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伦·霍妮 自我的挣扎
作者: 霍妮 / 68913次阅读 时间: 2011年4月12日
来源: 陈珠 标签: 弗洛伊德 霍妮 依赖性 自我的挣扎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凯伦·霍妮 自我的挣扎

(?GYHm1]2h ~kK0译序心理学空间9gq#H-r)a(gX
  关于作者生平心理学空间f7FGh ~8kZN
  关于本书──生命的斗士心理学空间W1rgCvWM C)X3V
   1、冲突冲突冲突
x-e6NaX;|GsS0   2、自我的挣扎心理学空间D3dR+Y n$r'n
   3、心理症的进化观
"?a u)R7N#D(~!j4jSlL0   4、心理症与正常人心理学空间-Q Ak$wQ V
   5、如何研读本书
t I!KPo6|)mGk#U0  诸论──进化的道德律 心理学空间(deFb4c ^$]#Z4^ ka
  第一章 探求荣誉 心理学空间 T_ dX(D.F$}M
  第二章 心理症的要求 心理学空间,C$p0U&S S
  第三章 应该之暴行 
!n&PY9d~$d-Q!s0  第四章 心理症的自负 
)tK:J;`W hm0  第五章 自恨与自卑 心理学空间-j$eV@&b*\%u
  第六章 脱离自我 心理学空间-p4@s-j,z&V
  第七章 减除紧张之法 
g^@9Dz iR^T2v0  第八章 夸张型的解决法──征服一切 心理学空间 A-z%JX(E)D4aH{,S1k
  第九章 自谦型的解决法──爱之渴望 心理学空间Qo#?T6v*a)u8N-g8D4E
  第十章 病态的依赖性 
@%e.A{+p0  第十一章 退却──渴求自由 心理学空间3JN] W*ss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障碍心理学空间6_"m6_ ^D_;w%r
  第十二章 工作上的心理障碍 
1{ QlKs9ZnHc0  第十四章 精神分析治疗
!YKK9?zM0  第十五章 理论的探讨心理学空间&?J?'aqL|
心理学空间Sv})B4mQ*tHp

  后记
!{&d:m3gDyx0  中英文名词对照
Xt*?f}e@^&_/n0
&Cy QGJZ}W_0心理学空间2?ayQw.}3b1~
  对于传统的性精神分析的介绍,即弗洛伊德及梅宁哲等学者之著作,我国已有不少的中译本出现。但关于“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中文介绍则一直未曾回世。本科李明演医师年轻有为,在实习医师时期即已完成卡伦·霍妮1950年出版的“精神官能症(本书译为心理症)与人性发展”一书的翻译,现以其副题《自我的挣扎》为本书书名而出版,本人觉得非常高兴。 心理学空间Wrx7coQ p*C&K
  想起一九五四年留美时,与“新弗洛伊德学派”开始接触。那时霍妮已逝世一年多,因此没有机会认识她。但她在1930年代以后陆续发行的五本有名的著作中,最后一本遗作就是本书,系她在去世前两年发表的,可以说是她的学说系统的结晶。因此,李明演医师翻译此书,的确具有极大的意义。 
i#m AJ$mC^0  霍妮继阿德勒及荣格之后,而与亚历山大、苏利文及弗洛姆等其他学者并称为“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理由,是他们搁置弗洛伊德的“性”和“攻击本能”(原欲)的观念,而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在现代的社会中,有许多矛盾现象,譬如,一方面强调自由的可贵,但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却必需受到适当的自由限制;有时强调竞争及成功,但有时还要表现谦虚及友爱。所以正常人在这种具威胁的世界中,难免会产生心理冲突。霍妮列举人的十种需要,再将它们分成三大类别。虽然正常人也有心理冲突,但较能有弹性地视情况来运用这些三大需要,且交叉使用亲近、逃避或反抗的态度而行动。精神官能症患者若遭遇到心理冲突时,绝望、恐惧、爱的需求及罪恶感等都将会导致敌对感的潜抑而产生基本焦虑,于是就固执地,不适合地且过度地采用其中某种心理需要。此基本需要的表现形成精神官能症的各种类型,读过此书后对此将能有所了解。 
