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心理空间 / 97213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D7A-qHx}]0121.原认同primaryidentification 心理学空间X:Axp@,_n

c2sxiHa#WKm*H0主体建构之原始模式,以他者为模型。它并非继某一种先前建立的关系——于其中对象一开始便被认为是独立的——之后产生。原认同与所谓口唇型体内化的关系密切。心理学空间Ey;^4^.gzr

心理学空间Xmef']AI b

原认同的概念,虽然自此之后成为精神分析语汇的一部分,但是根据各个论者对个体存在最原始阶段不同的再建构,而有十分不同的收受涵意。心理学空间7\/Q]{c!j[

W J/xzf0原认同对立于迭置其上的次认同,不仅因为就时序而言它较原始,而且它并非建立在就严格意义而言的对象关系出现之后,它是“……与对象间最初始形式的感情连结”。“一开始,在个体的原始口唇阶段,对象投资与认同两者或许无法区分”。心理学空间BW^FQli0a@N

`\T3`ott9N7CM0幼儿与其他人之间这种链接模式,主要被描述为对母亲的最初关系,早在自我与他我间的区分被稳固地建立以前。此种关系明显带有体内化过程的特性。然而应注意,我们很难严格地将原认同归类于一个无分化以及无对象的阶段。心理学空间 JeY2ZKpk

心理学空间 @hb8qQ)Eu

另外值得指出的一点是,佛洛伊德很少使用原认同的说法,以此指对“个人史前史”父亲的认同:小男孩将他视为理想或原型(Vorbild)。这是“出现于任何对象投资之前的直接与立即的认同”。

-OFkFgrm0心理学空间xT+l)af

122.投射型认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

AA } l1}0

bnI;B$|w+UE\0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 Klein)引进的词汇。指称一种透过幻想转译的机制。主体在幻想中将自己(his self)全部或部分地导入对象内部,以便予以危害、拥有或控制。心理学空间hSk~1L+l4Yx

心理学空间x Y CE,Wq#]

投射型认同一语,被梅兰尼•克莱茵以一个相当特殊的意义使用。它并非指identification projective 二字联结所立即暗示的意义:赋予他人自己的某些特征或全面的类己性。心理学空间}*koD#~ogV

心理学空间 `V1wLZc_D

在《儿童精神分析》一书中,克莱茵曾描述一些攻击母亲身体内部以及施虐性入侵母亲身体的幻想。但直到更晚之后(1946)她才引进投射型认同一语,指称“构成侵略性对象关系原型的一种特别认同形式”。心理学空间 t9h/HQg5a

心理学空间'D$@I!s8Z

此种与妄想-分裂型位态关联密切的机制,在于将主体本身分裂出的某些部分,甚至主体全部(而不只是“坏”部分对象),幻想地投射入母亲体内,以便从母亲内部伤害和控制她。此种幻想是某些焦虑的来源,如被禁锢于母亲体内且遭受迫害的焦虑。或者,投射型认同的结果,也可能使内摄反而被感受到“……犹如一种由外而内的强力入侵,以惩罚此一粗暴的投射”。另一危险则是自我会因此弱化、贫乏;因为它可能在投射型认同中失去它本身“好”的部分。例如,像自我理想这种审级,便可能因此变成外于主体。心理学空间(fw-j/@g+UG4X-j

心理学空间4F)D([@qx

克莱茵与李维烨(Joan Riviere )认为,在许多不同的病变状态中均有投射型认同幻想的运作。如人格解体及幽禁恐惧症。

@;gwO Rc]6O fS0心理学空间yH5w ^;j(W6k w

由上述各点观之,投射型认同似乎是投射的一种模式。克莱茵之所以称此为认同,乃因被投射的是个人本身。克莱茵投射型认同一语的用法与精神分析赋予投射一词的严格意义相符:主体将自己内部所拒绝的弃绝于外,将坏的事物投射出去。

)B k o(OM2n(r0

w&L"{j2TjX T0*:这样的定义完全未触及下列问题:能否在认同中区分出主体向他者同化的某些模式,以及他者被主体同化的另一些模式?假使将后者统称为投射型认同,必然会削弱精神分析的投射观念。因此人们可能倾向将此种对立称为向心认同与离心认同。

