尝试通过整合这些学派中与临床实践最相关的方方面面来拼凑“他”自己的个人模式。图片心理学空间 y/~#g.{Hq

心理学空间4KXF`SQ+d
The Deconstruction of  Narcissism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Object心理学空间7`M8rEr.Q#V

#m:d/irg_|0本书利用这些有影响力的作者学说中最具启发性的方面,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探索方法,该方法既建立在自恋调节僵局的核心悖论基础之上,也试图通过追溯这些悖论僵局的古老的、幼稚的来源,以及它们形成的关系背景来解构这些悖论之困境。心理学空间'\'{G!F-F&W

a yz:z*z6~]7d0该方法的核心假设是,自恋在其最具致病性的表现中,体现了其“唯我论(solipsistic)”的形式,即,自我生成,并使自己“完全独立”,从而抹去了它自己的历史的痕迹。我建议重新构建自恋的组织结构,这是因为用来构建自恋的客体非常重要。我这样做目的是对抗自恋创造的各种僵局,而这些在精神过程中自生成的僵局,又被自恋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我试图通过强调归功于关系系统之主体的重要性,来解构那些被自恋视为理所当然的情况。这些关系系统包括儿童时期的沟通、驱动冲动和情感的回应/反应。心理学空间!j/D1ApM M:v

zy$V2jL/E i0这一基本假设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序列来表述,它确定了反身性(reflexivity)的三种形式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听到我们听到的”、“我们看到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感觉到我们感觉到的”。心理学空间,^$W4h3RD'w

心理学空间TZ)j2b"yy$V

如果我们的声音很好听,我们就能很好地听到自己的声音,如果我们得到了适当的感受,我们就会感觉很好,如果我们被很好地看到,我们就会很好地看见自己。相反,如果我们听到的声音很差,我们听到的也很差,如果我们看到的很差,那么我们看到的也很糟糕,如果我们感觉很糟糕,那么我们感觉很糟。最终,如果我们没有被听到,我们就没有听到自己或不再听到自己的声音,如果没有被看到,我们就看不到自己或不再看到自己,如果没有感觉到,我们就感觉不到自己或者不再感觉到自己。

;Y'a!Ib5Nj D0

Y6?Hfp"\]Lu0因此,我们寻求提供没有发生的事情,让人们听到没有听到的事情,展示没有看到的事情,使人们感受到没有感受到的事情。心理学空间3L8t:f#~'\Z

d'Kg\Nf#Z oQ0在仔细阅读了弗洛伊德的文章《哀伤与抑郁》后,我想到了这组假设的出发点。令我震惊的是,弗洛伊德并没有像人们经常描述的那样,将抑郁症称为“丧失的客体”的问题,而是“令人失望的客体”问题。心理学空间7g/ol2R] B

心理学空间0y,[nGo

“丧失”的客体是现在不存在的客体,而令人失望的客体是一种令人失望的存在方式。弗洛伊德唤起的客体是“一个自恋的客体”,如果我们想到温尼科特所描述的母亲的“自我镜像(self-mirror)”功能,这一点就变得清晰了。“失望”来自这个“镜像”功能。心理学空间 A1k i&j+Sr$^2f

精神分析词汇:合并
K&c{:[y$\ m2K0英:incorporation
_/jM:h-])W0简:合并
/|su#F"H8Vb0繁:體內化
o\7\0m fBff0心理学空间Ws2za8ej1C
主体藉此以某种约略幻想的模式,让客体渗透并保存于其体内的过程。合并构成了具有口唇阶段特征的某种欲力目标与客体关系模式。由于与口腔活动和食物消化有某种优先关系,合并亦可在与其他动情带及其他功能相关的情况下被体验。它构成内摄与认同的身体原型。

,aI:jx z$p6kBt0在弗洛伊德的文章中,这种“自恋失望”的结果是客体的合并(incorporation)。弗洛伊德在1926年的《抑制、症状和焦虑》一文中指出,自我有着“同化(assimilate)”的倾向。也就是说,当自我面对一些东西,尤其是面对其无能为力的东西的时候,它就表现得这些仿佛是打它自己哪儿来的一样。这就是导致自生成假定(postulate of self-generation)的过程。心理学空间5|g1`$}'k+N

心理学空间$oEM-QQ2y6Gum w

自生成与自生成幻想相关,但较少强调心理过程的自生成。最早的自我形式,例如,Anzieu所描述的皮肤自我,被呈现为“袋子”、“容器”(Bion)或“信封”(Anzieu)。但原初自我往往会认为,那些感觉是从“内在”而来的才是自我(ego),而不管自我是以何种方式进入的。如果客体是在创伤性失望体验后被合并的,那么这种合并将被视为来自自我而不是来自客体。正如弗洛伊德所写,它将被“同化”了。心理学空间t7c }4C Tlo

