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心理空间 / 97092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o Vg@+b6v&tr

心理学空间 ~*dR,sQ'KI#iX

86.投资的能量cathecticenergy心理学空间p?qT^%^ Ff2d!P

心理学空间 ]$NK {a%l

某种能量基质,它被假设为精神装置作业之量因。心理学空间[]%h8A)A

m"s}8XV/|4F _9tw0关于这个观念的讨论,请参阅:经济论;投资;自由能量/连结能量;力比多。

d _1q"|4s0心理学空间T+x.Uq&Z!Crp

87.自由能量/连结能量free energy-bound energy

%R$y7e E:Gb+]#N3uD0心理学空间4tC'N"z%Ybbe&v U

就经济论而言,这组词汇涵指佛洛伊德对原过程与次过程的区分。在原过程中,能量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完成卸截,因此称为自由或活动能量;而在次过程中,能量达成卸除的运动受到控制与延迟,因此称为连结能量。就发生学观点而言,佛洛伊德认为能量的自由状态早于连结状态;后者则是精神装置较高度结构化的特征。心理学空间 ih3R:~;@:`q@

p@2TL7{;o$Z"x0佛洛伊德明确地表示,自由能量与连结能量区分之贡献来自于布洛伊尔(Breuer)。但实际上,这些并非布洛伊尔所使用的词汇;另一方面,布洛伊尔引进的区分和佛洛伊德的区分亦具有不同意义。

g1bf%e]y)B0

LYI(i)\V } U0布洛伊尔的区分奠基于物理学家所确立的两种机械能量——其总量在一独立系统内会维持恒常——之间的区分。例如,影响佛洛伊德与布洛伊尔思想的何姆霍兹(Helmholtz)便将活力(lebendige Kräfte,借自莱布尼兹[Leibniz]之词)对立于张力(Spannkräfte)或“一种不断驱动一个M 点直到它产生运动为止的力”。这种对立涵盖了19 世纪其他论者引介的实能/位能(阮金[Rankine])或动能/静能(汤姆笙[Thomson])的对立。布洛伊尔显然参考了此组对立以及这些物理学家的词汇。心理学空间Gh$[R@

心理学空间 vwls@

布洛伊尔特别致力于定义神经系统中一种位能的形式,他称之为“脑内紧张刺激”或“神经紧张”或“静态”能量。正如盛满一定量水的贮槽会有一定的位能,同样地,“……整个庞大的[神经纤维]网络形成神经紧张的唯一贮槽”。心理学空间3`$fj.{OR|SRM

心理学空间we G}8E3n(l.Y:E o

这种紧张刺激有许多不同来源,包括:神经细胞本身、外部刺激、身体内部刺激(生理需求)以及“精神情感”。它在运动、思考等各种不同活动中被使用或卸除。

&u#KT|pN0

4_%C"Yya7n0根据布洛伊尔,这种静能有一种最佳基准,有利于外部刺激的接收、观念的联想以及能量在所有神经系统管道内的自由流通。生命体即在寻求重建或维持这个基准的恒常(见:恒常原则)。他认为,实际上,生命体所以偏离此种最佳状态,可能由于神经能量消耗贻尽(这导致睡眠状态,以便补充能量),或是由于能量基准过高。而能量基准的升高可能普遍且均质(如紧凑等待的状态),也可能散漫不均(例如,情感产生时,其能量无法被卸除,亦无法经由联想加工均分到整个神经系统,这便形成布洛伊尔所谓“滞塞的情感”)。

hplCO7tR0

V1kq5u zU0由此可见:心理学空间;O8_'l U T

心理学空间MR!I4D:R+lf@

1)布洛伊尔区分的两种能量形式——“静”与“动”能——彼此间可互相转换;

&p;] i v0S"z/w4i0心理学空间P T#@7z8K l-g fi5k`;G

2)无论就发生学或逻辑的角度而言,动能均不具任何优势。因此佛洛伊德对原过程与次过程的区分似乎与布洛伊尔的想法有别;