+}4\9IJLdI+P0  霍妮亦排除弗洛伊德的原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构造组织的想法,而提倡真我、实我和理想自我等组合的人性发展。依她的看法,对精神官能症患者的治疗而言,应瓦解对其人格发展有阻碍的理想化自我形像,并在实我里找出真我而抒发其个性成长的有能,这才是精神分析的精髓。换言之,心理治疗的目标不在于发掘儿童早期被潜抑的欲望,而系让患者看到他自己的冲突性性格特征且认识其内在冲突,并动用建设性希求而使其培养适当的人格及人性关系。虽然她也注重患者的过去社会经验,但较弗洛伊德更重视现实问题。心理治疗上,她利用甚多弗洛伊德所提起的原则及技术,但一般说来,治疗者需扮演较直接及主动的角色。此种方法比传统的精神分析法更适用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 心理学空间.SNNqp \"]
  因为霍妮是一位女性精神医学专家,而认为原来的精神分析学中有相当的男性化偏见,所以她觉得女性心理学尚未充分地被了解。她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使她成为女权运动的先驱者。本书不只介绍关于精神官能症的知识,并探讨正常人的人性发展过程。因此,对对探究人性有兴趣的一般读者,这的确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6Q.\ `)m!W0  最后,对霍妮在自我实现的奋斗所付出的努力,在此表达最大的敬意,而李明演医师为我国精神医学界首次介绍新弗洛伊德学派,完成此种全译本,对于其一贯性的真挚精神则令人深许。 心理学空间:wa{8Ik/bx6z:\W
  陈珠心理学空间aR1U2W!jVh
  1976年8月于台大医院神经精神科心理学空间2nL/Ivn.Q

]I_A.Nu gz3H0关于作者生平
&k3V%t ^,z%O0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985-1952)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女精神分析学家,对于人性及心理症的研究颇为精湛,为精神医学界不可一世的人物,堪称“新弗洛伊德派”的代表。然其著作在台湾尚少有译本出现,故一般人对她仍是相当陌生。 
r+I@]'T ]"p x0  霍妮于1885年9月16日诞生于德国汉堡。父亲为挪威卑尔根人,身任船长,因长期在外,对她影响甚微。母亲比父亲小十七岁,丹麦人,秀外慧中,思想豪放不拘,对她影响颇深。她母亲与前夫生有四个小孩,再婚后又生哥哥贝恩特(Bernt)与霍妮。幼时哥哥真是她的好玩伴,但年龄愈长后,哥哥常出外找女伴玩,遂使她有被拒绝及失落的感觉,因此往后对她的生活影响也就不大。 心理学空间P;b~C4J
  霍妮身材适中,浅棕色的双眼,聪慧而有神,眉间宽敞,两颊突出,构成鲜明的脸庞。白爱晶莹,前额高而圆。生性活泼而幽默,态度耿直,言语流利但稍带德语腔调。她的学生曾这样地描绘过她:“她笑时,脸部的每块肌肉都跟着笑。”这正可勾划出她的坦诚与迷人。 
o(]'B Z;H pWW#\(nB"i0  站在讲台上,她显得是那么和蔼可亲,不拘形式,她的热切态度正反映出她那相当均衡而健全的人格。
km3L abv'u0  童年的岁月就如同其他的德国小孩一样,在玩耍嬉戏中度过。幼时即喜好交友,八岁时曾与好友杜蒂(Tutti)刺血为盟,表示友谊不朽。心理学空间_A e1O L,N(ql[b+G
  十九世纪末,女权运动虽已推翻了许多旧有的传统,使女性得以参与职业,但女性从医仍属罕见。她受母亲鼓励而在早期即许下学医的宏愿。自幼聪颖非凡,成绩总是独居鳌头,深受同学及师长之赞许。 心理学空间$i-f+p'L`b0sn } q
  二十一岁时(1906年3月31日)考入柏林大学,在学期间正式开始对精神分析发生兴趣,26岁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后于柏林“兰克维兹疗养院”钻研三年的精神医学。第三年则追随德国最著名的神经学家赫曼·奥本海默学习,30岁时(1915年1月15日)柏林大学授予她医学学士学位。 心理学空间 ]a"?5I|~ C
