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心理空间 / 96566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W1f Zs&]R mVl5`+?

76.欲望wish心理学空间8f!uFsds

心理学空间Bo[g8l

在佛洛伊德动力论概念中,指防御冲突之一端:无意识欲望倾向透过重建链接于首次满足经验之符号的方式来实现,而此种重建是依据原过程法则运作。精神分析以梦为模型,说明欲望如何以妥协的形式出现于症状中。心理学空间 \H5E~B u6_

心理学空间Jm,jW8{

人类所有概念中,某些观念因过于基础以致于无法被界定。在佛洛伊德学说中,无疑地欲望便是这样一种观念。在此仅提出与术语有关的说明。心理学空间"puHM7g.Vx1V,t

*YV2D_;eb01.首先,法文désir(欲望)与德文Wunsch(愿望)或英文wish(愿望)的用法并不相同。Wunsch 的意义较趋近期许(souhait)、提出的愿望,而法文désir(欲望)则带有色欲或贪欲的色彩,译为德文则是Begierde 或Lust 。

q4hu| J,B1z8i0心理学空间TA NP E;[~;L

2.佛洛伊德所理解的Wunsch之意义,在其梦理论上表达得最清楚。因此可藉该理论来区分Wunsch 与其他邻近的概念。

8|1Grkx \ Rk0

wg0XX]l0这个词汇最周延的定义涉及满足经验(见该词)。继此种经验之后,“……某个知觉的记忆影像仍与需求造成的刺激(Bedürfniserregung)之记忆痕迹有所联系。一旦该需求再度出现,一股精神动势会藉由已建立的连结关系而产生;它会寻求重新投资此知觉的记忆影像,甚至唤起此一知觉——也就是再建立首次满足的情境。这样一股动势我们称之为欲望(Wunsch)。知觉的重新出现便是欲望实现”。关于此一定义,必须进一步说明如下:心理学空间'L:gK)}U([K/sj

心理学空间 u$y{Uft

a)佛洛伊德并末将需求等同于欲望:内在紧张所产生的需求,会经由可取得一适当对象(如,食物)的特定行动来达到满足(Befriedigung);而欲望则不可分地链接于某些“记忆痕迹”,且其实现(Erfüllung)在于幻觉地复制已经成为满足符号的知觉(见:知觉同一)。然而这个差异在佛洛伊德的术语中并非一直如此鲜明,某些文章里亦出现复合字Wunschbefriedigung (欲望满足)。

Sf1X v5k*uY?(v:b0

[nq0l o:n$}8M0?0b)在真实中,对象的寻找完全受到这种与符号的关系所左右。而这些符号的配置则构成幻想——欲望的相关词。

2|;kU LJZv0

@zH/dw-a u*e0c)佛洛伊德欲望的概念,特别与连结于不灭的儿童期符号之无意识欲望有关。然而应注意,佛洛伊德对该词的语用,并非始终如上述定义般严谨。例如,他也论及睡眠的欲望、前意识的欲望,甚至有时亦将冲突的结果称为“……两个源自不同精神系统且对立的欲望实现(Wunscherfüllungen)”之间的妥协。

Yk.bk5WD0心理学空间7g)b1YC~#|u

*:贾克•拉岗(Jacques Lacan)致力将佛洛伊德的发现重新集中于欲望的观念上,并将它重新置于分析理论中的首要层次。在这个角度上,他将欲望与其他经常混淆的观念——如,需求(besoin)与要求(demande)区分开来。心理学空间/[7D4T:n-Sy

j Z&X!zBG0需求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并藉此满足。要求则是被诉说出,并且是向他人提出。虽然要求也有一个对象,但这对它而言并非首要,因为被陈述出来的要求根本上是对爱的要求。心理学空间[)trm C8}n

心理学空间@8t1n/iN&g

欲望产生在需求与要求之间的落差。欲望不可被化约为需求,因为它原则上并非对一不依赖主体之真实对象的关系,而是对幻想的关系。同样地,欲望亦不可被化约为要求,因为它力图强行介入而不顾及语言与他者的无意识,并且坚持要求他者绝对的认可。