_Ht'k Q+_0

e/S2L:@ `c0123.知觉同一/思想同一perceptual identity - thoughtidentity心理学空间 Tn4WzJ6ay

D uiG[p.Z?-[/[0佛洛伊德用语,指称原过程与次过程分别趋向的目标。原过程的目标在于重新找回一个与满足经验所获致之对象影像相同的知觉,次过程则在于找回思想之间的同一性。心理学空间.\/f;Z2b3b!wiD

心理学空间5qjA~-HR!| CZ

这些词汇仅出现于《梦的解析》第七章。它们涉及佛洛伊德有关满足经验的概念。原过程与次过程可透过纯粹经济论的方式被定义:前者是立即的卸除,后者则是禁制、延迟的满足,以及迂回。而透过知觉同一的观念,我们跨越经济论范畴:在此将是表象之间建立的对等关系。心理学空间4^w;aMrW"w

2M)lM5k?c0满足经验构成寻求知觉同一的起源。它将一个亲和对象的表象,链接于一个最凸出、提供满足的卸除。此后,主体将“重复此一连结于需求之满足的知觉”。原始幻觉则是获得知觉同一最迅捷之路。更广泛而言,可说原过程便是依循此种模式运作。佛洛伊德在《梦的解析》另一章节中指出,在所有逻辑关系中,两个影像之间的同一关系(“认同”)最符合梦特有之心灵运作。

J~ S1vp4~8}5[8J0

-`4o ?%o,d} \0思想同一与知觉同一有双重的关系:心理学空间 y| [TW.g

'vp*u;`*s01.思想同一是知觉同一的修正。因为思想同一的目标,是将精神过程从快感原则专断的调节中解放出来“思想必须专注于表象之间的链接通道,而不受它们的强度所蒙骗”。在此意义上,这个修正可能构成逻辑上所谓同一性原则的出现。心理学空间S)a(K"`kO|u

心理学空间_*h&n%`o1^@;T m

2.思想同一仍服务于知觉同一“所有复杂的思想活动——从记忆影像到由外在世界所建立的知觉同一——都只是通往欲望实现(Wunscherfüllung)的道路上因经验而必须的迂回而已”。

uoIF_d#@0

j,q5F-cU!GSCF&H0虽然在此定义的这些词汇,均未再出现于佛洛伊德的其他著作中,但就思想与判断的观点而言,原过程与次过程的对立在其理论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它便出现于事物表象与文字表象以及其他的对立上。心理学空间'`x9R,t-i5j ^!@

Vt7Y%h4b3g^0*:在法国,丹尼尔·拉嘉许(D. Lagache)曾多次强调,佛洛伊德在知觉同一与思想同一间建立的对立有其重要性;他特别认为藉此可区分防御强制——在其中,自我仍受到知觉同一的宰制——以及解除机制,后者使一种能够抗拒不快的观念与情感干预的某种专注和区辨性意识得以运作:“……维持着思想中每个对象各自同一性的客体化认同必须对立于混合认同(identificationsyncrétique)……”。

N%h(s s#]:v"F#^0心理学空间 j \W!K D

此外应注意,这两种“同一”模式的区分,不可被化约为感性与理性此种传统对立,或甚至“感性逻辑”与理性逻辑的对立。事实上,整部《梦的解析》不正是被用来确立,相对于“科学的”偏见,梦遵循某些构成逻各斯(logos)最早运作模式的法则?心理学空间KUa+s'| W B F

心理学空间0b/V.ru&H&{^C_dB

124.想象imaginary

~ipi4w AwOT#T+s0e0

/oM*nI.orH0就贾克•拉岗(Jacques Lacan)所赋予的意义而言,该词(最常作为名词使用)指精神分析领域的三个基本范畴(真实、象征、想象)之一。此范畴的特征为:与相似者之影像的关系具优先性。

;dOiaUCnvy6W0心理学空间8`c.EW K,sY#S

首先应从拉岗早期关于镜像阶段的理论建构,来理解“想象”的观念。在其讨论此一概念的论文中,拉岗强调,特别是由于生物早熟的事实,人类幼儿的自我是基于其相似者之影像而构成(镜像自我)。

zOJ6}q~#a0

H#`/]({/_ k!rTbI0就此种最初经验观之,我们可称下列几点属于想象范畴:

_eim7Jh0心理学空间 MrL\Qc_

a)就主体内部观点而言:主体对其自我根本的自恋关系;心理学空间[4d:Rc c$hL

N.YR1bG/R2f0b)就主体间观点而言:一种建立于——并着迷于——相似者影像之所谓双边关系(情欲吸引、侵略性紧张)。对拉岗而言,相似者——一个是我的他者——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自我原先就是一个他者;