  霍妮在当完实习医师后,转任伯林精神医院住院医师,历任四年(1915-1918),接着在市神经科门诊行医,除了当精神分析临床医师外,36岁到47岁时(1920-1932)她还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任教。 心理学空间hF@6Lg(d:m:?!R
  47岁那年的某日,当她正理首办公时,电话突然响了起来,原来是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院长法兰士·亚历山大(Franz Alexander)打来的越洋电话;欲聘请她当副院长,她欣然接受而离开柏林赴美就职。任职两年后,转赴纽约,在“社会研究”新学校任教,一面训练分析学家,一面潜心著述,且以分析家行医为业。 心理学空间 K*w~4N].[
  56岁那年,纽约精神分析学院经开会后,毫无理由地决定将她解聘,当时与会人士有半数以上拒绝表决。于是以霍妮为首,在1941年成立了历史性的一项新组织──美国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并设立“美国精神分析学院”,霍妮荣选为院长。协会的组织甚为严密,因而非其他个人的或团体的理论所能左右。 
-@+|7xPO:\0  协会宣言之主旨为:“对弗洛伊德所创设的理论基础抱着自由质疑、容忍及虚心不偏激的态度,以促进精神分析的发展……我们相信人类天生是具有建设性的,必能创造出一个环境,在此环境下个人的潜力都能受到鼓舞而抒发出来”。此后几年间“社会研究”新学校所举办的一连串讲演及讨论,协会的会员莫不积极参与。 
L+Lt%XB#WAi0  霍妮24岁时,在柏林与奥斯卡·霍妮结婚,先生是律师。婚后生有三个女儿;长女布里姬特,1911年出生,长大后当名演员,霍妮从她身上仿佛又发掘到她母亲的性格。次女玛莉安比长女小二岁,沈默寡言,且性格内向。喜好学术研究,后来在纽约行医任精神分析家。幼女雷内特,在霍妮看来是三个女儿中最活泼、最擅长社交的。年轻时顽皮淘气,早婚,婚后迁往墨西哥。 
V0Bk3hG.X0  56岁以后的霍妮,变成精神医学界的显赫人物。工作量惊人,身兼数职;除任学院院长外,还参加“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并负责与其他新协会联系的工作,协会会员与日俱增。 心理学空间-])H b9w!z3\P:S
  每逢周末,她就到乡下去舒畅身心,驱车前往哈德逊住所,而藉绘画及散步来宽心解闷。心理学空间E-z+V c-X y"H ^
  好景不长,67岁那年(1952年11月下旬),她开始感到全身倦怠乏力,继发高烧、胸痛及胸腔积水,很不幸地,在两个星期后即不治而与世长辞。她罹患的是肝内胆管癌并发全身性转移,此病在当时很难在生前诊断出来。她的噩讯给协会及学院莫大的惊吓与感伤,使组织几乎频临瓦解,学院从此失去巨挈。 心理学空间0GEY;Y([p
  霍妮毕生致力于精神分析研究,对精神医学界功不可没。早期从师于弗洛伊德最有名的弟子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受惠匪浅。她常自称:“若无弗洛伊德,则我将无法迈开首步”。然而,她虽自认为自己的解析系依弗氏的理论基础发展而来,但她对于他的一切学说或教条,都不会盲目的苟同。她在“精神分析新法”(1939年)中强调:“我之所以对当代的精神分析理论,亟欲加以批判且重新予以评价,乃因其理论之疗效无法令我称心如意”。早在1920年左右,她就开始反对弗氏的理论,尤其是“女性心理学”方面,在“分析新法”──书中即有专章讨论。其中,她强调她的疗法与弗氏之不同,同时也强调文化背景对人格构造的影响。 
^fu&qC `;`7[0  霍妮的态度不像弗洛伊德之悲观,在她的著述中始终强调人类生来即具有建设性的,因此我们渴求幸福,冀望能发挥并展露我们的潜能。她严厉反对弗洛伊德“自毁”的驱力(死欲)之说法,而认为各种心理症,主要都是由于“性格的障碍”所致。 心理学空间[7n"C Z`
  1917年,即弗洛伊德发表《自我与原我》的前六年,霍妮即发表《精神分析治疗技巧》,她说“精神分析可以助人解去被束缚的手脚,但却无法增添新手脚”,她同时强调“由精神分析可显示出:所有性格的问题,只不过是代表在人格 心理学空间M#y*Idg
  可除去的;性格并非是固定于要幼儿期而终生不变的,相反的,它是一种动力变化的过程,会与环境间相互作用而有所改变。”心理学空间'M Rj\-}R