H1?3^p'[N_gs/L/dp0心理学空间2W!Om)QL$[j$FHR

【译注】

*~I,WMo:B6f0心理学空间lz7|;bZk

虽然本条文中提到法文désir(欲望)与德文Wunsch(愿望)的差异,但由于两位作者在全书中依旧使用当时惯用的法译désir,我们决定统一将佛洛伊德引文中之Wunsch译为“欲望”,但附上德文以利区辨。

)P:}/fGL;_9\)h(a0

-`Z(^]:}!\WX0拉普朗虚等人后来在编译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著作全集时,又回到这个对法语精神分析界特别重要的问题上。他们再次提到,事实上与法文désir相近的另有佛洛伊德常用的Begierde,Begehren/Begehrung (上述各字英文《标准版》皆作desire),及Lust等字。就结构、文法与字义而言,Wunsch 与désir 之间差异之大必须诉诸其他选择。例如,拉普朗虚摘录拉岗(Jacques Lacan)的话指出,佛洛伊德的Wunsch所涉及的是“陈述于一论述中之欲望”,而非是“对亟欲耗尽对象未经中介的企图”。而及物动词wünschen 亦无法意指性欲望。在考虑拉岗所提议的væu(愿)一字并无相应动词的情况下,拉普朗虚等人选择以法文souhait,souhaiter (期许或愿望)来表示Wunsch与其动词wünschen。心理学空间 W ~~sQP

心理学空间#P8i0B ]!wS

拉岗著作的主要英译者之一薛礼登(Alan Sheridan)亦曾提到Wunsch与désir的区别。德文Wunsch与英文wish限用于个别、单独愿望的动作。而相较之下,désir 则强烈带有拉岗所强调的“持续力”之含意。心理学空间 Q7X `(t U X(?H

心理学空间"^!V(H$~d1wA } G

77.无助(状态) helplessness

x6M6OKLXH!D0

\],a*U}-DK0该词属一般用语,但它在佛洛伊德理论中具有特定意义:指婴儿完全仰赖他人来满足其需求(饥、渴),且处于无力执行终止内部紧张所需之特定行动的状态。

%gcW2A5G [2nOZ"R L0心理学空间R/M8vFE

对成人而言,无助状态是产生焦虑之创伤情境的原型。

/[n mV)o(P3x6H\0

.x8a3b3mN-u0Hiflosigkeit 一词是佛洛伊德的一个经常性理论参考,因此值得提出,并赋予一致的法译。我们建议译为état de détresse(无助状态),而非简短的détresse(无助),因为对佛洛伊德而言,它主要涉及一客观与件:人类新生儿的无能状态,即无法执行协调、有效的动作(见:特定行动);此即佛洛伊德所谓motorische Hilflosigkeit(动能无助状态)。就经济论观点而言,此种情境必然导致需求之紧张的增高,但精神装置仍无力予以掌控:此即psychischeHilflosigkeit(精神无助状态)。心理学空间sh6` w"F ` @A7d

"qGGX%~ CP$M [1_0一种最初的无助状态的观念,是许多范畴考量的来源。心理学空间2_%{&M:J ^2y{

~;j6fG d,v Xtc01.在发生学层面上,基于这个观点才能理解满足的经验作为首次的价值、其幻觉式的再现,以及原过程与次过程的区分。心理学空间+Z$J$cq N ]5s

!a@-bN7}/w:J02.无助状态与幼童对母亲完全的仰赖有相互关系,它意味后者的全能。如此,它对于注定完全建立在与他人关系之上的精神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心理学空间Uj [^k

}Sp I:w'R|%P~j$D:w03.在焦虑理论架构内,无助状态成为创伤情境的原型。例如在《禁制、症状与焦虑》中,佛洛伊德认为“内部危险”具有一共同特征:失落或分离导致紧张逐渐升高,以致最后主体无法控制刺激而被刺激淹没:此即无助感状态产生的定义。心理学空间Zw3KlO

