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6
9787563344949
49.80

王绍培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著名短语,也是他的哲学意见。这当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换个角度去看,他的话其实比较近情近理呢。

或者说比较近中国人的心思。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林语堂也是感官至上或者肉体至上主义者。他说:

鬼魂或者天使,如没有肉体,真等于一种可怕的刑罚:看见一泓清水,没有脚可以伸下去享受一下;看见一盆北平或长岛的鸭肉,却没有舌头可以尝它的滋味;看见烘饼,却没有牙齿可以咀嚼;看见我们亲爱的人们的脸蛋,但我们无法把情感表现出来。

王阳明的话比较诗意。林语堂的话比较“食意”———因为他两度说到吃。写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孙隆基多次说到中国人之爱吃、善吃,确是世界第一。比如,他说,先是在香港、后来在台湾,都看见一层又层的酒楼,这是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没有的现象。在日本,倒是有一层又层的书店,也是世界仅见。孙隆基写到:

在美国人的文化潜意识中,对过分强调“吃”存在着一种恐惧感。在清教徒文化的深层,恍惚隐约地会意识到:贪饕是一个人不会“得救”的外在行为密码。

日本人按说更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对“吃”的态度更像清教徒,他们食物的量总是那么不足。在宫崎骏的动漫《千与千寻》中,千寻的父母一开始就因为状如饕餮之徒大快朵颐而变成了猪——这个意象看来也是意味深长的。

孙隆基看见的酒楼连城的现象,现在也在深圳以及其他经济富裕的地方出现了。“食街”显然是城市中最具扩张性的空间,它迅速地进入每一个社区。在食街,永远车如流水马如龙。

你可以从老百姓的话里知道,吃其实就是我们的终极价值或谓终极关怀。当听说某人去世,有人问,他吃没有吃过,喝没有喝过?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这个问话的人就会说,那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如果这个人要表达一下他的存在观,那应该是:存在就是“胃”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