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心理空间 / 97687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sYhb hz

心理学空间p,CQI2n,hD \'Q~

心理学空间!lSW*o o4Z*k*pD

131.本能instinct

2J Gf1Bg?0

6}TG ^(_ kxwQ0A)传统上系指某一动物物种所专有的、遗传的,并且在个体间极少变异的行为模式。此种行为的进行依循一种不易受干扰的时间顺序,且似乎回应某个目的性。心理学空间Y`a3E'y[2[

心理学空间3Qr n w6K

B)某些法语精神分析论者用来作为佛洛伊德词语中Trieb 的翻译或对等词。然而,为了术语的一致性,Trieb一词以法文pulsion 来翻译较为适当。

m.a`iPeM0P6_0心理学空间(|/R^j%V

佛洛伊德关于Trieb——一种就其所诱发的行为以及提供满足之对象而言,相对不确定的推力——的概念,明显地与各种本能理论不同,不论就本能的传统形式,或是就当代研究带来的更新而言(行为模式、天生启动机制、特定刺激讯号的概念等)。本能一词,具有一些与佛洛伊德欲力观念差距极远的明确涵义。

@,f#a9P8XJ0心理学空间`/Cmw.\I1t

此外当注意,佛洛伊德曾多次在传统意义下(参阅定义A) 使用Instinkt一字,提到“动物本能”,“对危险的本能认识”等。

d9Y/ufZ1JYK C0

*hP#PW Ri R0尤有甚者,当他提出是否“……有某些遗传性精神形成物、某种类似于动物之本能的东西存在于人类中”的问题时,他并非将这对等物视为欲力,而是那些原初幻想(例如原初场景、阉割)(见:原初幻想)“以遗传、种系发生方式获得之因素”。

'`w,w`bO0

|5e(N6jeo1Ro8`^0由此可见,佛洛伊德使用两个可被清楚对立的词汇,虽然这对立并末在其理论中明确作用。在精神分析文献中,正好相反,这对立不经常被坚持。选择以instinct一字来作为Trieb 的英文与法文对等词的作法,不仅是翻译的不精确;它还可能将佛洛伊德欲力理论与动物本能的心理学构思混淆在一起,并且模糊佛洛伊德构思的原创性,特别是论及动机推力所具有之相对不确定性质,以及对象之偶然性与目的之可变性这些观念。 

w2D)?w];sAJW0

3^-eRx7]Y0132.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心理学空间8^Ii4\b i(N sY

心理学空间Vb,I2}bvp6J

指一种过程,主体藉此试图赋予其冲突与情绪一种论述性陈述,以便将之掌控。心理学空间eKE6P#YP4_:c

GB&O"axY-c#Ma0该词通常从坏的一面被考虑,指——特别在治疗中——看重抽象思维,忽略情感和幻想之涌现与辨认。

1x(B3t5Hsln(b G0

1n$T5YD7V/G"S0理智化一词并未出现于佛洛伊德的著作中,在整个精神分析文献中,也很少有关于该过程之理论发展。最明确的著作之一,当属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的作品,她将青少年的理智化描述成一种防御机制,不过,她视之为一正常过程的激化,藉此过程,“自我”企图“捕捉欲力过程,藉由将之与可在意识中操作的表象相连接”;她认为理智化构成“人类自我最普遍、最早以及最必要的后天获得物之一”。

&r)E^ J't\%l(H'KPV0

zQ:e_0fB0理智化一词特别被用来指称在治疗中所碰到的一种抗拒模式。它大致明显,但却始终构成一种用以逃避基本规则之应用的手段。

8ZQ G Ym \0

9P k~-s1h f9w0因此,某个病患只会以理性与普遍语词表达其问题(在面对某种爱恋选择时,他会长篇大论结婚与自由恋爱的相对优点)。其他的病患,虽然正确地召唤出自己的病史、性格与自身的冲突,但一开始就以一种有条理的重建将之陈述,甚至会借用精神分析语言中(例如,以“反抗权威”来避谈他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某种理智化最微妙的形式,类近于卡尔·亚伯拉罕(K.Abraham)早在1919年《对精神分析方法的一种特别形式的神经型抗拒》一文中所描述的现象:某些病患似乎作出精神分析的“不错工作”,采用基本规则,提供记忆、梦,甚至情感经验。然而这一切他们好像照着一个纲领程序讲话,试图以模范的被分析者姿态出现,自行提出自己的诠释,藉此措施来避免所有无意识的泛滥、或避免被视为是危险的分析师入侵。

n~L'_C&t8a`c0

[eV"\`4A\*V0关于理智化一词有几点保留:

E$]j(d9H:k,L[ Q0

'p?X;Or*N_01)如同我们前述例子所指出,并不容易将此种模式的抗拒,区分于一种必要且成果丰硕的时期——在其中,主体对先前的发现以及所提供的诠释赋予形式并予以吸收(见:透工) ;心理学空间 js.? Igs*P'S4X

心理学空间.h8o8Mw#~Is

2)理智化一词指涉那个承袭自“官能”心理学中理智与情感间的对立。一旦揭发理智化后,会有这样的危险:分析治疗中的“情感体验”可能被过度增值,此时分析便与净化方法相混。费倪雪(Fenichel)对这两种对称形态的抗拒都不支持:“病患始终理智,拒绝对情绪逻辑有任何理解;……病患不断在不明的情绪经验中漂浮,未曾达到必要的距离与自由”。心理学空间!w%F,a b9HB!W$UO*n

'Lzt0h$o&`{0*:理智化近似精神分析所描述的其他机制,特别是合理化机制。理智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与情感保持距离,将之中和。就此点而言,合理化处于不同位置:它并不意味系统性地躲避情感,而是理性或理想地证明其正当性(例如,施虐狂的行为在战时被正当化成争斗之必要、对祖国之爱等),赋予其似是而非的动机。心理学空间h@(O2] f

心理学空间;jHy6Rd&a

133.旨趣,或自我的旨趣interest,ego interest

1hGQ2S^}V"{I0

tk(^0})`H~0佛洛伊德在其第一欲力二元论架构下所使用的词汇,指与力比多或性欲力能量相对立的自我保存欲力能量。心理学空间M.M1O!Qk"m#U

心理学空间!pX}_!]hC s0kz

我们在上述定义中所指出旨趣一词的特定意义,出现于佛洛伊德1911 年到1914年间的著作中。我们知道,力比多表示性欲力之投资能量;依照佛洛伊德的说法,也平行存在一种自我保存欲力之投资能量。心理学空间jkCmTxt$z

心理学空间'b2?Q5O+a4gi4?M

在某些用法中,接近于一般惯用意义下所使用的旨趣一词,涵盖所有这两类投资,例如在佛洛伊德提出该词的下列段落中,妄想症患者所撤回的“或许不只是力比多投资,还有一般旨趣,亦即,来自于自我的投资”。容格(Jung)拒绝将力比多与“一般精神旨趣”两者区分开来的论点(α),促使佛洛伊德专门用旨趣一词,表示来自于自我保存欲力或自我欲力的投资,以强调力比多与旨趣间的对立(2) (见:自私)。有关此一特定用法的例子,请参阅《精神分析导论》。心理学空间q-Y]|}.M

6Q ]} WS.t,?0(α)根据容格的说法,旨趣一词曾被克拉帕黑德(Claparède)提出,明确地作为力比多的同义词。心理学空间-o2eHZ?

tn`:\c6u?ylzRp0134.内在化internalization

1p t$b%X#H$c0

nSf?b"z0A)通常被当作内摄的同义字使用。

i4n1Lz'Y5j1z!A0

,xmqg1U E {(|9_0B)就较特定的意义而言,某种过程藉此相互主体间的关系被转化为主体内的关系(如内在化一个冲突、一个禁制等)。心理学空间4_1a2sa a~ M3P/}I?

p!t~;ab%H%k Tb[0内在化一词在精神分析中是一个经常出现的用法。它时常被以内摄的意义来理解,特别是克莱茵学派,亦即,一整体或部分“好”或“坏”对象进入主体内部的幻想过渡。心理学空间hrT o0n;rk@

m9Q)~S|1f0就较特定的意义而言,当此过程是作用在关系之上时,我们称之为内在化。例如,我们说父亲与儿童间的权威关系,被内在化进超我对自我的关系中。这过程假设了精神内一种结构性差异化,以致关系与冲突可以在精神内的层次上被体验。内在化同样也与佛洛伊德的拓扑论构思有关,特别是第二精神装置理论。心理学空间3KLTf6u4Az

:ucKY'N&L ^/l0为了顾及术语的精确,我们在定义中区分出A、B 两个意义。事实上,它们紧密联系:当伊底帕斯情结衰退时,我们可以说,主体内摄了父亲的依玛构,并且内在化与父亲威权的冲突。心理学空间"\G[4f0uz&~

