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
作者: 转载 / 78365次阅读 时间: 2011年4月1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第十三章 心理卫生

心理学空间kZS6\:r#V l'@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心理学空间0p4I3Q8V9M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心理学空间ra8XN5KJ
心理学空间_U(xCG.c%E$M$q:D
  何谓心理健康,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乃是一般人所关心的问题。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各自的论述,这里只介绍如下几种观点,井略加评述。心理学空间lHw {%Z7Y@^#U
心理学空间#t Gs5b[$Qn"J gU&Jx
  (一)健康的心态即没有症状的心态心理学空间Z R,_5F)Y|
心理学空间0WKM/v%I%]8\]
  这是大部分的临床精神医生所乐意采用的定义。在他们看来,不健康的反义词是健康,所以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是非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或没有症状的心理状态。
6T ~_i.i&L8d ^(A|0心理学空间(b4Dj mXBYj.O
  根据有无心理症状来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我们认为至少有两点不妥。其一,它只从狭隘的、消极的观点来理解心理卫生工作。其实,心理卫生工作和生理卫生工作一样,包括着消极的和积极的两个方面,心理疾病以及不良适应行为的发现和治疗,固然是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部分,但这只是心理卫生的消极一面,心理卫生工作更重要的,乃是以一般的健康人为对象,如何防止心理异常和不良适应行为的产生,使他们的正常心理更加健康。其二,一个人并无心理症状,不能说明他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比如,某学生的智力并不差,但他的成绩只是中等。他的品行一般,老老实实,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如果按有无症状来判断此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临床精神医生肯定认为他的心理是健康的,相反,持有积极观点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则认为该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
.Q!f!Z X8u0lb9h0心理学空间 Sra6V&kD
  (二)健康的心态即平均状态心理学空间'R.nKzd

8Wge%BQ Z@t}P ^0  有些心理学家采用统计学上常态分布的概念,取其某心质的平均值作为区分“健康”与“不健康”的标准。他们认为,具有某心质的平均值为健康者,偏离其平均值为不健康者,偏离平均值愈远者,心理愈不健康。
K.Cr7Yds0心理学空间7k8EXU?l/A*wrM
  按此观点给心理健康下定义,可使健康状态客观、具体、可量化,便于比较和分类,这是它的长处。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无明确的数量界限,世间既无心理完全健康的人,也无完全不健康者。若按统计的观点来给心理健康下定义,就必然把健康与不健康看成是有确定界限的两个东西,并加以绝对化。应用统计的方法来划定健康的范围,这对身高、体重等单一特质而言,尚无不妥,但用它说明勇敢、爱国、高尚等特质就不适当了。同时,如以智力等某些特质为依据,智力愈高显示心态愈健康,仅在其量过少时方为不健康。
!^ nO:E+sIK0
rd#~r/Pr9g6G0  (三)健康的心态即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社会工作者贝姆(W·W· 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心理学空间TO"xT&c%c~
心理学空间a2nU2aE#W
  许多心理卫生工作者认为,此种观点虽符合一般常识,但不能作为普遍应用的原则。这是因为各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彼此不同,因而衡量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也就随之有异。就是在同一社会文化类型下,不同宗教、地区、社会阶层的人,衡量行为也有不同的标准。特别是同人的观点体系和意识倾向有密切联系的情感、性格等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往往受社会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的制约,如果离开了这些,就很难说它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按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还会引起另一严重的问题,即将犯罪行为和心理异常等同起来,要么把所有犯罪行为一概视为心理异常;要么将所有心理不健康的人都当作罪犯看待。心理学空间,_.u)qq]ii
心理学空间Wa#t-L:F"A
  (四)键康的心态即适应良好
/o[kiF2qtt0心理学空间L&O`|d
  在给心理健康下定义的许多观点中,最普通的一种观点是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若一个人对环境适应良好,则此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则不健康。心理学空间8nKT4~q$M

~+r`|p|E/]0  适应良好和心理健康这两个词,从表面上来看,意思似乎相同,但二者在含意方面仍有一些不同。适应通常指的是个人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关联的一种互动时的行为,它是和具体环境相联系的,是属于动态性的、并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而心理健康的含意,则不仅仅指一个人与环境互动时的行为,而且还包含着一个人被人赞许的一些人格特质。这些个性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不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此外,适应与不适应之间并无客观的划分标准,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行为的适应与否就未必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例如,以学生的退缩、孤独、怀疑、抑郁等行为而言,心理卫生工作者认为这些是不良适应行为,而教师则不一定这样认为。
)[ D/V1b+U0
e&@$n5KP0  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医学上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标准,至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从理论上来讲,也应该是有标准的。但由于人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其标准就比较难于确定。对此,至今尚无肯定的答案。但有些心理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心理卫生则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上述状态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笔者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以为下列几项指标是比较重要的。心理学空间Nj$o#Q.rG(i$G
心理学空间Gf.no'h#o
  1.心理健康的人常能和他人建立积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友伴,乐于和别人交往。他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关心、帮助、谅解等)常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等)。心理学空间2swXvS$ANT8SJ(_

6?#M c;X%Y7R wA5tX0  2.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情绪生活。愉快积极的情绪状态(如高兴、喜悦、欢欣等)常多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如愤怒、恐惧、焦虑等)。心理学空间g0sq4k'|Xl4D7F3R
心理学空间$t7W'EB!o2F O7C*[3j
  3.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学习和工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地和建设性地发挥其智慧和能力,尽最大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成就。心理学空间]e3] xbf
心理学空间]"eqD%E
  4.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自我观。他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更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对于自己的潜能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能努力改正和克服;在客观地作出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能为自己制定一些可能达到的目标,并全心全意地献身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a$a:N PGo0
4f[*Fmm1\^Z0  5.心理健康的人有正常的行为和协调的个性。他的行为具有自觉的目的性,受意识支配。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点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会在行为活动中得到反映。因此,行为是否正常也就成为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行为正常具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而不是反复无常的;另一是指行为反应适当,即行为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该激动时激动,该冷静时冷静,恰如其分。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和谐统一之中的人,被称之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心理学空间L [ P*l$pHS6s
心理学空间^6}N4v4@;F!ET,UIx
  6.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把握现实。对于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总是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妥善地解决,即或遭遇重大的挫折,也能采用成熟的,健全的适应方式,绝不企图逃避。心理学空间,ZvO/ke]^