%`\0S'e t&[:`0

!NX8K8OG0c)就环境( Unnwelt)而言:一种属于动物行为学(罗伦兹[Lorenz]、亭伯根[Tinbergen])所描述的类型关系,此关系证实某种Gestalt(完形)对于行为的引发具有定形的影响力;

2A~\e g;Np }h*P0心理学空间eb+d~R

d)就意义关系而言:一种领悟类型,其中如类似性、同形性(homéomorphisme)之类的因素,具有决定性角色。这证明意符与意旨的某种聚合。心理学空间9g)z;|)ztg9| V(a6y

&b5V*Iu [g0虽然拉岗对想象一词的用法十分特殊,但该词并不因此便与其惯用意义无关:据拉岗所述,所有想象的行为、关系都注定是一种欺幻(α) 。

3b MS$r*TS0

e gy2uR$B0l4~0拉岗强调想象与象征之间的殊异与对立,同时指出相互主体性不可被化约为他以想象一名统称的所有关系,并且特别强调在治疗当中不可混淆这两个“范畴”。

`5g!G+g;` m cO w+e0心理学空间J#B'~v A3A

(α)参阅:动物行为学之拟仿法(使用人工刺激-讯号作为本能循环之驱动者)实验性地示范出这点。

@ czn;BX4cg0

arB-r+x0125.依玛构Imago心理学空间.ZlI2z-zS

心理学空间K(I wW)Y#x#c4nO']7s

指人物的无意识原型,它会选择性地左右主体认知他人的方式。其塑造,立基在与家庭周围亲近的人之间,最早的、真实及想象的相互主体关系之上。

l%Z!N7[p u|Wy0心理学空间T;B qLv

依玛构此一概念的提出归功于容格(Jung)《力比多之转变与象征》,他描述了母亲、父亲与兄弟的依玛构。心理学空间X TS*W*T*s

心理学空间$}PgOt)F2L

依玛构与情结是两个相近的概念;两者都涉及同一场域:亦即儿童与其家庭及社会周遭的关系。然而,情结所表示的,是整个人际情境对主体造成的效应;而依玛构所表示的,是此情境的某个参与者保留的想象遗迹。

-Hs&]'{Sba8c0心理学空间 @*I |zT4fj `J+WK

依玛构常被定义为“无意识表象”;然而,它不应被视为一个影像,而应被理解成一种后天获得的想象图式,主体藉以面对他人,一种静态的刻板印象。依玛构因此既可以被具体化成感觉与举止,也可成为影像。另外,值得补充一点,它也不应被理解成真实的反映,不论已多少变形;如此,一个可怕父亲的依玛构便非常可能对应一个模糊、平凡的真正父亲。

v8I5A6Q LFL7k%q0

w4pSnI OZd@&g0126.无意识unconscious

ld8QNh6Q [Dk0心理学空间Z-w%Z![l&~

A)形容词无意识,有时被用于涵指所有未呈显于意识当下领域中的内容。此乃就“描述”意义而非“拓扑”意义而言,亦即,前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的内容在此处未被区分。心理学空间x3a+dB'Q6YQ_3m

(C{6L0yX~X0B)就“拓扑论”意义而言,无意识指称佛洛伊德在第一精神装置理论架构下所定义的各种系统之一:它由被抑制内容所构成,这些内容由于抑制作用(原初抑制与后遗抑制)而被拒于前意识-意识系统之外。心理学空间k B p@JU

心理学空间0^E | ?P{/x$a8X

无意识作为系统(或Ics)时,主要特征可摘要如下:

-y"M)B6M5n0心理学空间,O9kxT6n

a) 其“内容”是欲力的“代表”;

9`-Fj3FaC0心理学空间Z"t.r%G"l6F5@

b) 这些内容受原过程之特定机制——特别是凝缩与移置——所支配;

%E4T.bT G2H0

CH$W jN9CLi\(K0c) 由于受到欲力能量大量投资,它们企图在意识及行动中重返(被抑制物的复返),但只有在受到检禁的变形后,以妥协形成(物)的方式,才得以进入前意识,意识系统(Pcs-Cs);心理学空间^d:[S9~-@Q GT

[!uU(c5EaC3g;}0d) 童年的欲望特别会在无意识中固着。心理学空间.^#q3X q,T

心理学空间T9g"tz@

法文缩写Ics,指作为系统的无意识名词形式;而ics则是形容词无意识(unbewusst)之缩写,就严格意义而言,它形容上述系统的内容。心理学空间 kC1DfB1a]/S t