Vk^ Hm0

xaYj!B(s-s\03)对布洛伊尔而言,神经能量的静止状态才是最根本的,因为只有在达到一定基准之后,能量才会自由流通。关于这点,布洛伊尔与佛洛伊德的差别就清楚显现;例如,布洛伊尔便认为,在静能程度很低的睡眠状态中,刺激的流通会受到阻断;

n w@,K"Y \ Ng0

{1^ ^K3Hk J)]n P2H&KD04)布洛伊尔的恒常原则与佛洛伊德的恒常原则意义不同(见:恒常原则;神经元惯性原则)。心理学空间v F_?a'c.O

-G;dI!bJ `,w|i0*:事实上,关于精神能量的问题,自由能量/连结能量这两个对立词汇应是由佛洛伊德所引进。何姆霍兹也曾在物理学上援用这两个词汇,然而是在热力学第二原则(能量的衰退)架构下:他所谓自由能量是指“……能够自由转变为其他种类的功”的能量,而连结能量则指“……那些只能透过热呈现的”能量。心理学空间#}.gJS'?M

;PG0o-kC v&d0这种对立并不尽然与静能(或紧张能量)/动能之间的对立处于同一层面。事实上,后者仅考虑机械能量,而自由能量/连结能量的对立,则顾及不同种类的能量(卡洛里能量、化学能量等),以及决定它们之间能否互通的条件。然而,就何姆霍兹的意义而言,静能反而可以说是自由能量,因为它可以自由地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动能——至少不规则分子运动的能量——才是连结能量。可见,当佛洛伊德将布洛伊尔所谓静能或紧张能量称为连结能量,而动能称为自由能量的同时,已经完全翻转了这些词汇在物理学上的意义:自由对佛洛伊德而言,指的是可自由活动(frei beweglich)而非可自由转变。心理学空间*v;]9t7R"[#l`

$X.y `,Pa W8P m0总结上述,可以观察到:

X"d~O$B-j(T0心理学空间O7X2t^KA(U

1)布洛伊尔使用的这组对立(紧张能量/动能),取材自一个不考虑热力学第二原则的理论。反之,佛洛伊德则是在第二原则架构下使用这些词汇(自由能量/连结能量);

P*Ps&e.J0lCoh$T0

~7N{g4c} S@1?A02)尽管佛洛伊德相当熟悉物理学派(何姆霍兹,布律克[Brücke])的概念,但他却翻转这些取材自物理学词汇的意义,以便能大致涵盖布洛伊尔所提出的对立;

K#Mx,o5L:y sZ0

*T8g0|9F2s Q\ UN03)尽管表面看似相符,佛洛伊德与布洛伊尔的概念完全不同:佛洛伊德认为,无意识过程特有的自由能量早于连结能量。此一根本的观念差异,特别表现于恒常原则提出时的歧义性。心理学空间 r[ x;mJCM Z

心理学空间2Z5C,Q9uAj%~

*:《科学心理学大纲》提出两种对立的能量流动:在神经元装置的原运作上,能量倾向立即、完全地卸除(神经元惯性原则);而在次过程上,能量则受到连结,也就是说被拦阻在它于其内积集的某些神经元或神经系统。这种连结,一方面是因为神经元之间存有“接触关卡”,它会限制或阻碍能量从一个神经元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一群受到恒量投资的神经元(自我)会对装置内运转的其他过程产生作用,此即佛洛伊德所谓的侧面投资(Nebenbesetzung)效应,它是自我禁制作用的基础。

!S~/sbu7E}Bu0

N3e9E5DZ\0据佛洛伊德所述,能量“连结”运作最好的例子是思维过程,它组合注意力所预设之高度投资与思维不可或缺之微少能量的移置。虽然就量的观点而言,后者流量微弱,但也因此更易于流动:“相较于程度低时,当程度高时,微少的量更易被移置”。心理学空间(ph PXnktde

n9N!ujv&A-a0在《梦的解析》中,佛洛伊德再度使用自由能量/连结能量这组对立,但不涉及任何具有假设性差异的神经元状态,并且始终以此对立作为原过程与次过程之间基本差异的经济论表现(见:连结)。心理学空间F f-I`D"[.U2X