心理学空间l*p[[ s$E"Y/d

135.诠释interpretation

!N+Y%u(z4l4w9Ui2z0心理学空间 u8Uql/Cl \Sy r

A)藉分析探索、揭显主体话语与行为中的隐意。铨释发掘防御冲突的形态,最后针对所有在无意识产物中表达出的欲望。心理学空间 z#l*i{M6ZRL[u

心理学空间R ]8v;vXF4\.o\%V

B)在治疗中,根据治疗方向与发展所定下的规则,传达给主体的讯息,以便使其明白该隐意。

;R)K6B/?#l)U PK4p0心理学空间-_M'h7?&rY%L{

诠释为佛洛伊德学说与技术的核心。精神分析的特征可用诠释来表示,亦即,揭显一材料之隐意。心理学空间K}eRP8C {

vO.M?$N[0佛洛伊德对梦的态度构成诠释的首例与模型。“科学的”梦理论试图藉精神活动的降低、联想的松驰,将梦解释为心灵生活的现象;某些理论确实将梦定义为一特定活动,但没有人考虑其内容,更不必说其与作梦者个人历史间的关联。反之,(上古,东方)“解梦术”形式的诠释方法并末忽视梦的内容,且承认梦具有意义。就此意义而言,佛洛伊德宣称自己属于此一传统。然而,他将重心完全置于象征在个人身上独特的嵌入,就这个意义而言,他的方法偏离解梦术。心理学空间[ w~v[;L d

g2yi4E+KU0对佛洛伊德而言,诠释从作梦者的叙事(显内容)中揭显(由自由联想所导引至的)隐内容所表达的梦的意义。诠释的最终目标为无意识欲望,以及那些欲望在其中具体化的幻想。

"b1SP&t%pq)W:Y0心理学空间9r RDV \ |}

诠释一词,当然并不只专门用于梦这种无意识的主要产物上。它也应用于其他无意识产物(失误行为,症状等),以及,更普遍地,在主体行为与谈话中任何带有防御冲突的痕迹者。

p$J*^Fgw0心理学空间 ^"`_oyP

*:既然诠释的传达是分析师最其代表性的行为模式,诠释一词独立使用时,也具有对病人所传达之诠释这种技术意义。

(P8ilWM {u0

~ N sU9Q0此种技术意义下的诠释,一开始就已出现在精神分析起源中。然而值得注意,在《歇斯底里研究》的阶段,由于主要目的在于重新唤醒无意识致病记忆,诠释尚未成为治疗行为的主要模式(况且该词本身并未出现在这部作品中)。心理学空间 UjqaN_*b%C'cY

H S{:zp+dy%L0等到精神分析技术开始确定时,诠释便将成为治疗行为的主要模式。如《精神分析中梦的解析之运用》一文所示,诠释此时被整合进治疗的动力中:“我因此主张,分析治疗中对梦的诠释,不应该当作为了技艺自身而使用,其运用应遵循那些掌控所有治疗施行的技术规则”。应由对这些“技术规则的考虑去支配诠释的层次(不同“深度”)、类型(抗拒、传会之诠释等)及可能次序。心理学空间(r_AF$g8GAV

心理学空间 tW-J9F7c+U P

然而,我们在此不想处理关于诠释问题当中那些已成为许多技术性论争的对象:准则、形式与陈述、时机、“深度”、次序等(α)。仅指出:诠释并未涵盖分析师在治疗中的所有处理措施(例如,鼓励述说、一再保证、对某机制或象征的解释、命令、建构等),虽然这些在分析情境中都可获得诠释价值。心理学空间WM([ IzKS![}

心理学空间3M THg"`Em-@$Yf!v

*:从术语的观点应注意,interprétation 这个法文字并未与德文Deutung 完全对应。该法文字较令人思及在赋予某事件、话语的意义中之主观,甚是强加或武断的层面。Deutung 似乎较接近解释、澄清,较少表现出——对日常语言意识而言——-法语interprétation 一字所可能有的贬抑意味(β)。一个梦的Deutung在于,佛洛伊德写道,决定其Bedeutung ,其涵义。心理学空间vS/VG+~N4k z T p

心理学空间| j#_ Lu V4t

尽管如此,佛洛伊德也不忘指出介于分析意义下的诠释,与其他显示诠释活动的心灵过程间的相近性。

}3R Rr1@.w(YEK)e0

2y x7Qk6Y(\O*[ Q9D0如此,次加工对作梦者构成一种“原诠释”,比诠释目的在于将某种一致性加诸梦工所导致的元素上:“某些梦经历此种近似清醒思维之精神功能深入加工;它们似乎具有一意义,但是这些意义与梦的真正涵义(Bedeutung)间差距极大……。这些梦可以说已被诠释过一次,在经过清醒状态下的诠释之前”。在次加工中,主体以同样处理所有未曾出现过的知觉内容的方式,来处理梦的内容:倾向藉某些“期待表象”(Erwartungsvorstellungen),将之再转向己认识之物。佛洛伊德也指出妄想型诠释(或是在迷信中对征兆的诠释)与分析诠释间的关系。对妄想症患者而言,实际上万物皆可被诠释:“他们将我们通常在他人行为中忽略的小细节赋予最重要的涵义,将之彻底诠释(ausdeuten),并且作为重大结论之基础”。在他们对他人行为的诠释中,妄想症患者经常展现出比正常人更高洞察力。然而,妄想症患者对他人所表现出神智清明的另一面,是对自己无意识的根本误认。