]o CH9bq1xqw0  7. 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人的心理和行为总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呈现年龄阶段性,处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具有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年龄特征。例如,天真活泼,爱蹦爱跳,好吵好闹,喜怒易变,这是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反之,成年人也象小孩子那样,他(她)的心理就可能不健康了。
)F'y-v5_7BX2m(w0
+t^$_n8g/P0p f+U0二、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4g7U@*QY3{P.C0
a"f&T.ot0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这就是说,人的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学空间3c\x~/|

%X M1q-y q*X9k0  那么,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怎样呢?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空间%EiR+`"~ [$@5{9]

&z1WQ@)F2o d0  身体健康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有了健全的身体,才能谈得上有健全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身体状况对于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大脑的急性和慢性病症,会引起某些心理疾病。近几十年的一些研究证实,某些心理疾病的主因确属于大脑疾病。例如,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的主因是酒精中毒引起的脑疾;麻痹性精神病的主因是梅毒引起的脑疾;老年精神病的主因是血管硬化所造成的脑疾。临床上还发现,当人脑由于外伤或疾病而遭受破坏时,他的心理活动就会全部或部分地失调的事实已在第二章论述过,这里不加赘述。心理学空间Zh0[/[@z

PBR)cX_-vM6l0  除了神经系统之外,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激素量虽然极微,但它对心理功能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甲状腺是大家极熟悉的一种激素,它主要功能是控制个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当甲状腺分泌过多时,代谢作用将加速,并伴随着个体肢体颤抖、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紧张反应,甚至有妄想及幻觉出现,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也受到影响。反之,当甲状腺分泌不足时,代谢作用就会降低,整个心智活动都趋向迟钝、反应缓慢、记忆减退、思维迟滞,且常有抑郁的倾向。经治疗,甲状腺分泌正常,以上症状就随之而消失。
1\P0|]C0心理学空间Q/g|#F tc
  上面所举事例说的是身体状况对于心理方面的影响,当然我们也可以举出许多事实来说明心理状态对于身体情况的影响。古今中外研究得最多、日常生活中也最易见到的就是情绪对身体情况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坎农(Canon)于本世纪初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一个实验是用狗和小孩作对比研究。他先把食物放在饥饿的狗面前,然后拿走,经检查发现狗分泌了大量的胃液,说明食物诱发了狗的食欲,促进了胃液的分泌。可是对饥饿的小孩进行同样的试验,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小孩不能立即得到食物,因而急得啼哭起来,经检查胃中无任何胃液分泌,这证明小孩的情绪抑制了胃的分泌功能。约瑟夫、布雷迪用电击猴子的方法来作实验。在一个笼子里关两只猴子,一只四肢被捆住,一只可以自由活动,每隔20秒钟给笼子通电一次,使两只猴子接受一次电击。笼子里有一根压杆,只要猴子在到20秒钟时压它一次,就可以免遭电击。为了避免电击,那只自由活动的猴子老是提心吊胆地惦记着在20秒钟快到时去压一下杆,因情绪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后来得了“胃溃疡病”,而另一只猴子因四肢被捆住,动弹不得,只好躺在那里听天由命,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实验虽然不能用人来做,但现代科学已证明,人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受情绪所制约。人在生气、恐惧或焦虑时,食欲常会减退,但胃的蠕动、胃壁充血、胃液分泌量和酸度增高。这一反应如连续出现,会使胃壁部分受胃酸的侵蚀,而形成溃疡。又如人在愤怒的情绪下,血压升高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倘能使愤怒发作出来,那么紧张的情绪就得以松弛,升高的血压也就下降到正常的水平。如此种愤怒长期受到抑制,不能发作出来,紧张的情绪长期不能平息下来,那么就有可能引起血压调节机制的障碍,而形成功能性的高血压症。这一类病症的共同点是:因长期的不良情绪的作用,而导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组织的损伤,现代医学上把这种疾病称之为“心身疾病”。这类疾病除了上面列举的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外,其他还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性厌食症、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神经性皮炎、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月经失调等。根据心理生物学研究发现,个性特征、情绪体验等心理因素也与癌症有关。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或紊乱,会促使实验性癌症发病率的提高。临床上也不断发现,癌症病人发病前往往有长期的心理矛盾、不安全感、压制愤怒、不满等情绪体验,特别是有严重的精神创伤,过度忧郁的历史。因此有人认为一个人情绪过分紧张或精神受到严重刺激,都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能力抑制,同时引起激素分泌紊乱,致使机体抵制或回避致癌物作用的能力下降,形成癌症发生的有利条件。心理学空间~ a$x%gmkIp

