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心理空间 / 97086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V pz2F3h"uGcA2VY0心理学空间0iff k q?-~%B4h

96.满足的经验experienceof satisfaction心理学空间A;x['])E;C{r

| G(~3Z Q#` vK3U:o6l0佛洛伊德假设的一种原初经验,指婴儿因需求造成的内部紧张藉由外力协助而获得纾解。提供满足对象的影像因此在主体欲望的构成上具有亲和的价值。当真实对象不存在时,它可能受到再投资(此即欲望的幻觉式实现)。此影像将不断地引导日后对提供满足对象的寻找。心理学空间k P'asQ;d]3u/J

心理学空间d"U9O7mZt5x

满足的经验并非精神分析惯用的概念,但藉由予以定义,我们认为可以澄清佛洛伊德某些古典、基础的观点。佛洛伊德曾在《科学心理学大纲》中描述并分析满足的经验,并在《梦的解析》第七章中多次论及。

| s0m?[:J:ge$Km@OT0心理学空间G1bG Dh;p}q

满足的经验与“人类最初的无助状态”(Hilflosigkeit)有关。由于生命体并无能力引发特定行动来消除内源刺激汇流导致的紧张,因此必须仰赖外人提供协助(例如,供给食物),才能使生命体的紧张消除。心理学空间e-r(_3s0pUO \1RT

l,] n _ lP0除此立即的结果之外,这种经验亦导致许多后果:

-x7j(?+OM$P*s0

3?ow+k+P2M Ek:s y?01)满足此后会被链接于带来满足对象的影像,以及使卸除得以达成之反射动作的运动影像。当紧张状态再度出现时,对象的影像便受到再投资:“……此种欲望复苏(Wunschbelebung)首先产生某种类似知觉之物,亦即幻觉。若因此而启动反射动作,则失望将无可避免”。

8qZp-}IB+{`X0心理学空间xd%S0C6^,N

然而在早期的一个阶段,主体仍无法确知对象确实不存在。因为对一个影像过度强烈的投资也会产生与知觉相同的“现实指标”。心理学空间0M{-?Ks

a1tWf%_,xB02)这整个经验——真实的满足与幻觉式满足——构成欲望的基础。实际上,欲望起源于对真实满足的寻求,但其构成却是依据原始幻觉的模型。

,Vb$f7Y-] _#S0心理学空间 ?)p)W5g_.uU8S

3)自我的形成弥补了主体最初无法区分幻觉与知觉的失败。透过其禁制功能,自我阻止对提供满足之对象影像过度强烈的再投资。

0BA^FC0心理学空间K!R/Rvu&I

在《梦的解析》中,佛洛伊德以类似的方式描述满足的经验与其结果,并对此提出两个新观念:知觉同一与思想同一。无论透过直接的途径(幻觉)或迂回的途径(透过思维引导的动作),主体永远都只是在寻找与“连结于需求之满足的知觉”的同一性。

3Y1@ k;?Vizj&[i0心理学空间 l|S MuM

在后来的著作中,佛洛伊德未再明显论及满足的经验,但这个观念涵盖的见解,终究仍属于佛洛伊德。请读者特别参阅《精神事件二原则论纲》前面部分,以及《否定》一文。在后面这篇著作中,佛洛伊德再次强调原初满足不可抹灭的特性,以及它对日后对象寻找的决定性功能:“现实测试构成的决定因素在于,先前曾带来真实满足的那些对象都已失落”。心理学空间?B,{ |2H"zj

&h|ep(D(B0满足经验——真实与幻觉的——是佛洛伊德有关满足课题的基础观念:它衔接了需求的纾解与欲望的实现(见:欲望;幻想)。心理学空间{J+F%CXi"Vr

e'\M7P&_'U:?0心理学空间:L0mEie Nw-Nh:B'oI

心理学空间4on,h8t4U

97.幻想fantasy或phantasy心理学空间k*}:T1\9yv V e

7IO$V#V1H1J0指主体亦出现其中之想象情节;它以多少经过防御过程变形的方式形象化一个欲望——以及最终,一个无意识欲望——的实现。

Q"dOs,F-N3F0

6WP&C8[*o0幻想以各种不同形态呈现:有意识幻想或白日梦、分析所发现作为显内容底层结构之无意识幻想、原初幻想。

tX*V#d"Mk,Z!{&x\0

Q+JI^2wPl$\0I.德文Phantasie 一词意指想象,但并非哲学意义上之想象能力(Einbildungskraft),而是想象世界、其内容以及赋予其活力的创造活动(das Phantasieren)。佛洛伊德沿袭了德语中这些不同的用法。心理学空间*E?TpYx