  霍妮著述繁多,主要有《时代的心理症性格》,《精神分析新法》,《自我分析》及《自我的挣扎──心理症与人性发展》;第一本书主要在于阐述心理症患者处于困难的“内在情势”下,如何去解决他的生活。伯纳·罗宾斯(Bernard S. Robins)赞许该书为研究人际关系者所必读。第二本书主旨在于阐明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各种不同的观念,并解释她自己的态度,其中论及她与别人理论之不同处。此书乃是精神分析进展的推动力。本书──自我的挣扎,为作者毕生学说之精华,熔历年著述于一炉。熟读此书,对于霍妮的思想必能获得全盘了解。 心理学空间Gx(s#j E`/e(H
  霍妮是个道道地地的“人”,富有活力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有长处亦有短处。有天分亦有缺陷。但她秉着积极乐观的胸怀,而带给精神医学界及人类深具意义的贡献。保罗(Paul Tillich)在霍妮的追悼演说中,言简意赅地说道:“如果要我说出霍妮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我一定会说──是她自己,是她的秉性与她的存在,是她的影响力以及一连串的“奋斗”与“治疗的可能性”间所具有充分根据的平衡。”心理学空间C*W9wy&n:}"L
  总之,就如同奥本多夫(Oberndorf)所言的:“由于霍妮之死,精神分析界从此丧失了一位杰出、有力而自主的角色……‘时间’最后将会证明霍妮的学说在精神分析治疗上所具有的价值。她那种负责而柔和的性格,将永远铭刻在她的学生、同事及友人心目中。”心理学空间/q`'aZ5yIFw/Y

$m1Z%i*Xz1{ mPD01、冲突冲突冲突心理学空间D!Z/J6o%R)f,@-ja
  在没有冲突(不管是有益的或有害的)的真空中,人是无法成长的;成长蕴涵了生理的发育与心理的发展,成长是一种过程,是演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生来就需为求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奋斗,为求达成自己的心理需要而挣扎。因此,无论就哪方面来说,人类不啻是个生命的斗士,且必须在现实与理想的冲击下建立起自我的价值,寻求自己人格的统一。 
,up^JX4h~$\0  “战斗”正是人性发展的写照。人类需要不停地与自我、与别人战斗,在此种长久的斗争情势下,他们无非是在于解决一连串的冲突──理想自我与真我间的冲突,及单一自我与周遭人们间的冲突。发展自我──真我,乃是战斗的真谛,真我是活跃的,是具有无比潜力的,它需要培养、开发,它需要不断的磨擦才能茁壮。虽然冲突就像是发展自我所必须面临的,所必须经过的道路,但是不良的人性发展(因不顺的环境或不正常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种种内在冲突,却反为“战斗人生”的绊脚石。人性发展的真义在于抒发潜能、扩展自我,以求内心的安宁与人际关系的和谐。然而,不利的环境却可能带来不幸的战果,而使人陷于无限的冲突中无法自拔,于是为平息内心的激荡,遂造成许多不正常的发展过程与需要。 心理学空间.T0c4TvY$OmV
  总之,成长乃是在于解决冲突,并平衡冲突;随着个人解决方法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倾向,导致了不同的人格发展过程。
!uV%~5Lg[0
o3xRC~t3o02、自我的挣扎
_ vw-_g&hk0  不管冲突的性质为何,必根植于自我
3Tg2pj*R]-H0  一个人的自我可归纳而区分为理想自我、真我与实我。理想自我,乃是经由理想以及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建立的一种理想化的形象,因此对个人而言,它是绝对完美的,必是生活的最高标准。真我乃是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潜能中的一部分,是活生生的,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命中心。而实我则为真我受环境的熏陶炼铸,所表现出的状况之综合,它是实际的,是现实的。简言之,理想自我是存于意念中,是想像中的标准,而实我则是一切实际行为的表现。 