心理学空间v4Q\1Hx'Bc

4.最后,应注意,佛洛伊德显然将无助状态联系于人类的早熟:“……相较于大多数的动物而言,人类存在子宫内的时间似乎较短;被生下时,也较它们不完备。于是外在世界的影响愈加强烈,且自我与‘它’之间早发的分化也成为必然。外在世界危险的重要性增加,对象——唯一能够保护婴儿对抗这些危险,并且取代失落的子宫内生活——的价值则大为提高。因此,该生物学因素建立了最早的危险情境且创造被爱的需求,后者将一直伴随着人类”。心理学空间7`j l[ lKa

6@*VSf?[ z!z078.焦虑的发展generating(或generation of)anxiety心理学空间@?[.SG

^DN)fk{)U0佛洛伊德创造的词汇,就时间上的进展而言,指焦虑在个体内的攀升。

&|)x lIo eg0wdX0心理学空间u!cpntT

我们之所以在此列出这个在佛洛伊德著作中——主要如《精神分析导论》《禁制、症状与焦虑》——多次出现的词汇,因为我们认为应以单一译词来翻译这个词汇。但在法文译本中并非如此。心理学空间i$}x_~rcD

$]s\1MIP I3Dj0此描述性词汇在一种焦虑、理论架构中特别具有意义。该理论区分出焦虑无法被控制的创伤情境(自发性焦虑),与用以避免此情境发生的焦虑讯号。“焦虑的发展”即涵指,若焦虑讯号无效,焦虑从一状态过渡到另一状态的过程。

Xin(R J0心理学空间4k(d)h?(i:sq"T

79.动力论的dynamic

i~x1M"T-R`0心理学空间\2] V9T:w-n

描述一种观点,此观点认为精神现象来自于施加某种推力之力量间的冲突与组成,而这些力量最终源自欲力。

r#N&z0|'`p'HM0

YC'Z.n,[y E3[u3I0人们经常强调精神分析以动力论的构想取代所谓静态的无意识构想。佛洛伊德自己则曾指出,人们可以如此区分他与贾内(Janet)构想的不同:“我们并不认为精神的分裂来自心灵装置先天综合能力不足;然而,我们以互相对抗之心灵力量之间的冲突动力地来解释,并认为它是两个彼此对抗的精神群活跃争斗的结果”。在此所论及的“分裂”,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之分裂,但明显地,此一“拓扑论的”区别非但无法解释障碍,反而预设了精神冲突。佛洛伊德立场的原创性在例如强迫[观念]型神经症的概念中显露出来:贾内将禁制、怀疑及意志缺失等此类症状,直接关联于心神综合能力之不足、精神之衰弱或是“精神衰弱”,相对地,对佛洛伊德而言,这类症状不过是对立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动力论观点并非只将力量观念纳入考虑(贾内的著作便已如此),同时包含以下的观念:在精神之内,力量必会彼此冲突,此精神冲突(见该词)最终之原动力在于欲力的二元对立。心理学空间*HUb,{pK*W

't _ X-Th`:l"@"n)Z0*:在佛洛伊德著作中,“动力论”特别用于描述无意识,后者施行一种持续的作用,需要一股同样持续的相对力量来禁止它进入意识。就临床而言,此一动力特质同时在下列两点中得到证实:进入无意识时会遭遇抗拒,以及被抑制物之衍生物的一再产生。心理学空间`)Xkhk Q4z

心理学空间!q:|Pyn,sKu[,r.^^

动力的特征也由妥协形成的观念阐明,对该形成之分析显示,其坚韧性来自它们为“两边所维持”。

'O.X cAV$s0

(Z7Zx!v%k/c,h9fD0这是佛洛伊德区分无意识概念两个意涵的原因:就其“描述性”意涵而言,它意指所有意识领域之外的事物,包括佛洛伊德所谓的前意识;就“动力论”意涵,“它指称的不只是广义而言的隐思维,而且特指具一定动力特质的思维,那些无论强度与活动总是与意识保持距离的思维”。