心理学空间z`uD |*f*Y/k ^j ~

就法文而言,fantasme一词因精神分析而重新被使用,相较于其德文对应词,它因此具有更多精神分析的回响。此外,因其广延较为狭隘,该词亦未完全对应于德文词汇。它指某一个别的想象形成,而非幻想世界或一般的想像活动。

,EkUp2] tD3R`V0心理学空间1UU\8D\8GB

丹尼尔·拉嘉许(Daniel Lagache) 提议采用fantaisie一词的旧义,优点在于能同时指称创造活动及其产物;但对当代语言意识而言,该词很难不暗示任意、原创、不严肃等细微意义。心理学空间E:n2Q Low

uSRP-a!m2J;aD*a0Ⅱ.fantasmes(幻想)、fantasmatique(幻想的)这些词汇难免令人联想到想象与现实(知觉)之间的对立。若人们将此对立视为精神分析主要的参考,则必将幻想视为一种纯粹错觉的产物,禁不起对真实的正确领悟。佛洛伊德的某些文章似乎也证实这种导向。在《精神事件二原则论纲》一文中,佛洛伊德将主体——透过知觉系统、现实原则的中介——必须逐渐面对的外在世界,对立于倾向藉由错觉达到满足的内在世界。心理学空间he:k XkN2u g4EY

心理学空间q a J0l+l@

佛洛伊德发现幻想在神经症病因中之重要性的方式,亦常在此意义上被论及:虽然佛洛伊德一开始曾认为在分析过程中找出的致病性儿童期场景具有现实性,但在宣告自己“错误”的同时——这些场景表面上的物质现实不过是“精神现实”(α)——佛洛伊德应也断然放弃了这个最初的信念。心理学空间-wo\)U@

心理学空间 S,_u&F(]7Z8~

然而,在此应强调,“精神现实”一语本身并非纯粹是内在世界、心理场域等的同义词。就它在佛洛伊德著作中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指的是这场域中一个异质、抗拒的核心;相对于大部分的精神现象而言,它才是唯一真正“真实的”。“是否应认可无意识欲望(Wünschen)具有现实性?我无法回答。当然,必须否认任何过渡与中介性思想具有现实性。但面对还原到其最终、最真实的表现时,人们不得不说精神现实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形式,不应与物质现实混淆”。

p,h:pY7h&[p,|0

R/ei1G2y8SZ0佛洛伊德以及所有精神分析反思的努力,正是在于尝试说明主体幻想生活之稳定性、有效性及相对组织化的特征。在这个面向上,从将关注焦点置于幻想上开始,佛洛伊德即列举出幻想情节的一些典型模式,如“家族罗曼史”。他不愿自限于下列两种想法的对立:一方面认为幻想是偶发真实事件之记忆的变形衍生物,另一方面则认为幻想本身不具有任何现实性,只是一种用来掩饰欲力动力现实性的想象表现。精神分析找出的典型幻想,促使佛洛伊德假设存有一些超验于个人体验并且可能经由遗传所传递的无意识图式:“原初幻想”。

?5?.vN2@6E0心理学空间,Xq,jL#X o/~

Ⅲ.幻想一词在精神分析的应用十分广泛。根据某些论者,此种广泛应用可能有以下缺点:使所指涉的形成物之拓扑情境意识、前意识或无意识——变得不明确。心理学空间l ^CdN.B] wi[

*^UcW{0为理解佛洛伊德关于Phantasie(幻想)的观念,宜区分一些不同层面:

.e`eS9I*k0

/|%f$T0Fj9uaK ?01.佛洛伊德所谓Phantasien,首先指称主体所捏造并在清醒状态下自我叙述的白日梦、场景、插曲、小说、虚构。在《歇斯底里研究》中,布洛伊尔(Breuer)与佛洛伊德指出此种幻想活动在歇斯底里患者身上出现的频率与重要性,并将它描述为经常是“无意识的”,亦即在,失神状态或类催眠状态过程中产生。

$a/je'qW^Al0

'w W+DH1E"]s0在《梦的解析》中,佛洛伊德仍基于白日梦模型来描述幻想,将它们分析为妥协形成物,并指出其结构可模拟于梦的结构。这些幻想或白日梦被次加工所使用。后者是梦工的主要因素,十分近似于警觉活动。

,QR*Tm2^zb0

)@/? xns02.佛洛伊德经常运用“无意识幻想”一语,但此一词语并未始终包含明确的后设心理学定位。他有时似乎藉此指称一种主体沉湎其中,且无论有无反思地意识到之阈下(subliminale)或前意识梦想。在《歇斯底里幻想及其与双性之关系》一文中,被视为歇斯底里症状先兆之“无意识”幻想,被描述了为与白日梦密切相关。

~}Y"eK7U!K0S0心理学空间`)u |iq^ O

3.依循一条不同的思想路线,则“幻想”显得与无意识有更密切的关系。在《梦的解析》第七章中,佛洛伊德便将某些与无意识欲望有关、且作为使梦形成之后设心理学过程起点的幻想,定位于无意识层面(就该词的拓扑论意义而言):通往梦的“途径”之第一部分:“……是以前行的方式,由无意识场景或幻想伸展入前意识”。心理学空间'rSa)y7x

心理学空间?\)|y1TJ4u x

4.因此,尽管佛洛伊德并未如此明确区分,我们仍可在其著作中区别幻想的许多层次:意识、阈下、无意识(β)。然而,与其建立这样一种区分,佛洛伊德似乎更着重于强调这些不同层面之间的关联:心理学空间 g#m H [~

"V"n {+b6A!]\\y,Ym2g0a)在梦中被次加工所运用的白日梦想,可能与构成“梦核”的无意识幻想有直接关联:“分析从夜梦中所发现的欲望幻想(Wunschphantasien),经常可证实其为儿童期场景的重复与修整;如此,在大多数的梦中,梦的立面均直接向我们指示出梦的真正核心,后者因与其他材料混和而受到变形”。因此,在梦工中,幻想出现于过程的两个端点;一方面它与最深层的无意识欲望、与梦的“资本家”有关,而在另一端点,它又出现于次加工中。梦的两个端点与其中两个幻想形态之间,似乎若非吻合,至少内部互通且彼此象征;

(@.^OGo;D0

6k,I?Q&[? Q0b)佛洛伊德认为幻想是一个特别有利的点,在其中可以鲜活地掌握不同精神系统之间的过渡过程:抑制或被抑制物的复返。幻想“……紧靠着意识,只要不受到强烈的投资,便一直驻留在那里不受干扰。不过一旦其投资超出一定程度,它们便会被驱逐”;心理学空间P,{V/^g@

心理学空间J3d4~1sz%jY

c)佛洛伊德在赋予幻想最完备的后设心理学定义中,将幻想表面上彼此差距最大的各个面貌连接起来:“它们[幻想]一方面高度组织化、不矛盾,利用意识系统的全部获利,且我们的判断难以将之与该系统的形成物区分;但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无意识且无法成为意识。……它们的起源是其命运的决定因素。人们可以将它们比拟为混血人种,这些人大致貌似白人,但他们的有色血统则被些许突兀的特征暴露出来;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并且无法享有白人专属的任何特权”。心理学空间lc)juU@&L

L6Wy6L5fb s9U0因此,佛洛伊德有关幻想的课题,似乎不仅不容许在性质上区分无意识幻想与意识幻想,而且目标偏重于强调它们之间的类比、密切关系以及过渡:“倒错患者明显的意识幻想(在有利的情况下,这些幻想可能转变为有所筹划的行为),妄想症患者带有敌意地投射到他人之上的妄想畏惧,以及我们透过精神分析在歇斯底里患者症状背后发现的无意识幻想,上述这些形成物在内容甚至最微小的细节上均相符”。从佛洛伊德所列举如此多样的想象形成物与精神病态结构中——无论有无意识、实际执行,或想象、主体所承受或投射到他人——均可找出一个同样的内容,一种相同配置。