G}%Q pv,A ?"Wi\ l0心理学空间*V I.RX"Hk.zPH p*s

(α)关于这些问题,读者可参阅爱德华-格鲁弗(EdwardGlover)的作品,《精神分析技术》,特别是他对精神分析师所作之调查。

n-m'LU(Z)gq0心理学空间+RK!Z7f/g `5@6b

(ß)另外值得注意,德语精神医学界很少将妄想型妄想(délire paranoïaque)称为诠释妄想(délire d'interprétation)。心理学空间x$F\&NIl8WsDD

'nZtn}&a0B0136.混杂/厘清 法intrication-désintrication

pqfI,}m7Z0心理学空间8f"y@OR B1P

见:混合/分离。心理学空间L6CQ'E"l M._LQ

心理学空间8h L)`2K7e9cSw

137.内摄introjection

)bJLs4y4H,}0心理学空间VZ4U9]1DTu6]

精神分析研究所揭显的一种过程:指主体以幻想性的方式,将对象及其属性由“外部”导入“内部”。心理学空间R2Ja A#vZ

心理学空间ch3g,@N

内摄与构成其身体原型的体内化类似,然而内摄并不必然和身体界限有关(如内摄入“自我”,内摄入“自我理想”等)。

'Dw,l m1o~0

"R$r2~R1} x)y5@ G,m0内摄与认同有紧密的关联。心理学空间t h$B+X*H3Z(Io%OvG

["I__DT*^0提出内摄一词者为费伦奇(Ferenczi),他创该词与投射相对称。在《内摄与传会》中,他写道:“当妄想症患者从其自我驱逐出业已变成不快的倾向,神经症患者却藉由将外在世界尽可能地放进其自我之内、将其变成无意识幻想的对象的方式来寻求解方。相对于投射,我们或许可称此一过程为内摄”。然而,要从整篇文章中得出内摄这个概念的精确词义却颇为困难,因为费伦奇似乎以一种广义来使用此概念,亦即“对传会的激情”,它导致神经症患者“藉由扩展其旨趣范围来减弱自由流动的情感”。他最后用内摄一词来指称或许也可被称为投射(主要出现于歇斯底里患者中)的某类行为。

k }~l.w{5d0

.Pw U9CR;h$F0佛洛伊德采用了内摄一词,并清楚地将之与投射对立。就此点而论,最明确的文章为《欲力及其命运》,于其中考量与快感/不快的对立相关联的主体(自我)/对象(外在世界)间之对立的生成:藉由内摄进所有作为快感来源之物,并且将所有不快的因由之物投射出去,“纯粹化的快感自我”得以构成(见:快感-自我,现实-自我)。我们在《否定》一文中也发现同样的对立:“……原初快感-自我……希望内摄所有好的事物,并且将所有坏的事物丢弃于外……”。心理学空间#IC)ar!\?m~

o?BJAXf%M0内摄的另一个特质是它与口唇体内化的关联。此外,这两个词汇常被佛洛伊德和很多论者视为同义字使用。佛洛伊德指出,在内摄/投射的对立成为一般化之前,这组对立是如何首先以口唇的模式现实化。这过程“……以最古老,口唇欲力动势的语言来表达:我想吃这个,或我想把它吐掉;译成较为一般的表达:我想要将这个引进我之内,将那个从我逐出”。

+Up(RX`5U9g@ow0

]^sZdNA0因此最好还是保留体内化与内摄的区别,如上面段落所示。在精神分析,身体界限是内在与外在间所有区隔的原型;体内化的过程明显地与这个身体外壳有关。内摄具有较广的意义,问题不仅只针对身体内部,还有精神装置与审级的内在等等。所以我们说内摄进自我、自我理想之中等等。

EK"R X+M`0心理学空间6E8R*L+I+^ M k;|

内摄首先在佛洛伊德对忧郁的分析中被凸显,随后再被认为是一较普遍的过程。就这个观点而言,它更新了佛洛伊德的认同理论。

BWm7E'Rd0C#_*|0心理学空间8e#?"IH` ?@7`

由于内摄仍旧带有其身体原型的特征,它表现为那个针对于不论是部分还是整体对象的幻想。同样地,这个概念也在某些论者像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以及特别是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 Klein)——她致力于描述“好”与“坏”对象幻想性的来回穿梭(内摄、投射、再内摄)——的著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论者主要在谈论被内摄的对象,实际上,似乎这个词汇应该专门用在与这些对象以及其固有性质有关的情况。严格地说,我们不能像佛洛伊德那般使用“对侵略性的内摄”的说法;在这个情况下,用“回转到自身”这种说法可能较为适当。