;Z)ht,`E#gb0

g-QDM(B3c A080.经济论的economic心理学空间;GHAD j-aJ Th

心理学空间'?9z)o0fW JsWr

用以描述与下列假设有关的所有事物:精神过程是一种可被量化——可增加、减少及等同——的能量(欲力能量)之流通与分配。心理学空间lf+g$Y*J8^r

w~(~*p p3j(~0|%\W(j01)精神分析经常论及“经济论观点”。如佛洛伊德便以拓扑论、动力论及经济论三观点的综合,定义后设心理学。他所谓的经济论观点在于“力图追溯刺激量的命运,并至少得出对其大小之相对评估”

Yt#?`y9V0

5?d^ w8q"|`{q0C:X0(1)经济论观点在于将投资的活动性、其强度的变动、其间产生的对立(逆投资的概念)等纳入考虑。这些经济论考虑,始终存在佛洛伊德的作品中;对他而言,若未能评估投资经济,则无法对精神过程有完整的描述。心理学空间#LN0X&m:Ks ~"E!a8\

wJ&Kr._U r1`J7Ro a0此一佛洛伊德思想的坚持要求,其动机一方面源自科学精神以及一套充满能量观念的概念装备,另一方面则来自临床经验,后者一开始便使佛洛伊德面临许多对他而言似乎唯有经济语言足以解释的与件。例如,神经症症状不可压抑的特质(经常以下列说法转译于病患语言中:“这比我还强”);性卸载受干扰而产生各种具神经症样态的障碍(现实型神经症);反之,主体在治疗中能够摆脱(净化方法)滞塞的情感(弭除反应)时,这些障碍的减轻及去除;在症状与治疗过程中均可实际观察到表象与原先连结于其上情感的分离(转换、抑制等等);某个引起微弱甚或毫无情感反应的表象,与另一明显无关紧要却能引发该反应的表象之间联想链的发现:上述最后一项事实,使人假设一种在元素间沿着传导路线移动之真正的情感负载。心理学空间 hP,ii1tuR,kc

心理学空间g-} D]x

以上与件是布洛伊尔(Breuer)在《理论》部分(《歇斯底里研究》以及佛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大纲》)——该文完全构筑在一种可沿着神经元链移置之刺激量的想法上——与《梦的解析》第七章中所建构之最初模型的出发点。

3RGJa0B,y$R lB0

JUJ#LN_0之后,一系列其他临床与治疗的观察,均更强化经济论假设。例如:心理学空间fG&^i&HV~

*W#`Y(e$g9V,C0a)对哀悼或自恋型神经症等状态的研究,使得主体不同的投资间达到真正的能量平衡此一观念成为必要:对外在世界的疏离与对精神内部形成物投资的增加有相互关系(见:自恋;自我力比多/对象力比多;哀悼的工作)。

i.hdA2x%E-b0心理学空间,E oF:^V I

b)对战争神经症与广泛而言创伤型神经症的关切。在这些病例中,障碍似乎是由过于强烈之震惊——对主体的容忍度而言为一股过量的刺激汇流——所引发。

r+Q`{+Q9vyD0

:j#DI4D#~0c)在某些冥顽的病例中,诠释效力与广泛而言治疗作用的局限,令人联想到其中各个审级分别的力量,特别是欲力——体质或现实的——力量。

)[+kn{Z'trv p0心理学空间(lZ$TV Z%j}

2)经济论假设始终存在佛洛伊德的理论中,并透过一整套概念转译出来。最初的想法似乎是一个装置的观念(先被称为神经元装置,继而确定为精神装置),其功能在于将当中流通的能量尽可能维持在最低程度(见:恒常原则;快感原则)。此装置执行某些佛洛伊德以不同方式描述的工作:自由能量转化成连结能量,卸除之延迟,刺激之精神工作等等。这种工作的前提是表象与情感定量或刺激和的区分,后者可循联想链流通,投资某个表象或表象综等。移置与凝缩概念一开始即其有的经济论面向,便是由此产生。心理学空间'k$Ei? M!P

