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福特 | J.P. Guilford

吉尔福特
1897—1987

"迄今为止人们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的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

 Guilford–Martin personnel inventory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心理测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简介


吉尔福特,J.保罗(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内市拉斯加州马奎特。1922年和1924年先后获内布拉斯加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在那里,F.海德激起了他对心理测试的兴趣。在康奈尔大学的进一步研究工作中,师从E.B铁饮纳,后获该核心理学博士学位。曾与L.L.瑟斯顿、C.E.斯皮尔曼有过交往。1927~1928年任堪萨斯大学副教授,1928~1940年任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1940年起转任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直至1959年退休,任荣誉教授。

吉尔福特1959年提出三维智力结构模式。1967年又在其主要著作《人类智力的性质》中对此模型作了较为全面而详尽的论述。他根据因素分析和信息加工原理,将智力机为是由操作、内容和成果三个变项构成的立体型的智力结构。操作即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五种不同方式;操作的内容又包括用于图形的、符号的、语义的或行为的四种材料;成果也分单位、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应用六种产物。这样,在三个心理维度交互作用之下,由每一个变项中任一项目结合起来,整个智力结构即形成4(内容)×5(操作)×6(成果)120个不同的组合。这120个组合可视为人类智力的120个不同因素。吉尔福特已识别智力结构中的70多个智力因素。1982年,他又修正其理论,将内容中原周围形的材料,再分成视觉与听觉两种,于是将智力视为5×5×6=150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体。吉尔福特将其上述智力结构的模式推荐为认知心理学的参考系统。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中引人间目的内容之一是对创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从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联系起来,还将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相对应。他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往和独创性三个维度,是创造性的核心。

吉尔福特还提出人格是由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生理、需要和兴趣六种特质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一个六角形的交工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吉尔福特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

1949~1950年任美国。动理学会主席。
1977~1979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多次获奖,如: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
1974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
1983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等。

著作与论文共计400多种。主要著作有:
《统计学》(1940)、
《人格》(1959)、
《智力的分析》(1971)、
《超越智商》(1977)、
《认知心理学的参照框架》(1979)
《创造性才能》(1985)等。


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


For more on Guilford’s and his work, see:
http://www.soisystems.com/index.html
http://home1.pacific.net.sg/~soi
http://www.indiana.edu/~intell/guilford.shtml