kRpn/Cw0心理学空间(p SDz9ZJNh4Z9Fj

138.内向introversion心理学空间#m j7o2BHt

] wzk/b5y*|0容格(Jung)引进的词汇,泛指力比多脱离外在对象,撤回到主体的内在世界。心理学空间|qJ/G zw1TG6\

心理学空间+M,~`%I3of.J-E7V

佛洛伊德沿用该词,但其语用仅限于指力比多之撤回,导致对精神内部想像形成物的投资。这点与力比多撤回自我(次自恋)应有所区别。心理学空间E?J{6Z9i

心理学空间/Eisdz R `

内向一词最早出现于容格1910年的著作《论儿童心灵之冲突》。之后亦出现于其后期的许多著作中,主要如《力比多之变化与象征》。此概念日后在后容格类型学上非常盛行(内向型与外向型的对立)。心理学空间_)e[,]7v4P ]b

心理学空间 O9o3^/Pb

佛洛伊德虽然认可内向一词,但他一开始便对于赋予此概念的广延有所保留。

DuHA N2H;z0心理学空间`6vO(Pt i+l

对他而言,内向是指力比多撤回到想象对象或幻想。在此意义上,内向构成神经症之症状形成一个紧接在挫折之后的阶段,并且可能导致退转。力比多“……转离现实,后者因不断的挫折以致对个体而言失去价值。它转向幻想生活,在其中创造新的欲望形成(Wunschbildungen),并使先前己遗忘之欲望形成的痕迹再度复活”。心理学空间6tE7pn-[V

心理学空间,z)z+B*@ y7XG o

在《自恋导论》一文中,佛洛伊德批评容格对于内向一词过于浮泛的用法。这种用法致使容格将精神病归类为内向型神经症。佛洛伊德提出(次)自恋的概念——即力比多撤回到自我——相对于力比多撤回到幻想的内向概念,并将精神病涵指为自恋型神经症。

*k#nySd2a8LD0

J x.k+?0l:`RX1H0139.投资cathexis

-v$B$x vq%W0心理学空间[4R~7Y {q xC

经济论概念,指以下事实:一定精神能量附着于一个或一群表象、身体的一部分、一个对象等。

"]SA;BST.K2?0

&t rB/fu5E%U0一般均接受以investissement (投资)来翻译Besetzung (有时亦译为occupation[占据])。对此我们说明如下:德文动词besetzen具有许多意义,包括占据(例如,占据一个场所,或就军事而言,占领城市、国家等)。在法文中,investissement一方面较特别指军事用语上包围(而非占据)一个场所的行动;另一方面,作为金融用语,则指对一个企业资金的挹注(无疑地,在今日一般语言意识中,后一意义占绝对优势)。因此,德文与法文这两个词汇并不能完全吻合,法文词汇似乎更自然地会让人将佛洛伊德所指涉的“经济论”和经济科学所论及的经济论相互比较。心理学空间z@[[(~ N

fn_&sd0*:佛洛伊德在著作中经常使用Besetzung 一词。其广延、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出现在佛洛伊德思想的各个阶段中。

%HDQzKh3\:PI!U'q0

!Yi6hiRsdm0它出现于1895年的《歇斯底里研究》中。然而,近似的词汇如“刺激和”、“情感价值”甚至比它更早出现(1893,1894)。从他为彭罕(Bemheim)著作《论暗示与其治疗作用》所作的译序开始,佛洛伊德便论及刺激性在神经系统内的移置。此种假设具有一个理论与临床兼顾的原因。

:r2V$F.c&^UQ0

c eC"v;tF0临床上,对神经症患者以及特别是歇斯底里病患的治疗,促使佛洛伊德产生彻底区分“表象”与投资于其上之“情感定量”的看法。例如,一个主体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可能被漠然地提及;而一个经验之无法忍受或不快的特征,可能被归属于毫不相关的事件而非原本造成不快的事件(移置;“错误连结”)。《歇斯底里研究》中所描述的治疗,便是透过重新建立起相关之不同表象的连结,来重建情感与创伤事件记忆之间的关系,藉此使情感得以顺利卸除(弭除反应)。另一方面,在歇斯底里中,身体症状的消失与受抑制之情感经验的发掘有相互关系;这也使佛洛伊德假设,反向地,症状的产生应是由于精神能量转换成“神经支配能量”所致。