*q| SYg:z\0C)在佛洛伊德第二拓扑论架构中,无意识一词主要被以形容词形式使用;实际上,无意识不再专属某一个别审级,因为无意识同时形容“它”以及部分的自我与超我。然而,应注意:心理学空间u"JzmU h

%EPAD8}9EA0a)在第一拓扑论中被认为属于Ics系统的特征,在第二拓扑论中大致均被归为“它”的特征;

Ac+S9^f [8D8WZ0

~v]6N3weS+L~(~%S3? a0b)前意识与无意识的差异,虽然不再建立于系统间的区分上,但仍持续作为系统内的区分(因为自我与超我均部分为前意识,部分为无意识)。

[y0p@+ma:V \0心理学空间d)X#H&f+}`*B5\

佛洛伊德的发现若须一言以蔽之,非无意识一词莫属。因此,限于本书篇幅,我们无法就佛洛伊德之前的先例、以及佛洛伊德著作中的生成与先后理论建构,来追溯这个发现的轨迹。在为求明确的考虑下,在此仅强调该词因广为流传而经常被模糊的若干要点。

Ax v i3N3p;g5`0心理学空间,w$s5\U2j]1b3S%m

1.佛洛伊德式无意识,首先是一个得自治疗经验,且不可分地既是拓扑论亦是动力论的观念。治疗经验显示,精神无法被化约为意识,并且只有当克服一些抗拒之后,某些“内容”才得以进入意识;它并揭显精神生活是“……充满着有效但却无意识的思维;所有的症状均源于此”。此外,治疗经验也导致“分离的精神群”存在之假设,泛言之,认可无意识为一个个别的“精神场所”,不应被想象为一种次意识,而是如同一个具有内容、机制,且或许具有某种特定“能量”的系统。心理学空间B5dg6K&AGg6M"x

心理学空间Qm.| |D#cf)u} O

2.其内容为何?

(V-T$^+?C |$[8HS$lb0心理学空间 b:tP }Q8k5u

a)在论《无意识》一文中,佛洛伊德称它们为“欲力的代表”。实际上,处于身体与精神临界的欲力是尚未达于意识与无意识间的对立;一方面,它绝不可能成为意识的对象,另一方面,在无意识中,它也仅由其代表——主要为“表象-代表”——所呈现。另外补充一点,佛洛伊德最早之一理论模型,曾将精神装置定义为一序列的符号铭记。这个观念在后续的论著中被重拾并加以讨论。无意识表象被编排成为一些幻想、想象的剧情,欲力固着其上。它们可被设想成真正的欲望场景调度(见:幻想)。心理学空间:F*J4yop3a-W

)e^ N A5@%nK C0b)佛洛伊德第二拓扑论之前的大部分著作,均将无意识视同为被抑制物。然而应注意,此一视同并非全无保留;许多篇著作均为一些非个体后天获得之种系发生内容另辟位置,它们可能构成“无意识核心”。

Q P#qB,rx*wwaqq0心理学空间;LZU's8X

这样的观点在原初幻想观念中臻于完善。此类幻想犹如一些前个体的图式,它们为主体儿童期性经验提供了形式(α)。心理学空间4cL?o}P bbd-L

心理学空间bDh6_W.B,x7]x

c)另有将无意识视同为我们内在的儿童成分(infantile)此种传统认定。但此处亦需有所保留,并非所有的儿童期经验均注定会——如同它们被以现象学所谓非反思意识模式自然地体验那般——与主体的无意识混淆不分。对佛洛伊德而言,是经由儿童期抑制作用造成无意识与Pcs-Cs系统首次分裂的运作。佛洛伊德式的无意识是被构成的——尽管原初抑制这第一阶段可能被认为像神话一般;它并非是一段无差异化的体验。心理学空间$|%F!i}Y(\#O

心理学空间wW:_'K`"pq8r

3.众所皆知,对佛洛伊德而言,梦是通往无意识发现的“要道”。在《梦的解析》中,这些从梦所析解出、并且为原过程之构成要素的机制(移置、凝缩、象征),亦出现于其他无意识形成物中(失误行为、口误等)。这些形成物的妥协结构以及其“欲望的实现”功能,使它们相当于症状。

