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心理空间 / 97083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b.L3_ J a#PGWt0心理学空间1i-a3Y M3v

91.动情性erogeneity或erogenicity心理学空间M2L n:}&cpsY/E

心理学空间+i.HWSXLlU:I

指身体任何部位均具有成为性刺激来源——亦即成为动情带——的能力。心理学空间6M\1oY%QH]

心理学空间x;d h)z9j8Pz

佛洛伊德在《自恋导论》中创造了此一罕用的词汇。在该文中,动情性被定义为身体某一部位可能具有的性活动。心理学空间2jV|J EXzpm

心理学空间%e9I ^E3ELpu

藉由以特定词汇指称性的“可刺激性”(Erregbarkeit),佛洛伊德旨在指出,此可刺激性并非专属某个其中特别显著的动情带,而是整个皮肤-黏膜表层甚至内部器官均具有的一般属性。

%gD7Wb/`}0心理学空间0_b`p%fc

动情性被佛洛伊德设想为一种量的因素,可增高或减低,甚至在生命体内的分配也可能因移置而改变。据他所述,这些改变可说明例如疑病症的症状。

5qg F$enEx u0心理学空间 y$w2r} ?%Hm r;z3O]

92.爱罗斯(爱神)Eros

~EX3K A*O0

S%Gj7I.S;R'e%r [ xS0(不同语言皆采用同一个希腊字)。心理学空间Z"H,Z*c&X|,Wr$j

(giA~-{ K6`BxOQ.Y0希腊人藉以指称爱及爱神的词汇。佛洛伊德在其最后欲力理论中以该词涵指对立于死亡欲力的所有生命欲力。

gl-t]RH8`0

VmN V2Q1YcF!O0我们建议读者参阅生命欲力条目。我们在此仅讨论爱罗斯一词被用来意指的这些欲力的使用。

p^G P%M`)g0心理学空间 g E#In$xOk\

佛洛伊德将其对欲力的构思与一般哲学观念联系起来的关切,众所皆知:第一理论中爱与饥饿间的“通俗”对立,最后理论φƖλíα与νεîĸoç(爱与争斗)间恩培多克勒式(Empédocléenne)的对立。心理学空间 jw;ve8l;M

心理学空间X7?_X(O xE&Qz8_0[

佛洛伊德好几次引据柏拉图式的爱罗斯,将它视为一种与他所理解的性极为接近的概念;事实上,他一开始就指出,后者不应该与生殖功能混淆在一起,一旦厘清此种混淆,那些断言佛洛伊德将所有东西都化约为性(就该字粗俗的意义而言)的批评就无法成立:性应当在“……现在精神分析中所惯用之‘爱罗斯’的意义下”被使用。

Ot7fK7b+`&|1A0

c F\GF0_0反之,若爱罗斯一词掩饰了性,佛洛伊德也不忘强调该词的使用所带来的缺点。例如以下的段落:“那些将性视为是对人性而言羞耻与堕落之物的人,可以使用爱罗斯或情欲这些较为讲究的说法。我一开始也大可如此,由此免掉许多反对意见。但我并不想这么做,因为我想避免因懦弱而让步。没有人知道这条路会将他们引领到哪里去;人们首先在文字上让步,然后逐渐实质上也变成如此”。事实上,用爱罗斯此一词汇,会因为强调性的升华表现,而约减掉性所具有的意涵。心理学空间u W4C5X?5d8?"Ik

Dr#J{fxO0若从《超越快感原则》起佛洛伊德就经常将爱罗斯当作生命欲力的同义字使用的话,这是为了将其新欲力理论置入一个具有普遍意涵的哲学与神话传统中(例如,在帕拉图的《飨宴篇》中亚里斯多芬[Aristophane]的神话)。因此,爱罗斯被视为“藉由(于其中有生质散布的)分子逐渐扩展的聚合,使生命变得复杂,并且,自然也将其维持住”。心理学空间YIh O9gc7P*I%WQ9oSO

x6Vkc1B B9h;`.k0Fet0爱罗斯一词,一般被用来涵指一种在刻意的玄想意图下提出的性欲力;例如以下所述:“我们的玄想将此[力比多欲力与破坏欲力间的]对立,转变为生命欲力(爱罗斯)与死亡欲力间的对立”。心理学空间e&xT'p;I8l@;|-j

6P4Y$^tRx0如何确定爱罗斯与力比多两者间的关连?当佛洛伊德在《超越快感原则》中引进爱罗斯时,他似乎将两者类同:“……我们的性欲力、力比多,与诗人同哲学家的爱罗斯一致,后者将所有生物聚集在一起”。应注意,上述两个词汇都借自古代语言,两者皆显示对分析经验范围之外的理论化关切(α)。尽管如此,即使在爱罗斯被提出之后,力比多一词始终在经济论的角度下被使用;它表示性欲力的能量(参阅,例如,《精神分析纲要》中这段话:“爱罗斯的所有能量,我们今后将之称为力比多”。

r7a U+o6A? A%v0

};}5P;~)X:ztC5u0(α)关于此点,我们摘录《歇斯底里研究》中的一段话,于其中,布洛伊尔(Breuer)用爱罗斯这个字来表示一种具有恶魔样态的力量:“这女孩在爱罗斯中感觉到掌握与决定其命运的可怕力量,被它吓到”。心理学空间Bq E.O\5A

心理学空间S uyg*Z[NVr:Ey

95.依附anaclisis

a$~,KJ(?ps6Sh1kY*h0心理学空间 h5| f/eF#]4R h

佛洛伊德首先使用的词汇,指性欲力对自我保存欲力的原始关系。性欲力首先会依附在为其提供器质来源、方向及对象的生命机能之上;性欲力随后才逐渐独立出来。因此精神分析亦称以下的现象为依附:主体在爱恋对象选择上依靠于自我保存欲力的对象之上,此即佛洛伊德所谓的依附型对象选择。