Bw ET9^#H0

N h R![^1W0这些事实,特别是转换,似乎都基于一个真正的神经能量保存原则,此一能量则可有许多不同形式。佛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大纲》中,对这个看法有系统性的阐述。该文仅援用神经元系统中能量的改变此一因素,来描绘神经装置的运作。其中,Besetzung一词同时指投资一个神经元(或系统)——亦即将它负载能量——这个投资行为,以及所投资的能量,特别是一种静能。

?d'z iE2n0心理学空间!HM2ui&y

之后,透过将能量投资的观念转移到“精神装置”层面上,佛洛伊德逐渐摆脱神经学图式。在《梦的解析》中,他便如此阐明投资能量如何分配于各个系统之间。无意识系统的运作遵循刺激量卸除原则;前意识系统则尝试禁制这个立即卸除,同时贡献出一小部分能量给予探索外在世界所必须的思维活动:“……我假设,为了效率,第二个系统会成功地将其大部分能量投资维持在静止状态;而仅将其中一小部分用于移置”( 见:自由能量/连结能量)。心理学空间Ye VlaL+N@

4h-WjEN3k0然而应注意,虽然佛洛伊德转移了《科学心理学大纲》中的命题,但这并不意味他因此放弃引申所有关于神经能量的观念。佛洛伊德写道:“任何人如要严肃地对待这些观念,即必须为其找到物理学上的模拟,并开创一条道路来描绘神经元刺激(Neuronerregung)中的运动过程”。

vu/G/k"LHqR6n0心理学空间#FRjz4D ?R|

欲力观念的研究,为《梦的解析》之经济论概念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解答:被投资的能量,是来自内部源头的欲力能量,它运作一股持续的推力,并迫使精神装置对它进行转换工作。如此,像“力比多投资”这样的用语,便是指性欲力能量的投资。在佛洛伊德第二精神装置理论中,所有投资的起源变成“它”——人格的欲力端。其他审级的能量均汲取自这个最初源头。心理学空间Gh5C,Uw'C_o

q@P:]i0*:虽然投资的观念一如大多数经济论概念,均为佛洛伊德概念装置的一部分,但佛洛伊德并未对此提出严谨的理论建构。

9t2`^-T-i0

/A2~8S0T8Nw @)Q0Dz0而这些观念是经由影响“青年佛洛伊德”的神经生理学家(布律克[Brücke]、梅纳特[Meynert]等人)不完整地传授给他。这些事实某种程度解释了为何佛洛伊德的读者在试图回答某些问题时会产生疑虑:

"HEc!^b6`;i0

h%u+FY)P^W01)投资一词的使用始终免不了暧昧性,此种暧昧性并未因分析理论而澄清。人们最常就隐喻的意义予以理解:于是投资一词便表示精神作业与基于能量模型所构想之神经装置运作两者之间一个简单的类比。心理学空间)Rs#H$\c+Ks

'[ {L8bR0当我们说一个表象的投资,我们是以某种语言来定义心理作业,这种语言仅限于透过类比方式提出一种可能平行于精神投资的生理机制(如,一个神经元或一个记忆印痕[engramme]的投资)。反之,相对于一个表象的投资,当我们说一个对象的投资时,我们却会失掉某种观念的支撑,这种观念将精神装置视同为可类比于神经系统的封闭系统。一个表象可被称为受到负载,且其命运全赖此负载的变化,但一个真实、独立对象的投资则无法有同等“现实”的意义。内向这样的概念(从真实对象的投资过渡到精神内想象对象的投资)正凸显出此种暧昧性:面对这种撤回,很难想象能量保存的观念。

.dmWG~[mp0心理学空间1tq@O u!?O6Ut6y

某些精神分析师似乎认为像投资这样的词汇是证明其动力心理学——至少在权利上——与神经生理学有关之客观保证。实际上,当使用诸如:身体某部分的投资、知觉装置的投资等词汇时,人们可能以为在使用一种神经学语言,在建立精神分析理论到神经生理学之间的过渡;但实际上,后者不过是前者的一种移置而已。心理学空间f"p ~:JO;i5`

9E2N lE cRRf02)若将投资的观念附属于拓扑论概念之下,则出现另一个难题。一方面,所有的投资能量均被认为源自欲力,但另一方面,人们又表示每个系统均有各自专属的投资。此一难题在所谓无意识投资一例上最为明显。假使真的认为此投资源自力比多,那么必然设想它会不断地将受到投资的表象推向意识与运动机能。然而佛洛伊德却经常提到无意识投资是一股无意识系统专有的凝聚力,能够吸引表象:这股力量可能在抑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人们不禁质疑,投资一词是否涵盖许多异质的观念。

!| X0]FP J PD0心理学空间x ETD~

3)能否将投资的观念局限于其经济论意义之内?的确,佛洛伊德将它视同为一种赋予对象或表象一个正面负载的观念。然而在临床与描述的层面上,它难道不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实际上,在主体个人世界里,对象与表象均被分派某些价值,它们组织其知觉与行为的场域。一方面,这些价值在质上可能显得互异,以致很难想象它们之间可以等同或替代;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某些对主体而言具有寓意价值的对象并非带有正面负载,而是负面负载:例如,恐惧的对象并非被撤回投资,而是强烈地被“投资”为“必须避免”的对象。

'Q;D*KKVx0心理学空间:J[T(x S9x:?