bv)["^ D9j)K y0  就婴幼儿时期而言,行为表现的决定因素中,生理需要的满足远比心理需要来得重要,那时真我还只在萌发状态中。他们行为的表现主要是依据“快乐原则”,亦即主要是因本能的冲动而决定,然而经由“现实”的感受或体验之后,“现实原则”乃与快乐原则相应而生。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累积,现实原则开始取代快乐原则而支配了真我。譬如,幼儿看到火可能会觉得新奇兴奋,因而(依着本能的冲动)伸手去摸它,但却被烫伤了。因烫道致痛的不舒服感觉,于是痛的事实带给他一个警告(以后行事的原则)──火是不能摸的。 心理学空间 ?ZU:X&_ I3fB
  当真我开始表现作用后,环境所加给他的影响,会改变真我抒发的方向与形式。父母的过度管辖或过分溺爱,家庭的温暖或凄寒……都会改变真我的发挥状态,它可能会被压制,也可能会被疏导。如果真我被压制了,小孩子会因此而产生“基本焦虑”──一种被敌对的世人所孤立的无助感──觉得惶恐不安,无归依感与同在感。基本焦虑更阻碍了真我的顺利发展,而让小孩表现出亲近、反抗或逃避的态度,于是这三种态度势必构成“基本冲突”(与别人的冲突),为解决此种冲突,他们可能会固守住其中的一种态度以待他人。随着选择的态度不同,而发展出不同的心理倾向:亲近──造成病态的依赖性与“自卑”的倾向,反抗──导致“夸张”、征服的倾向,逃避──形成退却的倾向;在这些倾向的作祟下,无形中遂使他们在意念中创造了自己理想化的形象──理想自我。从此,理想自我与真我必定会发生激战,当此种激战力引发他们内心的混乱,而造成了生活上的障碍时,他们就成了战乱下的牺牲者(详细的演进过程请看本书。) 心理学空间,oY Vu?^4vp
  本书主要在于阐述个人在“认识自我”与“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所引发的或所碰上的一切冲突及障碍,并详述其解决法,亦即在于描述整个人性发展的过程。就以上说明,我们可以清楚地发觉,人性的发展即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亦即理想自我、真我与实我彼此之间的平衡与解决,因此,本人特将本书副标题──为求“自我实现”之挣扎(The Struggle Toward Self-Realization),译为“自我的挣扎”,而以此为本书之译名。
G2Kn5I2yt1I3Y7\0
TeLU2t7`}qg'GD03、心理症的进化观心理学空间x8D/~i:M#o'?8P
  何谓心理症(Neurosis)?心理学空间(m-D1F`W8Z)b n'P/N
  此症是指一种情感上的适应不良,且足以酿成生活障碍者。其特色主要为源自于某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的焦虑:此种焦虑可能是直接地被感受到,也可能是经由种种“心理机转”的控制,而造成许多他种主观上的痛苦症状。此症比精神病(Psychosis)轻微,因其未引起人格之重大解体、或对外在世界看法之重大扭曲或误解。简言之,此症乃是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基本焦虑”──随之又形成“基本冲突”──于是有解决冲突的方法──接着又发生人际关系上的障碍;这一连串的心理变化使生活失却了平衡,导致了种种的心理障碍或工作障碍。 
3@6Hc dF(GL0  本书作者乃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代表;她针对着弗氏之原欲(libido)、死欲(death instinct)以及女性人格而加以研讨。由本书的讨论中,我们将会了解,她认为心理症主要是因为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是人际关系上的障碍。她反对弗洛伊德的见解──心理症是因“本能”力量而发生的;她主张弗氏所提及的“性”困难,乃是心理症性格构造的结果而非原因;她将心理症分类为性格心理症(character neurosis)与环境性心理症(Situation neurosis);她断定心理症焦虑(neurotic anxiety)起源于怨恨的冲动;即不顺利的逆境令小孩感到孤独无助、无法自卫,进而深信这个世界是险恶的。性格心理症全然由于幼儿期或童年时缺乏真正的温暖环境所引起的,病人在幼儿时期深感不安全、恐惧、爱之渴求以及罪恶感,这些错综复杂的情绪造成心理上的怨恨,被压抑至潜意识中而构成了基本焦虑。因此,心理症所表现的焦虑,并非是“自我”(ego)惧怕被“本能的驱力”所克服或被“超我”(Super-ego)惩罚所致,而是孤立无助的小孩无法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而造成的。 