心理学空间G.Pa h3["vS[

精神装置接收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刺激;内部刺激或欲力施加一股构成“工作坚持要求”的持续推力。一般而言,装置的全部运作,均可以经济论词汇描述为投资、撤回投资、逆投资与多重投资的相互作用。

qt?/ipGyQ h0

'A;O)m/qB:x0经济论假设与其他两个后设心理学观点——拓扑论与动力论——密切相关。实际上,佛洛伊德以能量流通的特定形态来定义装置的各个审级;例如,第一精神装置架构中,Ics(无意识)系统的自由能量、Pcs(前意识)系统的连结能量,以及意识具有多重投资的可动能量。心理学空间U ~8o?5S$A

C v Wt:t8M0同样地,根据佛洛伊德,精神冲突的动力论概念,意味将其中出现的力的关系(欲力、自我与超我等力)纳入考量。《有尽与无尽之分析》一文特别清楚地强调出“量的因素”在疾病病因以及治疗结果中的重要性。

RY7K)rW!cd ^/_0心理学空间V:S3C+h/h:a.v8xh

*:经济论观点常被视为佛洛伊德后设心理学中最具假设性质的面向。这种精神分析师不断提及的能量,究竟为何?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评注:

+y6x v8D8Vtl;H"s0心理学空间3LV!`&um?(d7p"^

1)研究量的差异、变化及对等的物理科学,本身并未对所谓量的最终性质表示意见。它们自满于以其效应将之定义(例如,力乃产生某种功之物)并予以相互比较(一力由另一力所衡量,或应说,其效应被相互比较)。就此而言,佛洛伊德的立场也是如此:他将欲力的推力定义为“强诸心灵之工作坚持要求的量度”,且乐于承认:“……我们对精神系统元素中的刺激过程(Erregungsvorganges)一无所知,亦不觉得有何根据能对此提出任何假设。因此,我们均以一个大写的X 来操作,并将它用于每一个新的公式”。心理学空间,S+H"Q3I;Q3F)Y

s f0\&ri02)再者,佛洛伊德只论及一种作为转变之基质的能量,这些转变似乎可由许多实验事实证实。力比多或性欲力能量之所以引发他的兴趣,是因为它能够说明性欲望在对象、目的与刺激来源等方面的改变。因此,当一个症状动员某些能量时,结果是其他活动的贫化;自恋或自我力比多投资的加强,必牺牲对象的投资等等。

*WRr}p3f4@0

'oFB^D'u _0佛洛伊德甚至认为,这种量的大小程度原则上可被度量,并且或许在未来将确实如此。

_M|X/m:R0心理学空间l&q Y:X~8`3K^#O

3)若尝试厘清经济论观点所欲解释的事实,我们可以认为,佛洛伊德以物理论语言所诠释的是——就较贴近经验的角度而言——可称为“价值”世界的事物。丹尼尔•拉嘉许(Daniel Lagache)强调下列主要启发自现象学的观念:生命体根据其生命旨趣来结构其周遭与对客体的知觉,并在环境中偏重某对象、某场域、某知觉差异(环境[Umwelt]的观念)。所有生命体皆具有价值学向度,但前提是不将价值观念局限于道德、美学、逻辑领域——其中价值的定义,在于它们不可被化约为事实次序、在于其律则的普遍性、其要求被实现的绝对命令等等。如此,被口唇欲力所投资的对象被视为“必须被吸收”,被当成一种“食物价值”。恐惧的对象不仅被躲避,它也是一种“必须被避免”,某种时空结构围绕着它而组织。心理学空间6e-f.n/f]F

'R6j6VaH7{tix[|Y0然而应注意,这样一种角度将无法容纳经济论假设的所有内容,除非所涉及的价值,被设想为在一系统内——其中主体可处置的“价值量”有限——可彼此交换、移置、对等。我们将会察觉,佛洛伊德经济论考量并非在于自我保存欲力领域——然而旨趣、嗜欲、价值-对象在其中却很明显——而是在于性欲力领域,这些性欲力能够从与自然对象回异的对象上取得满足。佛洛伊德所理解的力比多经济,正是运作于精神装置内部的价值流通,后者最常被一种误识所蒙蔽,禁止了主体从症状的苦痛中知觉到性满足。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