[2c$a;m`6fd D W0心理学空间Uf8r-lFR5Q }:d

同样地,在治疗当中,精神分析师亦致力于从梦、症状、付诸行动、重复行为等无意识产物背后析离出其深层幻想。分析探究的推展,甚至使某些与想象活动相去甚远,且在最初分析中彷佛仅受到现实要求所支配的行为面向,显得犹如无意识幻想的散发物、“衍生物”。就此角度而言,主体的全部生活均显示它受到一种我们——为强调其结构化特征——可称为幻想底(unefantasmaüque)的事物所形塑、配置。这种幻想底不应被设想为只是一种主题底(une thématique),即使对每个主体而言,它均有浓厚的独特性。它有其专属动力;幻想结构会力图表达,力图找到一条通达意识与行动的出路,并且不断地将新的材料吸引进来。心理学空间4BVc}*V+I%Tb

心理学空间#]7` I0Iyvt}

IV.幻想与欲望的关系最为密切;由佛洛伊德Wunschphantasie ,或欲望幻想一词即可证明。然而应如何设想这层关系?我们知道,对佛洛伊德而言,欲望的来源与模型在于满足的经验:“最早的欲望(Wünschen)似乎是对满足之记忆的一种幻觉式投资”。这是否意味着最原始的幻想,是那些倾向找回与内部紧张升高、减除的最早经验有关之幻觉对象的幻想?可否说最早的幻想是对象的幻想——欲望针对着幻想对象,正如需求针对着自然对象?

GdeoqnK#aP0

0p:d-R[]8x6} H0对我们而言,幻想与欲望的关系似乎更为复杂。纵使在最粗略的形式之下,幻想也显得无法被化约为怀有欲望之主体的意向性目标:心理学空间 G(O9zAJi{UZ

Js9r7J|j&e:V]01.幻想涉及一些情节——就算仅透过一个句子述说出来,一些可能最常以视觉形式予以戏剧化之有组织的场景;

1{T.Iz |w6X0心理学空间){#JO G/C#S6v

2.主体始终出现于这些场景中;甚至在“原初场景”中,主体看似被排除在外,但实际上他不仅犹如观察者且犹如干扰双亲性交之参与者般出现其中;心理学空间h;G@"xu,m |a U Fk

| {5c/yPLJ03.主体所再现、所针对的并非一个对象,而是主体亦亲身参与的一个时间情节段落,在其中,角色的对调、分配均可能发生(请特别参阅佛洛伊德对《一个小孩被打》幻想的分析,以及这个句子所受到的语法改变;亦请参阅薛伯[Schreber]病例中同性恋幻想的转变) ;心理学空间 yz.ChMH,}

q3T"jV+?T5{w2Ke04.由于欲望是如此地运作于幻想中,因此幻想同样也是防御作业的场所;它使最原始的防御过程,如回转到自身、逆转至其对立面、否否、投射等,有了着力点;心理学空间Q3@^ Q aK

心理学空间 IO`L/mvf

5.这些防御作业本身不可分地链接于幻想的最初功能——欲望之场景调度。在这种场景调度中,禁止永远与欲望出现于同一位置。

:Z HYC.k:r8v0心理学空间;B6w UsI.Ko

(α)佛洛伊德曾多次以支持此看法的文句,描述其思想的这个转换点。但对1895-1900年间佛洛伊德的概念与其演化的细密研究显示,由于极度简要,佛洛伊德自己的见证并未顾及他有关幻想地位观点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有关此时期的诠释,请参阅拉普朗虚与彭大历斯:《原初幻想:起源的幻想,幻想的起源》。心理学空间.v!sv9F*q]J+L

心理学空间9mo1v2k/fc

(β)苏珊•交沙克(Susan Isaacs) 在《幻想之性质与功能》一文中,主张采用幻想的两种书写方式(fantasy 与phantasy)分别表示“有意识的白日梦、虚构等”以及“……无意识心灵过程的原内容”。她认为如此既改变精神分析术语,同时又忠于佛洛伊德思想。然而相反地,我们认为她所提出的区分与佛洛伊德观点的复杂性并不一致。无论如何,在翻译佛洛伊德的文章时,如果我们必须在某些段落中选择译为phantasme 或fantasme,这种区分将导致最为专断的诠释。