人们可能因此试图放弃经济论语言,而以一种启发自以意向性及对象-价值等观念为优先的现象学概念来翻译佛洛伊德的投资观念。况且,从佛洛伊德的语言本身也能找出足以证实这种看法的文句。例如在一篇以法文发表的短论《歇斯底里麻痹与器质性运动麻痹比较研究之探讨》中,他提出valeur affective(情感价值)作为Affektbetrag(情感定量)的同义词。在其他文章中,投资一词似乎是指在质上有区别的情感意向,而非力比多能量一种可度量的负载。例如,当婴儿欠缺母性对象时,此对象被称为受到“怀慕投资”(Sehnsuchtbesetzung)。心理学空间#| G'A+@F1N^5@

(ZOgMA-Q0*:无论投资一词的使用引起多少困难,这是一件事实:精神分析师说明许多临床与件甚或评估治疗的进展时,均很难避开该词。某些疾病似乎证实这样的观念:主体本身具有一定数量的能量,可不等地分配在与对象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上。例如,在哀悼这样的状态下,主体关系之生命明显贫化的原因在于对失落对象的过度投资,彷佛对外在或幻想对象、自己身体、自我等各种不同投资之间,建立起一种真正的能量平衡。心理学空间6| ~!RE2P(S

zU/t.yi8Y#c0【译注】心理学空间yJ9X%IL2I

B4|;i _U:z_,g0正如本文两位作者所言,法文investissement 与德文Besetzung 二词之间有相当的差距。名词Besetzung 衍生自动词besetzen,后者在德语中为一常用词汇,其意义除了本文所提及之“占据(场所、位置、座位)”以及军事用语中“占领(城市、国家)”之外,另有“扮演、充当(角色)”、“(将…)缝、镶在…之上”等义(参阅:《瓦氏德语字典》)。

ea?Y N*B]0

c i\1[&Q0C8\v]3J0在中文精神分析译作中,该词经常被译为“贯注”、“投注”等词。究其原因,大多受到英译《标准版》依据希腊文所创之cathexis一词的影响。然而对此一依循“古典命名学”(classicalnomenclature)所创造的术语,佛洛伊德自己曾表示不甚满意,即使他曾在一篇为《大英百科全书》所写的文章中,“一度”以置入括号的方式引用该译词。有关《标准版》创造该术语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批评,读者可参考翁斯顿(D.-G.Ornston)深入的评论(《Cathexis之创造与史崔奇的策略》以及贝托罕(B.Bettelheim)的著作(《佛洛伊德与人之心灵》)。我们仅强调,在1908年11月20日一封致琼斯(E.Jones)的英文书信中,佛洛伊德曾Besetzung译为interest(帕斯考司卡编《西格蒙·佛洛伊德与厄尼斯特·琼斯通信全集,1908-1939》)。另外,许多论者亦指出该词可有不同的英译,如charge,investment等(参阅:琼斯《精神分析近期之进展》以及《精神分析著作翻译语典》)。心理学空间 G$yL(g5h

.A|F$y%h-?(S"J0至于法文对Besetzung的翻译,则出现罕见的一致性。不若其他词汇, investissement一词于1927 年巴黎精神分析协会首度召开之“促进法文精神分析词汇统一语言学委员会”中提出讨论后,获得全体委员一致同意,未引发任何争议。在体认不同语言之间无法完全对应的前提下,于本《词汇》中我们仍依照原作者们所持后设心理学经济论观点之考虑,将investissement一词译为“投资”(资本或能量的挹注之谓)。如此,除可保有该词于一般语用中与经济学之关连,其“挹彼注兹”的含意亦应不致违反德文Besetzung一词“占据”、“充当”等原意。

#yt(Ah_ u)}}0心理学空间}4j)\6sUJXm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词汇》以及英译《标准版》均指出该词首次出现于《歇斯底里研究》,但事实上在前精神分析时期的神经学著作《失语症释义》(1891年)一书中,佛洛伊德在评论梅纳特(Meynert)的理论时,便曾以否定形式(unbesetzt)使用过该词,指称某些脑皮质细胞尚未被某功能所占用,他甚至已经以城市发展的拓扑论来比喻此种过程:“……不仅儿童期的发展,而且后期知识的获得(如对新语言的学习)均有赖于对至今尚未被占用(unbesetzten)之脑皮层地域的占据(Okkupation),约如城市透过对其城墙外围地段的移民而扩展。相关问题另可参考史登格(E.Stengel)的著作:《佛洛伊德〈失语症释义〉导论》,(佛洛伊德〈失语症释义〉一书之重新评估)。心理学空间P d$T(x'ae