j6g'LZ8fj"}0  因为作者认为心理症的人格发展乃是一种演进的过程,且为人际关系上的障碍,所以她认为治疗此症与其阻挠幼儿期的心理冲突,不如诱发其人格顺利的发展、改善其人际关系,而鼓舞其建设性的驱力。 
"hKL-kX,Iz1}0
,d `L x-r!Z+I04、心理症与正常人
9HwQ-R9`1[0  心理症患者表面上仍与常人无异地生活着,一切的痛苦纯属主观的感觉,他们自觉痛苦得难以忍受。然而,心理症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界限为何呢?其实我们永远无法割出二者的界限。它们看来似乎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但我们却无法订出特定的标准,就如个人尽管具有心理症的倾向,但只要生活上未呈现障碍,则其行为仍与常人无异。 心理学空间$Z_)NP/usw"H
  我们说它们可能只是程度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一切心理症的特性──心理症的需要(neurotic need)心理症的要求(neurotic claim)、内在的指使系统、自负系统(system of pride)亦包含于常人的人格构造中。只要这些元素能维持平衡,而不致酿成分裂性的冲突,则人格仍旧是统一的。同理只要这些元素中的某一项发生得过于剧烈时(例如征服性或报复性的需求占优势时,那么此人便可能表现得狂傲暴虐,甚至于造成虐待狂),则可能会造成异常的人格发展。 
'z1M_sd$y {c0  因此,本书主旨虽在于讨论心理症与人性发展的关系,事实上,所提及的一切心理倾向与发展过程,亦可能是一般常人人格构造中的元素。
a8|NSL8P2{D X0  譬如,“理想化的影像”本身并非是病态的或悲剧性的,但是无法平衡理想自我与真我或实我间的冲突所引起的一切错误解决法──如过度的攻击性,依赖性及逃避性心理──却是病态的,这些才是真正的悲剧元素;“想像”的过程并非异常的,但因相像而导致“脱离自我”──舍弃真我,却是病态的。由此可知,心理症的人格发展与正常的人格发展,其过程中的元素可能是共同的,只是程度上与份量上的不同而已。于是如何协助并诱导年幼者正常的心理发展,如何了解存于自身中的驱力与倾向,以平衡自身的冲突,乃是个人的责任以及生活的意义。 心理学空间Atuz[ go P
心理学空间{0vgC ?#y4Gr
5、如何研读本书
'md{ Y-[4q\0  本书各章次序,乃是依照人性发展的演进过程而编写的,因此参读本书宜由头至尾按序研读,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且译者特于每章前面列举数语解释标题,以便读者研读。以人际关系的障碍来说明心理症的演化,并不像《梦之解析》那么令人易解,个人的“体验”多少都可帮助读者体会出本书的精华,然若能仔细思考必能弥补经验之不足,且必大有所获。 心理学空间1F&I ~ {!b#u{
  希望本书能使您更了解人性的发展过程,而做个真能掌握自己、了解自己的“生命斗士”!更希望您看完本书后,会有如已捕获了几个世纪的人生经验一样,而能帮助您理解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面临的一切障碍,进而去克服这些障碍。这将是译者最大的欣慰。 心理学空间x6x WX!F1o/d)Ih
  李明演 谨识于台大医学院
v?F4Ls\i'nX0  1976、7、16
(V2D kO0q~#`;J6^kS0心理学空间HH-C `@
心理学空间Vs0Z d8Wt;D6E

+SWd2H%`4v&y_C0心理学空间Tx HAFT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弗洛伊德 霍妮 依赖性 自我的挣扎
«《霍妮文集:我们的内心冲突》 卡伦·霍妮
《卡伦·霍妮》
霍妮:如果我不能漂亮 我将使我聪明»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