-GPlEy+Q E0心理学空间 j)Ta;gXJ1H,Nu:H

当佛洛伊德尝试将无意识定义为系统时,他将其特征摘要如下:原过程(自由能量特有之投资可动性);否定、怀疑、肯定程度等之欠缺;对现实冷漠不关心,以及仅受不快/快感唯一原则的调节(该原则的目标在于透过最短途径重新建立知觉同一)。

K~b c5S*c1jqY"|0心理学空间7Y HzG;i!f'x

4.最后,佛洛伊德曾试图透过每一系统均具有专属“投资能量”的经济论观点,来确立Ics系统本身的一致性以及其与Pcs系统的彻底区分。无意识能量应用于被该能量投资或撤回投资的表象;某元素从一系统到另一系统的过渡,是经由前者对它的撤回投资与后者对它的再投资所产生。心理学空间Bf%M8ZipOZ9p

4IT;RnOo/|0然而,这个无意识能量——此即佛洛伊德构想的难题所在——时而显得犹如一种施于表象的吸引力量,并抗拒意识的察觉(抑制理论即为一例,其中已被抑制之元素所发出的吸引,会与高阶系统的压抑合作),时而又如一股促使其“衍生物”浮现于意识的力量,且唯有藉由检禁的警戒才能被克制。

5B-aq-_+d#Jh V0

&qXyI*ki05.拓扑论的考虑不应致使佛洛伊德式无意识之动力论价值被取消——如他一再强调;反之,拓扑论区分应被视为说明冲突、重复与抗拒的方法。心理学空间,n9u:U@/q*J-A#d v;z

?\ ?8h6|:uEMgP0*:我们知道,自1920年开始,佛洛伊德的精神装置理论被大幅修正,一些新的拓扑论区分亦被引进。这些区分不再与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区分重迭。实际上,虽然在“它”这个审级上可见到Ics系统的主要特征,但其他审级——自我与超我——亦均被认为是无意识之一起源,且部分属于无意识(见“它”;自我;超我;拓扑论)。

\jf J/a?!V0心理学空间+z,gk+Y5fF

(α)佛洛伊德本身虽未建立原初幻想(Urphantasien)与原初抑制(Urverdrängung)假设间的关系,但我们必然会注意到,在有关无意识最终起源的问题上,此两者具有几乎相同的功能。心理学空间RZH9vs`9RNBg

q6[,g*J8\0127.体内化incorporation

$F x\.i"]O\0

$D)p&L1N2m0主体藉此以某种约略幻想的模式,让对象渗透并保存于其体内的过程。体内化构成了具有口唇阶段特征的某种欲力目标与对象关系模式。由于与口腔活动和食物消化有某种优先关系,体内化亦可在与其他动情带及其他功能相关的情况下被体验。它构成内摄与认同之身体原型。

6j3r9Ox/R9J%[L0

"@-^ v;Jx3`L+c8X nB ^0佛洛伊德在推研口唇阶段的概念时(1915)引进了体内化一词,它强调对对象的关系。然而在此之前,特别是在《性学三论》的第一版中,佛洛伊德由吸吮的快感此一较为局限的面向来描述口唇活动。心理学空间,es5S,~pH `8d]

心理学空间J9]:K zyS o H7t

体内化涉及多种欲力目标。1915年,在当时的欲力理论架构下(性欲力与自我或自我保存欲力之间的对立),佛洛伊德强调性与进食这两种活动间的紧密结合。在最后的欲力理论架构下(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的对立),他特别强调力比多与侵略性的结合:“在力比多组织的口唇阶段中,对于对象的爱恋掌握仍与消灭并存”。这个概念日后被亚伯拉罕(Abraham)以及随后的梅兰尼·克莱茵(M.Klein)继续发展(见:口唇-施虑阶段)。

h3{Y+l dg0

'M b;_c$p2x0事实上,有三种意义呈现在体内化的过程中:以对象渗入自己来产生快感;破坏此对象;藉由将对象保存于自我内的方式来同化其性质。最后这个面向使得体内化成为内摄及认同的铸模。心理学空间{k[(h d8k,W