M4@L#r7Bc?0  我国古代医学早就提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理论,这是心身统一的观点,与近代西方所谓“心身医学”很有符合之处。心理学空间7OS3Z6T6_0tIY(u
心理学空间3W8n'n:nwY
三、心理卫生运动的由来和发展心理学空间6@Q8]X9Sj.EC9b;M
心理学空间(Jw$OM y/V'uX%D
  心理卫生真正得到重视,并为人们作为社会问题来考虑,那是本世纪初的事。有一个美国人叫比尔斯(Clifford Beers,1876—1943),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即1900年,因得了精神病,曾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三年非人的生活,对虐待精神病人的做法感到深恶痛绝。出院后便立志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精神病患者,就写了一本举世闻名的书——《一颗自我发现的心》,于1908年3月出版。在这本书中,他一方面以自己住在精神病院三年的亲身经验,揭露了精神病院对病人的种种不合理待遇和病人所受的痛苦;另一方面提倡了心理卫生的必要性。他提出:对待精神病者也要象对待正常人一样;改善精神病院的设施和设备;防止人们患上精神病。这本书公开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很大反响,纷纷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不人道的状况。他在此书中所提倡的心理卫生的倡议,也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詹姆士(William james),美国精神病学权威、纽约州立精神病院院长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1866—195O)的积极支持和赞助。詹姆士为此书写了序言,梅耶建议他使用心理卫生这一名称作为他所发起的运动。
s YJHWCZE0心理学空间QD&xzzN)~
  1908年5月6日,在社会各方人士的赞助和支持下,在比尔斯的家乡,比尔斯和志同道合者相聚在一起举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大会,即“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个协会的宗旨,如同创会仪式上的文件所记录:“为了维护精神健康,防止精神错乱,普及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预防精神上的各种疾病,改善患者的治疗条件,取得整个社会的理解。”这个协会很快得到全国的响应,使心理卫生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运动。次年(1909年)在纽约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年出版了“心理卫生季刊”。1921—1923年,在底特律和芝加哥进行了美国心理卫生中心的试点,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此后各州也相继成立了州的“心理卫生协会”。1946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并筹集资金,计划在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和精神病护理等精神卫生的四大主要方面培训人才。
`"O(A-c&a6U0心理学空间%T+`"wp`*K.I$|
  《一颗自我发现的心》一书到今天为止已经发行了40版,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译本。该书全文已由我国心理学家胡寄南教授等人译成中文,即将出版。在美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心理卫生运动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项运动。1919年,加拿大渥太华成立了心理卫生协会,1923年法国成立了欧洲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创会仪式上有卫生大臣参加。其后,英国、比利时、巴西、匈牙利,意大利等许多国家也相继掀起了心理卫生运动,并建立了全国性的心理卫生组织。在亚洲,日本于1902年由中国血统的吴秀山博士提倡成立了“精神病者救治会”,1926年创立了心理卫生协会,次年发行了机关刊物《脑》,1929年举行了心理卫生展览会。
C H$h%a MW0
,Fyy|a zS[U0  1930年5月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有53个国家的3042位代表参加。当时的中国也派出了5名代表。就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并以“保持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研究、治疗和防止心理疾患和心理缺陷”等为宗旨。1937年第二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法国的巴黎召开。由于第二次世界人战,使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推迟到1946年才在英国伦敦召开。1948年联合国又成立了心理卫生世界联盟,使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与范围不断地扩大。
k ~%bF ^0心理学空间eMd maS
  在我国,由于受到国际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于1936年4月在南京召开有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学家及其他知名人士等100多人参加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大会。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实际上未能开展工作。1985年9月在山东泰安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这标志着我国心理卫生工作正在积极地开展起来。
9lPv f%_4p*TU0心理学空间0lT7oZ `
第二节 心理疾病的三级预
心理学空间LP*Jj At6L
  心理卫生工作既包括心理疾病的发现、治疗和处理,也包括如何预防心理疾病和不良适应行为的发生,以及如何增进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近二、三十年来,从事预防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特别强调预防在心理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预防措施”这个概括的定义,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S7T`*Ot\:_-p0
\+?'S^L-Tnk9^_ q0一、一级预防心理学空间2N#NT:Y/Z4a

"w"X&F(oS&G@5E7a2R,y0  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危机,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变态的发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完善的发展。心理学空间myW*W(d"J%\([)J(W

?q*z7H&yK/E0  一级预防的特点是范围大,涉及面广。从对象上说,一级预防服务的对象是正常的、健康的人。从内容上说,凡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可称之为一级预防。从组织人员上说,它涉及建立在我们的社会制度基础上的所有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以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一切领域。上至党和国家的首脑,下至每一个平民百姓都是一级预防工作中的一员。这就是说,一级预防人人有责。心理学空间/A&kSc&JqT

{t1N#S sTS0  心理卫生工作者在一级预防中将起重要作用,他们应在组织一级预防的问题和寻求其答案方面提供各种意见。同时,他们也可以利用有影响的宣传媒介来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如通过出版刊物、书籍或利用讲演、集会的机会,向广大群众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引起社会对心理卫生的注意和重视。其中包括纠正对精神病的各种错误观点。
-_ dP6X!jd cu&@0
rz'Beyg0  一级预防是最积极的精神卫生工作。这方面的工作若做得完善,若干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可以降低,甚至可以完全根绝,国民健康的情况也将随之增进。但由于我们对复杂的心理障碍的原因了解得很少,因此要制订出一级预防的步骤和措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是在精神卫生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一级预防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实际工作也尚未真正开始。早期预防计划方面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的理论基础没有很好奠定,对于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积极的精神健康状态这问题,精神卫生专家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和实际的东西可以公诸于众;另一是早期预防需要经费、时间和人员。这些问题不是在短期内所能解决的。但一级预防是精神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
|l(X\+f5d*}0
GuJ,ZXh0二、二级预防心理学空间l~7g |8M:_op7~9n^
心理学空间:{%X(A)}fo9Cq2l
  二级预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通过地区精神卫生中心,儿童精神卫生中心,各级各类学校的精神卫生咨询中心等精神卫生机构,对初发问题或不严重的个案在机能障碍发作时提供辅导、咨询、做出诊断并迅速给予治疗。例如,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的最初几天内的预示性征候,我们若能及时发现并迅速给予治疗,那么或许能够避免疾病的全面发作。其二是在一个人的机能障碍发展成慢性之前有所发觉,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有效的治疗。由此可见,二级预防是以轻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适应行为的人为对象的。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使轻度心理异常不至于出现急性发作或转变成慢性,减少心理障碍造成的损害和副作用,降低发病率以及已经发现的病例的蔓延。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象公共卫生专家那样使用普查的方法,定期对某地区的人口进行心理状态和行为方面的检查,并针对病状迅速提供评价和准确地作出诊断,以及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心理学空间P o@+er({ Z+e ~myR