心理学空间eh.l8FJ,j

88.阴茎羡嫉penisenvy

`+f"V[E [+nx0

[9WLf5ix v0女性性的基本元素与其辩证的原动力。阴茎羡嫉的产生,是由于两性解剖学差异的发现:小女孩感到和男孩相比有所缺损,因而欲求像男子要一样拥有阴茎(阉割情结)。之后,在伊底帕斯期的过程中,阴茎羡嫉具有两种衍生形式:渴望在自己体内获得阴茎(主要以想拥有小孩的阴茎形式呈现);渴望在性交时尽情享受阴茎。心理学空间*I%R\/mnl

{fS*X2s}*vX)H0阴茎羡嫉可能演变为许多病态或升华的形式。

T0e ic&K$k2bw&kX0心理学空间1~#w \F7?'K

随着佛洛伊德对原本隐约认为与男童的性对称之女性性(Sexualité féminine)的进一步阐述,阴茎羡嫉的观念在其理论中也益形重要。心理学空间?&L|t~k%}

心理学空间g3Y.s hK5bb

《性学三论》一书重心集中于男童性的演化,因此在其首版中,阴茎羡嫉未被论及。直至1908年,《论儿童性理论》一文方首度暗示这个观念;佛洛伊德在该文中提及小女孩对男童阴茎的兴趣,这种兴趣“……是由一种羡嫉(Neid)所引起……。当她表示‘我比较想当男孩’的欲望(Wunsch)时,我们知道这样的欲望所要弥补的是何种欠缺”。

1@@4g-W+]$`Zam8r0心理学空间auK-Kt$mj

当佛洛伊德于1914年引用“阴茎羡嫉”一词,指称女童阉割情结的呈现,该词俨然已是精神分析认可的用语。

w5y3^+X S c,K t%|B R8P0心理学空间;D&hh,iiZV

在《论欲力移位,特别是在肛门情欲中》一文,佛洛伊德不仅以“阴茎羡嫉”指称想和男童一样拥有阴茎的女性欲望,他还描述其主要变化:渴望小孩(根据阴茎=小孩的象征等式);渴望男人——“阴茎的附属品”。心理学空间8_ H+o$n:QW-m5~)m5C

%Dazv,KV6}0佛洛伊德关于女性性的概念,赋予阴茎羡嫉在趋向女性性质的心性发展中一个主要地位。女性性质的前提在于动情带的改变(由阴蒂变为阴道)与对象的改变(由对母亲的前伊底帕斯依恋,转变为对父亲的伊底帕斯爱恋)。在这个改变中,阉割情结与阴茎羡嫉分别在不同层面上扮演衔接的角色:心理学空间~QU!@8qpq4?`

心理学空间Q} D!u(Do u

a)对母亲的怨怒,因她末赋予女童阴茎;

T`v+v(`E0心理学空间!i9q qxG6X:n:l"O\

b)对母亲的贬抑,因她彷佛被阉割;心理学空间ue!o;N V%Vl![g

sZ0?wFS;]0c)放弃阳具活动(阴蒂自慰),代之以被动性;

rh_p0Yp1Ct4F?'}0心理学空间f,IXf z:s+x-a

d)阴茎象征地等同于小孩。心理学空间%Dx:jK9^3NVF |9h

心理学空间I;l:~)E JU

“伴随女孩转向父亲的欲望(Wunsch)——无疑本是期盼阴茎的欲望——她期望此时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母亲拒绝给她的阴茎。然而,只有当期盼阴茎的欲望被期盼小孩的欲望取代,以及小孩——根据古老的象征等式——取代阴茎的位置时,女性情境才会确立”。心理学空间 ]mzEr

+]'];?)T*R*]!I Z0佛洛伊德曾多次指出,阴茎羡嫉可能残留在女人的性格(例如“男性性质情结”)或其神经症症状上。此外,人们论及阴茎羡嫉时,一般均指成人身上的这些残留物,精神分析发现它们存在于各种极度伪装的形式下。