@9Qg9eO*BGc!}-u0心理学空间V4P:A+O&j vx:v

98.原初幻想primalphantasies

,yz&e@D]M0

E&Ah2c&d@7ImYZO0精神分析所发现——无论主体个人经验为何——组织着幻想生活之典型幻想结构(子宫内生活、原初场景、阉割、诱惑)。根据佛洛伊德,这些幻想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在于它们可能构成以种系发生方式相传的遗产。

i a6Nwj;pO%e a0

k+Su3c2e5M[0Urphantasien(原初幻想)一词于1915年首见于佛洛伊德的论著中:“观看双亲性行为、诱惑、阉割等这些幻想形成,我称之为原初幻想”。所谓的原初幻想在人类身上十分普遍,但却无法在每个案例中均可指出真正被个体体验过的场景。因此,根据佛洛伊德,它们需要一个能使现实重获其权利的种系发生式解释:例如,在人类远古时代,父亲可能实际执行过阉割。“今日在分析中,所有以幻想形式向我们诉说的……,在往昔人类家族原初时代均曾为现实。经由幻想,儿童不过是藉史前真理来填补个人真理的空缺”。换句话说,史前史中事实的现实将可能成为精神现实。心理学空间~Vq | X$F)ZA+`:@;{

心理学空间 A!Wp-H#vxPc

佛洛伊德所谓的“原初幻想”,单独考虑并不易理解;这个概念的引进实际上是在一个冗长的论战终结之后。此论战与精神分析在神经症的根源以及广泛而言所有个体幻想生活背后所能发现之最终元素为何有关。心理学空间 Ok+v(b_!SYO@I

心理学空间 d~-onw

佛洛伊德很早便尝试发掘一些能够作为神经症症状最终基础之真实的远古事件。他将这些真实、创伤性事件称为“原初场景”( Urszenen),其记忆有时会受到幻想的加工与掩饰。这些场景之一——儿童可能在场之双亲性交场景——最后在精神分析语言中保有Urszene 的称谓(见:原初场景)。应注意,佛洛伊德是以场景一名来指称这些最旱的事件,并且一开始便尝试在其中厘出为数有限的典型情节。心理学空间+_+K$b&s:XS6W

心理学空间Z7Qjd%f&c?*}scs

在此无法详述使佛洛伊德由“原初场景”这种现实主义看法转向“原初幻想”概念的演化;此演化就其复杂程度而言,与精神分析幻想观念的提出有不可分的关系。但下述的看法将过于简化:认为佛洛伊德单纯地放弃从偶发的儿童期创伤来寻找神经症病因这个最初构想,而采用另一个理论,即不但视幻想为症状先兆,同时认为它除了具有以想象模式表达大体上为生物学所决定的欲力生活这个现实外,并无其他现实。事实上,在精神分析中,幻想世界自始便犹如具有一种坚实性、一种组织以及一种有效性,正如“精神现实”一词所涵指的一般。心理学空间k,I$e7d2gy'{*|

心理学空间 s2e M$S9d:t2pl c@

1907-09年间,幻想引发许多研究工作,同时其无意识有效性——如作为象征,它之为歇斯底里发病的底层结构——也被全然接受。此时,佛洛伊德致力于发掘典型的情节段落、想象情节(家族罗曼史)或理论建构(儿童性理论)。神经症患者以及或许“凡人之幼”,藉由它们尝试解答其存在的主要谜题。