Kc/eI!h gX;x7s0三、三级预防
)Of?u#U0
3`'Ue\ kCA_!v0  从事三级预防的工作单位是各级各类精神病防治医院、精神病防治所以及普通医院的精神科。
h6l1S i'_-rE0心理学空间-u0Ln pF/}Ii i.V
  三级预防的主要对象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手段,一方面改善已患症状,努力阻止这些症状的扩大和增加新的不健康心态、新的不适应行为的出现,缩短病人的病程,减小机能障碍的危害和后遗症,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供给他们有效生活的多种机会;另一方面也努力阻止原有的适应行为、健康心态的减弱。对于精神病的治疗,近二、三十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措施上都有了重大的改进和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摈弃了过去那种与世隔绝的措施,强调精神病人不应脱离社会,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社会中去生活,在社会中去接受治疗。如今的精神病院环境布置得如同风景优美的花园,有设备完善的文娱、体育、学习和工作场所等自我体系的社会生活。在一些发达的国家,除了在综合医院设有精神病房外,还在医院或地段设立: 1.精神病日间医院。病人白天在医院治疗和活动,晚上回家与家人一起生活。2.精神病夜间医院。与前者相反,病人白天在社会上进行各种活动,晚上到医院进行各种治疗和睡眠休息。
7Uw hq/Ph4Rt0心理学空间.F,tl%y8Oq7x+@
  3.保护工场。让无需药物治疗的病人在试验性工场进行生产劳动,并可获得适当报酬。 4.中途康复站,又称临时中间站。位于居民区,平均20~40名病人。病人是社会的一员,边工作,边接受治疗。
2e vY!M-O e%i-e0心理学空间/j,z$uX K1U+X+u!{
  5.“家庭”照顾。是由受过专业训练,并有一定的才智和热情的人充当“家长”,与病人组成临时家庭。在这个家庭中,病人不仅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而且活动也比较自由,并能发挥自我服务的能动性。“家庭”照顾,过去只是作为康复病人的临时搭伙,如今急性病人(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狂、自杀者及其他严重的心理异常的病人)也可安置。心理学空间ycX6p#F#K^
心理学空间/h-c }+gu

8x+?kH7K+D0
第三节 挫折和心理卫生

4G7Ltzf$CWK1q0挫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对人的行为影响甚大。因此,了解和研究它,对于维护和增进个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空间_VL(bxTPO)I

eB#NKz_G Jc8Znj0一、挫折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Z4o5e;`oAT0心理学空间!n!\ B v].y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达到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心理学空间 m w4b6e/CXR H

8j*K~5ln6T%S0挫折产生的原因甚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由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客观方面,有受空间或时间等自然环境的限制,使个人的行为无法达到目标。如台风或洪水过境阻碍交通,无法准时赴约;远隔重洋而无法与亲人团聚;一个急于负担家计的大学生还要苦读二、三年,才能完成学业等。因受制度、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等社会环境因素的限制,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也是引起挫折的一种客观因素。如恋爱中的男女因受家长的反对或受社会习俗的约束不能成婚;因与领导关系紧张而使个人的才华不能充分发挥等。一般说来,社会环境对个人达成目标所形成的阻碍远比自然环境的限制多而且后果严重。
2{!f j+q J _!y,_B0
5Rnn L'l6p6j0除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外,主观因素的限制也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观因素可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例如,一个身材特别矮小的人想成为国家篮球队员,一个智力缺陷者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一个色盲者想成为画家,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想成为飞行员等,无论他们自己怎样努力,其成功的可能较一般人小得多。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动机的冲突而引起挫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多种动机的冲突现象。如同时有两个目标都是某人所急切需要的,但由于某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同时二者兼得,必须舍其一(双趋冲突);又如,有两个目标都违背自己的需要,但由于客观环境所迫,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双避冲突);再如,一个目标既可满足个人需求,同时也会对他构成威胁(趋避冲突)等。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心理矛盾或冲突会给人带来一些不愉快的感受,不会引起心理活动的异常。但是,这些心理矛盾或冲突持续愈久,愈激烈,导致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愈大。因此,剧烈而持久的心理冲突应尽量避免。心理学空间U0?/XJ WL
心理学空间+q+|4{bc,Zr#P
由此可见,挫折情况对每个人来说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在相同的挫折情况下,各人的主观感受又未尽相同。对某人构成的挫折情境,对另一个人并不一定也构成挫折。形成这种个别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个人的抱负水平与个人的挫折容忍力有关。心理学空间 f7V8Y}$]b%L n

sP-fT,K i-w0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抱负水平高的人要比抱负水平低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挫折。例如,两个学生的考试理想分数分别是70分和100分,结果两人都得了80分。前一个学生会感到心满意足,而后一个学生则感到是一种很大挫折。 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打击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人承受环境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一般说来,挫折容忍力低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消极悲观,颓废沮丧,一蹶不振,甚至人格趋于分裂而形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挫折容忍力高的人,能忍受重大的挫折,就是大难临头,几起几落,也能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保持人格的统整和心理的平衡。可见,挫折容忍力无疑是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道防线。心理学空间T7j2~#N9dM3@
心理学空间9w%aV/YvQM#qV:N
一个人的挫折容忍力与下列因素有关:
I C*B-T2YQ7V j,c(~x7x0心理学空间2q {:Q\4E;aD
(1)生理因素。神经系统类型属于强、平衡、灵活性高的人比弱型的人挫折容忍力高;身体强壮的人比体弱多病的人更能容忍挫折。心理学空间)Jw:X+kxo
心理学空间8ZRSwUy Bt
(2)认知因素。个人的认知结构会影响一个人对挫折情境的知觉判断,因此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所产生的主观心理压力也不尽相同。例如,两个学生都与老师打招呼,老师没有反应。一个学生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故意跟他过不去,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挫伤;而另一个学生则认为此种情况是由于老师正在思考某一重要问题,没有注意到别人招呼的缘故。
/Gi1t,@} jO-K0心理学空间Sy;q~6_:A8dy?fn3g
(3)社会经验。挫折容忍力是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习得的能力之一,它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经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例如,生活中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因此,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更重要的是提供适量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学生的挫折耐受力,这对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和锻炼坚强的性格,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心理学空间*t ]8k~e(bLT U