+B l*]}7x0140.隔离isolation

UEFIER'Qv0心理学空间7U wm`.w$z#@

在强迫[观念]型神经症上特别典型的一种防御机制。此种机制在于隔离某个思维或行为,以便打断它们与其他思维或与主体存在之其他部分的连结。隔离有许多种程序,包括如思维过程、惯用语、仪式行为中的停顿,以及广泛而言所有可在思维或行动的时间序列上建立中断之方法。心理学空间%qZ6j3? v p

Rl _,e#r0佛洛伊德最明确讨论隔离的著作为《禁制、症状与焦虑》。在该文中,隔离被描述为强迫[观念]型神经症的一种特殊技术。

IY*dW4qk}M]l0心理学空间2Sy6Xb1qi

某些病患抵御某种观念、印象、行动的方式,是透过一种停顿,将它们从脉络中隔离出来。在停顿时“……什么都不许产生,无任何知觉,亦无任何行动”。佛洛伊德称此种主动、“动能的”技术具有魔法性质,并将它和主体集中心智的正常过程——主体应用这过程来让其思维不偏离当下对象——相比较。心理学空间0U`!jou

心理学空间Rb],\(w9e#Y4x

隔离显现于不同的强迫[观念]型神经症症状,在治疗中特别可以看出其运作。治疗中,自由联想的指令因与隔离对立而将之凸显(某些主体将其分析与生活、某组观念与整场分析、某个表象与其意念-情感脉络,彻底分隔)。心理学空间7y;t*IGQr U#zU

心理学空间'u*SM'g/V@5o!~

分析到最后,佛洛伊德将隔离的倾向归属于一种对抗欲力的古老防御模式:即严禁触摸(Tabu derBerührung),“……因为身体的接触既是侵略也是温惠对象投资的立即目标”。

)ob:rqg`z;u0I0心理学空间4N:V,S KU`

就此面向而言,隔离犹如在于“……废除接触的可能性,一种不使某物被触摸的方式;同样地,当神经症患者以停顿的方式隔离一个印象或一个活动时,他象征性地要我们了解,他不允许与此相关的思维与其他思维有任何联想接触”。心理学空间[tGgm!E

P'Y+fvx`p{]0应注意,在《禁制、症状与焦虑》此一段落中,隔离并未被化约为症状的一种特定类型,它具有更广泛的范围。佛洛伊德将它对比于歇斯底里患者的抑制:在前者,创伤经验虽未被抑制入无意识之内,但它“……被剥离出其情感,并且其联想关系被压抑(Unterdrückt)或打断,以致于如同被隔离般地存留下来,并且不再重现于思维活动过程中”。人们在强迫[观念]型神经症的症状上观察到的隔离过程,只是重拾并加强先前这种分裂。

zubrk2q Y(|0心理学空间0e |N\*Jd

就比较广泛的意义而言,隔离的观念从佛洛伊德早期对一般防御行为的反思开始,便存在于其思想中。例如在《防御型精神神经症》一文中,歇斯底里以及恐惧症、强迫[观念]型神经群组中的防御,均被视同一种隔离:“防御的形成,是透过将无法协调的表象与其情感分隔;而表象尽管减弱、被隔离,仍然留于意识之内”。

SJ+@;B!x#bN%i|0心理学空间x!z#d#w;t6\

*:隔离一词的意义,在精神分析用语上有时不甚确定,因此必须有所保留。人们经常混淆隔离以及与隔离组合在一起的过程或可能导致隔离的过程,如移置、情感的中和化,甚至精神病的解离。心理学空间s R\0t\V/M%d*ve

-J!Ae%X3lSA_0在主体感觉到并表现出彷佛症状脱离脉络背景、并且完全陌生的案例上,人们有时也称此为隔离症状。但这是一种存在方式,并不必然表示其中隐藏的过程是隔离之强迫性机制。最后应注意,将冲突局部化是症状的普遍特征,因此,相对于主体整体的存在,所有的症状均显得像被隔离一般。

7Zqs&G+O:`/jZg0

bZ2e6B&r_/\0事实上,我们认为有必要保留隔离一词涵指一种防御的特定过程,其范围可能从强制一直到一种有系统并且协调的态度。这种过程在于打断一个思维或特别是一个行动的联想连结——与那些时间上的先行与后续者绝裂开。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