[[9@J `1Er`0心理学空间gGi)t-R CK

最后,佛洛伊德一直强调,阴茎羡嫉如何表面上被放弃后仍存留于无意识中。在其后期著述之一,他并指出,它甚至可能成为某种无法被分析的因素。

l Y0L!o(u.OW|0

.Y:WX$ha%b'v&c7v:M}0*:如我们所知,“阴茎羡嫉”一语具有一种暧昧性。厄尼斯特•琼斯(Ernest Jones)便曾强调此种暧昧,并试图藉由区分三种意义予以厘清:

;QU3IW;T(a~G0

n"R8G'FP"T-XhZ0a) 获得阴茎——通常藉由予以吞食的方式——的愿望,以及将它保留在体内——经常透过将它转变成婴儿——的愿望;心理学空间Nn UpXq

&r W%O C bV6J"h-r`0b) 期盼在阴蒂部位拥有阴茎的愿望……;

|(U e5FLY0心理学空间OXuS+a:M ?pr

c) 在性交时尽情享受阴茎的成人愿望。心理学空间a)ZY rwa4r

lq#~#f+i-i8o0这种区分虽有用处,但不应因此认为这三种阴茎羡嫉形态互异,因为精神分析女性性的概念所试图描述的,正是连结这三者的管道与等同关系(α)。

oR:o8S%|*W0

8X(a R \Bx4\0*:多位论者(卡伦•霍尔奈[Karen Horney],海伦•德意志[H.Deutsch],厄尼斯特•琼斯,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 Klein])曾对佛洛伊德以下的命题进行讨论:阴茎羡嫉是一种原始与件,而不是一种被建构或次级地被用于排除更原始欲望的形成物。在此无法简述这个重要的讨论,不过应注意,佛洛伊德之所以坚持此一命题,动机在于他认为阳具对两性而言均真有重要的功能(见:阳具期;阳具)。心理学空间 ?{?{m KJe4A.g%D^8a

心理学空间-o0E8}y"^ i p[

(α)在佛洛伊德著作的某些段落中可以读到以下两个用语:阴茎羡嫉(Neid)与阴茎欲望(Wunsch),但却无法区分这两者用法上的不同(例如《精神分析导论补篇》。

I0]i%A3~QF0心理学空间}D+Y oY

89.现实的测试reality-testing

^F VmF1ii*\I,R0心理学空间 EWeR.gn(}X6ksp

佛洛伊德假设的一种过程。此过程使主体得以分辨内源与外来的刺激,并预防知觉和只以表象方式出现两者间可能的错乱。此错乱将是幻觉的主因。虽然Realitätsprüfung(现实的测试)一词直到1911年《精神事件二原则论纲》一文才出现,但相关问题在佛洛伊德早期理论著作中便已提出。心理学空间'[6jg:XYp

心理学空间$p z+j&Vs;G\h

1895年《科学心理学大纲》中之一基本预设便是:精神装置原不具任何判准,能够去区分提供满足的对象之受到大量投资的表象(见:满足的经验),以及对此对象的知觉。当然知觉(佛洛伊德将它归属于神经元装置的一个专门系统)与外在真实的对象有直接关系,并且会提供一些“现实的符号”,但这些现实的符号同样也可能藉由对一记忆的投资而引起,且一旦此投资足够强烈,即造成幻觉。因此,为使现实的符号(亦称:质的符号)具有确定的判准价值,必须对记忆或影像的投资实施一种禁制作用;这便假设了自我的构成。

Vhy+Yx9lt4B*e0

Tj+la%k"X0可见在佛洛伊德此一阶段的思想中,并非由“测试”来决定何为现实何为再现(représenté),而是由精神装置的一种内在运作模式来判断。在《梦的解析》中,这个问题以类似的语词被提出:欲望——尤其在梦中——的幻觉式实现,被认为是像知觉系统受到内部刺激投资这种“退转”的结果。心理学空间q"d8tCvunL