/B ei$N])g3s#E0二、挫折后的反应心理学空间:Wk\6` X7] dP)U

Pp(f2z$N)g^Q;I l0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因素所构成的挫折,都可能使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发生如下的变化:心理学空间$WNG8Q(Q:R%NQ#|;T

4f4l {Lj6h.l9w&q|0(一)攻击
m%\a/L:k9E8X M!E0心理学空间UD4fi T
当个体的目标受挫、动机受阻时,常在态度和情绪上产生敌视心理,在行为上有攻击表现。攻击行为可能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也可能转向其他的代替物,还可能转向自身。将攻击直接指向阻碍达到目标的人或物,称为直接攻击。如打斗、嘲笑、谩骂等。这是青少年学生或胆汁质的成人受挫折后的主要反应方式。如果不能直接攻击阻碍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会把攻击行为转向其他代替物,寻找“替罪羊”,这种情况称为转向攻击。如考试成绩不好,回宿舍与同学吵架;在单位工作不顺心或受领导批评,回家转向爱人、孩子发泄;夫妻吵架砸坏家具、摔破器皿等。另外,有的人遭受重大挫折后,不切实际地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采取自我惩罚。如,一祖父因故怒责其孙,其子心痛,忿而自打耳光;问之,答曰:“尔责我子,我责尔子,何足怪哉。”自我惩罚倾向十分强烈时,便可导致自杀行为。事实上,攻击行为虽可暂时发泄因挫折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但常常引起不良后果。心理学空间 Ca!QjkI4`QH ~

6I/S4}#|2ePJ0c;S0(二)退缩
i9A._2K2mf)e-A0心理学空间/Y&Qg&C e+A2y r*U&e&g
有时候个体对挫折的反应不表现为攻击,相反地以退缩式的反应来适应挫折情境。退缩式的反应又可分为以下两类:心理学空间qttV6{

+f$J"Yak01.冷漠。指个体对挫折情境表现出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这是一种比攻击更为复杂的反应,当事人内心的痛苦可能更甚。一般说来,冷漠反应多在以下情况出现:(1)长期遭受挫折;(2)挫折情境表明已无希望;(3)以往体验过攻击无效,或因攻击而招致更多的痛苦。
)[PbI[N)}*xqr0
acr:AE4~02.幻想。指个体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构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脱离现实。白日梦就是常见的幻想之一。又如《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对贾宝玉所讲的“意淫”,以及曹植所写的《洛神赋》(实际上是他对甄妃的性爱幻想),皆属于此。心理学空间p2CB l-~Z'@

q.^2x3Z!|{(RB~#U5p0(三)退化
_G3g{6R;@X0心理学空间^` S[.Q`;F z
退化又叫倒退、回归或退行。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即退回到原来较低的心理发展水平。如,有了弟、妹的4、5岁儿童,常表现出尿床、吮手指、啼哭等退化行为,想以此吸引成人的注意,得到安慰和爱抚;有的成人遇挫折后蒙头大睡,甚至装病不起;女子受挫折时爱啼哭等均属幼稚退化行为。退化行为既可见之于正常人,也可见之于精神病患者。如癔症病人可退行到婴儿期,表现为“童样痴呆”状态。精神分裂症甚至可退行到“子宫内生活”状态,表现严重退缩,脱离现实,踡曲为胎儿内姿势,对外界丧失一切接触。
Vr!p;N!^1t0心理学空间nk@pnB+E"k'@8dk
(四)固执心理学空间?2X'I'S0V-VXn]

WK2uC ? V&`i~0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反复进行某种无效的动作,尽管知道动作对目标的达成、需要的满足并无帮助。它的特点是行为呆板无弹性。由于这种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往往不能被更适当的行为反应所取代。此种反应也是正常人和某种精神病患者共有的反应形式。人处于惊慌失措状态时,常表现出固执行为。如看到家屋失火,光拍大腿,而不知去叫人救人。这就是正常人以固执反应应付挫折的方式之一。患有某种强迫洗手症的精神病患者就是病态固执的典型实例。心理学空间Z+zB&W:ku }o

^%?1y&v m6w;r0三、心理防卫方法和心理卫生
7Y\$Lu d"C{0心理学空间l B#j:n$g
无论是外在或内在因素所造成的挫折,都会使人在情绪上陷入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抑郁的痛苦之中,此种情绪状态称为焦虑。人们在产生焦虑后,为了对抗、减轻或摆脱焦虑的情绪困扰,常常使用一种或多种心理防卫方法来保护“自我”。如果心理防卫方法能减轻,甚至摆脱焦虑,那么比种心理防卫方法即被称为有效的适应行为。如果心理防卫方法不仅不减轻焦虑强度,反而落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最终就会造成心理异常和偏差行为。较常见、较重要的心理防卫方法有:
v:uH\@ F&J3n0
X&~3}SpZ0(一)合理化作用
.@ [N`1z@J-{t0心理学空间.?/z~;I[ ?4r
合理化又叫文饰作用、理由化、“酸葡萄”机制。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面对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接受它。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方法。
%N@5DOlu4X&`0心理学空间#A;ygi2|;C\
合理化有多种情形,但以“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最为典型。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用以安慰自己。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坏的,达不到目标说是不喜欢达到或本来就没想达到。这种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现象,常被称为“酸葡萄”心理。心理学空间$peO?(@ QY
心理学空间&Wj fq8ri;I8Fg
与此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例如,有的孩子天资差,父母就说“傻有傻福”;被人偷了钱,就说“财去人安”。这种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失望与痛苦的心理,常被称为“甜柠檬”心理。
f3\jN$?L%R"j0心理学空间0s'G[ v,^X[
(二)投射作用心理学空间s,sU*c g\
心理学空间ysD P cC
投射作用也叫推诿作用。将自己内心存在的某种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冲动或思想观念,转移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种欲望冲动或思想观念,以此来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精神病人的嫉妒、被害等妄想症状也常与此心理机制有关。心理学空间?Fv BzH
心理学空间ECuJS5rO jo
投射作用与合理化作用在性质上很接近,同样是以某种理由来掩饰个人的过失,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合理化作用的人都能了解自己的缺点,主要是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缺点辩护。例如,有的学生考试失败了,明明是自己不用功,却说老师教得不好,或出题不明确、评分不公正等。使用投射作用的人否认自己具有不为社会认可的品质,反而将它加之他人予以攻击。例如,自己作风不正派或想有不正派的行为,反而猜测他人有不轨行为,或说别人引诱造成的。心理学空间%WA/p"X%Q:lg'A
心理学空间 i9U `(F8G$lfD|
(三)压抑作用
t,[a&x'}vF0
DT6e+hZ0压抑作用又叫潜抑作用。指个人将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本能冲动、欲望、情感、过失、痛苦经验等不知不觉地从意识中予以排除,或抑制到潜意识中去,使之不侵犯自我或使自我避免痛苦。潜抑作用是最基本的防卫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常可见到。例如,越是担心的事梦中越要出现,口角失言,无意中动作失态,或有意识地“遗忘”,均是这种潜抑作用的表现。心理学空间{:Z"F'|#X