N5U9hj*\'KL0心理学空间zL(Eiz8O D$\3pg

然而值得重视的是,完全认可幻想为一值得探索的独立领域、有其自身的坚实性,并未使佛洛伊德悬置有关其起源的问题。对“狼人”的分析便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佛洛伊德透过巨细靡遗地重建观看双亲性交的场景试图确立起其现实性。当他似乎被容格(Jung)的论题——认为这类场景只是成人主体建构的回溯性幻想——所撼动时,他依然坚持认为知觉曾提供给儿童一些迹象,并特别提出原初幻想的观念。这个观念汇合了以下的需求与顾虑:找到一个我们可以称为事件基石的迫切需求(假使这基石因为折曲、减弱而在个体历史中消逝,则继续往上回溯直到物种的历史),以及将幻想结构本身建立在事件以外的事物上的顾虑。此顾虑甚至导致佛洛伊德肯定前主体结构之于个体经验的优位性:“如果事件不符合遗传图式,它们将会在幻想中受到修改……。这些案例正是证明图式存在最好的例子。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图式胜于经验;例如在我们的病例中[狼人病例],即使反面伊底帕斯情结存在,父亲仍然成为阉割者、儿童性的威胁者……。图式与经验之间的矛盾,似乎提供了儿童期冲突丰富的材料”。

I c;e_#O/O-m"q0

[Tl&AC`v h~X0如果考虑我们在原初幻想中发现的主题(原初场景、阉割、诱惑),我们会因一个共同特征感到讶异:它们全都与起源有关。正如群体的神话,它们试图给予对儿童而言最大的谜题一个表象与一个“解答”,这些幻想将某种对主体而言需要解释及“理论”的现实,戏剧化为涌现的时刻、历史的起源。在“原初场景”中,被呈现的是主体的起源;在诱惑幻想中,是性的起源、涌现;在阉割幻想中,则是性别差异的起源。

%\3RuqDG6R4JH0

o:v/}4Nt[ mKP0总而言之,原初幻想对分析经验与理论而言极为重要。我们认为(α),对于基因传递这种遗传理论所持的保留态度不应导致否定下述观念:在幻想底(lafantasmatique)中存有不可被化约为个体经验的偶然性结构。

(X2e.`#[/{ FBP,b0

)QH0]z\ Yx0(α)我们在《原初幻想:起源的幻想,幻想的起源》一文中,曾对佛洛伊德原初幻想的观念提出诠释。这些结构的普遍性,必须被联系到佛洛伊德所认可的伊底帕斯情结(见该词)之普遍性。后者作为一种核心情结,佛洛伊德经常指出其先验的结构性特征:“儿童性生活的内容,在于主导的性组成成分之自体情欲活动、在于对象爱恋的痕迹、在于这个我们可称为神经症之核心情结的形成……。从这个内容的一致性以及后来修正影响的恒常性,不难解释为何关于童年人们总是形成相同的幻想,无论真实体验对它们的贡献有多少。父亲在其中扮演性敌手、自体情欲性活动平扰者的角色,这完全符合儿童期的核心冲突,而且大多时候真实在此亦占有一席之地。心理学空间B$f:yX}!lMq^

7Fg]/|az,S A099.显象性考量considerationsof representability心理学空间 l!\ T-Ow5F a

心理学空间(XtK7_v!L^2H4M

梦思维所承受之坚持要求:梦思维遭遇某种筛选与变形,使梦能以影像,特别是以视觉性影像表现。

t8~4@#u#A*E@,V0心理学空间EDJDi8nv0WMmP

梦所构成的表达系统自有其法则。它要求所有意义,甚至最为抽象之思维,都以影像表达。根据佛洛伊德的看法,言谈、话语就此点而言并未被优先看待:它们在梦中显象为意符性元素,而并非是为了在字面语言中它们真有之意义。

z oqL4Bqdl`A0心理学空间9pc{v%_,QZ7U2_8bp

此种条件有两个后果:

ikj:~E3d.fQ;p6\0心理学空间a$z3Z} G8ym

1.它导致“……在主要梦思维的不同分歧联系中”筛选“那些容许视觉显象者”;尤其,梦思维间的逻辑衔接,都多少被佛洛伊德在《梦的解析》(第六章第三部分:“梦显像方式”) 中描述的那些表达模式成功地消除或代替。