2SpD|*Yyu9\B}-s0体内化并未被局限于严格意义下的口唇活动、或口唇阶段中,即使口唇性(oralité)构成了所有体内化的模型。事实上,其他的动情带以及其他的功能亦可成为体内化运作的基础(经由皮肤、呼吸、视觉、听觉的体内化)。同样也有肛门体内化的存在,如同直肠腔被同化成嘴。另外也有生殖器体内化,特别显现在将阴茎保留于身体内部的幻想中。心理学空间O,\*eL9x6aL

hzWfN0亚伯拉罕以及之后的梅兰尼·克莱茵指出,体内化过程或食人行为也可能是部分的:亦即作用于部分对象本之上。心理学空间R;V4{{9T y5O$T+O&s

6Rxy2bC V y,B:G0128.目的禁制aim-inhibited

!spxLb:\ I0

UQ*b;`c.p%`0指一股欲力受外在或内在的阻碍,无法达到其满足的直接模式(或目的),从而透过其他大致上类近于原先目标的关系或活动,取得一种减弱的满足。

+u%ak _x9q{0

9j-P3E?4Hl1G H|0佛洛伊德使用目的禁制的概念,特别是为了说明温惠感(见:该词)或社会感之起源。他自己曾指出要从后设心理学的观点严格将之说明的困难:如何理解这禁制?它是否假设一原目的之抑制以及被抑制物之复返?其次,它们与升华(见:该词)的关系为何?就最后一点而言,佛洛伊德似乎将禁制视为升华的开端,然而他又显得亟欲区别这两种过程。“社会欲力属于不须被称作升华的这类欲力动势,虽然前者与这些欲力相近。尽管它们并未放弃其直接目的,然而内在抗拒却阻碍它们获得[这些目的],而对于某种满足的接近感到心满意足,因此建立了人际间特别稳定与持续的连结。属于此类的特别有:亲子间温惠关系原本完全是性的、友情感觉、以及在婚姻中源自于性倾慕之感情连结”。心理学空间 MW\rw.O

心理学空间4G9r5hT*Kt#P

129.神经支配(神经分布) innervation

EibNf0

MvI+eB0佛洛伊德在早期著作中使用的词汇,指一定能量传达至身体的某部位,并在此部位产生运动或感觉现象。

n#?s-V]4\D:I-u'}0心理学空间+^.xU Q&i^h4WK

神经支配为一生理学现象,可由精神能量转换成神经能量而产生。神经支配一词可能对佛洛伊德的读者造成某些困难。实际上,它在今日普遍被用于指称一解剖学事实(神经到达某一器官所经的途径)。而佛洛伊德以“神经支配”指一个生理学过程:即能量经由神经管道——最常是循输出方向——传递。例如,此一有关歇斯底里的段落所示:“……[从表象上]剥离的情感被用于身体的神经支配,此即刺激(Erregung)的转换”。

'BA!v+[/f0心理学空间^6Z2?gM"G

130.审级agency心理学空间^Z:od4d$Nz

心理学空间m(FBQ$\\)V

在动力论与拓扑论兼具的精神装置概念架构中,指各种不同的次结构,如:检禁审级(第一拓扑论),超我审级(第二拓扑论)。心理学空间 _$BvR%CH

"g0v*hq%sG l&A0在有关精神装置构想的不同阐述中,佛洛伊德经常使用“系统”或“审级”等词来指称其部分或次结构。而如“组织”(Organisation)、“形成”(Bildung)、“省分”(provinz)等词则是较为罕用的词汇。

&Mq5zjx1T[ X0

]Z HP!I a#Gn0佛洛伊德最早援引的词汇是系统;该词指涉一个主要属于拓扑论的精神图式:精神装置被设想为被刺激穿越的一套设备,有如光学仪器中被光线穿透的不同“系统”。在《梦的解析》中,审级—词被引进作为系统的同义词。直到后期著作,佛洛伊德均持续使用该词。

&BqE AI&u#^0心理学空间p\ ] Kyh/\ ~'r

虽然这两个词汇经常互相取代,但应注意“系统”指涉一个较局限于拓扑论的构想,“审级”一词则兼具拓扑论与动力论的涵义。例如佛洛伊德论及记忆系统、知觉-意识系统,而未在这些例子中使用审级一词。相反地,关于超我或检禁,他则喜称“审级”,因为它们均执行一个正面的作用,而非只是被刺激所穿透。例如超我即被视为“双亲审级”的承继者。此外应注意,佛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引进审级一词,是透过与判决何者应予放行之法庭或权力机关的比较。

Ih R,]+y0

3n;? X%x0pfFx JJ0倘使上述的细微差异可以成立,则系统一词应较符合佛洛伊德第一拓扑论的精神,而审级一词则符合第二精神装置构想。后者不仅较属动力论,也较富结构性。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