(?NL N*Ntm0潜抑现象在有些精神疾病中也常可见到。例如,一个女青年患了洋娃娃恐怖症,她不敢观看、接触商店里与亲友家中摆设的洋娃娃。当她勉强去接近这些玩偶时,就会产生严重焦虑与恐惧。经过精神分析,发掘到她童年时的一段精神创伤:有一天她受到一个坏男孩的欺侮与污辱,并把她当时玩的洋娃娃抢走了。医生告诉她,当前她对洋娃娃的恐怖与这段儿童时期的体验有联系。她的焦虑从原来的精神创伤经历游离开来,而依附到与原受辱无关的事物(洋娃娃)方面去了。这种现象,通过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是可以消除的。心理学空间YZ2~$]%i[W&Cu7Mk
心理学空间4JB-xBcv%`'T
(四)反向作用心理学空间x%ga{q;p y
心理学空间!f|M P7Q*Za-}
反向作用又称矫枉过正。当个人的内在动机不能为社会所容忍时,他不但不敢表现、过分控制,反而从相反方向去表现。象此种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反向作用”。
+u-H(Xd,^0O Z,T0
"q a/Ol;R$u0这种矫枉过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观察到。例如,有啃手指习惯的小孩,碰到制止他的成人,忙把手背在身后,表现不但没啃手指,而且手离嘴比正常时还远,这种过分行为恰恰表示他有刚好相反的欲望。又如,一个内心具有强烈情欲冲动的人,可表现为十分严肃的禁欲主义者。象“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此地无银三百两”等都是反向作用心理的反应。心理学空间(R~ { ~ [ J

5?|$P`$gU0(五)否定作用
4e1VD-].s3I0心理学空间?$@9if8vj
指对已发生的事实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或逃避心理的痛苦。例如,一妇女在其爱女因车祸猝死后,坚持其女“未死”,是“与其同学结伴旅游去了”。所谓“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等都属于这一类心理的表现。这种不敢面对现实的做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是不足取的,但也有寄托哀思稳定情绪的暂时作用。
siU{gw0心理学空间'tlt~ M$g K!TP5W-|NV
(六)认同作用心理学空间 a${ m{:A?
心理学空间$A+J2t;ZM9B'g
认同作用又叫自居作用,表同作用。指以下两种情况:其一,当个体具有不为社会所承认的动机或意念时,一方面加以否认,另一方面却又认同于一个具有相同动机的某个具体人物,借此减少对自我的刺激或伤害。例如,江青从不承认自己的政治野心,但她却把自己与吕后、武则天相比拟。这是典型的“认同机制”的例子。心理学空间?G/a{lnm
心理学空间 D(n q9hboE|$B
其二,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适度满足或成功时,就将自己比拟为成功的人,或模仿自己喜欢的人,借此减少自己挫折所造成的痛苦,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要,维护个人的自尊。例如,有的人想当演员,但条件又不够,就模仿演员的特殊风度、言谈腔调、手势、服装、发式等,就属于这种心理的表现。
%a$@"y J;`~#f0
L/@'?D"n"U0(七)抵消作用心理学空间+e)x,F6a YJm