3[1R|8@u|9\*Q0

(D5d Ta B ~$So02.它引导移置朝向影像化替代物。如此,表达的移置(Ausdrucksverschiebung)将提供一个环链——某个具体的字词——介于抽象概念与一个感官影像(例如:从“贵族”一词到“居高位”间的滑移,后者可能以“高塔”来表现)。梦工的此种调节条件之根本源头,就在于“退转”:同时是拓扑的、形式性与时间性的退转。就时间性面向而言,佛洛伊德强调基本上是视觉性的儿童期场景在梦影像的加工中所具有之极化角色:“从思维到视觉影像的转变可能是吸力的结果:此吸力是由那个透过视觉形象显示的记忆,它在努力追求重生而对脱离意识的思维所做的操作,为了表达之斗争。根据此一观点,梦亦可被描述为因传会到近期(Rezentes)而被改变之儿童期场景的替代物。儿童期场景无法实现其复苏;必须满足于以梦返回”。心理学空间 WV)C.d _!s(K

xRw|9CF6m DQ0100.固着fixation心理学空间ovz`-z1a:c3?8h _

心理学空间3Ke-N8[8b

指紧附于某些人物或某些依玛构之上的力比多,复制某一满足模式,并且依旧以其演化之某一阶段之特有结构去组织。固着可以是明显、现时的,或构成为主体开启退转之路的一种优势潜在性。心理学空间:Ee&{-a&? @L/Z

zbyH0E'g0一般而言,固着的概念在一个与力此多循序进展有关的发生论概念架构下被理解(固着于某一个阶段上)。然而,若不引用发生理论,仅就佛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架桥而言,固着可以被视为是某些表象内容(组织,依玛构,幻想)的铭记模式,这些表象以持续不变的方式存在于无意识内,并且与欲力保持连结。心理学空间V5H.AvM;X R

*q+o&Ml#N[ f0固着的概念持续见于精神分析学说中,用以说明下列经验之明显与件:神经症患者,或更普遍地,所有人类主体,都带有儿童期经验的痕迹,并且大致以伪装的方式继续附着在满足模式、对象类型或古老关系之上;精神分析治疗证实了过去经验的持续掌控与重复,像那正待揭露的主体抗拒。心理学空间1r*{ZA3N0oD0G!wL

心理学空间#Q Z9I p{.y I'Mda?

固着的概念本身并不包含解释原则;反之,它却具有无庸置疑的描述性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佛洛伊德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时刻,都会用这个概念去处理那些在主体历史中涉及神经症之起源者。正是以此方式佛洛伊德才会引介某种“固着于创伤”的理念来描述其最早的病原概念特征;随着《性学三论》的出现,固着与力比多理论联系在一起,被定义为性所具有之时序错乱特质(特别显现于倒错中)的持续存在:主体持续进行某些类型的活动,或是依然附着于“对象”的某些特质上——此对象来自儿童性生活中的某一特别时刻。虽然创伤所扮演的角色并未被否认,此处它介入在一系列性经验之基础上,进而促成在某个决定点上的固着。

?H+M G,E5J$X$?w@0心理学空间X0jC5X"_FI9O4B

随着力比多阶段——特别是前生殖阶段——理论的发展,固着的概念取得新的广延:不仅可针对一个目的或一个部分力比多对象,也可针对构成某一阶段特征之活动的整个结构(见:对象关系)。如是,对肛门阶段的固着即是强迫[观念]型神经症及某类性格的起因。心理学空间 d&NiJd7b)w

心理学空间nk*\+e&X

在《超越快感原则》中,佛洛伊德再次提及固着于创伤的观念,将之视为无法完全以一种力比多满足模式的持续存在来解释,这迫使他假设重复强制的存在。

9{&c+B4Y$a ll"Y {s0心理学空间N Af}(V|]9h

力比多固着,在许多精神障碍的病因中起显著作用,其在神经症机制中所具有的功能可被界定如下:心理学空间.h'B D&~8r Bu z n

心理学空间([Ad#z Y6U'aL!_n

固着存在于抑制之起源中,甚至可被视为是广义抑制的最初期:“……[遭受固着的]力比多流向,相对往后的精神形成物而言,以一种属于无意识系统、被抑制的方式作用”。此种“原初抑制”是狭义抑制的条件,后者之所以可能存在的要件如下:来自高阶审级的斥力,以及来自先前已被固着之物的吸力,两者联合作用于那些将被抑制的成分之上”。