心理学空间:n;a,?Iv

直到《梦理论之后设心理学补遗》一文,这个问题才被较为系统地讨论:心理学空间 I}+W)i:I)X_qg

m-aV_5KQ r01.梦与幻觉中的表象如何使人们相信其现实性?退转的解释若要成立,则不仅记忆影像,而且Pc-Cs(前意识-意识)系统本身也必须受到再投资。

!~K@-W,iXd0心理学空间+yVC;Ffa.Y;t2av

2.现实的测试被定义为一种装备(Einrichtung),藉此得以在运动作用所能控制的外部刺激,与它无法消除的内部刺激之间进行区辨。此装备附属于Cs(意识)系统——因为该系统控制着运动机能——佛洛伊德将它列为“自我的主要机构之一”(α)。

S1u7Ub5]d p0心理学空间/x| s$P&UEKPDO

3.在幻觉性疾病以及梦中,现实的测试可能被中止运作,因为对现实部分或完全的偏移开,与Cs系统被撤回投资的状态相关:此时Cs 系统开放接受任何来自内部的投资,“这些刺激(Erregung)……藉由退转的途径找到这条通往Cs系统的畅通道路,并在其中获得令人不疑的现实价值”。

?SEq(]&j y;}-c0L/p0

C_Lo Z/l0该文对于知觉与内源表象之间的区辨所藉为何这个问题,似乎并存两种互异的概念。一为经济论概念:系统间投资的不同分配说明了梦与清醒状态的差异;另一则较接近经验论概念:此种区辨作业是透过运动神经的探索。心理学空间'}5Dt3uq"Xn|7H

DkO4]*F&E {uA0在其后期著作之一——《精神分析纲要》——佛洛伊德再度回到这个问题。现实的测试在此被定义为一种“特殊装备”,此特殊装备只有在可以不必透过快感/不快感此种量的变异管道告知意识之内部过程,才成为必要。“由于记忆、痕迹可能和知觉一样成为意识——特别是透过它们与言语残余的联想,在此产生一种可能导致误认现实的错乱。自我于是透过现实测试的装备予以防范……”。

];kW)`["|9hj0

7qH+o-{T#`0但在该文中,佛洛伊德致力于推论现实测试存在的理由,而非描述何为现实的测试。

7T(Ev{P BxZ+\0心理学空间0Y|-j(FBx)L1R9x

*:精神分析文献经常使用现实的测试一词,表面上对其意义具有共识,但事实上该词仍不确定且十分模糊。它在各种不同问题的架构中被论及,因此应予以区分:

imcTua uj Z~0心理学空间'X^2Zh p _sQ&o

I.假使严格地遵循佛洛伊德的陈述:心理学空间.wf+b2O~ g

心理学空间 K'A}:u T6]K

1.现实的测试通常在区分知觉与幻觉相关问题上被论及;

,pX#rPg/A)Q V0心理学空间!BU:U2nA1g IjeP

2.然而,不应因此认为现实的测试能够为主体分辨知觉与幻觉。一旦幻觉状态、或梦成形之后,并无任何“测试”能够予以制止。因此,当现实的测试理论上似乎可扮演一个区辨者的角色时,它却立即失去效力(如此,在幻觉者身上,藉运动作用作为区分主、客观事物的方式是毫无用处的);心理学空间n,[l7ka/D)V

心理学空间3H"h$}$y `p-ft|

3.因此,佛洛伊德必须决定可能避免幻觉状态出现的条件,亦即能够阻止影像的复苏过渡为对其现实性的误信。但在此意义上,这已不再是一种“测试”因为就这个词汇所包含的观念而言,测试是一种在时间上展开的任务,并且可能有近似、尝试与错误。佛洛伊德于是转而借助后设心理学、经济论以及特别是拓扑论的整体条件作为解释原则。心理学空间)nj&\%hgH-ms#OX

![y%g%]0l"X$W%S0Ⅱ.为了跳脱这个疑难,我们可以尝试不将佛洛伊德所提出有关婴儿幻觉式满足的模型,视为对临床上出现之幻觉事实的解释,而将它视为一种与自我构成有关的发生学假设:自我的构成历经自我与“非自我”之间各种不同形态的对立。心理学空间^"b [g z.@4V#U