'U V%P1MS2OAP5u0心理学空间*\U3SxL-_Uu,u*ef

关于用étayage(依附)来翻译德文Anlehnung的问题,读者可参考依附的[依赖的]这个条目,在其中可以找到关于术语的讨论。心理学空间6A@)E uyS ]aa\:gP

,xo Y$bV)bg"`0依附的观念是佛洛伊德对于性的构思中一个主要的部分。早在《性学三论》第一版中它就已出现,其重要性在随后的几年更被肯定。

c.\p.C,\D:r)[Z0

1U3|3Tz_W#J0佛洛伊德于1905年对于欲力观念的最初理论性推研中,描述了性欲力与某些重要身体机能间的紧密关系。这关系在婴儿的口唇活动中特别明显:“……动情带的满足最初与食物需要的满足结合在一起”。身体机能为性提供了来源或动情带;前者一开始就为后者指示出一个对象:乳房;它最后获得了一种不能被化约成纯粹饥饿的满足的快感,一种额外的快感:“如今性满足重复的需要与营养摄取的需要区分开来”。直到第二个阶段,性才变成自主的,一旦外在对象被抛弃,性便以自体情欲的形式运作(见:自体情欲)。

#[ x4y'Qm1Q2o7OC;C9t0

6q3{K$ZC9~$_N)v0依附也出现在其他部分欲力的例子中:“如同唇带一般,肛门带也因为其位置,适合让性依附于其他身体机能之上”。心理学空间&zbT.o"N{c

心理学空间#hI ?&E%[

最后,早从1905年起,在“对象的发现”整章中,佛洛伊德描述的对象选择的起源,正是他日后所称的“依附型对象选择”。

0Qjo!jF `%Y0心理学空间]$msGY'pg,?

1910至1912年间,依附的概念一直出现在那些佛洛伊德提出性欲力以及自我保存欲力之间重要对立的文本中:它表示了这两大类欲力之间的原始关系:“……性欲力藉由依附在自我欲力所确认的价值之上找到它们最初的对象,正如同最初性满足的经验乃是依附于攸关生命的身体机能之上一般”。

'bW#u9D a8^0心理学空间[$q k D"`a

佛洛伊德于1914年在两类对象选择之间所引进的对立,并未修正依附的概念;它只不过限制了与另一类的——亦即,自恋型的——对象选择对立的依附型对象选择的适用范围。心理学空间I@d#zy

"r_s7ZvPWs0最后,1915年《性学三论》第三版中,佛洛伊德更以几个增添的部分,阐明了Anlehnung一字,以及他加诸其上的重要性。因此他将“攸关生命之身体机能的依附”视为儿童性(sexualité infantile)的三个根本特质之一。心理学空间 jW tQ^n

,lD!@#r*D&y0*:对我们而言,依附的概念似乎迄今尚未完全从佛洛伊德著作中梳理出;我们往往只有在对象选择的概念中看到它的出现;这个概念,不但不将依附彻底定义,而是假设它早已在欲力理论的中心。心理学空间7y,vie#F+Vq

心理学空间S)C h|/z%~.].]/p W%u

实际上,它主要的意义在于,在性欲力与自我保存欲力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与对立。心理学空间)dZX$r!w7N(PT

3p8`\/dH01.性欲力原先从自我保存欲力处借来其来源及对象这个看法,意味着两种欲力性质间存在着某种差别;前者的所有功能,都被它们的身体装置事先决定,而它们的对象一开始就被固着;反之,后者首先就被某种形式的满足所定义,这满足一开始只不过是从前者的功能中获得的一个边际效益(Lustnebengewinn)。在佛洛伊德的著作中,比如说机能与需求等词汇反复地被用来表示自我保存欲力的现象,证实了此一根本差别。依循这条思路,我们可问,就较严谨术语的观点而言,是否应该以需求这个词来表示被佛洛伊德称作“自我保存欲力”之物,以便因此将它们与性欲力更加区别开来。心理学空间 {#sS JP$uRs1O

心理学空间&ip$p!Y+t6epWa!g)`

2.依附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性的起源,也让我们得以明确地指出性在佛洛伊德理论中所占的位置。佛洛伊德时常因泛性论而被非难,对这项指控,他以持续出现在其著作中的欲力二元论来为自己辩护;依附的概念应该能够提供一个更细致的答复。就某个意义而言,性可以在各处被发觉,比如说,它出自于身体活动本身的运作,如同佛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指出的;它亦来自所有其他种类的行为中(例如,智识活动);但另一方面,它随后才脱离出来,它甚少被视为一种完全自主的机能。心理学空间7I&l9_i:w'f0_ k

Y];Ul^03.精神分析中时常争论的问题:是否应假设一种“初始爱恋对象”的存在,还是承认从一开始儿童就处在自体情欲或自恋的状态下?对此,在佛洛伊德的著作中得到了一个比人们一般所支持的更为复杂的解答。性欲力在历经最后导向对象选择的演化之前,以自体情欲的方式获得满足;然而,反之,自我保存欲力一开始就与对象有关;因此,只要性依然依附于这些欲力之上运作的话,性欲力同样也与对象有关;只有在与这些欲力分离后,性才变成自体情欲的。“当最初的性满足依然连结于营养摄取之时,性欲力拥有一个在自己身体外以母亲乳房的形式存在的性对象。直到后来才失去了它……。通常性欲力后来变成自体情欲的……。对象的寻获事实上是一种重获”。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