ujz bG9^4x0心理学空间/ZTc _4hi.tE2J'^

此外,以不同面貌出现在神经症、倒错与精神病中之退转,固着也为它预备好它将于其上运作的那些位置。

P3vRiZj e p0心理学空间X:q5Q}W6C%e/{

对佛洛伊德而言,固着的条件有两种:一方面,固着由不同历史因素所激发(家庭配置的影响,创伤等)。另一方面,它由体质因素所促成:某个部分欲力组成要素,可能比另一个的组成要素更为强大;除此之外,在某些个体中也可能存在一种力比多的一般“黏着性”,这黏着性使他们先天趋向于捍卫“……每个一旦占有的力比多位置,因为焦虑将之放弃会导致失落,因为怀疑新[位置]提供完全替代物的可能性。

!c }f3Bah&v0

TI? TJ(y1b0*:虽然固着一词在精神分析中常被引用,但其性质与意涵并未被明确界定。佛洛伊德有时以描述性的方式使用此概念,一如他使用退转的观念一样。在最明确的文章中,固着一般被模拟为某些生物现象,于其中,个体-种系发生的演化遗迹继续存在于成年的生命体中。由此种发生论角度观之,此处所涉及的因此是一种“发展的禁制”、发生上的不规则性、以及“被动的迟滞”。心理学空间$ceQRpmB [,}*V9r y U z1v

心理学空间4},PU1r$_2n+`wC

此种构思来自对倒错的研究,并在这类研究中找到其特选范围。初步的研究的确似乎证实,某些主体可再利用的行为模式,保持原样般地持续存在。某些从童年起便持续发展的倒错,甚至提供了固着不需藉助退转便能导致症状形成的范例。

3?u:rqK+Wq WX%t0心理学空间 LH6}(nwt

尽管如此,随着倒错理论的发展,不禁令人怀疑是否还能够在倒错中辨识出一种可被类同为发生遗迹、单纯持续存在的固着模型。导致倒错的冲突与机制,与神经症中的冲突与机制,两者近似的这个事实,令人置疑固着概念表面的单纯性(见:倒错) 。心理学空间[D(q1L%Rg

心理学空间1l&K#v3xFm%NQ

*:藉由参照该词在佛洛伊德著作中的使用模式,我们可以凸显出精神分析关于固着这个概念用法的原创性——相较于,例如,持续存在的行为模式变成时序错乱这些观念。概要性地说,佛洛伊德时而说……的固着(如一记忆的固着、一症状的固着),时而说(力比多)固着于……上(固着于一个阶段,固着于一类对象上等等)。第一种词义令人联想起记忆心理学理论所采纳的关于该词的一种用法;该理论区分出不同的时期:记忆之固着、保存、唤起、与辨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佛洛伊德是以极写实的方式理解此种固着:此处所涉及的是在若干序列的记忆系统中一种真正的痕迹铭记(Niederschrft),这些痕迹可从一个系统被“翻译”到另一个系统中;在1896年12 月6 日写给弗利斯(Fliess)的信中,整个固着理论已被推研出:“若欠缺以后的超写,刺激(Erregung)便依循先前精神时期所适用的心理法则,以及当时可用之路径而被清除。一种时序错乱的状态因此持续存在,在某些省分中‘fueros’[在西班牙某些村落或地区中持续有效的古老法律]仍旧适用;‘残存者’如是出现”。此外,表象的固着与刺激固着于表象上这两个观念彼此相关。这样的观点是佛洛伊德概念的基础,以佛洛伊德所曾提出最完整的抑制理论作为其最佳表达:“我们因此可合理假设一原初抑制:即抑制的第一期;它在于使欲力之精神代表(表象-代表)被拒绝纳入意识。与此同时则产生一个固着;相关代表自此不变地留存下来,且欲力持续连结于其上”。

K0p3Exd9@ o0心理学空间8ni#fF gW`j

虽然在上述陈述中,固着的发生论意义的确并未因此被抛弃,但它立基于对初始时刻的寻找:在这些初始时刻中,某些特选表象不可化解地铭刻于无意识中,欲力本身固着在其精神代表上,或许正是以此过程自己构成为欲力。

&MZ%}v6SOBY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