{+p[k^/Kd'K-k0以象征性的比喻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补救其心理上的不安。例如,我国有种习俗,过年过节或外出时,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否则被认为要倒霉。如果有人讲了句不吉利的话,在旁的人就说“放屁”。有些人在拜神、祈祷后,感到可免除罪孽获得保佑或解脱。当人受到欺侮无法反抗时,就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凤凰落地不如鸡”、“儿子打老子”等,也是这种“抵消”心理的反映。
(Q[~/yY~.H0
sDV9nI0(八)幽默作用
[ W&`$_TW0心理学空间aF gT FAj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尴尬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对付困难的情境,或间接表示出自己的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形下,转达意思,处理问题。一般说来,人格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把原来困难的情况转变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渡过难关,较成功地去适应窘境。例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客人谈话时,脾气暴躁的太太忽然跑进来,大骂苏格拉底一阵之后,拿了一桶水往苏格拉底头上一泼,把他全身都弄湿了。苏格拉底笑了笑,对客人说:“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接着一定会下雨”。本来很是难堪的场面,由于苏格拉底的幽默,也就一笑了之。心理学空间gI,v H9p{2H F*|&[M
心理学空间}ta3L1VP ec
(九)代偿作用
Dlt/iCyS|.S/S0心理学空间FG!n#|[
代偿作用又叫代替作用或升华。是一种最有建设性的、积极地应付挫折的方法。它是指当一个人因种种原因无法达到原定目标,或个人的动机与行为不为社会所能接受时,用另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有社会价值的目标来代替,借此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减轻挫折造成的痛苦。例如,貌不惊人的人,就在学问修养上下功夫,培养内在美;将攻击冲动升华为劳动竞争,体育竞赛等方面去;将个人生活上的不幸、失恋升华为诗歌、音乐、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去。如哥德年轻时,曾经受过失恋的痛苦,几次想自杀,把匕首放在枕头底下睡觉,但他终于抑制了这种轻率的行为,把自己破灭的爱情作为素材,写出了 震撼欧洲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
mE+A8Zt,T2T|0心理学空间3?8v!L9z)\W"}
第四节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卫
心理学空间8{ xSo&HlT&z
  一般认为,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即相当于初中阶段。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即相当于高中阶段。青年中期从17、18岁到22、23岁,即相当于大学阶段。这三个年龄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这时讲究心理卫生不仅使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对日后的身心健康、工作成就和社会适应均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卫生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B5mv(oa9v0心理学空间*Gn9K i*pk1X)R~W
一、注意学习中的心理卫生
Os}C kj2]I T@r0
^/yHaMDCU0  心理学研究指出,紧张、焦虑和动机具有共同的特征:当紧张与焦虑适量存在时,思考能力、反应速度、动作灵活性、学习和工作效率都随着紧张和焦虑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一旦超过颠峰状态以后,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反而阻碍学习和工作的再进展。从这些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对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要求,但也不能要求过高,适度的要求无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部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意志的培养,是学生抗衡过强的精伸压力,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心理学空间't*M0m Pg [
心理学空间*~/y9~B`t sD#P P'@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注意学生智育的过程时,往往只片面强调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在片面强调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好、差分班,考试排名次,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甚至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搞难题、偏题、怪题等。这些是违背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其结果,挫伤了不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内疚,缺乏信心,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甚至完全放弃功课的学习;即使是对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给他们套上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把他们束缚起来。从而使有些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死记硬背,一股劲地往脑子里塞知识。还有些同学竟忘却了做人应有的良好品质,一种腐蚀性的东西——自私,在他们身上潜滋暗长。往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风气淡漠了,参加劳动不积极了,对于同学提出的疑问不是热情解答,有时即使自己懂的,也说不懂了,生怕考试考到此题,有人和自己争分。更不好的是看到别的同学在抓紧时间学习,还讽刺,挖苦,甚至嫉妒和憎恨等。由于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障碍,有些研究指出,至少有10%~40%的学生在学业上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学习负担过重,造成部分学生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食欲不振,精神恍惚等神经衰弱症状,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心理冲突,表现异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走上了厌世轻生的绝路。心理学空间#_2BP*g X1W/?
心理学空间kmV8bg9b_g?*z
二、增进自我了解,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心理学空间!m-~ K a!K$f-}K!Y

5w(?)Ld\$i0  有些心理学家曾以实验方法研究自我认识和防卫行为及行为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凡是自我认识和他本身的实际情况愈接近,他所表现的自我防卫行为愈少,社会适应的能力就愈强;凡个体的行为适应愈良好,他所表现的防卫现象也愈少。同样,个体自我接受的态度与防卫行为和行为适应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一个人能接受自己,就是指他没有显著的自卑心理。具有自卑感的人常有紧张和不安的心理,他往往需要运用好些防卫性的行为以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最常用的自我防卫手段是将对自身不满或自责的态度,全部投射到别人身上去,把本来“我讨厌自己”等心理,转变为“别人在讨厌我”。这时他心理上所感到的压力,也就大大减轻。但他和别人的关系,却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健康的心态于是滋生,对别人表示不友好,甚至采取敌对态度。若干心理疾病患者的妄想就是这样产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正确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乃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
:H [1]!Z6i&P0
(K|$AZ#G4Sw;O0  为了增进他们的自我了解,培养他们的自我接受态度,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品质,并能诚实而平静地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教育他们以自己具体的良好的行为来争得他人的尊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注意从失败中引出积极的教训。
k7T|3u"P*[/Uq"x0
,t-tusC ?f6{&U0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9[q3z^oX5L0
;]!L(K2[2htD'_#~0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与父母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空间(cBo/Y.TD

7Y P5|({E1c p1FL0  对心理健康与适应不良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的或不良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孩子们在与其父母的关系中所形成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与方式,常常会概括化并扩展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中去。
%[v!s/D"f^}0
V'|Q*DU hC0  为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充分的爱,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生活、身体、学习等方面给予真诚的关心和正确的评价,提供合理的帮助和适当的指导。不但要称赞他(她)的成就,而且也要在失败时给以鼓励。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子女,并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以及有以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份参与对个别成员和整个家庭问题的集体探讨的机会。当孩子受到父母的抛弃、不公平和严厉的对待或过于溺爱时,孩子往往表现出具有攻击性、好吵架、寻衅闹事、嫉妒、犟、缺乏朋友、人际关系紧张,或者表现出顺从、孤独、多疑、忧虑、抑郁等冷漠的人际关系。
m1[r#c o~:D8X3p0
%f} xX|0  第二,教师应对学生抱有期望,要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清楚地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挚爱的心,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朝气蓬勃、言听计从、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也必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觉钻研和深入探索未知世界的学习激情。所以理想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接触关系,而是一种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引下的平等相处,彼此尊重,推心置腹,从而促进双方个性发展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当对每个学生抱同样的期望态度。批评时要尽可能避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态度要诚恳,口吻要平静,不含讽刺意义的词句,要使学生感到批评背后的善意和友情。
Gs;QFA!V J0  第三,教育学生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中,不要因讨厌人、看不起人而寡交,与人疏远。否则,发展下去就会由郁郁寡欢而恶化到孤独自赏或极度自卑。当然也不能高居于群众之上,要使他们把自己当作与群众具有共同利益的一员,分享集体的欢乐,分享集体的痛苦,在集体中要有知心朋友,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向他倾吐,多与别人沟通思想。因为,良好的关系渊源于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和态度上时有沟通。所以,经常有机会与人谈谈话,讨论讨论问题,交流些意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学空间p@H4G4XQ$MTjh
心理学空间 I*A(|mX
四、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心理学空间%gh0up'k!n j,z