心理学空间;N p)MS:`2s{(y

若尝试从佛洛伊德的观点予以摘要,这个构成(见:快感-自我;现实-自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仍未触及进入真实世界的问题:“最初的现实自我根据一个良好的客观判准来区分内在与外在”。此时知觉等于现实(外在世界)。“最初,表象的存在是被表象物之现实性的一种保证”,而在内部,自我只接收到快感与不快感所传达的欲力能量量的变化讯息。

2kL2Q@mF7z#i%K0心理学空间5Y(T/puk;X

在称为“快感自我”的第二阶段中,对立的不再是主观与客观,而是造成快感与造成不快感,因为自我等同于快感的所有来源,而“非自我”则是所有造成不快感的原因。虽然佛洛伊德并未明确地将此阶段与“幻觉”满足阶段相较,但我们似乎可以如此比较,因为对“快感自我”而言,并无任何判准可以分辨满足是否链接到一个外在对象。心理学空间:K*dp:_7]4`,CE

心理学空间J:Tx.S"ue

称为“最终现实自我”的第三阶段,与“知觉物”和简单的“表象物”区别的出现有关。现实的测试将使这种区别成为可能,并且由此构成一个自我。在使其建立成为内在现实的运动中,此自我也与外在现实区分开来。因此,在《否定》一文中,佛洛伊德认为,现实测试是判断存在的原则(这个判断在于确认一个表象是否在现实中找到其对应物)。现实的测试因以下事实成为必要“……思想有能力透过表象的复制,使之前曾知觉过的某物再度出现,无需对象存在于外在世界”。

H1F*SF0{#B(O0心理学空间C-@iV)b.H'Kl*A

Ⅲ.现实的测试一词之下,似乎还混淆了两种相当不同的功能:一为基础功能,在于区别何为简单的表象物,何为知觉物,并由此建立起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区分。另一则在于客观地比较知觉物和表象物,以便校正后者可能的变形。佛洛伊德自己亦将这两种功能统称为现实的测试。如此,他所谓现实的测试,不仅指唯一能够确定外在/内在区分的运动作用,而且也指以下事实:面对爱恋对象的失去时(例如在哀悼的例子上),主体根据此真实的失去来学习调整其计划、欲望与个人世界。心理学空间w@Wg9i7X Ln#L

心理学空间_-^~1\[3]F

此即是说,佛洛伊德从未澄清此一区分;而且在当代语用中,“现实的测试”观念内在的混淆,似乎依旧存在,甚至更为强化。实际上,该词可能使人认为现实是一种用来测验、衡量、测试主体欲望与幻想之现实程度的事物,一种评判它们的标准。如此,甚至导致人们混淆分析治疗与对主体个人世界能提供“解真实化”(déréel)部分的逐渐化约。这种看法忽略了精神分析的一个建构性原则:“切勿被误导,而在被抑制之精神形成中灌输现实判准,以及,或许由于幻想并非现实,便因此低估其在症状形成中的重要性,或者因无法证明所犯下的罪行是否真实存在,而认为神经症罪恶感衍生自其他来源”。同样地,像“思想现实”(Denkrealität)、“精神现实”这些用语均包含着此一观念:无意识结构不仅应被认为具有一种遵循其专属法则之特定现实性,而且对主体而言,它们甚至可能具有现实的完全价值(见:幻想)。

`u"E5g7t&ce3W2S0心理学空间EQ7A-?-gq\r

(α)我们可以观察到,佛洛伊德对于现实测试的拓扑情境这个问题,有着某种程度的犹豫。在其思想的某一时期,他曾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观念:现实的测试可能取决于自我理想。心理学空间 {]4_&{Vq

心理学空间1W ||'lG&U

90.动情的erogenic或erotogenic心理学空间9d.V7mV5H S"H,j1s%{h

Za0chQAC P0指与性刺激之产生有关的事物。心理学空间*Gz MPB

心理学空间jC.F+q*y7B4ez

该形容词最常用于动情带一语,但它亦出现于,例如,动情受虐狂、动情活动等用语中。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