J!V a7^9E(ik6J0我前文提到,后来的分析师阐明了弗洛伊德的这个假设,并且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个可工作的假设。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帮助患者“去合并”内在客体?其方法是试图回到最初的自恋性失望,将被那些在同化过程抹去的客体重新放在画面中,从而促进其外化。

Lh'H4y9?c*[l0心理学空间8ubXMH

但弗洛伊德的反思开辟了另一种方式,用来理解和处理他当时所称的“自恋型神经症(narcissistic neuroses )”。在他的分析中,弗洛伊德面临着破坏性(destructiveness)的问题,这也是许多自恋认同痛苦的临床图片中最具特色的特征之一。在《哀伤与忧郁》中,弗洛伊德唤起了从主体发出的、指向客体的仇恨,以及当它合并客体时逆转过来针对自我的景象。这是修通破坏性的一个重要参考点,但往往不够。1921年,弗洛伊德在《群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中顺带发表了一句话,以此作为补充。在该文的附录中,弗洛伊德提到了,客体在随后被合并之时,向主体所表达的仇恨。1923年,他在《自我与本我》的一个章节中再次谈到了当“严厉而残忍”超我向自我发起攻击时,自我的各种依赖性关系。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那样,超我又一次接手,将客体合并/认同,而不再进一步深入其中。心理学空间IZ y8wyH4Jk

心理学空间"n]6qS:]k*S

因此,可以有一种(来自客体之破坏性的)已被合并的“破坏性”,这里,主体被否定论和破坏性的运动穿越,而这些运动正是他在历史上必须忍受的那些重要客体的形象。费伦齐后来以同样的方式描述为“向攻击者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但没有阐明这与合并之间的联系。心理学空间*l'e[,Z)tli j(l

向攻击者认同
Su:N4V7t/LA1s9M&z&Y0英: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U?:~L*t0简:向攻击者认同
$y"O9b:K9d~7^eS1q1gv0繁:對侵略者的認同心理学空间 A&c)m%nbG$s
心理学空间N"KK"Nlv
安娜·弗洛伊德所析分与描述的一种防御机制(1936 年),指主体面对外在危险时(典型代表为一出自威权的批评)认同于侵略者:或将侵略原样不改地承受下来,或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模仿侵略者个人,或采纳指明侵略者势力的某些象征物。根据安娜·佛洛伊德,此一机制在超我构成前期具优先性,因为此时侵略仍然针对外界,尚未以自我批评的形式反转对抗主体。

J[:S1O iC x*O0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破坏性往往与强迫重复(compulsion to repeat )的问题密切相关,但在弗洛伊德关于这一主题的最终主张中,重复的问题并不总是被彻底探究。在流亡伦敦期间,弗洛伊德写了一些小笔记,在他面临生命终结的背景下,这些笔记几乎具有遗嘱价值。在其中一篇文章中,他回到了重复(repetition)的话题,并提出了两个观点,虽然不是完全新的,但这一次充满了新的信念。在第一篇文章中,他强调,重复强迫是最初的体验。根据他在《分析中的建构》中所强调的最早的经验,无疑是那些“当(孩子)还几乎不会说话的时候”的经验。

"hj6Dsh:z0

/h4n0oy9`;Uo0在第二篇文章中,他为这种重复提出了一种“解释”,并写道,清醒的:“(解释:综合能力的弱点)”。因此,他通过综合功能将强迫性重复、对重复的强迫性和心理整合含蓄地联系起来。重复的东西是没有整合的东西,而重复似乎是为了试图整合,而这种整合可能会攻击自我,而自我并没有为其腾出空间。放逐整合意味着“攻击”(那些在接受时)被拒绝的东西。破坏性并不是以“破坏”为根本目的——它首先是以整合为目的。如果我们接受温尼科特对原初破坏性的反思——正如我在本书中提出的,环境对主体加工过程的“回应”——客体、然后是臣服于这种一体化约束的自我,必须能够让这种破坏性“生存”下来,以便心理地形学加深和重塑它自己。破坏性看起来像是对客体和自我一致性的测试,是对忍耐力的测试。

+TJ$~ e!\mtze+w0

~0S6}\g3G/K0真正摧毁的是它的戏剧性,而转化是它的幸福结局。这是本书提出的主要观点,在正文中将更详细地阐述这组假设背后的临床和理论论证。

Zt ?iT FqT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NPD
«Scharff:中国精神分析师需要知道的5件事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

 陈明

清华大学经济学专业,创立心理学空间网。

心理咨询师,以精神动力学、图式治疗和慈悲聚焦疗法为来访者提供心理支持、成长和人格内省的体验。
咨询预约加工作微信:mints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