M7KZT-pI;[0A'|!D0  健全的情绪生活是指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的、其强度和引起它的情境相称的、作用的时间随客观情况而转移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它既包括高兴、喜悦、欢欣等愉快而平稳的积极情绪状态,也包含一般不为人所喜欢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健全的情绪有助于个体的行为适应。其中积极良好的情绪是人体中最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紧张度,能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而且还能通过脑垂体使内分泌保持适度平衡,以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正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它能增强人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更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QWmg1y0心理学空间v8P^@xj)G
  怎样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呢?
Hll*zv)A~0
)Db(j'Y p$]*v0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引导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工作、文体、科技等项活动中去,避免由于盲目的狂热或一时的冲动而干出蠢事。注意培养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工作,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在崎岖的道路上努力前进。心理学空间,~6F'T gA}a-Nu8{;nR

*tlET)@DAB0  第二,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解除神经的过分紧张,促进内分泌系统的适度平衡。心理健康工作者不鼓励人们去无限制地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也不认为压抑是适当的方法,但却主张对于情绪作用有适宜的控制。控制并非禁抑作用的意思,相反乃是要青少年学生有适当的表现,而只是控制不适宜的情绪,使他们不在任何时候轻易地表露苦恼、焦虑、害怕、责难,不怨天忧人,指责这个,挑剔那个,并养成和颜悦色的说话习惯,具有幽默的风趣,尤其要避免大发雷霆和激情发作。
0J-WgVI0
m[%f y^:g I$k!T0  第三,培养多方面的情趣。通过静听音乐、挥笔写字画画、跑步、爬山、涉水等活动,使他们经常看到自己的成果及其进步的征象,使他们的情绪不仅稳定,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在多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他们身上多余的“能量”,以解除他们的心理紧张,陶冶他们的情操。
tguB-~ pGZ0心理学空间,^ b {4jR;u
  第四,帮助学生找到情绪不健康的原因,弄清是否存在惧怕的危险和威胁。如果发现那些情绪的对象并不“可怕”,就立即消除;如果发现某个情境具有危险性,就帮助他寻求适当的途径去克服那种危险,或者避开它。
R!H6A*|8x&x t:F0
X8Tmy%[pTd[0  第五,要把心灵中的积郁倾吐出来。情绪上的矛盾如果长期闷郁在心中,就会影响身心健康。情绪上的问题只要把它谈出来,心情就会感到舒畅,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因此,一旦有了精神痛苦、不满或困扰,切莫闷在心里,可以找同学,找老师,找亲人,找组织,在那里一泻自己的心事。心理学空间;q-`%]O m Ip

c N b-@sv5?[QS\3r0五、搞好性卫生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性的问题
y1o1r~%bf c0
F9V3DWJMV2m0  我们在讨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当然不能忽略或回避性的心理健康。因为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突出的生理特点是性发育和性成熟。这必然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情绪、行为带来极大影响。当青少年学生身上发生生理突变时。就逐渐产生性意识,开始对性知识发生兴趣和好奇心、不安、害羞和反抗等严重的心理负担。例如,女同学对月经来潮产生不洁感,表现出严重的情绪不安。有些女同学甚至不习惯于自己身体的急速增高,过于突出,因而故意弯着腰,驼着背,如果不注意,很可能造成驼背。有些男同学由于梦遗,于是产生悔恨、恐惧,认为是一种见不得人的行为。例如,曾有一位因遗精而卧轨自杀的青年在遗书里写道:我得了不治之症,只好卧轨一死了之。另外,据最近有关方面的调查,在违法和道德不良的青少年中,违******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两性错误行为占相当大的比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他们缺乏性的科学知识和有关性的道德观念,受到不健康书籍的影响,以及没有及时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怀和教育所致。
L0hyq.Fn:Dh|*M0
b!W:Az(u0  在我国,由于复杂的原因,性教育这个问题一直被视为禁区。然而,周总理生前却高瞻远瞩,对有关部门和人员曾多次指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促进正常发育。心理学空间{e Jm:y I
心理学空间%^9t6^ cB
  学校应该是性教育的重要园地。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性教育的心理健康的原则是:把普及性卫生知识当作一件破除封建思想和移风易俗的大事来抓,使学生充分认识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向青少年学生传授性卫生知识时,男女生可以一起听讲,也可以分开听讲。要很自然地做好这件事,不要试图回避,更不要搞得神秘化。对于性的问题提出讨论时,在情绪上的声调不应与讨论普通事实、社会问题或其他科学知识有所两样;性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青春期生理卫生常识,更重要的是把性教育作为个性教育、伦理道德和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要进行性的道德观念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正当的男女交际中以更深刻的眼光来认识异性,并引导其对异性的向往升华为纯洁、高尚的、有价值的志向;培养专业兴趣,开展体育活动和一些起升华作用的文艺活动来满足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杜绝各种引起他们性行为的语言、书刊和文艺作品的坏影响;教师本身应有良好的性适应。通过上述的性教育,要让学生懂得青春期的卫生知识,使学生对性的问题有科学的、严肃的态度和完满的心理,也要使学生懂得对性问题所应负的社会责任,正确对待异性、恋爱、家庭和遵守婚姻法。
u8j*iPx0
"LQ5??f%W9wwG0思考题心理学空间 Ra k1bh8A}*|Z

1p(Z7Sqm4D0  1.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和特征的理解。
#a$I,e)pN,y#EQ0  2.挫折和心理卫生的关系怎样?试举例说明。
.Q7Tn&E-D G'?&A0  3.怎样增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学空间$^q2z\ U

.Z*M/X,CbZO&J0(周步成)心理学空间B(]|z/m1Md.|Q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普菲斯特奧斯卡獎 Oskar Pfister Award 综合
《综合》
2010美国心理学院系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